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桂鸣 | “史迪威计划”:暗杀蒋介石

文化   2024-09-20 08:24   北京  

“史迪威计划”:暗杀蒋介石

 文 | 易桂鸣

美、英、中三国首脑在开罗六分仪峰会上

                                   (1)

                                昆明阴谋

开罗会议结束后,史迪威于1943年12月11日从中东,经印度查布阿飞抵中国昆明。昆明,是中印缅战区司令史迪威中将所指挥的中国远征军 Y 部队总部所在地。史迪威的目的地是重庆,他要向蒋介石汇报第二次开罗峰会的结果。但是,见蒋前,他有要事与他的参谋长、代理指挥官多恩准将磋商。

多恩是史迪威的高级助手,两人先后毕业于西点军校。多恩1937年至1938年,曾任驻华武官,精通汉语,是一名受信任的“中国通“。陆军参谋长办公室表彰他在岗位上“在获得重要的军事情报,确认和定位中国军队主要单位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机智、精力和勇气。”史迪威为此对多恩印象深刻。被罗斯福任命为中缅印战区司令后,史迪威特意挑选多恩上校作为他的参谋长。多恩上校在1943年11月8日,获晋升为准将,成为 Y 部队的代理指挥官。

在昆明郊外农田和绿树环绕的昆明指挥所,两人见面一阵寒喧之后,史迪威嘟囔着说,在开罗接到的口头命令,让他感到惊讶……史迪威犀利的黑眼睛,盯着多恩准将,欲言又止。身材瘦削的史迪威,身上没有一丝赘肉,总是戴着钢框眼镜眯着眼睛。他习惯于对无能或任何令他不快的事情大发雷霆,从不顾后果,这为他赢得“醋乔”的绰号。

位于昆明郊外的中国远征军 Y 部队多恩准将总部鸟瞰

史迪威向多恩耸了耸肩膀,叹气说:“唉,命令就是命令。我别无选择,只能把命令传达下去。准备好大吃一惊吗?”

多恩很少见到性格耿直的史迪威说话犹豫的时候,他鼓励说:“不管是什么,我能接受。”

史迪威:“嗯,听着。我受命策划刺杀蒋介石。”

多恩准将一楞,不惑地问:“刺杀他?”

史迪威直接了当地说:“命令没说杀死他。只说准备一个计划。一个永远不能把罪责指向美国政府或者包括你、我在内的任何美国人的计划。”

多恩明白史迪威的话当真,回答:“这个有点难度。”

史迪威:“没错,是这么回事。认真考虑一下。但是,绝对不要留下文字记录,永远不要写下来。不用我说,这件事要保密。如果仗还继续打下去,任何事情泄露出去,我们就会吃不了兜着走。”

多恩准将有点困惑:“可是,为什么是我?”

史迪威:“离开开罗后,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选择你,有两个原因:你对中国国情了如指掌,而且你知道在中国哪些事不能做。这一点,和懂得哪些事可以做同样重要。”

多恩:“如果我捉摸出一个可行计划,必须由我执行吗?”

史廸威:“我们到时候再决定。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如果被命令执行任何此类计划,你最好保证成功。命令将会来自上面,我会亲自传达给你。不是别的渠道,记住了。有关这件事,除了我,你不要接受任何人的命令。在我接到命令之前——我怀疑会不会真的发生,我什么也不用做。除了准备计划,你也不用做什么事。”

说到这里,史迪威转头,凝望着窗外清澈湛蓝的昆明天空。片刻后,他转脸望着多恩。对这位他亲自点将,把他从美国加州调到身边的亲信,史迪威倾吐憋在心里的话:“我很怀疑这事会走到这一步。大佬板(笔者:指罗斯福)受够了蒋介石和他的脾气,并且有所表示了。实际上,他用奥林匹斯神般的方式告诉我,‘你如果与蒋不能和睦相处,不能把他换下来,那就一劳永逸地除掉他。你明白我的意思,找一个你能管得住的人来代替他。’但是,无论‘花生’ (笔者:史迪威给蒋起的绰号)有多令人厌恶,无论我们有多不耐烦,无论我们如何不开心,这都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

“有时候,我真想亲手干掉那个老混蛋。”

“当然,我知道。我也是这么想的。他的很多将领也是这么想的。我觉得宋美龄也这么想。她与老东西处得不太容易。但是,美国不会支持这种事情。”

多恩问:“先生,我可以问是谁下令准备这个计划的吗?”

