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OC 2024丨刘莹教授:聚焦肿瘤患者心功能不全的评估与管理,推动多学科合作优化患者诊疗路径

2024-12-23 18:40   上海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CCOC 2024


2024年12月15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北京全龄社区健康促进中心、大连心脏学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联合主办,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承办的第九届肿瘤心脏病学会议(CCOC 2024)在辽宁省大连市成功召开,北京、广州、天津、上海和沈阳等分会场同步举行。在大会的“CCOC(四):立足实际,精进不息”版块,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莹教授围绕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的评估与管理,从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CTRCD)风险评估、防治和管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心肌炎和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团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主题演讲,为改善肿瘤患者的综合管理策略指明了方向。



肿瘤心脏病学:面对肿瘤患者的新挑战

肿瘤心脏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肿瘤诊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能够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然而,这种生存的延续带来了新的健康挑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CVD)问题日益凸显。CVD和癌症是导致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随着癌症生存率的提高,CVD已成为癌症幸存者中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二大主要原因。事实上,肿瘤与CVD的共病现象也愈发明显。

肿瘤治疗虽然在控制癌症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内的治疗手段也可能对心肌细胞造成损伤。尽管肿瘤和心脏病是不同的疾病,但它们共享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例如基因易感性、吸烟、超重、糖尿病及老龄化等。
2022年欧洲心脏协会发布了首部《ESC肿瘤心脏病指南》,为抗肿瘤治疗相关的心血管毒性(CTR-CVT)的定义、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系统指导。该指南较《2016 ESC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立场声明》新增了272条推荐,并在个体化与临床可操作性方面更加深入。这一指南对肿瘤治疗造成的心血管毒性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共分为十大类,包括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CTRCD)、冠状动脉疾病、瓣膜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出血、外周动脉疾病、肺高压及心包疾病。
从广义上说,肿瘤心脏病学也称为肿瘤心脏病综合征(COS),其描述了癌症和CVD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引发彼此的急性或慢性病症。全身和遗传因素可能导致癌症与CVD的并发。此外,吸烟、糖尿病和肥胖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会增加这两种疾病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晚期肿瘤可视为一种心衰综合征,其中由肿瘤消耗作用引起的退行性心肌病(肌肉减少症)导致心脏结构的重构。这种情况下,室壁变薄和心肌电重构,加大了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在对肿瘤患者进行综合管理时,需特别关注心脏健康,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血管问题。

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风险评估

2022 ESC肿瘤心脏病指南将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CTRCD)分为六大类,包括蒽环类药物相关CTRCD、HER2抑制剂相关CTRCD、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或非炎性心力衰竭、CAR-T治疗相关心力衰竭、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心衰和应激性心肌病。根据2021 ESC急性和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部分抗肿瘤药物也会导致心衰(图1),这些药物的识别对于实施有效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至关重要。

图1. 2021年ESC心衰指南中心衰相关的肿瘤治疗药物
CTRCD重在预防,因此需要加强患者的基线评估,指南建议对所有计划接受具有潜在心脏毒性抗癌治疗的患者,在肿瘤治疗前使用HFA-ICOS评分对患者进行心血管基线风险评估,分为低、中、高及极高危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同时,CTR-CVT是一个动态变量,其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表现类型因肿瘤和抗肿瘤治疗的类型而异,需动态评估CTR-CVT的可能性和发生的严重程度。此外,指南强调全程管理路径,建议抗肿瘤治疗后进行新的风险评估和随访管理,以实现个体化诊治,最小化CTR-CVT风险,从而改善肿瘤和心血管结局。
实施有效的CTR-CVT风险评估与监测需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肿瘤治疗时,不同肿瘤药物,如蒽环类药物、HER2靶向治疗和氟尿嘧啶等,导致的心血管损伤不同,因此不同药物在基线危险分层时,需要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流程;二是在肿瘤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进行超声心动图、心脏生物标志物、心脏核磁、心电图监测,早期识别缺血性心肌病、高血压、心肌炎、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心血管毒性。
对于蒽环类药物,指南建议使用HFA-ICOS评分进行基线评估,其中高危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心脏的生物标志物以及超声评估。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调查了应用蒽环类药物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线评估时,仅61.7%的患者进行了心脏超声,不到80%的患者评估了心脏生物标志物。在所有患者中,中高危患者占比超过50%,这些患者心衰、房颤和房扑的发生率较高。在出现心衰的患者中,85%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此外,对于接受HER2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的患者均建议进行基线的评估和定期的监测。总之,早期识别与管理肿瘤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以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严密监测是改善患者预后,优化治疗效果的关键。

肿瘤治疗相关心功能不全的防治与管理策略

肿瘤患者根据既往是否存在CVD可分为两类人群:既往无CVD病史或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一级预防策略;对于既往存在CVD,以及既往发生CTR-CVD患者采用二级预防策略;此类肿瘤患者有可能是未来心血管事件高危或极高风险人群,需要对其CVD的严重程度、既往和当前的治疗进行全面临床评估。

在具体管理CTRCD的过程中,对于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抗心衰治疗下左室功能恢复后出现轻、中度症状CTRCD,或中度或重度无症状CTRCD时,建议进行多学科诊疗(MDT)讨论中止蒽环类化疗。如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时高危患者可以进行预防策略,可以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和β受体阻滞剂,此外,还可以应用其他3种策略:①减少蒽环类药物化疗的累积剂量;②改用脂质体蒽环素制剂;③在每个蒽环类化疗周期前应用右雷佐生进行预处理。同样,对于HER2靶向治疗引起的CTRCD,对抗心衰治疗下出现轻中度症状CTRCD,或中度或重度无症状CTRCD的患者,建议中止HER2靶向治疗并启动MDT团队指导治疗。

