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舟平|飞鸿踏雪,初现凤翔

文摘   文化   2025-01-19 06:00   陕西  



      

千年英雄、世界级文化名人、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一生创作了三千余首(篇)诗文,其中有20首诗词被奉为传世经典,《和子由渑池怀旧》就是其中一首,开篇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更是妇孺皆知、耳闻则诵、流传至今。这首七律名诗与苏轼初仕官宦的第一站凤翔府,也就是今天的宝鸡市凤翔区有关。笔者认为,这首巅峰之作就是在如今的陕西宝鸡市凤翔区创作完成的。


有苏学研究学者曾将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浓缩为他的十首诗词来概括,而《和子由渑池怀旧》作为十首诗之冠,足见这首诗在苏轼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地位和对苏轼一生为官做人著文的重要影响。而六言绝句《自题金山画像》则是十首诗词的压轴之作,其中的名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更是千古绝唱,这一首一尾、一“起”一“落”,冥冥中前后呼应的万世之作,恰如其分地总结了苏轼伟大而悲壮的一生。更有甚者,认为苏轼有六首不得不读的诗,不读懂,则不足以谈人生,谈苏轼,而这六首诗之首也是《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可见此诗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之凸显。


《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哲理深邃、触动人心,说明所有偶然也是必然。人的一生,辗转各处,像什么呢?正像大雁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爪印,深浅与否?何处留痕?充满无常无奈和不确定性。到处飞奔是鸟的宿命,四处奔波是人的命运,在漫长广阔的时空里,我们的经历、成就乃至存在,在哪里留下痕迹,何处停留,也都显得如此偶然和微不足道,但也是必然。无常,是人生本来的称谓。曾经亲密无间的苏轼、苏辙兄弟两人,因为命运各奔东西,人生就是一场偶然之旅,所以,不用放在心上。苏轼告诫人们,人生充满了偶然,而我们则需要用一种必然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偶然。


我们先看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宋仁宗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26岁的苏轼从京城开封出发,赴陕西凤翔府担任签书判官,苏轼的弟弟苏辙一路相伴相送至河南郑州分手。苏辙回京后,有感而发作诗《怀渑池寄子瞻兄》寄给远方的苏轼。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苏轼收到弟弟苏辙的“寄诗”后,随即和作了这首千古名篇《和子由渑池怀旧》。

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为什么都提到“渑池”呢?或者说苏轼兄弟俩为什么会有“渑池情结”呢?

据载,在苏轼、苏辙兄弟俩的人生履历中和如今的河南省渑池县至少有三次缘分。第一次是1056年春,苏轼、苏辙兄弟俩在其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一门父子三词客”从家乡眉州北上,后东进京师汴梁(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当路经河南渑池县城时,已是傍晚时分,春寒料峭,寒气袭人,驮行李的驴子因踏过雪地时蹄脖折断刚刚死去,三人只得艰难地在雪地中摸索前行,又冷又饿,突然发现一寺院,只好投宿于此。令他们感动不已的是,寺院老和尚奉贤热情厚道,为父子三人做饭上茶,打扫禅房,安排食宿,盛情款待。借宿渑池这样赫赫有名的战国时代秦赵会盟之地,加上奉贤和尚的盛情,情由所发,兄弟俩自然按捺不住一腔豪情,挥笔作诗,题于老僧奉贤僧舍之壁。艰难时节,夜宿渑池,给初次离家远行的“苏门三父子”留下了极为美好而终身难忘的印象。次日辞行后,父子三人继续赶路。到达汴梁时,已是春和景明、石榴花开满枝头了。


第二次是1060年春光烂漫的三月,苏轼、苏辙兄弟两人高中进士后,苏轼被朝廷任命为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辙被任命为河南府渑池县主簿,这是办理文书等事务的九品官职。苏氏兄弟俩为迎候次年将举行的制科考试,决然放弃了这个职位,全心备考。第三次是10618月,兄弟俩制科高中,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位列第三等,一、二等虚设,第三等为最高等级,苏辙考入第四等。制科御试列入高等,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治所今陕西凤翔)签判的官职;苏辙被任为商州(治所今陕西商州)推官,都是正八品官职。因苏洵奉命在京修订礼书,苏辙奏请留京侍奉,得到朝廷允许。