史迪威:“当然可以。你可以问任何你要问的问题。但是,我不会回答你的问题。尽管如此,我要明确地告诉你一件事:这不是我的主意。它来自最高层。自己得出结论。我下次路过昆明,告诉我你准备得怎样。你可以精心挑选一、两个可信赖的部属一起策划这件事。你来定。但除此之外,要绝对保密。我要去重庆处理一些日常杂事。但因为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和他坐下喝茶时,我会感到非常恶心。”

多恩:“我明白你的意思,先生。”

在昆明逗留了12小时,史迪威在谈话结束不久就离开了。他留下来的难题,使多恩陷入苦思冥想之中。

多恩的脑海里冒出很多怪点子。但是,一个接着一个都被他否定掉。多恩在中国已经有一些日子,他对蒋介石夫妇和他们周围环境有着独特的观察。在写给华盛顿的一个报告里,他用巧妙、机智的笔调,描述他的所见所闻:“蒋介石大摇大摆地走进来,一边点着剃得光溜的头,一边刀割似咧嘴而笑,露出一口白牙。美国大兵无礼地戏称他为‘梅毒杰克’。他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像炽热的煤球,透过裂开的眼皮闪闪发光。他的‘傲慢和固执写满他的脸和举止上。他认为自己的话,就是上帝的声音。’ 无论如何,在绝对权威的舞台上,他确实是一粒‘粪堆上的花生’。蒋夫人身佩钻石和宝玉,满脸容光焕发。对于一位中国女性而言,蒋夫人地位很高。她努力展现自己的魅力,这种魅力可以像水龙头一样,根据需要打开或关闭。’尽管她扮演贵妇人的角色,但是她显然很虚荣,有时会以一种羞怯的方式与人调情。但在瞬间,她可以摆脱甜蜜的魅力,通过她危险闪亮的蛇眼,坦露暴躁的脾气。”

多恩准将在昆明指挥部办公室

策划刺杀蒋介石的计划,令多恩准将寝食不安。绞尽脑汁数日后,他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准备放弃。但是,可能、还是不可能,身为军人,他接受了一个命令,无论如何,他必须找到一个方案。

一个星期后,多恩与两名他最信任的同僚,在他的昆明指挥部办公室秘密开会。当被告知任务时,这两名军官吓呆了,瞪着眼睛静静地坐着一言不发。

其中一人回过神后说:“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假如试图干掉这个老混蛋但却失手了,我们的下场会怎样?”

“离开中国,越远越好,越快越好!”

“假如干成了,我们就有可能在战争期间引发一场革命。”

多恩说:“我知道。这事可能会改变这里的历史进程。但是,这不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制定一个可行的计划。记住:仅限于计划。也请记住:大多数参与执行这个具体计划的人——如果会实施的话——永远不可能被允许知道它的全部内容。”

“长官,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好吧,做不到。但是我们也要努力做好计划。”

在接下来的数小时,三人继续在昆明指挥所内窃窃私语。他们提出了十几种设想,先后都被否定了。枪杀蒋介石,需要一名美国人参与,如果刺客被总统府侍卫击毙——这很有可能,那么这场阴谋的罪名,就会落到美国政府头上。投毒也不行,在蒋介石的食物中放毒完全不可能。爆炸物也不是办法,秘密警察可能会发现炸弹,并且追查来源。“总统府起义”牵涉人员太多,无法保密。蒋总统被训练有素、可信赖,装备精良的亲信包围着,无从下手。

其中一人左思右想,终于提出一个“方案”:“也许我们可以说服他去印度的拉姆加尔训练中心视察。那里有他的部队。”

“他在那里不会比在重庆更容易接近。”

“当然。但是当飞机飞越驼峰(笔者:指喜玛拉雅山)时……”

“且慢,我们无法在飞机上杀死他,他身边会有警卫和工作人员。”

“不行,这样不行。”

“等等……别急。我有个主意。“假如飞机飞越驼峰时坠毁?”

