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兴儒:飞天舞盛世 霞风曳彩虹

文化   2024-11-08 08:30   北京  

范兴儒:飞天舞盛世  霞风曳彩虹

文 ︱ 曹  斌  马槿惠

“范飞天”范兴儒先生

得知范兴儒先生今年10月19日来张定居,喜出望外。

“你写张掖文化名人,就不能不写‘范飞天’!”两年前文友们的温馨提示,让我们的目光聚焦到了范兴儒老先生身上。

资料显示:范兴儒1941年8月出生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上秦镇范家湾村。1955年7月张掖西街小学毕业,1958年7月张掖中学初中毕业,考入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预科学习,后院校合并,1964年8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现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1964年9月分配中核四〇四厂工作,历任四〇四厂中学教师、共青团专干、职工俱乐部美术专干、工会办公室主任、工会副主席、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甘肃矿区文化局副局长。

在过去的800多个日子里,虽然鸿雁时飞不阻时空,但因先生居住在省城兰州,笔者也不时外出,总是失之交臂无缘得见,就连今年8月份先生在张掖市美术馆举办的“范兴儒临摹敦煌壁画精品展”也是如此。

10月27日的张掖晴空万里、秋风和煦,我们如愿在名门首府先生住所拜会了先生。有幸在神舟十九号酒泉基地发射成功和《乐动敦煌·盛世妙音》国际巡演舞台版黄河剧院试演之际与“范飞天”访谈,可谓神功天巧、巧同造化。83岁高龄的范兴儒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自如、妙语连珠,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为我们介绍了他近60年的“敦煌梦”的心路历程。

接受访谈的范兴儒先生(左)

艰难求学  筑梦敦煌

笔  者:范先生您好!您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享誉颇丰,有着“三个第一次”的美誉:1992年9月您在敦煌举办了国内第一个临摹敦煌飞天艺术展;1995年5月您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敦煌飞天》画册;2000年4月您的敦煌飞天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敦煌艺术第一次登上最高美术殿堂。请问您是如何走上传承弘扬敦煌艺术之路的?

范兴儒:1941年8月,我出生在甘肃张掖。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半城芦苇半城庙”的俗称。张掖大佛寺、法幢寺、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佛教艺术圣地繁盛了一千多年。我从小就在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中长大。我的祖母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六岁那年祖母领我坐着牛车,经过两天一夜的艰难颠簸,来到肃南马蹄寺石窟。神奇的佛教文化在我的幼小心灵里播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后来,丝路名刹法幢寺的钟声伴随我度过了小学时光。其间,我有幸目睹了一次寺庙修缮,亲眼见证了民间画工把飞天画到墙壁上的全过程,这也许是我最初的飞天情结吧!

《宝相天葩——范兴儒敦煌壁画临摹精品集》封面

《宝相天葩——范兴儒敦煌壁画临摹精品集》之一:敦煌飞天

《宝相天葩——范兴儒敦煌壁画临摹精品集》之二:敦煌菩萨

《宝相天葩——范兴儒敦煌壁画临摹精品集》之三:敦煌乐舞

笔  者:先生您著有《敦煌飞天》《敦煌菩萨》《敦煌飞天(增订本)》《敦煌飞天(白描本)》《宝相天葩》等五本画册,其中《敦煌飞天》荣获甘肃省第三届图书奖特别优秀奖,《宝相天葩》荣获第二十九届全国图书“金牛杯”奖。请问是什么契机使您走上了敦煌艺术创新之路呢?

    范兴儒:1964年大学毕业后,我到中核四O四厂工作,这里距敦煌只有200多公里。大学期间我对敦煌壁画艺术就情有独钟,因此,敦煌令我心驰神往,1966年3月28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走进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或自天而降,或腾空而起,太震撼了。但是,我也看到敦煌壁画经过千年,大多都残缺不全,因此,我想用我大学所学的民族传统绘画技法,在研究的基础上,把敦煌壁画中的艺术形象整理、临摹、复原,让尘封千年的敦煌飞天“飞出石窟,飞遍全国,飞向世界”。

范兴儒:莫高窟第39窟,盛唐,献花飞天

范兴儒:莫高窟第85窟,晚唐,四飞天(两组)

