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闲话一七一:黄浦滩头再小吟

文摘   文学   2024-08-14 20:23   江苏  
话别旧邻共回望,再度登高览浦江。
廿四寒暑驹过隙,谈笑未忘影同框。


这是我今天大早在浦东莱阳路218号小高层俯瞰北去的黄浦江之后随口哼出的一首小诗(参见附图)。



话得从2000年夏天说起,我在陈剑秋、陈霞这两位华能女翻译的热心鼓动与示范之下以2350元的单价在浦东莱阳路买下一小套住房(时称“阳光新家”),恰好够格为儿子申办个“蓝印户口”(2002年顺利转为上海正式户口)。不久,坦儿在南通启秀读完初中之后,于当年考进高桥开始为期两年的高中学业,我则先后借聘到浦东电子出版社和外高桥发电厂担任翻译。


从上海坐高铁回到南通家中不久,我翻开2000年10月12号的日记,欣然看到一段提及邻居姚老伯的文字:


下午到浦东莱阳路阳光新家去了一下,见到了售房部的张志清女士,请她向蓝印办催问蓝印户口申办进度。我还带约翰和司机小张进903室看了一下,在那儿遇见正在搬入904室的邻居姚桂生先生,他对我讲,打算在两家共同的入口处做个防盗门,要我分担一半费用……



今天之所以在诗中以“话别旧邻”为起首,是因为昨晚在唐镇的房屋中介“链家”那里签了卖房合同。唐镇这个地名我是第一次听说,无巧不成书,我的匆匆来回居然发现,唐闸与唐镇由于南通的轨交1号线、沪通铁路和上海的轨交1、2号线连通直达——以下拙诗可以为证:


唐镇唐闸一线牵,浦东南通竟相连。
有幸体验堪称罕,鬼使神差解疑团。


此时此刻,不由想起旧作“上海闲话八十一”中的插图和相关文字。




2000年签约购房那天的日记(旁边的《大漠南北》杂志是姚老伯给我带回来的)


我先后借聘在浦东电子出版社和外高桥发电厂担任翻译期间,基本都是在九层楼上独守空屋。为了苦中作乐,我一度还曾把《黄土高坡》的歌词作过如下的改动而轻轻哼唱:


我家住在船厂南廓
浦江从路北流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我家住在船厂南廓
浦江从廓北流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我的歌

……        ……



我还会把对门姚伯摆在墙头上的新旧报刊拿来浏览一阵。我在以上公号文章里面写过:


年已八十有六的姚老伯精神矍铄,他从电视中看到上海第一列火车从通沪铁路过江开往南通进行联调的新闻,那座即将竣工的公铁两用大桥最上层就是连接他老家无锡和南通的“锡通高速公路”。姚伯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说,他对南通地区六个县都很熟悉。我想,一是因为他与身居江北的战友们有着广泛的联系,此外,他连续数十年订阅着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刊《大漠南北》,这或许不无缘故。浦东一别,竟已十年。


今天重逢,姚伯兴致高昂,主动表示要穿起那件佩戴勋章与奖章的军装与我拍张合影,当年与我同时购房的剑秋女士从网上看到此照后,在第一时间给了满腔热忱的夸赞。





文章开头的第二幅照片是从小高层第十四楼后阳台拍摄的,从中可以看到沪东中华造船厂。2010年盛夏,我曾在这家船厂为巴基斯坦海军官兵提供现场翻译服务。将近两个月的主要任务是在语言上协助中方向来华接收两艘护卫舰的巴基斯坦海军进行技术交底与操作培训(据传,近期该厂在建造一艘前所未有的大型两栖攻击舰)。


我是那年8月31日结束在沪东船厂翻译任务的,当天的日记写道:


下午先后接到“道科翻译公司”汪军红总经理和船厂培训中心周君的电话,说是翻译任务到此结束。晚上,应邀到川沙与汪军红夫妇以及曹剑锋副主任共进晚餐。回到宿舍,开始收拾行李。坦儿接到我的电话之后,把我带在船厂招待所的热水壶等物品拿走了。


顺便一提,我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里,还先后两次前去参观世博会。来到沪东中华造船厂接船的巴国官兵总共二百余人,我们大多从浦江南岸登舰,其间也多次去复兴岛登舰,因为舰船有时会靠泊到昔日的中华船厂一侧。于是,我得先在庆宁寺轮渡站买票过江,然后步行两站路进入老中华船厂,从而登上早已泊岸的那艘军舰上班。现在,选录当年在船厂写的一首词如下:


踏莎行(外三首详见《上海闲话八十一:又见黄浦滩

赤日炎炎,浦江浩浩,复兴岛上蝉声噪。
一艘战舰待归航,巴军美髯风光好。
反潜鱼雷,电波抗扰,飞机导弹加长炮。
取经东土二百人,按时面壁嗟何缈?

为了重访中华船厂所在的复兴岛,我今年春季先后去过两趟。我在岛上抓拍了一些照片,不仅有定海路桥,还有白庐,还有一家穆斯林餐馆。






船厂行政管理机构设在左上角的高楼里面


据史料记载,英商爱立克马勒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上海创办赉赐洋行,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船舶代理等,民国17年(1928年)开设马勒机器造船厂。建厂初无固定厂房,民国22年开始在上海复兴岛江边三角地建造厂房承担船舶航次修理,民国26年购买上海浦东庆宁寺码头东侧沿江土地于次年兴建新厂并将复兴岛旧厂并入。民国30年12月侵华日军对英商马勒机器造船厂实行军管并更名三井造船所,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归还。1952年2月中央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承租改组更名国营沪东造船厂,8月15日完全归为国有。

从我拍摄于沪东新村围墙橱窗的镜头可知,六十年代初还是“巨轮与农田相映成趣”!



2010年8月19号下午在即将交付巴基斯坦的军舰驾驶舱监视屏幕跟前抓拍到的我那幢坐落于浦江南岸莱阳路的住宅楼(如图所示,它就紧靠吊机左侧)




点击链接可以阅读:

上海闲话一六七:出身海门、打拼沪上的董竹君

上海闲话一七0:历史的玩笑(修订版)


雪山飞狐Leda
Snow Flying!让我们飞得更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