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穆(1906-1951)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杰出的电影人之一,谭文鑫教授撰著的《费穆年谱》即将纳入李道新主持的“中国特色电影知识体系之影人年谱系列丛书”,跟已经基本完成的《史东山年谱》《郑正秋年谱》《蔡楚生书信手迹辑证》等一起,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全部内容也将同时上线“中国电影知识体系平台”(CCKS,movie.yingshinet.com)。作为中国电影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人年谱期待全球相关的大智、小智积极介入并共创共享。——题记
岁末,赴京向道新师汇报费穆年谱编纂事宜,得以当面聆听教诲,——从体例到内容,老师一一作了细致指导,最后,还不忘提醒,要赶在新年之初拿出修改稿,并写好后记。回长沙后,我立马修订年谱,并与出版社编辑有了初步联系。临近小年的冬夜,窗外细雨蒙蒙,一片寂静,只听见屋檐雨水轻轻滴落的声响。在连绵的滴答声中,我真切感受到时间的流逝,继而回想起2018年以来编纂费穆年谱的点滴往事,顿时便生“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于是,便在键盘上敲打起文字,权且作为后记。
我是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出身,之前一直沉浸于沈从文研究之中,可谓常常流连于他用文字垒成的湘西“边城”。之后,因任职高校(毗邻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学科建设需要,转向影视研究。2017年下半年,有幸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学,蒙道新师不弃,收入门下。
清楚记得,访学之初,因不是学习电影出身,我不免心生自卑。但道新师一再勉励,方得自信。然后,便是研习中国电影史时,巧遇“费穆”,——于我而言,他就像久未谋面的挚友,真可谓一见如故。正是在他充满魔力的“召唤”之下,我开始挥别“边城”,走向“小城”。
然而,“小城”毕竟是电影大师费穆精心建构的影像世界,于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电影新人而言,自然难得其门而入。如何进城,便是摆在面前的难题。思之良久,还是决定先“知人论世”,——知“费穆”其人,论“费穆”身处其世,才有可能真正走进他的“小城”。
只是“知人论世”同样不易,毕竟关于他的资料甚众。在道新师的鼓励、指导下以及继成兄的帮助下,我开始借鉴传统文史研究中的年谱编纂之法,尝试对费穆史料,进行“竭泽而渔”式搜集,并以时间为序予以梳理。这便是我编纂费穆年谱的缘起。
至于年谱编纂的过程,实为不易,进展迟缓。自2018年上半年始,我系统搜集费穆史料,至今已逾六载。在六年多的时间里,我时时提醒自己要牢记傅斯年先生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只是心中牢记,并不意味能真正做到,疏漏之处,或在所难免。不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回望六年多的编纂经历,我自然不能对其中每个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但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却无比清晰地刻在脑海之中。2018年11月,苏州美术馆举办“诗人导演——费穆文献展”。此次展览,展出大量有关费穆的文献。其中,已逝的上海图书馆张伟研究员,提供了相当多的资料。记得刚踏进展厅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此后,一连三天看展。因总是紧贴展柜玻璃、长久凝视各种文献,以致被保安特别“关注”,甚至还被相关负责人“约谈”。转眼便到了2023年,我在缓慢推进中,基本完成费穆年谱初稿。是年8月,道新师嘱我到他主持的北京大学“知识体系平台(CCKS)下的影人年谱”研究生暑期学校作次讲座。于是,在未名湖畔,我与大家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交流,并得到师友指点,可谓收获颇丰。
9月,我更是有幸与费穆长子费明熙先生取得联系。其后,便远赴上海实地踏访费穆故居、墓地及其影片上映的电影院,尤其是跟随已年近八旬的费明熙先生至费穆墓地祭拜时,心情格外激动。正是在这样的实地走访中,我对费穆导演身处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有了直观感受,自然有助于完善年谱。
虽费穆年谱编纂历时较长且煞费苦心,但我从中受益良多。正是藉年谱编纂之力,我似乎推开了“小城”紧闭的大门,开始真正步入城中,领略其间诱人“春色”,——撰写并发表的多篇有关费穆的论文,便是我在“小城”游览时留下的“足迹”:《费穆逝世纪念及其影史意义》(载《当代电影》2020年第6期),《中国早期电影导演的“化人”观与戏曲美学》(载《电影艺术》2022年第2期),《费穆“形式论”与中国传统文艺观念》(载《当代电影》2022年第3期),《以费穆为例谈影人年谱的编纂策略》(载《当代电影》2023年第6期),《数据库检索与中国早期影人的笔名问题——以费穆为考察中心》(载《文化研究》第53辑)。在此,理应对悉心指导的道新师、发表论文的期刊以及提供帮助的师友,致以诚挚谢意。
我还要感谢妻子王玮。从相识相恋到成家立业,她总是默默支持着我在学术道路上蹒跚前行。尤其是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我在北大访学一年,无暇顾及家中。抚养孩子的重担,自然就落在她的肩上,但她毫无怨言。
最后想说的是,我深知读者眼前的这本年谱,并不尽如人意。之前诸多设想,因能力、时间及精力所限,未能一一落实,实属憾事,疏漏之处亦在所难免,只能留待今后再作修订。祈盼读者不吝赐教。
作于农历二〇二三年小年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