名师加持  一生一事

笔  者:能如愿以偿进入科班学习绘画真是太幸运了!在临摹敦煌壁画方面,高德祥先生说您“心有灵犀,慧眼识珠,第一选择就是临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且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完成了“敦煌飞天”“敦煌菩萨”“敦煌乐舞”三个敦煌壁画专题艺术的研究、整理、临摹、复原工作。雒青之先生说您是“从古老的敦煌大地上腾空而起的飞天知音”,您的作品从造型、线条、色彩、韵律等各种艺术元素中,建立了一种相互契合、多元和谐的艺术体系,独辟蹊径对敦煌艺术进行了视觉上、情感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美学审视和崭新表达。冯骥才先生更是称赞您“临摹水准,冠盖中华。”请问您在进入兰州艺术学院之后是跟随哪位老师学习的呢?

范兴儒:兰州艺术学院当时是由西北师大美术系、音乐系和兰州大学中文系合并组建的,常书鸿先生任院长,读书时,我就十分敬仰“敦煌保护神”常书鸿先生,能成为他的学生深感荣幸。常书鸿先生绘画技艺高超、师德高尚,他的为人风范和谆谆教诲对我后来的影响很深。再加上韩天眷、汪岳云先生,传统绘画技法的严格教授,使我具备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近六十年来,我遵循恩师常书鸿先生的教诲,在段文杰、常沙娜先生的长期指导下,始终致力于敦煌壁画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在保持敦煌壁画时代特点的前提下,对敦煌飞天、敦煌菩萨、敦煌乐舞分三个专题进行研究、整理、临摹、复原和再创作,力求使敦煌壁画艺术融入现代审美内涵,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并努力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范兴儒复原敦煌莫高窟第三窑千手千眼观音

笔  者:冯骥才先生在《菩萨如花》一文中这样写到:“当我听说范兴儒生于河西走廊的重镇张掖时,忽然想到,元代至正十七年,绘制莫高窟第三窟《千手千眼观音》的画工史小玉,不就是张掖(甘州)人吗?而且史小玉也是擅长工笔画法,也是一位线描高手,那个技艺绝顶的民间画工与这位临摹大家,有着怎样神秘又悠长的联系?是由于敦煌文化的衍绵不绝,还是真的有什么深切的乡土因缘?”您今年8月份在家乡张掖举办了“范兴儒临摹敦煌壁画精品展”,请问您此举的初衷是什么?

范兴儒:在张掖举办此次画展初衷之一是回馈这片生我、养我、哺育我健康成长的热土。作为张掖籍的画家我理应使自己毕生所求的绮美“敦煌梦”和彰显真善美的敦煌菩萨、飞天、乐舞展现在更多故乡民众面前,分享敦煌艺术的盛宴。初衷之二是为了致敬元代画家史小玉。莫高窟元代第三窟,俗称观音洞,里面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根据此窟和另外两窟的墨笔题记,经专家考证,此窟壁画极有可能是元代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由来自甘州的画师史小玉所绘制。常书鸿先生曾说:“史小玉是不亚于乔托的大画家,了不得。”敦煌研究院马德博士说:“在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人们公认这是敦煌壁画的极品。”当我得知这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之作,竟然出自元代我们甘州先民之手时,我既感到无比自豪,又为我能成为该壁画复原第一人,而深感荣光。这一惊人的考古发现,从历史、文化和艺术层面,把敦煌和甘州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此次在家乡张掖举办临摹敦煌壁画精品展,是为了纪念和致敬故乡古代画师史小玉,是他在667年前创造了奇迹,这是张掖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他将激励当代张掖人民在党的指导下,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创造更大更辉煌的奇迹。“百年人生一瞬间,艺海苦航只等闲。遥祭元代史小玉,莫高窟壁留经典。大梦敦煌终一事,古画新绘今复原。自古甘州多才俊,人杰地灵好家园。”

范兴儒先生近照(孙胜军 摄)

