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访谈丨陈军教授:肺癌挑战依旧严峻,个体化治疗与AI技术开辟新希望

2024-12-31 15:45   上海  
*本资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请勿向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发放。

前沿访谈


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持续占据首位,且年轻化趋势日益显著,探索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迫切。2024年12月21日,在无管微创胸外科手术新技术学习班暨肺肿瘤早筛查与无管微创技术联盟(天津站)举办之际,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陈军教授接受POCKET ONC特邀专访,展开谈及肺癌流行病学、个体化治疗策略及未来挑战,展望AI技术在肺癌诊疗领域的前瞻性应用,呼吁多方协作推动肺癌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为公众提供更为科学的防癌建议与预防策略。


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仍然严峻,年轻化趋势显著

据陈军教授介绍,肺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首位。2022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超过1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22%左右;而死亡病例则超过73万,同样位居恶性肿瘤死亡之首。这一严峻形势不仅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而且在大部分省市肺癌均占据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的首位。尽管在青海、西藏、甘肃等少数地区,肺癌的发病率可能并非最高,但其威胁依然巨大。

谈及肺癌的发病原因,陈军教授指出,环境因素、个人心理因素、遗传因素以及职业暴露等多种因素均与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此外,肺癌的发病还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早期肺癌患者中,女性患者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激素或心理因素等有关。

肿瘤医药更新迭代,持续刷新患者生存希望

医学新技术的发展推进个体化治疗更好地落实。陈军教授表示,个体化治疗又称精准医疗策略,如今基于AI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已成为临床上的主流趋势。通过精准检测和多模态数据融合,医生有机会为每位患者定制治疗计划,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肿瘤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构成,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耐药性的挑战。陈军教授指出,靶向治疗自2003年至2005年开始兴起,至今已发展20年。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吉非替尼等曾给患者带来希望,但耐药性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第一代TKI在治疗8至11个月后会出现基础性耐药,而二代或三代TKI虽然能相对延长耐药时间,但同样无法避免耐药的发生。
针对耐药性问题,陈军教授表示,现在的治疗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分层和细化耐药控制、二次活检等手段,医生能够更明确地了解患者的耐药原因和性质。另一方面,联合用药也成为克服耐药的重要手段。尽管免疫治疗长效作用明显,同样存在耐药性问题,主要归因于肿瘤逃逸、细胞免疫微环境的改变等多种复杂机制。
在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成功案例方面,陈军教授分享了一例令人难忘的年轻患者故事。该患者在2008年因左侧胸腔积液就医,检查出肺部肿瘤灶并已全身重症转移。经过手术、化疗和基因检测后,患者接受了靶向治疗并得到控制。吉非替尼治疗5年后,肿瘤复发。通过二次活检和基因检测,识别到T790M突变,增加使用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奥希替尼(Osimertinib)。经过多周期个体化治疗,患者存活期达10年之久,成为多学科综合诊疗的成功典范。

AI赋能肺癌精准医疗新篇章

谈及新型诊疗技术的应用,陈军教授表示,AI赋能的循证管理和综合诊疗正在改变肺癌的治疗格局。通过AI技术,医生能够进行更精准的筛查、早诊和随访管理。在制定手术方案过程中,3D重建等技术能够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AI技术则能够辅助更全面的综合治疗策略。

尽管肺癌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但陈军教授也坦言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早诊早治方面,如何确定干预的时间点、如何精准切除肿瘤而不损伤肺功能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而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如何使患者带瘤生存、将肺癌变成慢性疾病则是更大的挑战。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方面,陈军教授建议首先要改变整个团队的理念,积极解新兴团队的发展动态。同时,要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和平台去施展才华、培养能力。此外,作为科主任或老一辈专家,还要搭起平台、带好团队,推动肺癌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采访最后,陈军教授表达,我们应坚信医学进步能让大多数肿瘤得到控制甚至根治。肿瘤患者的管理,还需包括面向公众与患者的疾病科普,树立预防为主的意识,同时呼吁医学诊疗将防治重心前移,全面守护人们的健康。



*本文不构成任何诊疗相关意见和建议,仅供医疗人员参考学习

长按左方二维码查看详细申明

POCKET ONC
AI机器人检索并发布肿瘤学领域全球最新学术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