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升琪 ||【长篇组诗】名城凤翔暨十二大镇赞(第一部分)

文摘   文化   2025-01-29 06:00   陕西  

  


尊敬的各位读者和听友,从今天开始,平台将分四次刊发杨升琪作者的长篇组诗《名城凤翔暨十二大镇赞》。这是杨老师继《中国人文典籍书画赋》和《大美中国壮丽山河赞》后,历时半年时间创作的又一组长篇组诗,全诗十三章,共两万一千字。作品气势恢宏、视野辽阔、信息量大,这是他以真诚的情感,对家乡凤翔这片神奇热土的宏大叙事与深情礼赞,敬请大家阅读与收听。共分为四个部分,今天为第一部分。



【长篇组诗】名城凤翔暨十二大镇赞(第一部分)

文字:杨升琪  
朗诵:海燕  荷塘秋影

第一章 历史文化名城的凤翔

宝鸡市凤翔区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东北,自古乃“成周兴王之区,嬴秦创霸之地”。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宝鸡地区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辖12个镇,166个行政村与社区。面积1179平方公里,人口52万多人。近年来,荣获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境内名胜景点遍布,文物古迹随处可见,是闻名全国的旅游网红城市。为了不忘乡愁、宣传家乡,更加提高凤翔的知名度,特以此组诗礼赞之。

如果说,在陕西要评选一座县级历史文化名城,那一定是八百里秦川西部的凤翔。

2690年前的秦人把大秦崛起的号角在这里吹响;327年在雍城演绎的王朝大剧造就20代叱咤风云的国君。

穆公称霸和始皇加冕的故事在神州传扬;但被毁弃的唐城墙永远是凤翔人心目中难以磨灭的忧伤。


这片热土人杰辈出,从这里走出的文官和武将个个非同寻常;推行“两税法”的理财家杨炎曾是大唐的宰相。

风水大师李淳风是唐代与袁天罡齐名的天文学家;英勇善战的杨从仪是南宋吴玠麾下的抗金名将。

“关中怪才”郭坚驻守凤翔的趣闻仍在坊间流传;大关庙巷的张载祠依旧把“四为”的至高理想在宣扬。



初仕凤翔的青年苏轼,为这里留下130多篇光耀千秋的诗词文章;秀丽的东湖与辽阔的雍城湖湿地公园是大东湖全新的形象。

多姿多彩的大原社火是民间艺术之花的灿然怒放;“槐原排灯”气势磅礴的长龙在把孝文化舞动和弘扬。

因“安史之乱”的唐王朝,不但将凤翔改为西京作为平叛的根据地,还留下杜甫“麻鞋见天子”的窘境与悲凉。


谁曾想,在没有铁路之前,凤翔曾是历朝历代通西南、达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遥远的驼铃在这条悠悠的官道上回响;当年的丝路驿站在传颂着波斯王子的吟唱。

原来,在唐代尊贵显赫的凤翔府,竟然在关中安享着与西安府并列平坐的荣耀与堂皇。


从前的东大街石板街两旁门市遍布,客商云集;西街城隍庙古会是凤翔最繁华的景象。

唐代的北大街开元寺气派庄严;吴道子与王维精美的壁画不知惊煞多少人的目光。

西街教堂的管风琴悠扬而圣歌嘹亮;巍然耸立的“三世中枢”牌坊在把袁家的显赫军功标榜。


国酒西凤在国际上连获金奖为国争光;铁丰腊驴肉与豆花泡馍是凤翔食文化最响亮的标签。

而当今大海子洋溢着游牧民族风情的“羊肉宴”,更是在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往。

解放初的“凤翔正声剧团”不容小觑,“西府四大须生”贺振民、吕明发、段育明、彭毓中的唱腔享誉四方。


千年净慧寺与雍山的“血池遗址”在遥遥相望;雍州古镇的秦文化底色在把西北第一佛山妆点。

六营泥塑村广场的大型泥塑虎,虎虎生威;凤翔木版年画上的秦琼敬德威风凛凛。

城南的“秦公一号”大墓定格着皇家昔日的奢华;牛皮灯影在夜晚的银幕上再现着疆场厮杀的剑影刀光。



周家大院精美的木雕和砖刻是明清建筑的“活化石”;周正谊堂当初曾是凤翔的“商务印书馆”。

东北竞存中学啊,你可记否张寒晖与车向忱,唱着《在松花江上》的歌曲在校园宣传抗日救亡?

