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忙于搬家,未有更新。
偶然间看到了上面这张图
果然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时候都是后知后觉,站在当时那个时点确实是不知道几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
2004年,非典刚结束,加入WTO后的我们正在积极准备已经成功申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亚洲杯国足决赛被中田浩二的手球给黑了,当时的我作为高中生,幻想着考上向往的大学,印象中那时候地域性概念还不强,哈工大、南开、西安交大在高中生心目的地位肯定是比现在要高不少的。我只记得那时候我在县城里所谓的最好的高中读书,班上有很多来自下面乡镇里的学生(包括我),一方面是城镇化还没加速,另一方面那时候城乡教育差距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拉开。
2009年,我在某二线城市读本科,那时候找工作的同学,首选是外资企业,记得有个同学经过层层选拔去了家外资银行实习工资就有3000,羡煞人也。其次是公务员系统,公检法+税务+国安,还有四大行,至少我那时候的同学普遍对刚过去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感知不强,总觉得大家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2014年,从图上看这是转折最大的一年,而实际上大多数人感知并不明显,而如果看房价的话,很显然这是普通人能够“不那么吃力地”供房的最后时期。依稀记得那时候金融机构出国交流考察学习挺频繁的,金融行业新生事物和工具也在大量上新,有很多欧美工作过的甚至是台湾的所谓专家在大陆简直“风生水起”。可能2015年股票市场的巨幅波动真的让部分top群体认识到了此前十余年的“跃进式大发展”存在种种弊端吧。
2023年才刚刚过去,无数人却压根儿就不想去回忆发生了什么。完全摆脱疫情干扰因素的第一个完整年份,很多人反而遭遇到了预期差的打击,不得不变得保守。有一些长期以来坚若磐石的信仰遭到了动摇,很多人开始质疑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努力的关联程度,因为很多所谓的小镇做题家,历经层层关卡,耗尽普通家庭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最后找到一份工作,发现有不少同事在毕业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到达这个阶段的路径,根本就是一顿饭甚至是一个电话就能轻松办到的事情。
其实想一想,当社会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时候,边际上的分配不均可能不会特别明显,因为几乎所有群体都在改善,无非是程度强弱的区别罢了,也就是“好日子都在后头”是成立的;而如果经济发展遇到瓶颈,分配制度不合理就会显性化甚至还会变本加厉,因为利益集团不肯妥协长期以来的优势和习惯,但是这就会造成部分群体物理感知的短时间内迅速恶化,破坏经济“食物链”的正常循环,最终也还是会波及到几乎所有的参与群体。
回过头看,还是禁不住要问,2014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希望历史尽早给出公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