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新 | 学生跟导师,到底如何“双向奔赴”?

学术   教育   2024-02-29 15:12   北京  

        

        又是新的学期,各种教学的、科研的,以及招生的、答辩的事宜,也陆陆续续甚至层层叠叠地摆上了日程。在北大,7月前后各院系的毕业典礼场地,已经开始预约了。当秋生得知这一消息时,还真有点懵,实在不容易转得过弯来。

        在秋生的骨子里,确实有比较强烈的小农意识。说得好听一些,是想跟陶渊明一样归园田居,或者效仿亨利·戴维·梭罗独处瓦尔登湖,但秋生知道这是不可以的,软硬件没有达到,各种条件都不成熟,会被生活和命运的导演喊一百个NG(no good)。

        教了三十多年书,秋生对世界的理解,因为总是被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包围,向来还是比较简单,也相对比较乐观的,并且算是有点勇气做了一些不那么功利的事情;甚至在某些时刻,尽量远离了原本陌生不能融入的江湖。然而,自从知了天命,特别是最近几年来,随着白发稀稀落落的萌生,秋生的心理防线竟然越来越细,开始考虑太多超出自己的能力,甚至人性本身都完全无能为力的问题。

        比如,学生跟导师,到底如何“双向奔赴”?

        其实,作为一枚导师,秋生的“未名道”全家福,已经超过了200人。在“双向奔赴”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前,秋生选择学生基本顺其自然,确实没有憧憬过“双向奔赴”这么浪漫的事情;只是担心自己不够努力,不小心耽误了学生的前程。尤其自己从事的学问,是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怎么可以让学生跟着自己受罪,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学问之乐,而且无法踏踏实实地安身立命呢?

        这一两年,情况更加复杂。看到考研大军的拥堵、专业博士的崛起以及研招数量的上升,秋生也越来越感觉到六神无主,以前攒在手里的硕士博士,现在想要放手了,却发现越来越难。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可以理解,但找不到工作本身就很可怕。秋生一旦把自己的学生跟家中的小秋生联系起来,就会被激发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此,秋生总结了这么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通过跟学生们不断地反省和持续地交流对话,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最好关系,确实是无条件的“双向奔赴”。

        其实,“双向奔赴”的结论是不需要论证就能成立的;但让秋生有点得意的,是提出了师生之间“双向奔赴”的具体途径:

        懂得干什么,可坐冷板凳,强烈主动性,极度刻苦勤奋,家人支持与健康身心。

        当然,还有缘分。

        在学生的提醒之下,秋生也会把这几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光影绵长李道新
中国电影、影视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