著名的“凤翔起义”是西北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勇敢的“西府游击队”是开展敌后工作的有生力量。


一代代仁人志士为古城的解放在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一届届党政干部为凤翔的发展在出谋划策、劲头高昂。

老县长孟建国为改变凤翔面貌四处奔走、不遗余力;“文史迷”鲁立主任为抢救凤翔文化遗产只争朝夕、成果辉煌。

“雍城四老遗作”是这座古城珍贵的文化瑰宝;《雍州六人墨韵》在把凤翔老一代书法家的风采展现。


永寿人李万德为东湖恢复与重建15座亭台楼阁,厥功至伟;数十年竭尽全力只为这一处园林愈加靓丽、愈加漂亮。

凤翔荣誉市民王延安曾是“陕西十大经济人物”,使他引以为豪的不只是“六年和十五年西凤酒”的畅销市场。

捐建凤中体育馆、新修东湖雁南亭和迁建春秋阁,以及投资重金设立“教育筑梦基金”,才是他人生最壮丽的华章。


紫荆村屈家山西北野战军司令部旧址,是开展党建活动的红色课堂;那口简陋的窑洞,曾目睹过彭老总指挥西府战役的日夜匆忙。

从百年凤师走出的教师与干部是母校的荣光;实力雄厚的凤中与西中,年年都在为国家把天之骄子放飞。

文化教育与体育事业全面推进;众多作家与各类艺术家在把无尽的艺术创造力释放。


区政协“秦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广受学界关注;国学会“关学传承在凤翔”活动引发广泛影响。

凤翔博物馆与凤翔档案馆相得益彰;凤翔文化馆与凤翔图书馆在为文化事业发挥着各自的特长。

最新续编的体量厚重的1362页的《凤翔县志》,纪录着凤翔这20年各行各业的巨大变化与过往。



区作协的《时光捡漏》读书会一次次在县城引起轰动;区剧团的惠民演出把精彩的节目演遍村镇城乡。

东关笙箫园吹箫引凤的雕像生动形象;明快悠扬的西府小曲与慷慨激昂的秦腔在城墙遗址公园轮番登场。

区“疾控中心”为预防疾病全力以赴;“三大医院”与“雍康健”在为全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前的凤翔县医院曾是宝鸡地区的“标杆”医院;以高志强、梁茂义、刘均、范西秦为代表的那一拨优秀大夫令人难忘。

市民中心的塑胶跑道在天天迎接着初升的太阳;“雍州跑团”的跑手们哪一个不是凤翔的长跑健将?

区“老年大学”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西区大道馥郁的桂花在金秋十月绽放着醉人的芳香。


高楼林立、道路宽敞、绿化美观与市容新潮的西区,是凤翔城市拓展的大手笔。

恒源新城、西城国际、雍康花园、大正国际与朝阳居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一座座时尚高端的高楼大厦和花园小区,在托举起凤翔人安居乐业的梦想。


今天,规模宏大的柳林、长青和川口河三大工业园在并驾齐驱,蒸蒸日上。

国企民企竞比肩的柳林大酒城,将再度创造国酒西凤的传奇和荣耀。

丰收的田野上五谷丰登、瓜果遍地;色鲜味美的凤翔优质苹果在九州飘香。


铿锵叮当的宝中铁路穿境而过;撤县设区的凤翔已融入现代城市群发展的快车道。

正在建设的现代化的宝鸡机场,将为充满活力的凤翔再次插上腾飞的翅膀。

未来在召唤,未来皆可期,勤劳智慧的52万新秦人一定会把凤翔建设得更加辉煌!


第二章 薯香氤氲的虢王镇


虢王镇位于凤翔区东南部,现辖10个行政村,125个村民小组。面积4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全镇户籍人口为3.3万人。雍水河为该地区唯一的河流。农业以小麦和玉米种植为主,经济作物为红薯与蔬菜等。近年,该镇的红薯种植已发展成很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著名的马家大院为虢王镇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遗存。


谁能想到,当年周文王为虢叔所分封的城池属地,会发展成今天33000多人的大镇。

旧时的谢家堡与柳家巷早已化作烟尘,但古镇虢王刀城“东望岐阳”“西连武都”的堡额,仍铭刻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当年少林寺三位僧人到槐林寺寻找失散弟子的故事,在彰显着槐林人刻在骨子里的善行。


虢王村的金佛寺、太白殿、娘娘庙和大雄宝殿,和庄严的“救星堂”在和谐地共处一村。

四冢洼淮南王刘长与嫔妃荒草凄凄的坟茔,可是在掩埋着汉文帝当初的无可奈何与伤心?

