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航的人都知道,四季度一般是航空业最淡的一个季度,因为四季度通常企业预算已经花的差不多了,商务出行下降,因私出行则因为四季度缺少公共假期,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四季度往往都是最差的一个季度,即便是盈利能力最强的春秋航空,即便是在疫情前的2019年,在不考虑补贴结算这样的财务调节手法的话,四季度也是亏损的。
即便往年四季度已经如此不堪,然而今年这个四季度,着实还是再次突破了下限——机票价格创下了5年新低!
票价对利润的影响弹性有多大,我想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
雪上加霜的还有汇率。
今年三季报出来,一些航司表面光鲜,看似同比好转,我之前也有所提示,其实好转的原因并非来自市场经营层面,而是因为汇兑,2023年人民币大幅贬值,遭遇了非常大的汇兑损失,而今年前三季度也体现了汇兑收益,并且人民币升值全部集中在第三季度,实际上在前两个季度是大幅贬值的,离岸汇率从去年年底的7.12贬值到了7.29,第3季度一个季度升值到了7.00,所以三季度的汇兑收益一下爆发了,大幅粉饰了利润的同比情况。
然而四季度以来,随着美元的强势,截至目前,人民币再次跌回了7.24。
票价惨淡叠加人民币贬值,这个四季度有多难,可想而知。
投资航空股面临的现实困境是:
1. 当下的艰难是实实在在的;
2. 未来的好转却是千呼万唤还不出来。
又或者是,一个不利因素也许过去了,一个新的不利因素可能又来了,总有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这就是航空业,一个多因素扰动的行业,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纷繁扰动的背后,其实核心因素就一个:供给过剩。只要供给降下来,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以前讲过,航空业的供给是个慢变量,而需求是个快变量,所以供给永远赶不上需求的变化。
因为供给跟不上需求变化,所以行业总是会前瞻性的预测需求,提前规划供给产能,这又进一步造成了供给的巨大惯性。
所以归根结底,问题出在了行业对需求的预判上!根据一个过于乐观的需求去规划产能,而现实情况则是疫情,国际对抗,经济衰退,这一来一去就造成了供给的严重过剩。
产能增加的惯性持续了5年了,行业也进入亏损的第5个年头,五年时间,基本上也是飞机从下订单到交付的时间,当然因为疫情有所延后,目前行业储备订单已经不多了,产能的刹车终于要开始生效了。
未来如果行业还不能实质性的扭转供给过剩的局面的话,还将面临一个天雷:那就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
大白话说,就是往年的亏损,可以用于抵扣未来的所得税,所以亏损是有价值的,账面上体现为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抵扣亏损是有时效限定的,以前是5年,疫情期间改成了8年,一旦时效期过去,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就清零了。对于那些常年亏损的公司来说,这就是一个天雷,往往要一次性计提大额账面亏损。
留给行业的时间还有3年,这3年究竟是去产能呢,还是去产能呢?
指望需求回暖,有赖于宏观经济的好转,地缘政治的改善,还要祈求老天别再整什么疫情,战争,台海要和平,等等,这一桩桩一件件,没有一件是产业自己能影响到的,只能被动承受。
产业主观能做的就是控成本,去产能,如果这两件事情不做,那还会做什么?会圈钱吗?会管财政要接济吗?
简单列一下几大航司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航司 递延所得税资产 占净资产比重
国航 136亿 35%
南航 124亿 22%
东航 97亿 43%
海航 70亿 179%
春秋 6.13亿 3%
吉祥 11.56亿 12%
华夏 6.19亿 17%
周期性行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产业资本对周期的预判永远都是错的!
这是因为产业资本本身就在周期内,他们的判断决定产能的规划,产能的规划反作用于周期。
所以当他们都认为需求好的时候,需求好不好不一定,但产能是一定会上来的。反之,当他们认为需求会很差的时候,需求差不差也不一定,但是产能肯定不会上来。
除了他们的预判以外,更多时候周期的反转是要靠倒逼。有的时候是财务上的倒逼,有的时候是政策上的倒逼。
对于航空业来说,目前是不是已经到了那个极限点呢?最多不妨再亏3年看看?
我相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所以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同时我又要考虑最坏情况,如果周期一直不来,行业一直亏损,三年又三年,我所投资的公司一样还能持续发展,坚韧向上。
依靠周期,但又不只依靠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