“假事故?也许是个好主意!驾驶员从驾驶室走出来,宣布一个发动机出了故障或什么的问题,飞机迅速失去高度。每个人都穿上降落伞,准备跳伞逃生。”

“当然,飞机肯定会坠毁。”

“是啊,这可不好。老头子可能会在大山里最糟糕的地方生存下来。其他人也会。”

“等一下。他的降落伞可能……”

“……被做了手脚!我明白了。”

“对啊。在登机前,把降落伞的绳索,小心松解再打包,不用刀切割,不然事后会被发现。这样的话,当降落伞打开时,老蒋就会像一只铅坠一样掉下去。我猜还有其他人也得被牺牲。一切必须要像真的一样,而且飞机上必须要有几个美国人。”

“那么蒋夫人呢?他公务旅行时通常都由她陪伴。”

“如果她在场,需要准备另一副降落伞。”

“在哪里准备?印度?我们不能冒险使用中国的设备。”

“你他妈说得对,不能用。”

“准备降落伞的人呢?也许在卡拉奇。不能让这些人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在降落伞上做手脚。他们会多嘴。所以这些人一旦干完活,就把他们运送到某个太平洋海岛上……动作要快。”

“驾驶员呢?”

“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飞机飞抵驼峰上空前,他不需要知道任何该死的事情。只有到了那一刻,他才接到绝密命令。”

“谁出面干这一件事情?”

多恩准将答:“我猜是我吧。”

嘀咕到这里,三人站了起来。彼此相视,会意地点点头。其中之一的军官说:“好吧,我们有了一个方案。一个不靠谱的计划,但还算是一个计划。”

多恩话外有音地说:“我希望这只是一个计划。”

两周后,多恩准将向史迪威汇报了他们设想的计划。

史迪威听完后说:“我相信这个计划会成功。你说得对,美国军官也要在飞机上,那怕我们会冒损失 一、两人的风险。"

多恩说:“先生,这种可能性无法避免。”

史迪威说:“你将是给飞行员下命令的那个人,并确定他会服从命令。”

“先生,我想到了。”

“我希望你意识到,这个计划万一失败会发生什么事。”

“是的,先生。”

左一,史迪威中将;左二:多恩准将

史迪威说到此,感叹地说:“这真是一个诠释西点军校座右铭的坏例子!但是,在战时,‘责任、荣誉、国家’ 有时必须和士兵一起做出牺牲。当命令来自上级,我们别无选择……”

多恩平静地回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忘记了‘荣誉’这两个字。我从来没想过会遇上这样的事情。”

史迪威:“我也没想到。不管怎样,除非你听到我的消息,什么也别说,什么也别做。我告诉过你,我要等上级的通知。”

史迪威问多恩:“你认为我们值得为‘花生’损失一架飞机、也许还有一、两个人吗?我对此表示怀疑。但是,如果不得不为此担忧,我们以后再说吧。也许这起事故永远不会发生。”

                                 (2)

                                 开罗密谈

多恩准将1971年出版了回忆录《与史迪威走出缅甸》一书,该书一章详细记录与史迪威密谋刺杀蒋介石的计划。但是,多恩在书中坦言,他从未得知是谁指示史迪威策谋这个计划。他猜测,可能来自白宫高官哈里·霍普金斯,或者五角大楼高级将领。此类行动,似乎与罗斯福总统爱用哲人“宏大叙事方式”讲话的风格也相吻。

史迪威中将(后排左四)在开罗六分仪峰会上的合影之一

多恩在书中说,他知道有4名美国高级将领知道此事。国防部长史汀生、总参谋长马歇尔可能被告知此事,但是可以肯定他俩一定会反对。史迪威还可能告诉过他手下的特种兵将领梅里尔将军。但是,梅里尔与史迪威一样,他们的嘴已被死亡封住(史迪威病逝于1946年)。

