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义兰早期人类博物馆
印尼爪洼岛印象
文、图 | 陈亦可
今年八月,我们到印尼和马来西亚这两个热带国家旅游。
此时的福建热浪滚滚,又热又湿,人称桑拿天。许多人西去北飞,寻找凉爽之地,而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越是盛夏越向南。行前已经了解到印尼处于赤道附近,常年如夏,但是夜晚并不热,当地七八月份相比于一二月份反而显得凉快。加之避开雨季,其实正是旅游旺季。
果然,在印尼爪哇岛十几天,绝无酷暑之感,除了遇到一次夜里下雨,其他都是晴天。防晒是必须的,紫外线辐射相当强。
印尼的旅游胜地最有名的是巴厘岛,但因几年前去过,这次就不再去看了。我们的行程就是爪哇岛的几个城市,从西到东,雅加达,万隆,日惹,梭罗,玛琅,泗水。这些城市都在铁路线上,对我们这些年逾古稀的人来说,不必自驾,乘坐火车就可以轻松解决城市间的交通。由于这里出租车便宜,打车软件Grab普及,更为便宜而且方便,也让我们的市内交通十分轻松。
雅加达
雅加达作为第一站,展示了印尼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繁华的景象。尽管我们年轻的时候常骑摩托车,还是被雅加达街头的摩托车狂潮所震撼。印尼油价很低,一般人家都用摩托车,而不像国内到处禁摩,电动车满大街。这里的人车技好,车速快,看得我们心惊肉跳。不过,高峰时段有维持交通秩序的协警,看到我们要过街畏首畏尾,手足无措,都会礼貌地指引我们过街。让人倍感温馨,仿佛遇到雷锋。这完全是礼仪之邦,哪里有蛮夷的样子?
印尼的总统府和不少国际机构都在独立广场周围。独立广场的标志是独立纪念碑,高137米,顶部的火炬贴了35公斤黄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象征着印尼人民反抗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
雅加达独立广场火炬
雅加达老城区在港口附近,法塔西拉广场是老城中心。我们光顾了著名的巴达维亚咖啡厅。这是一座两层楼房,坐落在广场北边。雅加达原来的名字就是巴达维亚。里头挂着满墙的名人照片,都是此店的接待过的客人。不过我们只认出丘吉尔,那张照片太出名了。
巴达维亚咖啡厅
雅加达还有个旅游者喜欢逛的泗水街,是个古玩城。前后两条街上百家小铺子,东西五花八门,据说连克林顿总统也曾来此光顾。
最后一个下午,我们还专程去了雅加达新城,这里到处是高楼大厦,完全不输香港广州等大都市。
万隆
万隆的亚非会议纪念馆是这次行程的必打卡景点。会场很小,纪念馆也不大,但是作为新中国外交登上世界舞台的事件,从小就印象深刻。印尼政府也将这一事件引以为荣,还在那条街修了纪念墙。
工作人员友善地帮助我们完成登记,我们成了那天第一批进入纪念馆的游客。
万隆总的感觉是一个美丽的小城。这里还有一处特色建筑——沙爹大厦,曾作为荷兰统治时期的总督府。如今是国家邮电局总部。我开头觉得奇怪,怎么不设在首都而是设在这样一个小城?后来才想到可能邮电总部当年成立的时候这里就是国家的中心。
万隆沙爹大厦
万隆亚非会议纪念墙
日惹
日惹位于爪洼岛中南部,是这次行程中停留最长的城市。这里有两个世遗观光项目,婆罗浮屠和普兰巴南。前者是佛教寺庙建筑,后者是印度教寺庙建筑。两个都有千年以上历史,规模宏大,不到现场,无法感受其令人震撼的巨大与精致。泉州的东西双塔,高四十多米,已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石塔。而普兰巴南塔群则有二百座多座石塔,虽大部分已倾倒,(由于印尼并无地震记录,已经无法判断何时遭损毁。)但已恢复和尚存的大型石塔还有五六座,最高的达到47米,基座为方形。各层有围廊,镶嵌浮雕。还有供奉神像的石室。塔身之雄伟,结构之复杂,雕刻之精细,绝非东西塔所能望其项背。而且建造年代为公元850年左右,也远早于泉州的这两个石塔。由其规模,可以推想当时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绝非泉州可以比拟,而泉州号称宋元时期世界商贸中心!可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切不可盲目自信。
