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业大面积的老板瞬间躺平,这可能仅会发生在大陆的房地产领域。
毕竟我们看很多企业家采访,尤其是在上市前夕,都会在公开场合大声强调自己的企业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也确实有一些我们非常尊敬的企业家,比如宗庆后、任正非,甚至董明珠对自己一手创办开拓的公司极其珍视。
唯独到了房地产行业,尤其是民企开发商,在最近这两年集体性的选择躺平,什么品牌形象,什么社会责任,老板早早地选择撇开自己的企业,将自己的个人财产与公司资产早早的隔离干净。
即便有一些稍有情怀的老一辈地产商仍在坚守,但是自己不掏钱出来给公司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反正股权早都质押出去了,缩水就缩水吧。
从地产业务的角度来说,这些人都是真正的实战专家,历经商品房从无到有,从启动到泡沫,从泡沫到熊市的完整过程,跟普通的老百姓相比,他们对于房地产的判断无疑是要精准很多的。
因此,可以简单的认为,对大陆商品房逻辑了解最深刻的一部分群体认为,地产链条的转动逻辑已经彻底被打破了。
未来即便是在各种托底政策的维护下,房价止住跌势,就哪怕是房价重新再上涨,过往那些发大财的运作模式将永远随风飘去了。
过去居民预期稳定仍有加杠杆空间的时候,开发商迎合地方政府“拍地+配建”的需求,利用高周转高杠杆的策略迅速做大做强,部分开发商甚至希望能“大而不倒”,房价上涨的永动机似乎已经被点燃,地产行业的老板、职业经理人们都赚的盆满钵满,附带着掺和在其中的信托、理财等金融机构跟着发大财,政府的土地出让金逐年大幅递增,俨然一副多方共赢的局面。
然而,好景不长,瞬间就来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新增购房需求已经基本饱和,剩余的置换或改善需求并不足以在边际上贡献足够大的动量,但是地价已经今非昔比,出于某些特定原因土地价格具有只能涨不能跌的棘轮效应,那么终端去化不掉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大多又都是只愿意同甘不愿意共苦的角色,很显然,痛苦的代价只能由开发商来背上了,同时这个骂名也由什么许皮带之流给扛上。
除此之外,还有痛苦的就是开发商里面的普通员工,这些人只是在本分的做一份工作而已,有些可能被迫还进行了一定的跟投啥的,早期赚到钱的可能还好,后面那些收不回来的那是真的惨。
当然了,剩者为王,老百姓的居住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会一直在,甚至可以说无上限,但是我们看剩下来的,还在活蹦乱跳拿地的开发商,要么血统优秀,要么具备真正的产品开发能力,但是数量肯定是远远少于之间了。
此前20年的地产行业,真正干的事情可能比我们的银行业更像银行,投入资金,迅速形成产品卖掉回款,再将回款去拿地进入下一个循环,中间不断的加杠杆,只要房价一直涨,至于产品质量、负债压力那都不是事儿。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未来的商品房,即便跟随着通胀房价继续上行,在土地价格占比畸高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在全民投机心态降温的背景下,在房价绝对值仍然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未来开发商的生存空间注定会越来越窄,像之前那种“印钞机”一般的高速造富神话注定不会再现。
地产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从想赚快钱的老板们挨个躺平退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