朝命既下,26岁的苏轼立即整装待发。1061年冬十一月十九日清晨,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离开汴京西去,赴陕西凤翔府做官,带着妻子王弗和尚在襁褓之中的长子苏迈,在弟弟苏辙的送行下踏上了赴任征程。

苏轼、苏辙两兄弟骨肉情深,早已成为感人至深的千古佳话,两兄弟二十余年的生命中,形影不离,从未分开过,当行至郑州的西门郊外,蓦然惊觉,千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怒号凛冽的朔风,兄弟俩只好互道珍重、依依惜别。此时此刻,他们才痛彻感受到“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的政治生涯的深长意味。临了,苏辙还一再提醒哥哥苏轼路过渑池时一定要去看望恩人奉贤和尚,以谢当年款待之恩。

正是此次送别,苏辙在回京的路上,想到哥哥苏轼前往任职之地凤翔府,当年他们父子三人进京赶考途中也曾留宿凤翔风鸣驿。而去凤翔必将经过渑池古寺,蹊跷的是自己也曾被任命过渑池主簿未就······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在冥冥中注定。回京家中后,苏辙的心情久久不能自抑,人生海海,怀着对兄长、对渑池老僧、对人生别离的深深感喟,终于一气呵成了《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写成后即寄给哥哥苏轼。苏辙在诗中提到“相携话别郑原上,共到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有县吏民知否?久宿僧房壁共题······”知道了以上细节后,我们便不难理解这首诗了。


兄弟俩别后数日,当苏轼继续西行路过渑池、专程看望古寺老僧时,发现当年投宿寺院的奉贤和尚已经圆寂,骨灰被安放到新造的小塔中了,墙壁上的题诗已荡然无存。物是人非,此情此景,苏轼更是感慨万端、充满惆怅。难怪苏轼后来在《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到“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还叹道,人生际遇无常,如果说与渑池无缘,为何兄弟俩总与渑池相遇,如果说有缘,为何又无法驻足更长时间?无常才是生活的真面目。一种空漠之感在年轻苏轼的心中不断袭来,强烈而不可遏制。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这种亦庄亦禅的人生哲学,不但是苏轼对爱弟的牵挂和劝勉,也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运,宦海沉浮,前程未知,聚散无常。当然,也能宽解古代士林阶层的普遍烦恼,所以,“雪泥鸿爪”诗句、故事便流布广泛而传扬久远。

且说苏轼在渑池访过古寺后,不敢再做停留,继续马不停蹄西行,经过近一个月的跋涉,于当年十二月十四日午后时分终于到达此行的目的地——陕西凤翔府。在就任签判后,苏轼收到的第一封信就是弟弟苏辙的信,苏轼拆信后一眼便看到了弟弟苏辙那熟悉的笔迹《怀渑池寄子瞻兄》全诗!苏轼急不可待地读完后,心潮彭拜,挥笔而就《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千古绝唱,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全诗意境飘逸,空灵神妙。收笔后随即让书童寄给了远在汴京的弟弟苏辙。此后,兄弟俩经常通过书信、诗歌往来唱和、回应,互表牵挂珍重之情。

