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车企:国内内卷,非洲售价翻倍,欧洲倒贴?

企业   2024-12-30 22:00   上海  

2024年,中国车企正身处多元市场的夹缝中生存。在国内,价格战成为争夺消费者的唯一手段,企业利润被迫让渡;在非洲,高溢价的销售为车企提供了喘息机会,但物流问题和市场波动不可忽视;而在欧洲,滞销的车型和不友好的政策让许多企业不得不调整战略。这一年,中国车企正用各自的方式应对生存压力。


国内:价格战中的"内卷"泥潭


2024年的中国车市,新能源板块持续升温,但竞争愈发白热化。价格战成为行业的主旋律,从五菱宏光MINI EV这样的入门级车型到华为问界M9、比亚迪海豹等中高端车型,几乎所有品牌都不得不降价争夺消费者。



以五菱宏光MINI EV为例,其售价已从最初的3.28万元下探至2.98万元,而华为问界M9的上市价格直接拉低至50万元以内,成为豪华新能源市场的一颗“重磅炸弹”。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在限时优惠和金融补贴方面“卷”到极致,试图在激烈竞争中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虽然这些价格战的举措在短期内有效提振了销量,但对于车企而言,利润的压缩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550万辆,同比增长20%,但行业整体利润率从2023年的7.5%降至3.6%。中小车企的生存压力尤其明显,一些企业不得不缩减研发投入,甚至陷入亏损困境。


业内人士指出,过度依赖价格战不仅削弱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可能让市场走向恶性竞争。中国汽车行业需要找到更健康的竞争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赢得市场,而非一味靠降价抢份额。


非洲:翻倍售价的淘金热


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车企在非洲市场的表现堪称“高光时刻”。津巴布韦、加纳、埃塞俄比亚等国的高端车市场迅速崛起,为中国车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长城汽车为例,其皮卡车型长城炮在津巴布韦的售价高达46万元人民币,是国内售价的三倍。而比亚迪的部分新能源车型在非洲市场也能卖出国内价格的两倍以上。这些高溢价的产品成为非洲中产和富裕阶层追捧的目标,推动中国车企在非洲市场的销量和利润大幅增长。


非洲市场的成功,离不开中国车企的本地化策略。宇通客车早在2004年就进入非洲市场,目前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网络。比亚迪、长城等品牌也通过与当地经销商合作,加快渠道布局,并投资建设配件仓库和售后服务体系。这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购车信心,也让中国品牌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然而,蓝海市场也开始显现出隐忧。一位加纳经销商透露,过去每辆车的利润可达2万美元,但随着更多车企涌入市场,这一数字已下降至1万美元以下。物流成本的不确定性和汇率波动也是车企面临的重大挑战。例如,2023年底红海航道的冲突导致运输费用大幅上升,部分车企的发货延迟了数月。


此外,非洲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尽管当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充电网络覆盖不足仍是困扰车企和消费者的难题。这些问题表明,非洲市场的扩张虽然潜力巨大,但风险也不容忽视。


欧洲:从增长引擎到补贴困局


相比非洲的高利润,欧洲市场却是中国车企面临最严峻挑战的地方。2024年,欧洲新能源车市场增长放缓,同比增速仅为8.7%,远低于2023年的23.8%。加之政策壁垒和市场饱和,中国车企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法国对进口车型实施了严格的碳足迹限制,大部分中国品牌车型因此失去了补贴资格。同时,欧盟对中国车企的反补贴调查仍在进行中,预计2025年前将关税从10%提升至25%。这些政策变化让中国车企在欧洲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市场竞争力被严重削弱。


以比亚迪为例,其在欧洲推出的多款车型采取了高端定价策略,试图塑造“高品质”的品牌形象。然而,这一策略在竞争激烈的欧洲市场效果不佳。例如,比亚迪海豚在德国售价为21.95万元人民币,是国内价格的两倍,而同级别的大众ID.3仅售19.99万元人民币。面对价格优势明显的本土品牌,中国车企的销量并未达到预期。


与此同时,欧洲本地品牌的反击力度不断加大。从大众ID系列到雷诺Zoe,欧洲车企推出了大量本地化车型,并通过降价和升级配置吸引消费者。例如,大众ID.4近期的售价降至3.26万欧元,远低于比亚迪Atto 3的3.99万欧元。此外,欧洲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不足,也让车企的市场拓展步履维艰。


不仅如此,滞销问题也开始困扰中国车企。安特卫普港、鹿特丹港等欧洲主要港口的大量中国进口车辆因缺乏买家而长期积压,有些车辆滞留时间甚至超过一年。高昂的仓储费用进一步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



超级单品,褒奖对品牌有推动力的产品




超级单品 SP
褒奖对品牌有推动力的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