艺术实践  德艺双修

笔  者:您在《我的敦煌梦》一文中有一首诗畅抒了您的博大胸襟和博爱情怀:“大梦敦煌何所求,帛洒丹青绘神游。弹琴击鼓舞盛世,心化飞天竞自由。”听说您在核工业基地四O四厂还建成了一座毛主席塑像,请您跟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形。

范兴儒:1964年我从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分配到我国核工业基地——四O四厂。在这里,我有幸亲历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洗礼。1968年4月,怀着对毛泽东主席的崇敬和热爱,不懂雕塑专业的我主动请缨,带领团队在四O四厂建造毛泽东主席塑像。被批准后,我非常激动,但同时也感到压力巨大,因为我在雕塑方面完全是零基础。为了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带领团队一切从零开始,边学边干,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雕塑大家孙纪元先生的指导下,历时八个月,塑成了像高 7.1米,基座高5.16米,总高12.26米的毛泽东主席雕像。这座被专家誉为塑像水平全国一流的毛主席塑像,至今屹立在西部大地,将与山河共存、日月同辉。 

说来也巧,在塑像期间,有一天晚上我在借住的图书馆书库中惊喜地发现了一本由文物出版社在1959年出版的《敦煌画册》,我如获至宝、反复钻研,在资料极度缺乏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这本画册让我对敦煌艺术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从单一到全面。

范兴儒:榆林窟第3窟,西夏,普贤菩萨、文殊菩萨

范兴儒:莫高窟第57窟,初唐,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笔  者:我们知道,您2021年9月荣获年度甘肃省“最美人物”荣誉称号;之前,2007年2月,您资助的两名孤儿圆了大学梦,被张掖市社会福利院授予了“捐资助学 奉献爱心”奖牌,2009年4月您将爱子工伤补偿款全部捐赠给“敦煌石窟保护基金会”,用于培养年轻美术工作者。足见您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博大情怀,请问,这种动力来源于哪里?

范兴儒:年轻人是国家的希望,我是从贫寒家庭出生、在党的关怀和培养下成长的那一代人,在求学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家和身边许多人的帮助。我在上学期间是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这为我顺利完成学业、圆“大学梦”提供了根本保证。所以,在参加工作后,我致力于做两件事,一是用我之所学努力报效国家,二是在自己有能力时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将国家和身边热心人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传递下去,延续温暖的希望和爱的力量。

范兴儒:“反弹琵琶”——《丝路花雨》舞剧的一个代表符号

千年飞天  神舟梦圆

笔  者:我们知道,先生您有丰富的壁画临摹经验,有深厚的笔墨功底,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和决心。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潜心研究,反复推敲,孜孜不倦,精雕细琢,经过近六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追求和心愿,这是用心血浇灌出的艺术之花,“反弹琵琶”几乎成为《丝路花雨》舞剧的一个代表符号。那您在传承、弘扬敦煌壁画艺术的这条路上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范兴儒:我出生在一个祖祖辈辈以制鞋为业的家庭,家庭比较贫困,1958年7月我初中毕业,父亲就早已为我在制鞋厂求得一个学徒的职位。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兰州艺术学院的陡剑民教授来张掖招收美术专业预科生。得知此消息我喜出望外,凭学习成绩和绘画基础我有足够的信心被录取,但当时两块五毛钱的照相费和报名费却难倒了我,同班同学崔安民得知了此事,他慷慨资助,使我顺利考上了兰州艺术学院,有幸成为常书鸿先生的第一批学生。两块五毛钱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同学的大恩大德,我永志不忘。几十年来,我怀着对敦煌壁画艺术的敬畏之情和探索之心,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利用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到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整理和再创作之中。

范兴儒:莫高窟第220窟,初唐,乐舞图

范兴儒:莫高窟第112窟,中唐,乐舞图

笔  者: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飞向太空、遨游宇宙的梦想,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敦煌石窟的飞天仙女壁画,无不寄托着华夏子孙的飞天梦想。您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敦煌飞天艺术和载人航天事业之间的关系呢?