笔者根据多恩回忆录提供的线索,查看公开的美国国务院档案发现,1943年11月开罗六分仪峰会期间,史迪威与罗斯福有两次会面记录。但是,该档案没有像其他事件的流水账一样,留下两人谈话的内容,只提到“11月25日 晚上10.30分 史迪威中将拜访总统。”

特别备注称:“没有找到这次会议内容的官方记录。根据艾略特·罗斯福 (罗斯福儿子)的记录,会议讨论话题包括史迪威与蒋介石和中国国防部长何应钦将军之间的矛盾、租借法案、雷多公路(后被蒋介石改叫史迪威公路)以及中国士兵的素质。关于这次会议的简要信息可在《史迪威文件》中找到。” 

史、罗第二次会谈,发生在1943年12月6日,只有一行字的记录:“下午12点45分,史迪威中将和约翰·戴维斯与总统会谈。”

第二次见面会,发生在开罗峰会第二阶段,即罗斯福与斯大林德黑兰会晤之后。地点是美国驻埃及大使科克的家。在场的人,除了罗斯福,史迪威,还有罗斯福高级顾问哈里·霍普金斯、约翰·戴维斯。

国务院记录的备注说明:“此次谈话没有找到官方记录。史迪威关于此次谈话的笔记,似乎是逐字逐句的、记录在《史迪威文件》。霍普金斯参加了部分讨论,而艾略特·罗斯福似乎听到了大部分谈话。史迪威文件提到在场的“第四位美国人”,是约翰·戴维斯,他的讨论笔记在所有要点上与《史迪威文件》中发表的记录一致。)

笔者好奇地根据提示,查看了《史迪威文件》记录,确认史廸威的确在和中国代表团一起,与大英帝国参谋长艾伦·布鲁克爵士唇枪舌剑一个小时后,同马歇尔一起谒见了罗斯福总统。

罗斯福告诉史迪威,蒋介石同意了缅甸战役方案。罗斯福打算为“法属印度支那”成立一个以美国、中国、英国为成员的三人委员会。印度支那不再回到法国人手中。史迪威请求部队编制。罗斯福的计划是向重庆派遣一个海军陆战队旅。马歇尔建议只派一支作战小分队。史迪威无异议。只要给人就好。

此番谈话前,罗斯福与斯大林在德黑兰的会谈,更改了开罗峰会第一阶段会议确定的计划。斯大林在与美国达成的军事协议中,坚持同盟国1944年进行大规模跨海入侵欧洲。这一战役,迫使美、英计划者,大幅减少了分配给缅甸南部登陆的登陆艇数量,改变了整个缅甸战役的战略方案。从德黑兰回到开罗后,罗斯福重新研究了与蒋介石确认的缅甸战役决定。如果没有强大军队在缅甸南部登陆,英国将拒绝执行开罗会议上的承诺。蒋介石第一阶段会议结束后就飞回了重庆。

代表中国代表团的史迪威,有责任告诉蒋介石美、英与斯大林达成的、违背了先前承诺的新协议。史迪威想要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该如何与蒋介石打交道。他应该向蒋介石传递什么样的美国政策信息?于是他提出与罗斯福见面的请求。

史迪威中将(后排右二)在开罗六分仪峰会上的合影之二

四人碰头时,罗斯福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乔,你怎么看这个坏消息?”

史迪威:“什么坏消息?我还不知道。”

罗斯福:“我们的峰会陷入了僵局。这4天来,我像一头固执的骡子。但是我们毫无进展。不能这样结束会议。英国人就是不愿参战(指缅甸战役)。我说服不了他们。”

史迪威:“我很想知道,这对我们的中国政策有什么影响?”

罗斯福:“嗯,这么说吧。现在,我们和中国人做朋友已经很多年了。我把这个归功于传教士。你知道,我与中国的关系渊源流长。我的祖父1829年去了广东汕头,还有汉口。他实现了当时每个美国人的梦想——赚了一百万美金。回来的时候,他把钱投到了西部的铁路上。8年后,他输光了所有的钱。哈!哈!哈!1856年,他又去了哪里,在内战期间一直待在那里,又赚了一百万美元。这一次,他把钱全部投到煤矿。他们直到他死了两年后才发股息。哈!哈!哈!”

