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儿子给找的airb&b里,秋生算了一下,这应该是第七次来美国了。前五次分别去了西雅图、旧金山、华盛顿D.C、纽约和波士顿,主要为了在华盛顿大学、加大伯克利、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加大伯克利那一次,跟着访学的博士生周正汉去了西雅图附近的“那座山”,经历过一次后来才意识到的生死冒险(李道新 | 雷尼尔:雪山惊魂);华盛顿DC那一次,是为了参加当年的华盛顿华语电影节(DCCFF)“光影百年”中国电影回顾展暨中美文化交流论坛(李道新 | 华盛顿·电影节)。
岁月易逝,但记忆总在诉说;人生寥落,却也面向辽阔。如果不经这样的盘点,秋生不会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肉身,竟然会跟北美的这一片大陆,产生过如此特殊的关联;而在秋生的精神世界里,因为美国的存在,人类栖居的这个并不太大却又多灾多难的地球,也变成了一个需要足够的视野、充分的理性与开放的胸襟才能被真正理解的所在。
就像特朗普被刺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秋生打开住处的电视机,浏览了几乎所有的频道,都在直播特朗普和JD.万斯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所有的议程,以及轮番的演讲,都是那么似曾相识,却又那么与众不同。尽管“中国”及其威胁成了意料之中的高频词,但走出户外,秋生遇到的每一个人,却又是主动微笑和谦让的,其表达友好的方式,虽然让秋生不太习惯,但也确实感受不到丝毫的冷漠、威胁与敌意。秋生知道,这是美国的美好一面;而另一个美国,是JD.万斯自传性电影《乡下人的悲歌》里的美国,充满了霸凌、废墟、贫困与毒品(原著中还有枪支);但也正是这样一个危险的地方,成就了JD.万斯的“美国梦”。
尽管人类已经进入由可编程未来驱动的数据时代,但当世界跟宇宙和大脑一样,作为始终挑战人类情感和智慧的复杂系统,或许始终是无法理解,也不可度量的。这正是秋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本职工作中,尽量减少针对热点问题,予以急切关注或即时判断的主要原因;也是秋生在自己的电影研究中,终于走向数字人文的基本动力。
即便身在美国,也没有顾得上闻名遐迩的德州烤肉;秋生的大部分时间,仍是尽量呆在各大数据库里,想要尽量潜入历史的深处,去挖掘或打捞那些沉积在时空褶皱里的人类体验和经历。秋生相信,我们得以代际传承的内在基因,正建立在由这些体验和经历所生成的“源代码”之中。
更重要的是,每当深潜的时候,灵魂也开始升腾。此时万物自由,千载寥廓。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旷远的意绪,对世界多了一份理解之同情。
秋生需要这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