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晓东 | 游长陵之感

文摘   文学   2025-01-15 06:00   陕西  



去年四月的一个春雨时节,闲来无事,和同事来到了刘邦墓——长陵游玩,由于那天车辆限号,我俩开车按照导航转了一大圈,结果来到了长陵地铁口,问了一下地铁口的当地老人,才知道走错了,说长陵距这里还有将近10公里路程,同事说不去了,我说来都来了,都到附近了,咱们还是目睹一下一代帝王的陵寝吧。顺着老人的路线描述,我俩开车来到了长陵。


刘邦墓也称长陵,位于咸阳市窑店街道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和吕后的合葬墓,虽说是合葬墓,其实就是”同茔不同穴”;车程距长陵还有2-3公里,从车里就远远地看见两个大土堆,同事说那就是长陵;我们将车停到了长陵南边的路边我迫不及待地从路边一路小跑爬上了长陵,把同事远远地甩在后面,墓冢的斜度还是挺大的,当我爬上顶部时,有点气喘吁吁,可见长陵之高、长陵之大,我向同事说:“这估计得有30米高吧;爬上去后,才发现汉代的帝王陵墓不像我们在远处观察的是一个大土堆,而是一个倒扣的斗的形状,俗称覆斗型。它的顶部是平的,往四周错一个台,再往四周才是斜面,一直到底部。更神奇的是,这个陵墓顶部只生长一种草,几乎没有其它杂草,后来同事解释说,皇帝的陵墓封土用的都是熟土,一般不能生长植物,只是后来文物单位为了环境美化,可能在上部覆土种植了花草而已。

站在长陵顶部,往南望去,西安咸阳尽收眼底,渭河自西向东流过,关中平原的一马平川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禁感叹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关中的战略重要性,这时我也懂得了古人为何要建都于长安和咸阳一带,也明白了汉唐帝王为何要将自己的陵寝设置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北塬,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说咸阳北塬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离渭河较远,背靠着北部的黄土高原,体现出了古人的背靠大山面朝水的风水理念,这种地形也有利于陵墓的隐蔽,另外,咸阳北塬位于渭河以北,地势较高,能够居高临下俯瞰长安城,是极佳的风水宝地,也体现了帝王高高在上的权力和理念。

长陵以东大约200多米为吕后的陵墓,目测规模和刘邦墓差不多,根据了解,西汉大多数皇后崩后都是单独享有陵园,唯独长陵是帝后共用一个陵园,这可能也是为了表明刘邦和吕雉这对昔日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生死相依的缘故吧;站在长陵的顶部,放眼左右,咸阳北塬附近大大小小的陵墓不胜枚举。从顶部下来,我俩步行环绕刘邦墓一周,大约估计墓冢东西和南北长度有130米往上,

后来我查找相关记载:长陵,至今高度达33米,墓冢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说到高度,我想自长陵修建至今已有约2200多年了,这2200多年以来,陵墓的覆土肯定也会有沉降,我估计在长陵刚修建之初,估计高度恐怕有40-50m高吧。仅从高度和长度宽度来说,放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使用机械施工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大型工程,也得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刘邦为了防止关东六国贵族作乱,就在长陵北建立长陵邑,将关东六国贵族和关内豪门大族迁入其中集中看管,让其供奉陵园,还迁徙了大量的关中百姓过来守陵,此举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增强了自身实力,陵邑户口多达五万零五十七户,人口达十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人。自此汉代的陵邑制度开始建立。据史书记载,这个长陵邑也有像秦始皇当年修建的长城一样有抵抗匈奴的作用,长陵邑在长安城西北方向,一旦匈奴南下,长陵邑是第一道防线,与长安城遥相呼应、互相依靠,拱卫京畿长安。

西汉时期一共有十五位帝王,却只有十一座帝陵,除文帝刘恒的霸陵和宣帝刘询的杜陵分别在灞桥的狄寨和曲江的三兆村以外,其余的九座帝陵分别位于渭河以北的咸阳北塬上,自西向东一字排开,整体为一条斜线,总长度连绵数百里,规模甚是宏大。这九座帝陵分别为高祖刘邦的长陵、惠帝刘盈的安陵、景帝刘启的阳陵、武帝刘彻的茂陵、昭帝刘弗陵的平陵、元帝刘奭的渭陵、成帝刘鷔的延陵、哀帝刘欣的义陵、平帝刘衎的康陵。


剩下的四位皇帝像前少帝刘恭在位4年被吕后杀害了,后少帝刘弘也被周勃和刘章在铲除吕后时被废杀,废帝刘贺是武帝的孙子昭帝的侄子,昭帝早逝,膝下无子,结果他被霍光选为继承人,最后不太听话,只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废为海昏侯;最后一位皇帝叫刘婴,又称孺子婴,是王莽的傀儡,孺子婴由于长期被囚禁并禁止说话,长大连话都说不清楚,成了一个傻子,活了21岁就被杀了,埋在哪里至今也未确定。上述四位帝王也就无缘和他的先祖一样配享帝陵了。 

如此规模宏大的工程,也不知当时的统治者耗费了多少百姓的血汗和生命,这些个帝王陵不仅展示了2200年前西汉时期的丧葬制度,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从今以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高度发展,帝王陵就不会再产生了,从文化传承角度来说,帝王陵不仅是帝王的安息之地,也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芮晓东  男,陕西凤翔人,就职于陕建七建集团,喜爱写作和历史。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县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