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新 | 希望的光

学术   社会   2024-01-24 13:14   北京  

        

2024年1月24日08:40  北京大学东侧门  

                             2024年1月24日09:10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上午9点,凛凛寒风中,年轻妈妈独自带着5、6岁的孩子,早早地来到未名湖西北岸,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办公楼前,认认真真地摆出了一个武打或舞蹈的造型。

        秋生值班。通过红三楼的窗户,秋生认认真真地观察了全过程,直至母子离开,更多的大人小孩或走或停,或聚或散。阳光是有希望的波粒,持续不断地洒在地面。孩子,在你振臂踢腿的那个地方,二十世纪以来数不清的中外各界名家硕儒也曾驻足;就在前不久,一位著名的影二代、长期习武的电影演员也跟你一样,为自己的动作新片抬起了他的双腿。

        不知道十多年后,家长或孩子的北清梦能否实现;更不知道家长或孩子的这一次所谓名校之旅,是否真能开启一种更有意义也更加幸福的学习或生活方式,但秋生为每一个在校门外排队,在校园里拍照的家长和孩子许愿:因为来过,你和北大都是获得了,也是值得的。

        四十年前,直到高考来临,秋生才知道北大是需要最高的考分才能被录取的,也就果敢地断了自己的念想,开始到处分享同班同学考上北大的光辉事迹;大学四年,骄傲、自卑兼无能的混杂心态,导致秋生故意无视北大的存在,仿佛那些八十年代重塑中国社会及个体命运的历史巨变,只是本来应该在中国而不是在北大发生的一样;硕士研究生毕业两年后,秋生还是没有能力投考北大,便怂恿来北京找工作的新婚妻子,也不妨去北大看看能不能考个博士。如今早已成为家中高人的那位高人,几乎是比较轻易地就替秋生完成了他的愿望。高人之所以是高人,也是有历史依据的。

        在进入北大之前,秋生侥幸成为了北大在读博士生的家属。便经常理所当然地出入燕园,在25号、37号等宿舍楼,1教、文史楼等教室与学五食堂、大饭厅频繁穿梭,混迹于地理系女生的人地关系和中文系男生的彻夜卧谈,沐浴在海德格尔的存在和吐火罗文的残卷之中,胸怀大志却又无所事事地逡巡在图书馆和未名湖,肆无忌惮地感受北大味道。这种“游学”的体验,只有一次,无比重要,秋生后来也才明白,即便成了北大教授,身心的这种自由,便不会再有了。

        因此,当你想来的时候,就一定要来的。就像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到这里一样。想来的地方,一定会有更多的光,也会有更多的希望;或者,希望有更多的光,希望有更多的希望。

        就像秋生入职北大以后,去到了早稻田、哈佛、斯坦福,甚至有幸成了东京大学的特任教授,但仍在心心念念着一些其他的地方,总想在可能的时候去一下,不是为了明确的目的,仅仅只为拍个照、打个卡。


光影绵长李道新
中国电影、影视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