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卵巢储备功能异常导致的不孕症逐年增加。遗憾的是,这种问题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通常在不孕不育检测中才被发现。
因此,尽早评估卵巢储备功能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生育情况,还能有效保护女性的身心健康。
卵巢储备功能指的是卵巢内卵泡形成可受精卵母细胞的能力,其主要由卵泡数量和质量决定,直接反映了女性的生育潜力。
目前,临床常用于反映卵巢储备功能情况的指标包括的超声测窦卵泡计数(AFC)、促卵泡生长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抗苗勒氏管激素 (AMH)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AMH水平高低可更准确反映女性卵巢储备功能情况。
常用卵巢储备检测指标的特点、优势、局限:
备注:灵敏度(%)85-100:高;70-85:偏高;55-70:中;40-55:低;
特异性(%)85-100:高;70-85:偏高;55-70:中;40-55:低。
注:图表内容来自于2024年《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的《不同年龄段患者抗缪勒氏管激素与性激素水平预测卵巢储备功能的价值》图表3;《卵巢储备检测美国妇产科学会(ACOG)委员会意见》。
抗缪勒氏管激素AMH是抗缪勒氏管激素,也称抗苗勒管激素。是一种由卵巢颗粒细胞(女性)或睾丸支持细胞(男性)分泌的ß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糖蛋白激素,通过与AMH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作用。
一、抑制缪勒氏管的发育
男性:具有使雄性胚胎中的苗勒氏管退化的作用。分泌时间由胚胎发育至第7周时开始分泌,出生后4-12月达到高峰,青春期后迅速减少。
作用为抑制苗勒氏管发育为输卵管、子宫和阴道上段,这一过程对于男性性别的正常形成非常重要。
二、调节生殖细胞和性腺的发育
女性:抑制颗粒细胞增殖和卵细胞的成熟。AMH只在小窦前卵泡、大窦前卵泡、窦卵泡(2-7mm)中表达。抑制了初级卵泡向成熟卵泡的转化,降低卵泡对FSH(促卵泡生成素)的敏感性,从而调控卵巢内卵泡的数量和质量。因此AMH帮助维持卵巢内的卵泡数量,避免过早消耗卵子。
32周后女性胎儿卵巢开始分泌AMH;出生时血清中AMH水平极低:18-25岁AMH平均值最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36岁后AMH水平显著下降; 绝经期血清一般不再检测出AMH。
女性在不同年龄AMH参考值范围的区别:
注:上述范围来自罗氏601电化学发光仪的参考范围,具体的参考范围可能会根据个体差异和实验室的标准略有不同。
抗苗勒管氏激素AMH以成为当下临床妇科医生在女性育龄期常用的检查项目,以其稳定性、预测性、直接相关性、广泛的临床应用以及简便的检测方法,成为评估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和生育能力的重要工具。
稳定性:AMH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激素,相比其他性腺激素在月经周期中AMH的波动要小得多,这使得它在评估卵巢功能时更加可靠和方便。
预测性:AMH能够早期反应卵巢储备功能随年龄下降的趋势,并且比传统的生物学指标如FSH、E2、LH和超声测窦卵泡计数更早的预测卵巢功能的变化。
直接相关性:AMH主要由卵巢内的小卵泡分泌,因此血清中的AMH水平与小卵泡的数量直接相关。当卵巢内的小卵泡数目越多时,血清中的AMH值就越高;反之,小卵泡数目越少,AMH值就越低。
临床应用广泛:AMH不仅用于评估女性的卵巢储备功能,还可以诊断卵巢早衰,辅助生殖技术(PCOS)、预估辅助生殖技术(ART)中对卵巢的反应性,评估放化疗对性腺的毒性损伤,辅助诊断儿童性别发育的异常,以及诊断和检测卵巢颗粒细胞瘤(GCT)等,同时高AMH水平是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个标志。
检验方法简便:AMH的检测通常通过抽血进行,方便快捷,且可以在月经周期的任何一天进行,不受时间限制。
AMH这么一个神秘而优越的女性检查项目,随着AMH在临床应用的深入,近几年研究发现在一些情况下AMH结果的解释仍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排除干扰因素才能准确解读检查结果。
卵巢手术、化疗等均会使得卵巢功能受损,导致AMH水平在手术后迅速下降,需在身体恢复一段时期后再复查。
先天性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症,在FSH水平严重低的情况下,AMH可能被错误地抑制。
激素类避孕药物的使用,抑制FSH水平,从而抑制分泌AMH的卵泡。这种影响在停用避孕药物后是可逆的。
体脂指数与AMH呈负相关,体重超重的女性,AMH水平也不能准确反映卵巢储备能力。
体内维生素D浓度影响血清AMH水平。研究显示大剂量维生素D3治疗(50000IU)的女性,随后1周AMH水平逐渐升高,平均升高( 12.9±3.7)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母亲子女血清中AMH水平偏高。
AMH可反映卵巢储备功能时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年轻女性的AMH水平低,但卵泡质量良好,仍可正常受孕,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性,如AMH水平正常,但卵泡质量不好,会对正常受孕造成较大影。
AMH是评估女性卵巢储备功能的重要工具,更是了解自身生育健康的第一步。对于备孕女性,建议定期检测AMH,尽早发现潜在问题,为生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让我们用科学守护女性的生育力,让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更加从容。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李玲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