实际上,从官方数据可能不太能看出现在处于通缩状态。
但是从一个朴素的小老百姓视角,最近两三年,收入下降,或者说收入稳步上升的预期明显中断,居住的房子贬值了,投资的小生意或者金融资产就不提了。
如果这还不叫通缩,那什么是通缩呢?
通缩对应的是通胀,所谓通胀,大家一提到就会想到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瞬息万变的物价,想到魏玛政府时期,想到津巴布韦货币的购买力,所以,通胀对应的是货币贬值。
反过来,通缩对应的就是货币升值,是指购买力的上升。
那很多人就会问了,我们老是看到什么放水、大水漫灌的传闻,印了这么多的钞票,为什么货币的购买力还上升了呢?
这是因为资金空转和资产荒的存在。
比如现在利率很低的情况下,是不是大多数主体借钱的成本都明显下降了呢?比如房贷利率,现在就是历史上最低的时期,但是你需要思考为什么房贷利率会这么低?显然这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房价火热的时候利率很高,但是你还得排队等银行批贷款,更别提给你利率打折了。而现在,房市萧条,需要买房的人都已经买过了,甚至可以做到上午买房银行下午就放贷到账。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什么呢?
为什么现在但凡是个互联网公司,是个手机服务类的APP,打开基本都有贷款服务?很多人明知道这个利率很高,但依然会选择从上面借款?比如做所谓安全软件的360,美团,微信微粒贷等,你现在几乎找不出一家不放贷款的互联网公司。
我上班的地方,有一家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在行业内的排名还可以,大概4年前刚搬过来的时候,我记得它们大概2层楼,现在已经5层楼了,而且据说还是不够坐。
说白了,它们做的事情,就是普惠金融,这些客户银行嫌弃没有社保、没有抵押,没有稳定的收入,所以直接不愿意提供贷款服务。而这部分群体规模和需求是实打实的存在的,所以资本趁虚而入,高风险高收益,通过相对较高的利率来弥补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
那么回头来说,为什么投放了那么多货币,还会出现通缩呢?
央行的货币政策投放,先到银行,再有银行通过放贷的形式投放到实体经济中,而实际情况是银行发现符合它要求的贷款需求不足,但是可以通过把钱借给其它金融机构或者买债券来获取收益,还不需要承担不良贷款的风险。
与此同时,由于楼市、股市表现不尽如人意,民众投资意愿和风险偏好迅速收缩,偏好相对更低的那一层转向定期存款、短期限理财等保守的投资品种,但这些钱还是汇总到了银行或者其子公司的手上,进一步加大了它的投资压力,形成了所谓的资产荒。
说得难听点,买债券就是在发国难财,与“乱世买黄金”同理。
但是现金为王的大环境下,信用等级高的债券就是最合意的资产,不求多高的收益率,因为其它的投资和配置渠道都是在比烂。
那么这种情况还要维持多久呢?如何才能打破?
可能维持的时间还会比较长,因为过往经济发展的逻辑已经被彻底摈弃了,靠政府财政支出,大干快上,拉动经济增长的链条已经不可运转了。
但是现在只知道不能走老路,不知道该如何理顺各环节重新出发。
大写的迷茫,从上到下。
只要这种情绪不得到缓解,大概率我们只能继续压低自己的欲望,进入到了比拼耐力的阶段,因为往往事实证明,狗着不折腾的效果要远好于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