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林 | 记忆里的“双抢”

文化   2024-07-30 08:25   河北  

记忆里的“双抢”

文 | 何海林

虫鸣夜更静,瓜果香且浓。夜晚,孩子们在书房看书,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前,端着一杯绿茶,捧着一本书,不经意间浩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吸引了我的注意,思绪瞬间就飘向了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

故乡当年的小山村,此时可热闹了,打谷场上全是搬着竹床乘凉的人们。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天气也逐渐炎热起来了,又到了一年农村最忙的季节——“双抢”。何谓“双抢”,简言之就是双季稻主产区早稻抢收、晚稻抢种的简称。“双抢”是在农村流传广泛的一种说法,一般在每年农历6月中旬至7月初,立秋之前,对于从农村走出来且经历过的人来说,这段时间就是一年当中最难熬的时光。

伏岭何洼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整个村都是本家,我就是在那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因为是山区,村里分给我家的水田不多,仅有三块,塘上一块,塘下两块,估计有一亩吧。当时我所在的小村庄,二十几户人家,家家生活都很艰苦,我家日子更是艰难,家里田里种的稻子根本不够吃。每年早稻上市的前一个月,家里的米缸就见底没有米了,记忆中母亲总是提着水漂到左邻右舍家借,等新稻子收割了再还给人家。村里因为田少人多,很多有门路的人都出去打工了。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一户人家亲戚在深圳打工,他家也就跟着亲戚外出务工了。这样,他家的水田自然也就闲下来了,父亲过年时就去找他商议,我家来负责种,每年还给点稻子补偿。

“双抢”期间,家里是十分忙碌的,父亲领着我们兄弟下田收割稻子,母亲则负责洗衣做饭喂猪养鸡。因为气温较高,我们基本上早上五点就下田,母亲负责把稀饭和面疙瘩(一种直接放在热水里的面团)送到田埂上,省去了我们来回的路程,这样也节约了很多时间。父亲是农活能手,一般是一趟割10颗,我们6颗就已经足够了。那时,我们兄弟都很要强,不能比隔壁田的人家慢,所以总是拼尽全力,还经常受到他们的夸赞呢。我们时常是全神贯注用尽全力,偶尔也会因为不小心,手被镰刀割破了。父亲听闻后总是第一时间让我去阴凉处休息,并找来田埂上的止血草给伤口处敷贴。父亲常常说,干农活虽然很简单,但是需要全神贯注,就像你们读书一样,要一字一句读,一段一篇理解,才能够出成绩、出效果,切记不可粗心大意。他还补充说,人生就像干农活,既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场人生感悟。

因手被划破了,我就不能再下田割稻子了,但农忙季节也不能闲着,那就配合母亲把稻子往田埂上搬吧,再用二轮板车运送至打谷场脱粒。母亲在前面拉着板车,我在后面推着车,平路是很轻松的,最怕的就是上坡了。那时山村的路基本上都是土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有时也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好在是暑假期间,生产队里的同伴们很多,有时他们也过来搭一把手,这样上坡就轻松多了。小伙伴们最喜欢在稻田里择野菜,捉蜻蜓,野菜带回家喂鸭,蜻蜓带回家游戏。

我家的稻子一般两天左右就能收割完,看着地上平铺的金黄黄的稻子,我们可开心了,今年应该是够吃的了。那时,我们生产队里已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脱粒了,车轮子在打谷场上来回倾轧,稻谷基本上几个小时都被打下来了。后面,我和母亲就负责翻晒稻谷,早上摊开,中午翻晒,晚上收堆。母亲拉着我的手说,一颗稻谷从泡子、出苗、移栽、管理、收割、脱粒、翻晒、加工,历经了无数道程序,吸收了大自然的阳光和水分,付出了多少人类的劳动,才能够把香喷喷的米饭端到我们面前,多么不容易呀。母亲说,孩子们,即使我们以后生活条件改善了,也不能忘本,任何时候都需要爱护庄稼,珍惜粮食。

“双抢”期间,父亲总是家中最忙的一位,每天天没有亮就下田,中午10点左右收工,下午3点左右下田,傍晚6点钟收工。期间,父亲还犁田、翻田、上水、平田,一个环节都不能少,水田不平影响灌溉,秧苗缺水影响产量,父亲丝毫不敢怠慢。约3天时间,秧田平整好了,插秧就开始了。

插秧,是我最喜欢的农活。那时,我也非常认真,栽下去的秧苗间距必须整齐化一,父亲特地还为我准备了用来打秧格子的秧绳,这样的秧苗既美观又透风。因为天太热了,上午十点左右,父亲和我就收工了。那时,因为家里穷,电风扇也没有,但家门口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凉甘甜,是存放西瓜和绿豆汤的最佳场所,这样就如同现在的冰箱一样。中午,母亲早已把饭菜准备好了,放在大门口的竹床上,瓜果蔬菜都是母亲亲手种的,鸡鸭鹅也是家里养的,唯一的猪肉是从小镇上的菜市场买来的。虽然是粗茶淡饭,我们一家人依旧觉得十分可口美味。中午在竹床上稍作休息,我们下午继续插秧。一天就这么很快地就过去了,一般两天时间,我家的秧苗就全部插完了。后面秧田的灌溉和养护,基本上都是父亲一人操劳了。

有时,我们也去陪同父亲用水车从附近池塘里抽上来补充秧田,山区的秧苗补水,只有通过水塘提水。如果遇上干旱之年,基本上就抢收一季,抢种就做不了了,任由稻桩自然生长,那就是所谓的再生稻了,虽然产量很低,但总比抛荒要好得多。有时也种点荞麦,作为主食的补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田间若有名利路,牧童何须苦读书。”孩子们的读书声突然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望着浩瀚的天空,时间的确不早了。妻说,你也该休息了,孩子们明天还要起早回爷爷家呢。


作者简介:

何海林,安徽庐江人,文学爱好者,在中小学、私营国有企业供职,先后在《巢湖日报》《江淮晨报》《环湖晨刊》《新安晚报》《安徽日报》《半月谈》发表过文章数篇。

♡    ♡    ♡    ♡    ♡    ♡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留存乡愁 叙说古今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主编:李 辉     责编:任 军

地名古今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这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是那个地方的符号,也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