史迪威:“我认为把中国建设起来是我们的政策。”

罗斯福:“是的,是的。把它建设起来。这场战争结束后,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需要贷款。蒋夫人和大元帅(笔者注:指蒋介石)现在就要求10亿美元的贷款。但是我告诉他们,很难获得国会的批准。我不是金融专家!但是,我有一个计划,用5千万或者一亿美元,在黑市上购入中国纸币。不需要太多!当中国人发现钞票被抢购一空时,他们会倾向于持有它们,利率就会下降。我们可以用这个方式击败通货膨胀。我会与中国政府分享利润——我将这些钞票存入托管账户。他们需要时,我将把它们以我支付的价格卖给中国人。”

史廸威将话题转到关于未能恢复通讯对中国的影响。

罗斯福:“是的,是的。你认为蒋介石能坚持多久?”

史迪威:“形势很严峻。日本人如果重复一次去年5月的袭击,蒋介石可能就要被推翻。”

罗斯福:“那样的话,我们就应该找其他人,或者另外一群人继续战斗下去。”

史迪威:“他们也许正在寻找我们。"

罗斯福:“是的,他们会来找我们。他们真的很喜欢我们。这话只能在你、我之间说:他们不喜欢英国人。现在,我们与英国人在外面没有共同的目标。例如,香港。我现在有一个计划,让香港成为一个自由港:对所有国家的商业都免费——全世界!但是,让我们先在那里升起中国旗子,然后蒋介石第二天高姿态做出一个决定,让香港成为自由港。就这样处理!大连也一样!我相信蒋介石会愿意让那里成为一个自由港,无需海关检查,货物可以保税运输到西伯利亚。”

史迪威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俄国人如此高姿态允许中国人拥有满洲?”

罗斯福:“嗯,我想应该是他们认为现在得到的已经足够了。西伯利亚可以移民百万以上。斯大林不想要更多的领土。他拿够了。在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上,他与我的看法一致。我们应该成立一个委员会负责管理这些国家25年左右,直到它们能够自立。就像菲律宾一样。我直接了当问蒋介石,愿不愿意接收印度支那?他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就这样 ——‘任何情况下都不会。’”

史迪威:“蒋介石很难向他的国民解释清楚,为什么盟军未能打开缅甸通道。”

罗斯福:“是的,是的。但是,假如我们不实施缅甸战役,我们可以增加飞越驼峰的货物吨量。是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将更多的物资运入中国。”

美国驻埃及大使科克问:“CNAC (“中国国家航空公司”英文简称)是不是泛美航空公司的分公司?”

史迪威:“49%的美国人,51%的中国人的合营。”

罗斯福:“嗯,没关系。中国人可以在中国境内经营他们的航空公司。我对此无异议。现在,我同意英国人在战后从英国到纽约为澳大利亚经营客运,让乘客从纽约下飞机,再让到澳大利亚的乘客登机,然后飞旧金山,放下从英国来的乘客,捎上前往澳洲的旅客。但是,不让到旧金山的乘客在纽约登机?这可不是一个好主意!”

史迪威在中国军官陪同下视察中国远征军队伍

史迪威:“有关中国的政治政策上,我们需要指导。”

罗斯福:“是的,就像我说的,中国人需要很多来自我们的帮助。为什么?孔(罗斯福指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有一次问我借五千万美元用来发展交通。我对他说,‘孔先生,那可是一笔很大数额的钱啊!’ 然后我问他 ‘ 你打算怎么用这些钱?’ 为了影响我,他说 ‘如果我们得到这笔贷款,我们会购买美国的材料。’ 我告诉他 ‘ 你的国家已经有建筑材料。你有沙子,有石头——你拥有所有这些材料。’ 然后他说 ‘是的,但是我们需要技术帮助——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人员。我们会给一位好工程师年薪10万美金,给他一幢房子和20个仆人。’  我说 ‘孔先生,我当纽约州州长时,我有一个公路建设监督员,名叫格林(你认识他吗?)—— 他的年薪一万五千美元。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公路工程师。但是他巳经死了。不要付10万美元,一万五千美元就够了,不用房子,不需要仆人。你不用付10万美金。为什么?军队里有很好的工程师——不是正规军,是民间人士——花上八千美元你就能雇到人。他们完全胜任那个工作,但是不能剥削。”

