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陕北话VS关中西府话:同根同源下的语言分化与融合王欢

文摘   文学   2025-01-12 06:02   山东  



自榆林归来,手机里不时跳出有关榆林的故事小视频,一下就勾起了我心底对那片土地的眷恋。榆林,这座承载厚重历史文化、见证多民族交融的城市,因热门剧集《西北岁月》,悄然在我心间种下了对陕北话好奇的“种子”。平日里与几位陕北同事相处,听着他们的乡音,愈发按捺不住探究的欲望,索性入手了《了不起的陕北话》,就此踏上探寻陕北话与关中西府话(以凤翔话为典型)异同的奇妙之旅。


研读过程中,我惊喜地察觉到,陕北话和凤翔话仿若被一条条隐秘“丝线”串联,诸多相似处跃然眼前,它们交织勾勒,绘就出地域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的瑰丽长卷,让人不禁感叹语言文化传承背后那深厚且微妙的联系。

在词汇领域,二者有着多样的相似类型。于时间表述上,“明日(个)”“后日(个)”在陕北话与凤翔话里意义一致。凤翔话的“夜儿个”(发音为“yer ge”)与陕北话的“夜儿个”(读音略有不同)均表示昨天,例如“夜儿个额去赶集咧”(凤翔话)与“夜儿个我去赶集了”(陕北话),两地民众都能明晰其中含义。“前儿个”在两地话中皆表示前天,像“前儿个他来过”,在两种方言语境下都能准确传达信息,成为连接两种方言的文化桥梁。

日常用词方面,“罢了”在评价“这饭做得罢了”时,陕北话和凤翔话均表示饭菜水准一般。动作词汇里,“咥”在两种方言中皆有吃且豪放地吃之意,“咥面”便能体现出对食物的热忱。“言传”在两地话中都表示说话、吭声,比如凤翔“有啥事你言传”与陕北话表达相同语义,让对方有事就开口。

形容状态词汇上,“麻达”于两种方言里都表示麻烦、问题,像“这事有麻达了”,皆指事情出现状况。“瓷实”都有结实、扎实之意,可形容物体,如凤翔“这墙砌得瓷实很”与陕北话“这墙砌得瓷实”;也能形容关系,如“他俩关系瓷实得很”,这些相似词汇映射出两地民众生活表达的内在关联。

谚语方面,二者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劝人勤奋方面,凤翔话有“人勤地不懒,大囤小囤满”,陕北话有“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均教导人们要勤劳节俭。于做事方法和态度上,凤翔“种地没窍道,勤耕多锄草”与陕北“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都凸显实践的重要性。在生活经验总结层面也相似,气象与农业关系上,凤翔人说“早霞不出门,晚霞晒死人”“云往东,一阵风;云往南,水漂船;云往西,水滴滴;云往北,晒干麦”和陕北的“初三初四不见月,连阴带下半个月”“天上钩钩云,三日雨淋淋”都是对气象与农业生产关联的总结。人际关系看法上,凤翔人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和陕北“马瘦毛长屁股深,穷人说话没人听”皆反映出人情冷暖。


不同点在于,语言风格上,陕北话更为质朴豪放,如“圪崂里种得好麻子,丑婆姨生得好娃娃”“穿上皮袄喝烧酒——里外发烧”,用词大胆且形象。凤翔话相对委婉细腻,像“话到嘴边留三分,该讲的讲,不该讲的千万不敢冒失咧”“出门观天色,进门观脸色”体现出谨慎态度。反映地域特色方面,陕北话侧重于农耕与自然环境的对抗,如“种一茬荞面荒一茬谷”“千锄糜子湿点豆”彰显陕北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生产智慧。凤翔话更注重农业生产的精细管理,如“头伏萝卜二伏芥,三伏里头种白菜”“施肥施到劲头,锄地锄到地头”指导关中西府地区的农业生产作业。

语法上,两种方言在程度表达有相似逻辑。凤翔话里“劲大咧”所呈现的程度加深表达,在陕北话中也有类似呈现,虽用词与发音有别,但语法结构的相似,反映出两地民众思维方式的相通。且两种方言都存在动词与名词语法混合现象,陕北话“下下下不下”与凤翔话中类似的动词灵活运用情形,都展现出语言的灵动性,这是地域文化在语言层面的独特创造。

发音特点上,两种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的变化规律存在共性,像普通话一声变二声、三声变四声等情况在二者中均有体现,仿若一种无声的默契。同时,显著的鼻音和喉音,赋予这两种方言浑厚、有力的特质,使话语饱含来自土地的质朴力量。

当我尝试模仿陕北话腔调与身边朋友交流时,那种豪爽之感瞬间消弭了彼此距离。陕北话似一座情感宝藏,承载着陕北人民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每一个独特发音,每一句充满乡土气息的话语,皆是历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鲜活注脚,见证了岁月变迁与民族融合进程。


陕北话与关中西府话凤翔话)虽有相似之处,但各自的特点与差异同样显著,它们在发音、词汇、语法等各维度展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共同编织成陕西这片古老土地上丰富多元的语言文化锦缎。这种相似与差异,是千百年民族融合、人口迁徙的历史见证,让我们目睹地域文化相互影响又各自发展的动态历程。这不仅是对语言的探寻,更是一次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民族灵魂相拥的奇妙之行,使我们从中领略中华地域文化的深邃广袤与源远流长。


W

作者简介



王欢,女,生于1986年。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从农业报社记者起步,后扎根基层,在镇村工作十四年,目前在凤翔区某机关工作。在长期的农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实践经验和优秀的协调能力。业余爱好摄影与写作,文字功底扎实,摄影作品和新闻稿件多次在《人民网》《陕西日报》《当代陕西》《宝鸡日报》等知名媒体发表。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