座落在三家庄的张显庙,依然在流传着张显为建庙,从香花洞扛回一根大梁的力大无穷。


江湖村从前有无江湖有待考证,但1948年秋,中共凤翔县委在此召开的两次扩大会却意义至深。

刘淡村的马家曾是富甲西府的巨商,从万盛号到金盛号曾延续200多年长盛不衰的昌盛。

精美的马家大院是一座宏大的建筑学博物馆,独特的建筑工艺在凸显着清代工匠的智慧和才能。


一代代马家人不但是驰骋在商界与钱庄的翘楚与精英,更是为国慷慨捐躯的忠烈与英雄。

敕封龙骑尉的马启堂在前清“花门之变”中以身殉国;曾经和于右任一起进行反清斗争的马匡诚,为辛亥革命而光荣献身。

革命先烈、卓越的地下工作领导者马子实,42岁英勇就义的壮举曾震惊川陕的千万民众。



后来的马家依旧人才辈出多有建树;马志灿与马英曾分别肩负过县医院院长与西凤酒厂厂长的重任。

今天,马忠孝老师的诗文作品频频登上《三秦文学》;马亚洲精美的马勺脸谱挂遍国内外的各大展厅。

铁炉村的张万里大校是兰州空军司令部的拔尖人才;桂花村的侯炳茂曾在解放军总医院屡建功勋。


西谢村的罗保卫曾是青海格尔木市的副市长;田家村的田桦曾把陕西省公安厅的纪委书记担任。

美丽的桂花村是虢王侯姓族人的精神家园;始祖侯公曾携五子为侯门的兴旺鞠躬尽瘁。

幸有改革开放使侯锁让与潘桂平大显身手,承建工程与种植红薯为村民打开致富的大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虢王镇曾名噪一时,是白手起家的虢王建筑队与虢王剧团让虢王独领风骚。

23个建筑队把楼房盖遍宝鸡、西安和新疆;虢王剧团的《黄河阵》与《寇准背靴》曾轰动县城。

史家堡世代传承的手工竹编在编织着农家的幸福生活;刘淡村气势恢宏的锣鼓在喧响着当代农民的欢欣。

虢王街谢启让风味独特的臊子豆花香气四溢;铁炉村的张永明把岐山臊子面连锁店开遍省城。


桂花村的侯全德是为国家兵器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四冢洼村的侯忍怀是虢王镇家喻户晓的“大善人”。

当年为救井下八人而光荣牺牲的冯堂堂,是号召全县人民学习的好榜样;记忆力超群的侯文科是大家公认的“虢王通”。

民营企业家何宗礼与谭岁让在县城大刀阔斧、成就辉煌;牙科名医侯天礼在口腔科大展宏图,为患者解除病痛。


杨飞的“大秦农夫”是红薯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军企业;谢卫东的羊肚菌产业是连接城乡的菜篮子工程。

侯树斌编著的《桂花侯氏史略》为家族再添重彩;申震撰写的《凤翔有个槐林寺》在把家乡感恩。  

王金平的刺绣与刘一刀的皮影荣列市级“非遗”;谢黎明和谢黎忠的长篇小说《再见虢王》遍获好评。

谢险峰的“读书沙龙”是再续书香凤翔的接力之举;侯万忠的“红薯群”是极具市场理念的信息中心。


忆往昔,七家村生龙活虎的马社火曾驰骋过虢王人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梦想;

看今朝,虢王人利用发达便捷的互联网把优质新鲜的红薯卖向全国的城市乡村。

啊,薯香氤氲的虢王镇啊,愿你借做大做强红薯产业的东风开创虢王镇更加灿烂的前景。


第三章 文才武将的彪角镇


彪角镇位于凤翔区东南部,2011年郭店乡并入该镇,现辖20个行政村,238个村民小组。面积7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全镇户籍人口为6.2万人。古老的雍水河与冯家山水库地下输水隧道穿境而过。彪角镇地域辽阔,农业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兼种大棚西瓜、苹果、药材、花椒等经济作物。域内民风淳朴,村落地名富有传奇色彩,“春分物交会”声势浩大,很有影响力。该镇系凤翔四大古镇之一。


