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达 | 山乡“野生动物园”轶事

文化   文化   2024-03-01 11:57   北京  

山乡“野生动物园”轶事

文|高上达

圣经中所说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可谓世人皆知,上帝嘱咐诺亚,除其家人外,要将世上每一种动物都带上雌雄一对进入方舟,并保存生命,以便让他们在洪水退后在世界上繁衍后代。不论你信教或不信教,相信或不相信是否有诺亚方舟的存在,这个动人的故事都不是平白无故地编撰出来的。它所描述的一切来自现实,因为人和各种动物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就是共存的。城里的人将动物关进动物园,在生活中与大多数动物是分离的,在家里养只宠物狗或猫,就以为家就是诺亚方舟了,而在山乡里人与动物无处不共存,那是真正的“诺亚方舟”。从我们插队的第一天开始,就与各种动物共居一处,那是真正的野生动物园,无需坐在钢筋保护的车笼子里,我们就与各种动物零距离接触了。

我所插队的小山村在闽北山区浦城县,在上世纪60年代,农村的卫生条件差,喝的虽是山上的纯净水,但没有正经的下水道,使用后的污水随处撒泼,导致污水浊流,结果就是产生无数的小黑虫,那是我们遇到的最小的动物,眼不见,却无处不在,能看到的只是没有衣裤遮挡的手脚处起个小红包,奇痒无比,用手挠,皮肤上抓出一道道痕,下田一劳动就开始烂脚,这是女知青的专利,每个女知青下乡的第一年都要烂脚,小腿上一抓破,接着就烂一个洞,一年过后才变得皮厚肉硬,不再烂了。紧接着第二种动物接踵而至,那就是乡村里无处不在的鸡,常看到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可爱极了,可这些鸡仔长大以后就到处窜,特别喜欢到饭桌底下蹭饭桌上掉下来的饭粒,米饭是粒粒皆辛苦得来的,岂能有多少饭粒掉下来?这些公鸡或母鸡见无饭粒可食,就抬起头来,脖子一伸一伸地四处张望,见到桌下几条刚从田里头走回来、卷着裤腿的烂脚,朝着烂洞一口啄下去,又准又狠,让烂脚的主人钻心地疼。这些鸡赶又赶不走,杀又杀不得,特别是母鸡,要指望它们生蛋供人吃,还要孵小鸡繁殖后代,而公鸡却不需要那么多,因此常常看到一群母鸡而只有一只公鸡。多余的公鸡往往成了被宰杀的对象。说起杀鸡还真有一个笑话,有一次,我们准备杀一只公鸡改善生活,于是一人抓鸡,另一人抓住鸡脖子,用菜刀割鸡喉,看着鸡血流到放了盐水的碗里,鸡也不动弹了,就把鸡扔在地上准备烫鸡毛。没想到这只公鸡突然跳起来,一边煽动翅膀一边跑,喉咙里还发出“咕噜咕噜”的响声,我的脑子里立刻冒出“起死回生”四个字,今天真正是懂得这个成语的意思了!正在我们束手无策的时候,大队支部书记经过,几步跑上前去抓住这只逃跑的公鸡,拎回来重新用菜刀割喉,边割边说:“你们没有把喉咙割断啦!”天,真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比小黑虫大点的动物是蚊虫和跳蚤,山里的蚊虫比城里的大且黑,咬起人来防不胜防,等你看到它停在裸露的手臂或腿脚上,必定已经吸进了你的血,一巴掌拍下去,它的尸体下面必定是一滩子血。跳蚤更是无处不在,山里冷,冬天更是冰天雪地,为御寒,床上铺的是稻草,秋天割下稻子将稻草晒干,铺在床上又松又软,上面铺一张草席,冬天睡觉倒也非常暖和,但那要铺一年,等来年割稻子稻草才能换,孩子的屎尿不可避免地会从席子缝隙漏下去,滋生跳蚤就是不可避免的事。跳蚤跳蚤就是会跳,而且跳跃速度极快,你还没看到它,它已经从床上跳到你身上,藏匿在你穿的衣服旮旯里了,搅得人奇痒无比。抓跳蚤是有功夫的,要防止它跳走,你抓它的速度就要快,且不能让它看到,一旦你觉得身上某处有小东西在动,就马上用手指隔着衣服对准动的地方按下去,然后来回搓几下,把它搓昏了,再按住不动,另一只手慢慢地把袖口或裤腿卷起来,卷到手指按的地方,把那小东西抓出来,然后用两个大拇指甲把那可恶的跳跳虫掐死,这是每个知青必学的小本领。