谈话到这里的时候,工作人员通知说,英国的丘吉尔首相来了。罗斯福与史廸威谈话结束。史迪威与罗斯福谈话中,称蒋介石为“花生”,被罗斯福阻止。罗斯福总统知道史迪威厌恶蒋介石。但是,他不喜欢他的将领在国际场合用羞辱性的绰号称呼外国领导人。

次日早上,开罗“六分仪”峰会参会各方陆续飞离开罗。罗斯福总统的专机一早飞往突尼斯。史迪威在中东几个城市打卡一圈后,于12月11日,经印度飞抵昆明。史廸威于是在昆明,与多恩参谋长有了一次策划谋杀蒋介石的谈话。

史迪威向中国远征军X部队士兵训话

                                  (3)

                                   最后摊牌 

史迪威尽管心怀二意,却不得不继续与蒋介石周旋。他历来对蒋介石的一言一行看不顺眼。从昆明回到重庆,他的心事愈来愈多。回到重庆次日,恰巧蒋介石要观看重庆一个军校的毕业生演习,史迪威陪同前往。

蒋介石在众目注视之下登上讲台时,乐队指挥向乐队成员示意“ 1、2、3!”不幸的是,乐队到“2”的时候就开始奏乐。蒋介石察觉到不对,他怒目圆睁,叫停乐队。

他训斥乐队:“要么从‘1’开始,要么从‘3’开始。不要从‘2’开始!”

接着,蒋介石又看见一位演讲者,从裤兜掏出准备的讲话稿。这一举动,不知为什么,惹恼了蒋介石。他又教训这个人说:“在外国,你把手帕放在裤兜里,但是不能放纸。纸张放在外套下面的口袋。如果是机密,放在外套上面的口袋里!”

随后,乐队演奏时,又有人跑了调。蒋介石一听,气不打一处出。他忍不住大声叫喊:“把他枪毙掉!”一连说了三次!

陪同的史迪威,把所见所闻收录进了《史迪威文件》。史迪威在重庆还得到消息,国军的一个连队集体开小差,投奔“红军”。这些人不再害怕蒋介石。最羞辱人的是,“红军”把整个连队的枪技退了回来,留下话说:“我们没办法逼这些人回去,这是你们的枪!”蒋介石不得不调拨更多国军部队围剿“红军”。史迪威意识到,共产党的宣传效果明显,蒋介石的地位很脆弱……

史迪威与蒋介石、宋美龄

在史迪威向蒋介石稟报开罗会议关于缅甸战役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后果后,蒋介石沉思片刻,提出他的对策:“接受罗斯福总统提出的两个计划:即,为缅甸战役做好准备,然后‘春天到来时’,再决定‘条件是不是有利’。‘如果适宜,打。如果不合适,等到1944年11月。’”

史廸威说,必须现在就做决定。因为军队调动需要时间。

史迪威问“谁来做决定?”

蒋介石说,他说了算。

从蒋介石的回答,史廸威知道,缅甸这一仗不会打了。他心里咒骂:“这个小杂种从来就没有要打的意思!”

斯大林迫使美国改变开罗会议的计划后,罗斯福总统曾给已回重庆的蒋介石发电报,询问他会不会接受变更的计划?或者推迟到11月份?

蒋介石讨价还价地答复:“如果给我 10 亿美元,将空军和渡轮航线增加一倍,我没有问题。”

如果英军不愿在缅甸南部进行大规模登陆作战,蒋介石就拒绝让中国远征军 Y 部的15个师对缅甸采取军事行动(“Y”部队是缅甸战役中,中国远征军的一部,属缅甸战役的盟军之一,由 175,000 名士兵组成。

史迪威明白,他动摇不了固执的蒋介石要保存实力的决心。

但是,为了安抚史迪威、罗斯福,继续获得美援,蒋介石第一次向史迪威妥协,同意交出在印度拉姆加尔训练的中国远征军 X 部队的指挥权:史迪威可以随意调动、使用这支军队。 

