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是产品鸡肋最好的理由?

企业   2024-12-31 22:00   上海  

三年前,黄子洋花近4000元买了一台投影仪,想象着将来能躺在床上享受影院级沉浸体验。然而,在经历不到一年的“蜜月期”后,这台被他视为生活品质象征的设备迅速成为闲置品。如今,它积满灰尘地待在角落,早已被客厅里的电视取代。


黄子洋并不是个例。在社交媒体上,“鸡肋”“美丽废物”“吃灰”成了智能投影仪的“关键词”。数据显示,这一市场的光辉不再。根据洛图科技的数据,2023年中国智能投影市场销量同比下降5.1%,销售额同比下滑17.3%。曾经试图颠覆电视的投影仪,为何正在迅速失去消费者的宠爱?


图源:小红书


被“消费降级”淘汰的“氛围神器”


“消费降级”是投影仪失宠的根本原因。与刚需的家电不同,投影仪更像是一件锦上添花的商品。在疫情封控的居家时光里,人们追求小确幸,愿意为“影院级”体验买单。但随着社交活动恢复,消费者对这种“氛围感”的需求迅速减弱。


此外,技术瓶颈也限制了投影仪的用户体验。投影仪虽然在广告中高喊“墙有多大,屏幕就有多大”,但与电视相比,它对环境光的依赖太强。白天需要遮光,夜晚不能开灯,画质表现也远不及高端电视清晰明亮。对于不少用户来说,投影仪只是一个看似时髦的概念产品,实际却难以取代传统电视。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点。今年双十一期间,大屏电视价格进一步探底,85英寸电视已低至3000元,100英寸电视也不过6000元左右。面对这些“不挑环境”的竞争对手,投影仪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价格战下的利润危机


市场遇冷后,玩家们选择以价格战应对萎缩的需求。根据IDC数据,2023年上半年消费投影仪的均价已跌至2143元,同比下降19%,比2022年上半年更是下降36%。然而,降价并没有带来销量的强劲反弹,却让行业巨头们陷入盈利困境。


行业龙头极米科技无疑是这一浪潮的“受害者”。极米在2024年上半年的营收同比下降1.66%,净利润更是暴跌95.58%。公司为了清库存,不得不持续降价促销——主力产品H3S从4999元降至3899元,Z6X甚至一度跌破2000元。然而,降价带来的收入弥补不了成本上升和利润下滑的窟窿,极米的销售毛利率已从2022年的35.98%降至今年的29.08%。


而且,高库存问题成为悬在极米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存货账面价值高达9.59亿元,占总资产的18.06%。过高的库存周转天数(163天)表明,极米的产品需求正在大幅减弱。


"伪刚需”的真相:消费热潮后的泡沫


投影仪的市场困境并非偶然,而是从热潮之初就埋下了隐患。从一开始,投影仪就被打造成一种“伪刚需”——通过营销来激发用户的购买欲望,而非基于实际需求。


以极米为例,这家企业在早期以精准定位和敏捷行动抢占了智能家用投影的心智高地。它推出了具备无线连接、智能操作等功能的产品,成功从商用投影市场切出一块家用市场的蛋糕。然而,随着行业进入调整期,消费者开始理性审视这些“鸡肋产品”的真正价值。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指出,消费者的偏好正从“全都要”转向“够用即可”。投影仪作为非刚需消费品,其核心功能在大屏电视面前显得多余,而“科幻电影般的体验”终究敌不过现实的琐碎与务实。


“出海”与“车载”:能否挽救颓势?


在国内市场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投影仪厂商纷纷转向海外寻求增量。以极米为例,其境外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6.31%增长至今年上半年的28.34%。然而,海外市场的前景也并非一片坦途,爱普生等传统巨头以及其他中国品牌的竞争,让这场国际化博弈更像是一场“零和游戏”。


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增长点是车载市场。天风证券预计,到2025年车载投影市场规模或达540亿元,包括抬头显示(HUD)、智能大灯和车内娱乐三大场景。然而,面对激烈的价格战和成本压缩,投影仪厂商能否在车载市场中维持利润,仍然是未知数。


从“未来科技”到“昨日黄花”


智能投影仪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缩影。从一度成为“未来科技”的代名词,到如今的市场冷落,投影仪行业的跌宕起伏映射了消费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普遍规律:当需求从“想要”回归“需要”,泡沫便会破灭。


当下,投影仪厂商要做的不仅是修复短期的财务数据,更是找到下一步的增长逻辑。如果只是依靠“降价”来清库存,最终不过是拖延问题爆发的时间罢了。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然而,当消费降级成为时代潮流,那些“氛围感”产品的命运已然写在了墙上。


超级单品,褒奖对品牌有推动力的产品




超级单品 SP
褒奖对品牌有推动力的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