考虑到泉州与爪洼岛早就有海上交通贸易往来,泉州东西双塔建造是否受到普兰巴南石塔的启发,值得怀疑。
普兰巴南景区入口观景台
中国的历史记载比其他国家更完整。即便如此,泉州宋元时期的繁荣也被埋没了几百年,近代才被外人发现。相比之下,日惹的文字记载很少,但这些规模宏大的石头建筑却是日惹乃至印尼历史最有力的证明。若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很难想象能够建造这么大规模的石塔群寺庙建筑。巧得很,元史中有关于爪哇岛几百年前存在一个强大王朝的记载,而此事又与泉州有关。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命史弼为主将,率五千官兵(原计划是2万人马)1293年从泉州刺桐港乘战船远征爪哇,在泗水登陆。起因是之前元朝使者到此宣谕归顺元朝,反被爪哇岛上的一个国王“黥面”逐回,也就是在脸上刺字,俗称“打金印”,相当于古代对罪犯的处罚。这使忽必烈震怒,遂下令征讨。当时爪哇岛有多个王国,元军联合当地满者伯夷国王打败他的劲敌。没料到国王胜利后反戈一击,设计将元军打退,自己统一了爪哇岛。还将势力扩大到周围的几个岛,控制马六甲海峡,当起了海上霸主。不过,由于见识过元军的战斗力,后来爪洼岛上的国王还是选择与元朝修好。
这次劳师远征损兵折将,无功而返,五千元军回到泉州时只剩二千残兵。大概经此一役,再加上对日本进攻遭遇风暴而全军覆没,元朝统治者深感自己的铁骑虽然可以称雄欧亚大陆,却对海外鞭长莫及。
普兰巴南印度教塔
普兰巴南的石雕
婆罗浮屠(Borobudur)是我们此行的首要目标,向往已久。然而,由于登顶票在暑假期间极为抢手,我们等到第五日才有机会前往,时间还安排在下午一点钟,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即便如此,大家还是觉得,只要有幸登上婆罗浮屠就值了。
Borobudur这个词,按理汉语应该写成“波罗布都”。写成“婆罗浮屠”,念起来总觉得有偏差。但用泉州话念就不感到违和。泉州话的”婆”是念作bo的,”浮”念作pu,而不念fu,到底是一百多年前的翻译者觉得“婆罗”和“浮屠”都是佛教长期使用的词汇,还是翻译者是个福建人(不但泉州话,福州话“婆”也念作bo),或者两个原因都有?
古代佛教寺庙婆罗浮屠
与普兰巴南相比,婆罗浮屠结构更为严谨,历史更为久远。虽无直接的文字证明,但从基座雕刻的风格判断,其建造时间始于公元八世纪,比普兰巴南更早。。整个寺庙包住了一座山丘,寺和塔和山三者形成和谐的一体。大大小小的几百座圆形石塔有规律地分布在各处,以中央最高处的大圆塔为中心。共用了225万块石头,基座上的石块重达1吨以上。长宽各120多米的建筑分十层,各层设回廊,镶嵌的石雕内容丰富,生动精美,令人叹为观止。每个人登上寺庙前后都要扫码确认时间,只能停留一个小时。只恨时间太少,无法细看细品。
真不愧是世界遗产,东方四大奇迹之一。
登上婆罗浮屠第九层
婆罗浮屠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庙,可是,这里处于火山活动区,建成不久,1006年的火山大喷发,火山灰把婆罗浮屠完全掩埋。直到1811年被英国殖民者发现,并进行发掘,才逐步为世人所知。想来当年史弼率领元军到爪洼时,婆罗浮屠已经被掩埋近三百年,早已无人提及。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帮助印尼进行重建,如今已是世界知名旅游圣地。每日登顶人数严格限制,进入婆罗浮屠必须换上景区专用拖鞋,以防日久天长石头被磨损。
婆罗浮屠的石雕
在日惹,我们还看了王宫,水宫,虽然历史不长,规模不大,但也有其特色。
普兰巴南和婆罗浮屠都是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建成的伟大建筑,但是,一个毁于地震,一个被火山掩埋,人在大自然面前依然是十分渺小的。即使有一天能够扭转乾坤,翻天覆地,仍然要对大自然心存敬畏。