近期的多项研究为CTRCD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的信息。Cardiac CARE研究旨在探索cTn指导的神经激素阻断治疗对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坎地沙坦联合卡维地洛的神经激素阻断治疗未预防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或心肌损伤。而PROACT研究则探讨了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在防治乳腺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所引发的心脏毒性的效果,结果表明依那普利未能预防因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伤。

相比之下,SGLT2抑制剂在改善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心脏结局方面显示出较好效果,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类患者在接受SGLT2抑制剂治疗后,心脏结局均有所改善。SARAH研究发现,ARNI类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能够显著降低蒽环类药物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发生风险。运动训练是现代心脏康复的基石,可以预防和改善CVD及其相关症状,BREXIT研究强调了运动训练在预防蒽环类药物引起的心肺功能障碍及心功能不全中的重要性,对于接受蒽环类药物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2个月的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VO2峰值及心脏储备功能。为进一步强化肿瘤患者的心脏健康,美国心脏协会在2019年提出了肿瘤心脏病康复(CORE)的概念,并发布了相关专家共识声明,旨在增强肿瘤心脏病患者的心肺适应性,降低CVD风险,改善社会心理健康及长期预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风险与管理

随着肿瘤治疗的不断进步,从传统的化疗方式演变为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抗肿瘤治疗的相关心血管毒性也逐渐增多,包括心肌病、促进动脉硬化等血管损伤和心律失常等均伴随有较高的致死率,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进行免疫治疗,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和CAR-T疗法时,炎症和免疫机制的影响需要特别重视。

ICI相关的心血管毒性(ICI-CVT)表现多样,包括心肌炎、血脂异常、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管炎、房室阻滞、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猝死、Takotsubo心肌病、非炎症性左室功能障碍、心包炎、心包积液、缺血性卒中、非炎症性心衰综合征和心肌梗死后的心衰等。其中,心肌炎是ICI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具有极高的病死率,通常发生在治疗的最初12周内,少部分病例可能在20周后迟发出现。
对于ICI相关的心肌炎,其诊断和分类(图2)至关重要。通过特定的分级标准,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并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在治疗ICI相关心肌炎时,根据严重程度采取分层管理是必要的。首先,需尽早启动甲强龙治疗,即在头3-5天内给予500-1000 mg的静脉注射。如果病情好转(如心肌标志物cTn在24-72小时内下降超过50%,左室功能障碍、房室阻滞及心律失常得到改善),则可转为口服泼尼松龙,起始剂量为1 mg/kg,最高可达80 mg/天。在充分监测的情况下,逐周减少剂量,直到达到维持剂量。如果三天内病情未有改善,则可诊断为糖皮质激素耐药性ICI相关心肌炎,此时可使用二线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如吗替麦考酚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抗CD3抗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血浆置换、托珠单抗、阿巴西普(CTLA-4激动剂)、阿仑单抗(抗CD52抗体)和托法替尼、英夫利昔单抗等。对于合并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或心脏电活动异常的患者应住入ICU进行观察和治疗。经过治疗后恢复的ICI相关心肌炎患者,在停用口服激素后,建议通过多学科团队(MDT)讨论评估是否可以重新开始ICI治疗。

图2. ICI相关心肌炎的诊断和分类

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团队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逐渐受到重视。因此,为评估权衡抗肿瘤治疗所带来的获益与潜在的心血管毒性风险,成立专门的肿瘤心脏病学单元变得尤为重要。然而,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心脏病学与肿瘤学交叉的领域,无论是心内科医生还是肿瘤科医生,对这一领域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此外,肿瘤心脏病学的复杂性也使得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肿瘤心脏病学医生的过程十分漫长。具体而言,不同肿瘤药物基线的HFA-ICOS评分工具的危险分层非常复杂;肿瘤治疗中的个体化监测流程随着不同危险分层变化多端;CTR-CVT(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诊治与管理流程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心血管药物与化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令人眼花缭乱。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逐渐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领域靠拢。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创的CO-GPT(肿瘤心脏病学评估与筛查大模型)应运而生,该模型通过AI技术辅助肿瘤心脏病的评估和筛查,旨在打破肿瘤心脏病学科发展的壁垒,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为肿瘤患者提供心脏健康的管理。此外,在夏云龙教授的领导下成立了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研究协作组(CCORG),目前已开展了多项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研究。同时,中华医学会的高起点新刊Jounal of Cradio-0ncology的创刊有望进一步推动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研究和探索的发展。


肿瘤心脏病学的多学科整合旨在权衡肿瘤治疗的风险与获益,从而优化肿瘤和心血管疾病(CVD)的诊治。为此,需要强化基线心血管毒性风险的分层,加大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管理力度,并积极推行一级和二级预防策略。同时,实施动态评估,提供个体化的心血管监测和随访管理策略,以确保患者的心脏健康。在抗肿瘤治疗完成后,应重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毒性风险,并指导其长期监测的规划,从而实现全程管理,保障患者的长期健康与生活质量。



*本文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意见和建议,仅供医疗人员参考学习

长按左方二维码查看详细申明

POCKET ONC
AI机器人检索并发布肿瘤学领域全球最新学术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