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沉迷于繁体字构筑的清末民初及其精神世界,已经有一段时间不刷朋友圈了。
今早忍不住刷了一遍。读到一晨公众号“顺势风之刃”昨天发的一篇《人生的岔道:我曾与Sora工程师在北大上同一节高数课》。人生的岔道:我曾与Sora工程师在北大上同一节高数课
文章中,一晨调侃自己:“毕业刚好十年,有人在改变世界,有人在接受改变。有人为母校争光,有人借机蹭流量(我)。”
秋生想,如果再转一下他的这篇公号文,自己也是在借机蹭流量了。
秋生也是跟一晨上过课的。一晨在北大环科读本科时,选了秋生的全校通选课《中国电影史》。在课上,秋生发现,一晨虽然是“理工男”,但他不仅热爱文学艺术,而且有着非常出色的写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上完课后回家,有好几次都是同路。一问,原来两人住在离开学校6公里外的同一栋楼里。“毁”人不倦如秋生,当然不会错过跟一晨继续在路上“切磋”文艺和学问的机会。得到这么一位虚心向学的小跟班,秋生的虚荣心一度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正如一晨在公号文中所说,本科毕业后,一晨到了耶鲁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以非常优秀的成绩拿到了硕士学位并有可能继续在耶鲁攻读博士学位,但一晨选择了回国,然后离职创业,“走上了人生的岔道”。
到现在,秋生还记得2016年前后的一个冬晚,秋生在纽约的一家餐厅,跟从纽黑文专程赶来会合的一晨,聊了好几个小时的天。当时的感觉,一晨是有远大的理想的,但肯定不会走一个“理工男”的寻常路了。
果然,一晨成了现在的“风之刃”,在“痛苦”和“煎熬”中“接受改变”;而跟他在北大同上一门高数课的Li Jing,取得MIT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Sora团队正在令人瞩目地“改变世界”。
秋生完全不懂股票和基金,也不太能体会自主创业的困难和艰辛,但还是经常关注着一晨经营财经、历史和人物等自媒体的各种动静,有时间会读“顺势风之刃”推出的中国历史、风云人物尤其李白和三苏,很佩服一晨为了探索和转型付出的巨大努力。跟一晨的爸爸妈妈一样,秋生其实也非常担心一晨的选择和未来的前景。
心里有火苗,当然是需要呵护的。但面对一晨的“破防”,秋生也忍不住有点“破防”了。记得在一晨“创业”前后,跟秋生同在一个学院的一位同事的儿子,也在考上中部一所著名的985大学之后,在国家鼓励的创业大潮中毅然决然地休学创业,同事为此获得了CCTV“新闻联播”的采访。
不到十年,世界已经翻天覆地。国家发生了什么,个人经历了什么,谁在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担责?秋生自己也都活得特别纠结,不明不白。跟公号文中的鼓励和支持一样,秋生也是不希望一晨熄灭了心中的火苗,或者自认走上了“人生的岔路”而自我羞愧,或者运气好重回当年的央企和体制内。
毕竟,事实已经证明,央企和体制已经不需要这么多年轻人。当北大清华的毕业生都在为一份稳定的工作拼尽所有的时候,当波士顿和伦敦的中国学子,大约都能感受到风声鹤唳甚至走投无路的时候,作为老师、家长尤其兼具两种身份的秋生和一晨的父母们,也只能满怀内疚地默念:
只要心中的火苗还在,人生就不是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