写道这里,也许有人会问,《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不是在渑池写的吗?是的,我们大多数人一见这首诗有渑池二字,就断定这首诗写于渑池,其实,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知道,说此诗写于渑池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是因弟弟苏辙的诗而“和”写的,那就是说,苏辙的诗写在先无疑。而苏辙的《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据文献记载,写作地点是送哥哥苏轼后,回汴京家中所写。其次,在古代,通讯最快靠邮驿(古代骑马送信的人)传递信件,而苏轼离开苏辙后一直西行赶路,日程可以估摸,但不能完全确定,可目的地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凤翔府。苏辙写好诗后,只能交给驿站的邮驿送信了,而自古以来送信则必须要有明确的收信地址和收信人,苏辙不可能把诗寄到哥哥苏轼去凤翔府途中的某一个地方,因为苏轼到凤翔府赴任,朝廷是有最迟时间要求的,所以,苏辙的寄信地址只能是凤翔府,收信人也只能是哥哥苏轼。第三,苏轼收到弟弟的信也只能在到任凤翔府以后了,纵使信到凤翔府比苏轼来得早,但苏轼自然看不到的。可是苏轼已到凤翔府,处理公事私事便属于正常工作生活了,因之,苏轼在凤翔写就此千古名篇便自然而然了。

苏轼一生曾三次与凤翔际会,在凤翔担任签判三年零四天。作为官员,官场首秀,他协助知府做了好多有利于凤翔百姓的实事,诸如官榷于民、改革衙前之役、疏浚东湖等等,凤翔百姓至今感念“苏贤良”;作为名动北宋的大文学家,他在凤翔写了130余首诗文,至今仍为传颂。凤翔府在北宋时是西北的军事重镇,是北宋西北物资集散地和兵站基地,是抗击西夏的前沿阵地,是关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远超一般州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飞鸿踏雪”,终将消散,显然,这个成语就出自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光照千秋的名诗,而它的创作地就地今天的陕西宝鸡市凤翔区。


时光流转,如今的凤翔虽然没有了昔日的辉煌,但独特的文化底蕴依旧流传,正如林语堂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他的这首“飞鸿踏雪”诗以及在凤翔创作的130余首诗文,让凤翔这座小城的气质与灵魂与众不同,也给凤翔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印记和符号。同时,这首诗也触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弦,在凤翔、在全国、甚至在全球流传千古、历久弥新!






作  者  简  介


杨舟平,男,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省柳青文学研究会、省国学会会员,民盟省政府文学院副院长,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市苏轼研究会监事长、凤翔区文联常务副主席、凤翔区作家协会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第三届“六维”宝鸡市作家协会文学奖得主,《雍州文学》编委会主任、一览文学杂志主编、《都市文苑》副主编、《今日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陕西省“百姓学习之星”。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一树花开》等。作品多篇入选省级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解读文章。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中国妇女》《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散文选刊》《美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联系方式】


《雍州文学》编辑部

欢迎您的关注和投稿。

微信ID:gh_fcf994b1b24a

联系邮箱:fxzxgwyx@sina.com

我们努力做到最好!


征稿启事


1.投稿人必须确定本人拥有作品网络版权的处置权,投稿文章产生的版权纠纷由投稿人自行负责。编辑部拥有对作品内容进行适当修订后发表的权利。

2.本平台原则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雍州文学》,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联系转载授权或注明转载自《雍州文学》。  

3.散文、小说作品原则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单首诗歌200行以内。

4.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并在正文中留下联系电话。

5.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对简历有删改权)。请务必通过指定邮箱投递稿件,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如有图片,请注意图文分开,但指明图片位置和要求。

6.《雍州文学》微信公众平台已获得并将开通微信授权的打赏功能。欢迎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和喜爱的作品打赏。我们将在预留平台运营基本费用(10元以内不返还,作为平台编辑、运营费用)的基础上,按照打赏金额50%比例为作者发放稿酬,稿酬最高300元。微信公众平台官方打赏计算期按通用流式模式,返还期一般为自稿酬核算结束起10天。

7.投稿邮箱:凤翔区作协《雍州文学》fxzxgwyx@sina.com。

8.按照稿件投递的先后顺序,责任编辑进行初审,编委会复审,编辑审阅工作将在收到投稿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自投稿日起15个工作日内未推出即视为稿件不予采用。




《雍州文学》等你来


 《时光捡漏》

您的读书笔记




《芳菲随笔》

欢迎你的关注


扫码关注
《雍州诗词》
微信公众号



雍州文学
凤翔区作家协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