来到这个曾以“彪”命名的古镇,就会不由得想起2146年前那场皇家祭祀的宏大场景。

一次大汉天子与大臣们元朔六年在雍城的盛大祭祀,一个叫“彪角”地名的传奇诞生。

卧龙村昔日的“八大景观”令人记忆犹新;三龙村尚礼的民风曾让周天子为之感动。


北旗务啊小旗务,务务不断;原来这“务”曾是从前征缴盐税与酒税所设卡点的代称。

当年轰轰烈烈、人山人海的“彪角炮会”,已演变成今天很有影响力的“彪角春分会”。

宏伟的冯家山水库输水隧洞从地下穿境而过;曾经的彪中,不知为国家培养出多少优秀的考生。


石落务村因在这一地区先后发现秦代的十面石鼓而得名;瓦岗寨村则把仰韶文化残存的陶罐陶片见证。

碧波荡漾的东风水库变身雍城湖的宏大整合,只为千年大东湖的拓展与延伸。

南旗务村的効力寺大殿庄严雄宏;三岔河古道旁的蛟龙寺在昔日曾是“五龙毓水”的壮观情景。


三岔堡英勇机智的李福祥曾担任凤翔游击队队长;同是三岔堡的陈唯诚当初曾是组织抗日救亡的先锋。

明清的三位关学尊师虽是三岔堡的骄傲;但当今的民间学者周少波老人更让人们敬重。

上郭店村的胡线勤,是《中国报业》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三岔村陈虎训的陶瓷工艺品,竟然被展藏在法国里昂艺术博物馆的大厅。


上郭店村的马文义,曾荣获“中国铁建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下郭店村的张耀斌,是在空中敢于亮剑的正团级特级飞行员。

豆家凹村的杨永辉,曾是陕西省电子技术研究所的所长;石落务村的衡恩良,在把中国高等医学基础医学教育分会的副主任委员担任。

三龙村的杨建飞,是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年富力强的教授博导;上郭店村的张虎勤,是西交大获得五项国家发明专利的发明达人。


杨丹村的魏哲与下郭店的魏满湖同是解放军少将;老营村的李旭霖教授,是国家土壤与资源环境“战线”的“侦察尖兵”。

同样是少将曾参加过对越自卫战的侯丰村刘林福,为区图书馆捐赠2600册图书与六台电脑的爱心令人感动。

石落务的宋笔锋是西工大航空学院的院长;李家堡的马晓兵是“神舟六号”飞船研制的功臣。


礼包务村的赵丛苍,是全国考古学界的著名教授与博导;上郭店村的郝鹏与东导子村的程引弟,虽为高干却是非常的低调谦恭。

老营村传统的油酥麻花与手工挂面工艺讲究;彪角街的“大肉泡馍”与“猪血面皮”味道纯正。

卧龙村当年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箩底布生产与批发中心;三龙村的一车车蜡烛,在那个缺电的年代曾为千家万户送去光明。

列入非遗的三岔火罐灯笼为新春佳节点亮吉祥喜庆;声势浩大的南家凹社火的百面锣鼓声震天廷。


“铁嗓子”马天虎的秦腔戏能“唱断一条街”;“科技迷”吴万忠的“科技大蓬车”跑遍了西府的村村镇镇。

农民企业家冯银亮的“国粹凤香酒”誉满城乡;杨仁祥把高质量的环保门安遍西北五省。

区文联主席芮晓枫曾被评为“2020陕西年度优秀诗人”;乡村医生程金煥的小说《泥瓦匠》在香港出版发行。


东南家凹供职中国作协的张克瑶是罕见的文坛奇才;李家塬村“柳青文学奖”得主李喜林更是文采惊人。

文史学者李均宏研究西府人文硕果累累;摄影达人刘周让的“有光传媒”力作频频。

词作家程彩强的歌词每每被谱成歌曲传唱;宋力行的作品与读者常常在《西安晚报》相逢。


冯芮爱是荣获全省十大“三秦巧娘”的刺绣艺人;巨光耀是为全县人民鞠躬尽瘁的模范医生。

郭店村的“新澳特奶牛养殖基地”产业兴旺;彪石路沿线的一棚棚大棚西瓜甜美圆润。

试看今朝,锐意进取的彪角镇,正满怀信心地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未  完  待  续






作者简介


  

杨升琪,男,微信昵称自强不息。执爱文学的虔诚信徒,区作协三大平台的铁杆粉丝。不求写作浪得虚名,只为度过快乐一生。无事乱翻书,偶有所感,也弄戔戔文字,著有文学习作集多部。


和诵主播简介

合诵主播简介:海燕/荷塘秋影,同为宝鸡市朗诵学会会员,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用声音诠释文字,倾诉着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在岁月静好中相知相伴,收获着友谊和成长!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