范兴儒:飞向太空、探索宇宙是人类的向往,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自北凉到元代,时间跨度一千余年,敦煌莫高窟4.5万平方米壁画中,绘有4500余身飞天,几乎窟窟有飞天。这些飞天有的自天而降芬芳万里,有的腾空而起花落九天;有的引吭高歌,有的弹琴击鼓,有的舒展裙袖,有的舞动彩云。这些用超越时空的美学理念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营造出的飞天世界,足以把真、善、美推向极致,足以使人们的灵魂在这里得到净化。这就是中华民族先民们朴素的太空向往,寄托了华夏子孙的千年“飞天梦”。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终于实现了这一伟大梦想!2009年4月9日,我有幸见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向他介绍了敦煌飞天艺术,和他探讨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的由来。我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献上了《敦煌飞天唱神舟》的大幅国画,并向杨利伟及之后遨游太空的十名航天员,每人赠送了一副我亲自绘制的敦煌飞天,以致敬他们为国争光的英雄壮举。

范兴儒先生为笔者签名赠送《宝相天葩》画册

敦煌艺术  花开校园

笔  者:我们了解到,近几年您在甘肃的多所高校捐赠图书、作报告,以“走进校园”的方式向青年大学生们弘扬敦煌艺术,可以跟我们谈谈做这件事情的初心和过程吗?

范兴儒:这些年来,我的临摹敦煌壁画作品多次在兰州、北京、深圳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美国等地展出,在大型厂矿企业和大专院校举办敦煌飞天艺术展17场。2020年9月,在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旅厅、甘肃省文联等部门共同主办的“敦煌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期间,我向全省14所院校图书馆、资料室、教师代表和数百名在校优秀学生,以及部分外省美术院校、地方图书馆捐赠了价值40万元的《宝相天葩》大型画册,举办了《范兴儒敦煌壁画临摹精品展》,为省内8所高校作了题为“爱国、励志、博学、感恩”的《我的敦煌梦》讲座,受众达2000余人。做这些事的初心是为了践行对党的忠诚、对社会的担当、对人民的大爱,以此,将传承弘扬敦煌艺术的接力棒传递到青年学子之手。

范兴儒先生(中)与笔者曹斌(右)、马槿惠(左)自拍同框

笔  者: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甘肃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理事、甘肃省图书馆书画研究院画家、兰州市政协书画院特邀画家,您对年轻一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期待?

范兴儒:年轻一代一定要明白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传承和弘扬不只有一条路,而是多条路并行,同时还要重视创新。比如我在传承和弘扬敦煌艺术时,我所走的就是研究、整理、临摹、复原、创新的道路,创新是贯穿在方方面面之中的,要将创作复原、传承弘扬和现代审美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了让壁画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我用五年时间完成了我国最长的敦煌飞天历史画卷《飞天追梦图》的绘制,五十米的国画长卷展现了莫高窟、榆林窟自北魏至元代九个朝代十二个时期,时间跨度一千年的代表飞天87身。完成这样一副巨作,不仅要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还需要具备文字、历史、宗教、艺术的综合素质。此外,艺术创作需要“三分”,天分、勤奋、缘分,我们自己能够掌握的只有勤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有一次记者问我的成功秘诀,我告诉他,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们说我是天才,我说我哪里是天才,我无非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我告诉记者,我把别人吃喝玩乐的业余时间用来画画,这也许是我的成功秘诀吧。但由于长期用眼过度,我的右眼眼底病变几近失明。现在我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依旧会每日伏在案前进行绘画研究。在这里我希望年轻人,在学校要把握课余时间,工作之后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苦练基本功,做到“笔不离手”。只有这样,才能走好自己选择的路,掌握报效国家的本领。筑梦难,圆梦更难,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只有实现不了梦想的人。希望年轻人全身心投入地去追逐梦想,在时代的画卷留彩,向璀璨的未来前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年逾八旬的我,深知来日不多,责任重大。只有加倍努力与时间赛跑,才能笑对人生,才能做到初心不改,梦想依旧。百年之后,我和我的“敦煌梦”将化作一棵扎根沃土的无名小草,永远守护祖国的山山水水。

 2024年10月31日


 ♡    ♡    ♡    ♡    ♡    ♡

 约稿启事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

留存乡愁 叙说古今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点击阅读原文   购买李辉新作《先生们》 

主编:李 辉     责编:任 军


地名古今
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这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是那个地方的符号,也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