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普遍都感觉到了资产荒。
不止是专门以投资为生的机构或职业投资者,普通小老百姓也感受到了“寒意”。
过去有很多年纪大或者偏保守的投资者,拒绝股市,拒绝信托产品,拒绝P2P,只相信银行,而且是大银行,中农工建这种,然后买成定期存款,经常要用的零用钱就放货币基金里,余额宝或者微信零钱通这种。
现在的情况是,上半年很多这种投资者被迫转移进去银行理财产品去了,因为存款利息持续的降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也从2.5%左右直接降低到了1.5%左右。
实际上,在经济下行压力目前未有明显起色的情况下,预计存款利率可能还得继续降低,而过往的定期在今年或者接下来的时间陆续到期之后,很多投资者会感觉现在这个利率“存”不下手。
看看这股市,再看看这房价,算了,还是去买理财产品吧,毕竟也还是银行的。
所以你看,无风险收益率单纯的降低,并不足以把资金往风险资产里去赶,还可以退而求其次,只要不伤及本金的情况下,谁能提供相对还过得去的收益率,也是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
那么现在市场上的理财产品琳琅满目,几十家银行理财公司共计上万支产品可以选,如何快速进行甄别和匹配自己的需求类型呢?
简要的一个简要甄别的办法如下:
1、名字带现金的,基本就可以认为是收益率略高一些的货币基金,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收益率也没啥优势。放放手头的零钱没啥问题;
2、名字带有封闭的,就是在到期之前不能提前结束拿钱的;名字带有定开的,就是必须拿满一定期限才可以取回,如果不取一般是自动再进入下一个滚动期;名字带有XX天持有的,就是在这XX天内不能取出,但是持有这些天数之后,基本就可以随用随到期,不用就继续滚在产品里;
3、名字带“进取”、“增强”、“积极”,那就是主要是投债券,但是为了做高收益会选择性的投资一些其它资产,比如可转债、债基、指数基金甚至股票,但是不是一定会投,也有可能只是噱头;
4、名字带“低波”、“稳健”、“类货币”,那就是基本上只投期限较短的债券或者货币资产,产品净值波动稳定,收益率略高于现金类的产品和货币基金,但确定是基本不会投其它类型的资产。
5、名字带“黄金”、“量化”、“FOF”、“美元”、“期权”等字眼的,基本就属于理财公司希望做出彩的产品,有别于过往那种老式的理财产品,这种产品底层资产可能涉及到一些境外资产或者衍生产品结构,相对来说不是那么适合新手或者极度保守的投资者,不一定说是波动会很大,只是说在购买时可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它的说明书及风险收益特征。
以上分类及定性相对比较为“傻瓜式”且标签化,但是可能会是让你比较容易、快速去判断自己想要买或者已经持有的理财产品是否适合自己的理财需求的方法。
个人认为,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全面净值化的时代,投资者教育工作机构确实需要持续精进,但是投资者本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储备相关知识,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完善自己的资产配置方法和理念。
未来可以躺着理财的产品,注定会越来越少了,反过来就是坑可能会越来容易踩到。比如早些年的地产信托、风格漂移程度过大的股票基金、盲目提升权益配置的理财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