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大家期盼已久的信用扩张迟迟没有到来。
虽然利率一直在下降,很多城市的首套房贷利率已经降低到3.7%附近,再叠加20%的首付比例,可以说,排除房价绝对值高低不说,现在可能是对购房者最友好的时期,没有之一。
然而,地产公司尤其是民营开发商(如果还活着的话),却在经历着现金流的紧张。以万科为例,账上的现金流差不多相当于碧桂园“爆雷”之前的状况,融资不畅,如果地产销售依然低迷的话,很可能要重蹈覆辙。尽管其有深圳地铁这位大金主在背后站台,但很难讲在现金流持续不利的情况下除了延续生存之外,何时能有实质性的改观。
最近30年期国债持续上涨,到期收益率已经基本与10年期国债持平,期限利差被粗暴的买平了。由于这个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也就能解释了股票市场为何如此低迷。
因为机构的钱在抢着买超长期限利率债啊!
为什么,因为安全。
国债,实质上就是风险偏好收缩的表征,不看好经济回暖,才需要把资金都配置到这种安全性高的资产类别中。
以一个朴素的自然人投资者为例,如果他手上有闲置资金,但是风险偏好非常低。
他认为股票是割韭菜,基金是旁氏游戏,那么他还有什么选择呢?
以前他可以买信托,无论是政信还是房地产,能收获稳稳的幸福,现在此路不通了。
以前他可以买到收益率明码标价的理财产品,买的时候就知道啥时候可以到期,能拿回多少收益,现在此路也走不通了。
以前他可以买房子,租出去收取租金的同时,坐享房价上涨的红利,比打工强多了。现在呢,早买一年房,多打10年工。
有些所谓的“有路子的人”,去年还可以搞到所谓的收益稳定风险低的量化策略基金,结果在春节前后我们也看到了这种所谓稳定获益能力的原形毕露。
那么我啥都不做,就放在银行账户搞成定期存款总行了吧,结果尼玛新闻媒体只关注贷款利率、房贷利率最近降了多少多少,殊不知银行存款利率居然降的更多更快,所以可以看一下中农工建四大行的股价最近半年涨了多少,因为它们存款最多,存款利率降的比贷款利率多,对它们来说成本会降低,净息差变多了。
还真别说,现在一个小老百姓,还真不知道该如何做自己的资产配置了,不管钱多还是钱少,有杠杆的则建议直接去降低自己的负债吧,现在稳定点的投资收益真比不上你存量的负债成本。
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我不知道,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种状态持续下去肯定是不好的,不管是对谁。
当然,这也是全社会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开始对种种束缚进行松绑,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入WTO,外贸的火热形成了助推经济发展的二级加速器,在此期间,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积攒了大量的财富,这是求生欲和辛劳付出的变现。
到了近阶段,实体经济被房地产和金融等持续挤压,“创业十年,不如那会儿直接买一套房”、“工资一半用来交房租,店铺流水一半得给房东”,导致了要素分配出现了极大的鸿沟。
最终我们看到了房地产对经济整体的反噬。
一个之前持续提供动力的类“永动机”熄火之后,我们发现其实没有任何一个其它引擎能够把它接过来,因为确实接不起来,他们无论是从体量、吸金能力、转化速度、参与个体广泛度上来说,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其实,当大多数普通人都觉得缺乏安全感,没有好的投资或理财渠道的时候,社会层面形成的合力就是极低的风险偏好,因为信用扩张形成的前提是需要看到希望。
如果降低利率,就能够刺激起来,那东亚邻居日本也不需要耗费30年的时间才走出低迷,耗费一两代人的黄金工作年龄段。
更何况,目前的这个低利率,惠及面有多广,是不是对各种不同类型主体、不同身份的人都一样,也要打个问号。春节期间,凡是从事工程项目相关的人,都能感知到资金有多紧张,但是从银行就是贷不出款来,细讲的话可能又是类似于“罗生门”的话题了。
其实我很希望我们能得欧美国家那种0利率的富贵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