山乡里的动物分水里的、陆地的,还有两栖动物,有无害的,也有有害的,有的是美食,有的则其毒无比。每到端午节前,农民就会把一个竹篾编的大肚子小口的笼子挂在水坝上,端午节发大水,水坝上的水冲下来,水坝下的鲤鱼却往上跳,一跳就跳到笼子里,第二天只管去提笼子就好了,这就是鲤鱼跳龙门。每到夏天的某一天,农民就会十分警觉地注意上游的村庄有没有开始毒鱼,一旦上游有死鱼漂下来,那就是上游的村民开始毒鱼了,不用人招呼,下游的村民全部出动到溪里去捞鱼,大家互不打招呼,深怕别人知道得比自己早而先到溪里去捞鱼。田里没有一个人,溪里则密密麻麻全都是人,这一天捞的鱼晒干了要吃一年。毒鱼的方法有几种,一种是把茶籽榨完油后剩下的茶枯砸碎了倒到河里,也有用一种开紫色花的醉鱼草砸碎了扔到河里,更有甚者将农药倒进河里,因此捞上来的小鱼肚子全部要掏干净,洗净再晒干,否则吃了就会中毒。毒鱼后溪里的鱼几乎全军覆没,一年后躲在卵石旮旯里的漏网之鱼才能繁殖起来供村民们再次毒杀。晒干的小鱼放上辣椒蒸煮后十分美味,村民们平时舍不得吃,只有来了客人才拿出来烧上一碗招待客人。由此催生出了一种美食,浦城的鱼干到现在还是一种美味特产,当然毒鱼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田里也有美食,水田里的泥鳅很多,而且没有污染,泥鳅烧芋头是浦城一道出名的美食,放上一些辣椒,把一钵头的泥鳅加芋头放在小炭炉上边烧边吃,那个美味是我离开之后再也没吃过的了。我们在田里劳动的时候常常会抓到泥鳅,没容器装,就把泥鳅装进衣兜里,回去倒出来打牙祭,反正全身都是泥了,也不在乎泥鳅在衣兜里乱窜了。有一天,知青小姜正在田里劳动,突然叫起来:“我踩到一只鳖了!”他高兴得满脸笑容,踩着的脚不敢动,弯腰用手把鳖抓出来,果然是一只不小的肥鳖,收工回去好好地补了一下。田里最讨厌的是蚂蝗,学名叫水蛭,软软的身体,头尾各一个吸盘,吸在你的小腿上扯都扯不掉,用两个手指捏着那没有骨头的软体,使劲拔才能从腿上拔下来,被它的吸盘吸过的地方就血流不止,好久才能止血。我从医后知道有一种中药叫通心络胶囊,是活血防止血栓形成的,里面有一个成分就是水蛭,利用的就是蚂蝗抗凝血的功能,真是以毒攻毒。而对我来说,我最怕的田里的动物就是水蛇。水蛇没有毒,但我生性怕蛇,看着它在水田里窜来窜去,我真怕它来咬我一口,就是没毒我也觉得它有毒了。生产队里有一个年轻人是抓水蛇能手,每当在田里碰到水蛇都是他来抓,他眼疾手快,抓住水蛇的尾巴,把它向空中高高抛起,扔到田边的陆地上,水蛇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弧形,甩到地上时脊柱已经断掉,一命呜呼。