梭罗
《美丽的梭罗河》这首歌多年流传在中国,不过,这次吸引我们前往的却是这里的世遗项目《早期人类博物馆》,即爪哇猿人考古遗址上的一个科普教育展示馆。这个城市游客很少,所以我们在这里居然受到来参观的学生的欢迎。他们争相与我们合影,一时仿佛成了网红。
阿拉伯青年学中医
梭罗的民宿
在梭罗,我们遇到一位醉心于中医学习的阿拉伯青年范思哲。他是我们所住民宿老板的堂弟。他曾用两年时间学习汉语,四年时间学习中医,到过中国几个城市接受中医教育。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在课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可见其用功程度。范思哲在梭罗开了一个诊所,准备以此服务于大众。他说,赚钱不是他的目的,有益于社会才是人生目标。
相比于国内的医生,更感觉此人不俗。
玛琅
离开梭罗,乘火车到了玛琅。这里本是一个小城,但因周围两大风景区而成为热门旅游城市,吸引了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一个是色舞瀑布,一个是火山。说实话,瀑布规模不大,但是很上镜,尤其是有火山做背景,更显得气度不凡。到瀑布下方的溪流里溯溪而行,是很多人所热望的,我们却因为怕滑倒,放弃了这项趣事。毕竟老迈年高,骨质疏松,经不起闪失了。照过相之后,喝了瀑布边上的椰子汁,心满意足的回去了。准备第二天的布罗莫火山之旅。
火山下的色武瀑布
玛琅周围火山成群,其中有三座活火山最出名。色舞瀑布附近那座名为色梅鲁火山,每隔二十分钟喷发一次,形成一朵白云。然后随风而去,在空中漫游。由于这座火山形象优美,与日本富士山有几分相似,被称为小富士山。
色梅鲁火山
最令人激动的是布罗莫火山,它烟雾缭绕,犹如仙境。还有一座伊珍火山,能看到奇异的蓝色火焰,但需要走下火山口,艰难危险,而且时常因云雾遮挡无法看到。我们自己估摸只能完成布罗莫火山之行,便向当地一个旅行社订了布罗莫火山这个行程。原本只想早饭后跟车前往火山,到此一游即可。后来旅行社老板三寸不烂之舌把我们说动了,他说第一缕阳光照在火山上的时候,那景象不知多美,不去看会后悔的。于是,我们一致同意去看布罗莫火山日出。
玛琅离布罗莫火山40多公里,到了火山附近,还得改乘吉普车,才能适应陡峭的山路。登上高峰等待日出。看罢日出,还得乘吉普车下山,穿过一片沙海,去到布罗莫火山脚下,然后骑马上山,最后一段是250多级阶梯直达火山口。
为了这个行程顺利完成,需要半夜一点钟起床,大家都心甘情愿。
12点多大家就起床了,简单吃了几口面包,司机短信告知已到酒店,我们就上车了。
半夜里公路上虽然不像白天那么拥挤,却也还有不少车辆在行驶。两个钟头后,车开到一个山村,这就是专为登山者住宿而发展起来的民宿村。周围都是大大小小的旅舍酒店,路边停满日本吉普车。几乎都是同一型号的六座吉普。每辆吉普都有一位当地的驾驶员,带我们前来的驾驶员也一同前往,坐在副驾驶位置上。这是一段非常陡峭的山路,,大约开了一个多小时,前后都有几辆吉普车在前行,看来热衷于观看火山日出的人很不少。车子几次上下坡之后,终于到了一个较高的山上。司机带我们走小路登上一座山坡,来到悬崖边。向下望黑乎乎的一片,远处有一片灯光,那是刚才换吉普车的山村。天上可以看到几个星星。后面山坡不断有人上来,在黑暗中寻找有利位置。驾驶员告诉我们,左边是太阳升起的位置,右边是火山的位置。但此时都是黑黑的。有人出租草席和塑料布,以便坐等天明。
等待日出
第一缕阳光照在火山上
大约半个小时,曙光初现。火山轮廓渐渐清晰。原来这里可以看到一座完整的死火山和半座活火山。死火山形状对称,十几条深深的沟槽从山顶到山脚,十分美观。这半座活火山就是布罗莫火山。我们只能看到没被死火山挡住的这半边。高度大约不到死火山的一半,但直径比死火山大得多,火山口白烟滚滚,甚为壮观。
曙光越来越亮,变成红云,又变成金黄色的朝霞,照在火山上,白烟也呈现出各种颜色。死火山的十几条山脊色彩也随之变化。
忽然,太阳升起来了。一束红光照在白烟上,顿时变 成升腾的火焰一般,这美景果然不可多得。人们争相拍照留念。