X部队是中国远征军的另外一部,该军于 1942 年从缅甸撤退到英属印度。X 部队由新编第 22 师、第 14 师和第 50 师组成,这些师合并组成了新编第 6 军。该部包括由孙立人将军领导的中国第 38 师。X 部队负责保卫雷多公路(后经蒋介石提议改名“史迪威公路” )的修建,并与日军作战。1943 年 10 月,新第一军在胡康谷击败了日军第 18 师。

1943年12月1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个名叫史迪威的美国人,第一次被全权授予指挥一支中国军队。蒋介石给了史迪威一封授权信,让中国远征军 X 部队的指挥官服从史廸威的命令。宋美龄是见证人。

史廸威与蒋介石交谈中,宋美龄为两人翻译

史迪威在印度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训练中国远征军X部。这两个师的兵力,集结在缅境内的阿萨姆邦北部,保护、修建正在推进的雷多公路。史迪威认识到,他继续待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不会有什么结果。12月20日,他离开重庆,飞回缅甸边境——那里的中国远征军等待他的指挥。他计划利用这支队伍,尽量向缅甸纵深推进。

史迪威虽然远离重庆,但是他与蒋介石的磨擦依然不断。1944年下半年,桂林保卫战——桂柳会战重要战役之一。被日军围困的广西省会桂林告急。在柳州、桂林前线来回奔跑指挥的史迪威,与远在重庆的蒋介石,在被日军围困的桂林问题上发生冲突。5万士气低落的国民党军队,被9个日本师团围攻。蒋介石下令国军死守桂林,直到最后一人。但史迪威认为,桂林已无望,大批士兵为一城池战死不值。他命令美军撤出桂林,迫使不情愿的蒋介石接受失去这座城市的事实。桂柳会战结束后,史迪威在日记中写道:“他们应该枪毙蒋介石、何应钦将军和其他一伙人。”

桂林会战仅是史、蒋两人另一场冲突的前奏。当昆明也受到日军飞机大规模轰炸时,蒋介石要求史迪威从缅甸调回中国远征军保卫昆明。史迪威在日记中大骂,蒋介石是一个“疯狂的小混蛋,脑袋上长着一颗山核桃……总是有荒唐的理由和愚蠢的战略战术观念。他简直让人无法忍受!”

对史廸威中将而言,国家首脑直接干预军队前线指挥,完全不可思议。很难想象,如果罗斯福总统直接插手欧洲战场,指挥艾森豪威尔调兵遣将,盟军诺曼底登陆有怎样的结局?

史迪威1918年在法国,时任美国陆军第四军中校参谋长

史迪威直接向罗斯福求助,希望总统能帮助他解决与蒋介石的摩擦。于是,罗斯福向蒋介石发了一封电函:“近几个月来,我一再敦促你采取坚决行动,抵抗这场正在逼近中国和你的灾难。现在,你还没有让史迪威将军指挥中国的所有军队,我们面临着失去一个关键地区……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罗斯福向蒋介石发出最后通牒,威胁说,除非他“立即”让史迪威“不受限制地指挥你的所有军队”,否则将停止所有美国援助。

美国驻华特使赫尔利得知罗斯福电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恳求史迪威推迟向蒋介石递交罗斯福的“通牒”。他希望达成一项协议,以蒋介石更能接受的方式,实现史迪威的目标。

兴高采烈的史迪威全然不顾,立即将电函交给了蒋介石。史迪威在日记中得意地写道:“ 9月19日,用红色标记生命日历的这一天。罗斯福终于说出了大白话。每一句都像鞭炮。我把这包辣椒粉递给‘花生’,然后后退一步,叹了一口气。鱼叉射向这个小混蛋的心窝,正中靶心。这是一次干净利落的射击,除了脸色变绿和失去说话能力,他没有眨一下眼睛。他只是告诉我‘我明白了。’他静静地坐着,摇晃着一只脚。”