水中的蛇没有毒,山上的蛇大部分就是毒蛇了,有五步蛇、眼镜蛇、银环蛇、竹叶青等等,现在回想起来,会不会碰到毒蛇纯粹看你的运气了。村民告诉我们,碰到蛇不要直跑,要之字形跑,因为蛇向前直窜速度是最快的,你跑不过它。但如果它没有发现你,你就悄悄地从它旁边绕过,不要惊动它,它不知道也就不会来攻击你。我想大概蛇的眼睛是看不见的吧。有一天晚上,一条一米半长的银环蛇溜到我们知青房的过道上,被小姜看到了,他操起一根扁担狠命向它砸去,一下、两下、三下……,直到那只蛇不动弹,我一看,那蛇身一圈白,一圈蓝,从头到尾交替着一环扣一环,真是名副其实的银环蛇,银环蛇释放的毒是神经毒,人被咬后神经麻痹而死,现在想想小姜真是了不起的打蛇英雄,要不是他毫不犹豫无所畏惧地把那条蛇打死,当天晚上不知道它会钻到谁的房里去作恶。大山是蛇的家,它在山里呆厌了也要出来散散步,因此村民告诫我们在走山路的时候要带一根棍子,那是一根打蛇棍。有一天男知青小汤从外村回来,走到知青灶房门口,他一脚跨进灶房门,一脚踩在门外,肩上搭着一根棍子,看到我在灶房里烧饭,他停下脚步,笑嘻嘻地叫我:“上达,你看看这是什么”,然后转过身子,我一看,那根棍子的一头吊着一条一米半长的五步蛇,我吓得惊叫起来,他哈哈大笑,然后告诉我他在回村的路上碰到一条五步蛇盘在路上一动不动地晒太阳,他操起打蛇棍,一棍子打在蛇的七寸上,然后一阵乱打,把蛇打死后吊在棍子上扛回家。小汤略懂医术,他把那条蛇盘起来,放在冬天取暖的火笼子上烤了几天,烤成蛇干,后来不知是拿去卖了还是泡了药酒。我只记得在烤蛇的那几天,死蛇发出阵阵臭味,好不容易成了蛇干,小汤收拾走了才算了事。男知青胆子大,敢跟蛇较量,村里的姑娘也是好样的。我曾差点被蛇咬,幸亏村里的姑娘搭救才捡了一条命。那是一天下午,生产队长安排我和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一起上山去拔萝卜茵(还没长萝卜的萝卜叶)回来给生产队的猪吃,萝卜茵绿油油的,我伸手一把一把地扯下来放在背篓里,正要把手伸到一棵萝卜根部去拔的时候,忽然听到旁边同去的小姑娘大叫:“别动,别动!”她随手砍下一根竹子,对准我欲拔的萝卜茵一阵乱打,我一看吓了一大跳,原来一条竹叶青利用它的保护色绕在萝卜茵的根部,跟萝卜茵的颜色一模一样,要是没有小姑娘的大喝一声,我的手伸过去,这二十来岁的生命就交代了。