看罢日出,还有重头戏,就是登临火山口,感受火山的气势。我们下了山坡,坐上吉普,又开了近一个钟头。山路之陡峭,非专用吉普车难以胜任。下了山,经过一片“沙海”,这是火山灰被雨水冲刷下来形成的一片平原,如同海滨沙滩,行走困难,吉普车却可以奔驰如风。
到了火山前几公里处,有一座庙宇,当地人说此地是神仙地界,吉普车不可逾越,只能靠人力或畜力行走。我们便骑马继续前行,每人花了约100元。沙地在马蹄下扬起灰尘,一股混杂着马粪和烟尘的气味扑鼻而来,口罩也挡不住。走过这段沙路,开始上坡,狭窄的山路被马匹踩踏成坑坑洼洼,上面是厚厚的浮土,很难走。赶马人始终拉着缰绳保护我们,没多久,就在颠簸中到了最后一段路。
过沙海
火山口边缘
这是由250级梯级组成的陡峭山路。幸好设计时每隔几十级就有一个平台,而且两边都有扶手,相当安全。我有心脏病,为了保险起见,先吃了几颗救心丹,一路上又休息了几次,在平台上看看四周的风景,最后总算平安登顶。
火山顶其实就是一圈狭窄的火山口边缘,顶部大约几米宽。而整个火山口直径看起来大约有两三百米。一站上去,立即闻到一股刺鼻的硫磺气味。圆锥形的火山口在白烟喷发减弱的时候会露出来,有一二百米深。(后来看了网上资料才知道这个火山口有600-800米宽,三四百米深,毕竟目测不准)
看着巨大的火山口翻腾的白烟,听着沉闷的轰隆轰隆作响的声音,不知是在仙境还是在地狱?反正不像是人间。
幸好风从山下吹上来,把硫磺味稀释了,不然真可能被熏倒。那可就得道成仙了。
下山后骑马往回走,又回到吉普车旁。大家与吉普车在沙海上合影,以火山作背景,非常兴奋。
七旬老人,难得有这种“聊发少年狂”的时候。想当年苏东坡密州出猎时,不过是“鬓微霜”,年方三十九,便自称“老夫”。尽管他的诗词无人能及,我们却可以在年龄方面感到自豪。想到自己居然还有胜过苏东坡之处,不禁有几分得意。可不是?苏轼何曾到过火山?其实苏轼晚年在海南儋州,古火山甚多,只是当时没有人注意,见怪不怪。哪像现在的人吃饱没事干,千里迢迢翻山越岭也要来此蛮荒之地自讨苦吃。
火山下与吉普车合影
泗水
印尼的最后一站是泗水,这是印尼第二大城市。从长途汽车站到酒店的一个钟头车程,街道宽敞整洁,两旁高楼鳞次栉比,是所有城市中最亮眼的。
几十年前我家与一家印尼归侨为邻,他们就是来自泗水。聊天中曾经谈到,泗水的房子大多都是铁皮屋顶,政府要求家家户户每年都要为屋顶涂上白色油漆,这样,一来美观,二来在烈日下依然可以保持屋内凉爽。这次来到泗水已经很难看到铁皮屋顶了。
繁华的大街
小巷的壁画
在印尼语中泗水称为苏腊巴亚(Surabaya),据说“苏腊”是大白鲨,“巴亚”是鳄鱼,有人曾看到大白鲨和鳄鱼在这里斗得翻江倒海,就把这里名为苏腊巴亚。而华人称其为泗水,一种说法是古代华人聚居处为梭罗河四条支流的交汇处,按中国习惯称为泗水。其实,苏腊巴亚最早的中文译名,是15世纪的古籍《瀛涯胜览》(此书著者为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里爪洼国的“苏鲁马益,番名苏儿把牙”。闽南话里“苏鲁”与“梭罗”音相似。梭罗河是从泗水旁边流入大海的。所以可能是以“梭罗河鳄鱼”称呼此地。据此书记载,当时海船到河口难进,需换乘小船行走,“二十余里始至其地”,“有番人千余家,亦有中国人”。可见当时还不是良港。如今,泗水已经成为印尼第二大港口。而人口也早已超过百万。
商场的印尼国旗和霓虹灯,巧妙地把Indonesia 裁为三截
我们在这里只停留一天,由于时间短,就不去景点了。逛逛大街小巷,休息休息,准备从这里乘飞机前往马来西亚。经过巷子时,看到一些老人悠闲地在房前乘凉,也有三轮车工人躺在车上闭目养神,静待客人前来。我忽然觉得,我们这样东奔西走,看似丰富了人生,其实,哪里比得上他们?
作者简介:
陈亦可,生于1950年,华侨大学退休。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研究员。
♡ ♡ ♡ ♡ ♡ ♡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
留存乡愁 叙说古今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李辉新作《先生们》
主编:李 辉 责编:任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