史迪威万万没有想到,他捅了马蜂窝。罗斯福的通牒令,极度刺伤了蒋介石的自尊心。蒋介石认为,罗斯福的要求完全是要彻底征服中国的无理举动。蒋介石称,罗斯福此举,是“我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羞辱”。他认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意图太明显了”。

为了解愤,蒋介石选择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演讲,公开他对罗斯福总统的不满。蒋介石气愤地宣布,罗斯福的要求是帝国主义行为。如果接受罗斯福的要求,他将会与和日本人合作的汪精卫无异。蒋介石直接告诉美国特使赫尔利,中国人民“已厌倦了史迪威对他们的侮辱”。

蒋介石在正式答复罗斯福的电函中提出,美国政府必须立即撤换史迪威,但是表示他欢迎任何其他合格的美国将领来填补史迪威的职位。蒋介石表示,希望艾森豪威尔将军前来中国替换史迪威。

蒋介石的激烈反应,让罗斯福感到意外。他两个月前刚把史迪威晋升为四星将军。

1944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收到赫尔利特使的报告:史迪威“是个好人,但是他无法理解或与蒋介石合作”;报告还指出,如果史迪威继续指挥,整个中国可能会被日本人占领。

罗斯福考量,如果丢了中国,美国将要花更多的人力、物资,继续与日本人作战,牺牲更多美国人。赫尔利特使的报告,使罗斯福别无选择,只有向蒋介石屈服。

1944 年 10 月 19 日,与马歇尔商榷后,罗斯福总统下令召回史迪威。史迪威收到回召令时,并未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有预感,罗斯福可能会因为战争大局而出卖他。最让他感到悲哀的是,赫尔利不但将发给罗斯福的报告给他看(他骂赫尔利是用钝刀割他的喉咙),赫尔利随后又屁颠屁颠地像献玫瑰花似的跑来告诉他,蒋介石提议授予他中华民国最高荣誉紫星勋章。史迪威一听,气不打一处出,回敬说:“告诉他把勋章塞进屁股去!” 

蒋介石给史迪威授勋的提议,通过军委会一名小官员转达美方。史迪威照葫芦画瓢,正式回复时,也让美方一名同级别的小军官,代表他拒绝接受蒋介石的提议。史迪威的理由:美国四星中将接受任何外国授勋属于不明智之举。

四星中将史迪威退役仅一年后,于1946年10月12日因胃癌去世

得知史迪威被召回的消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女士专门赶来探望他。寒喧几句后,宋庆龄在史迪威面前突然泪流满面(《史迪威文件》一书的首页写着:“致孙中山夫人” ),可见史迪威与宋庆龄的关系非同一般……

史迪威的继任者,不是蒋介石心仪的艾森豪威尔,而是具有丰富中国经历的魏德迈将军。魏德迈于 1944 年 10 月 27 日收到马歇尔的电报,指示他前往中国代替史迪威、接管中国战区指挥权。魏德迈后来回忆他最初对接受这项任命的恐惧,因为到中国战区服役,无论是军人、还是外交官员,均被视为仕途的坟墓。史迪威即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命运确实与史迪威开了一个大玩笑。密谋刺杀蒋介石的“史迪威计划”,不仅只停留在纸上谈兵,驼峰事故成为一个虚构情节,史迪威自己还成了美、中两国政治博弈的祭品。如果知道史迪威图谋不轨,蒋介石肯定不会把中、缅之间的雷多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戴笠有十万人之众的秘密警察也许还会先干掉史迪威。历史没有假如。被从中国召回后,史迪威中将生前再也没有对多恩准将、对任何人提起过昆明密谋暗杀蒋介石的计划……

————————————

本文资料来源:

1.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PAPERS, THE CONFER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1943 –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y.

2. 《The Stilwell Papers 》by General Joseph Stilwell

3. 《Walkout with Stilwell in Burma 》by Frank Dorn


作者简介:

易桂鸣,16岁下乡插队,197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曾编辑刊物10年,自费留美获硕士学位,现为资深审计,居美东。


 ♡    ♡    ♡    ♡    ♡    ♡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留存乡愁 叙说古今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李辉新作《先生们》

主编:李 辉     责编:任 军

       


地名古今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这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是那个地方的符号,也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