山里树木毛竹成林,空气清新,早晨天一亮,百鸟齐鸣,每到清明时节,山上的杜鹃花盛开,真可谓鸟语花香。可是山上也有可怖的飞行动物,我曾在一次砍山的时候碰到了一个马蜂窝,山里的马蜂又多又大,碰到有人侵犯就以生命为代价狠狠地反蜇你,我被咬后痛得眼泪无法控制地淌出来,瞬间头肿得像一个大发面馒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看不到马蜂长得什么样,只听到嗡嗡的声音在耳边绕行。村民们就地取材,用地上的黄泥土和上唾液敷在我的头上,幸亏被马蜂蜇不像被毒蛇咬那样会置人于死地,但也让我终身难忘。

山村里有很多有趣的关于动物的传说,生产队每年都要在山上种大片的玉米,收成后要挑选种子,除了要挑粒大饱满的玉米棒将玉米粒剥下来做种外,还要特别小心不能把红色的玉米混进种子里。村民说山上有猴子,每年快收玉米的时候猴子就出动来掰玉米,而且专挑红色的玉米掰,它掰下一个夹在一边腋窝下,又去掰另一个,掰下来夹在另一边腋窝下,然后再掰一个夹在夹第一个玉米的腋窝下,第一个玉米就掉到地上去,这样周而复始,猴子把满山的玉米都掰完了,自己就拿走了两个,但未完全成熟的玉米全被掰到地上去了。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杜撰出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得而知,但到玉米成熟的时候村民要轮流到山上的窝棚里守夜看野猪则是真的。那时候还没有控枪,村民家允许有铳,村民上山守夜的时候有铳的人家就带上铳,为的是打野猪,野猪的皮很厚,必须用铳才能将它打倒,用棍子去打野猪只会反被野猪攻击受伤。我幸运地看到一次村民守夜打到一头野猪,野猪两只前脚和两只后脚分别被绑在一起,然后四脚朝天,一根棍子穿过被绑住的前腿和后腿之间,由两个村民一前一后抬着棍子下山,村民们从家里涌出来,跟在后面兴奋地跟着跑,野猪被抬去宰杀分食。野猪的个头很大,毛长而硬,他是祸害庄稼的畜生,打到它是山村里的大事,不仅保护了庄稼,还改善了村民的伙食。前几年曾听说野猪成了保护动物,现在有些地方野猪太多,泛滥成灾,还要组织人有计划捕杀,或送动物园,或做无公害化处理。

山乡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园,也是家禽家畜的栖身地,村子里的狗是没有户口的,不知道是谁家的,也不在乎是谁家的,它们除了起护家防贼的作用,也是村里不可或缺的清道夫,那时候村里没有公共厕所,孩子大便随地拉,拉完了大人“呜”地大声一呼,最近的狗就过来,三两口将大便清理掉。村里家家户户养鸡养鸭,还有养鹅的,鹅要出行时都是集体行动,几只鹅前呼后拥,伸长了脖子,“呷呷呷”地叫着从路中央雄赳赳气昂昂地通过,毫不遵守交通规则,人须给它们让路。家家的后院都有猪栏,养着一头猪,那时候的猪从猪崽到出栏起码要十个月到一年,我们知青没有家庭负担,一人吃饱全家饱,粮食比较多,泔水也多,村民觉得我们将泔水倒掉太可惜,撺掇我们养一只猪。这只猪因为吃得好,长得特别壮,我们只知道给它吃,不知道给它将垫猪粪的稻草出栏,稻草一直垫进去,猪栏越来越高,猪就常常跳出来,跑到房后把村民菜园子的门拱坏,跑到菜园子里去吃菜。后来越来越肆无忌惮,力大无比,天天出去闯祸,破坏群众纪律,最后我们不得已决定将它杀了解除后患。杀猪那天,我们把周边大队的知青请来,喝酒吃肉,好好地热闹了一番,最后还剩下好多肉腌制起来,那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趣事。 

诺亚方舟的故事来源于现实世界,几年的乡村生活让我们对人与动物的和谐有了亲身体验。乡村与城市有巨大的区别,但自然界的和谐是没有区别的。我们需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这样,这个地球才能生存下去。人类就是在与各种动物的相处和调控中生存下来的,试想,如果诺亚方舟上只有诺亚的家人,当洪水退后,这个世界还存在吗?


作者简介:                    

高上达,生于1950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退休。超声医学专业,主任技师,副教授。


 ♡    ♡    ♡    ♡    ♡    ♡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留存乡愁 叙说古今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李辉新作《先生们》

主编:李 辉     责编:任 军


地名古今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这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是那个地方的符号,也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