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更多的姜萍与躺平
旅行
时事政治
2024-07-02 09:12
天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不不不,是1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你拿走其中的3份,拿走的就是3/4.”B:“3个苹果也可以的,把3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拿走一份也是拿了3/4.”A:“可是你怎么可能把3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B:“我其实是先想到了数学上可能的解释,然后才去寻找怎么平均分这3个苹果的。”看到新闻里17岁的中专生能够在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我心想这又是一件预见到会发生的事情。
曾经看到网上把清华北大的高材生去做中学老师当做新闻的时候,我觉得这事非常美好,国家发展了,高中生也能享受到一点优质的教育资源了。然后就看到新闻,姜萍的老师王闰秋是江苏大学毕业的数学研究生毕业。如果不是重点高中的教职被清北和海归占据,王闰秋会不会本来也有机会能进入重点高中教书?那样的话,姜萍的天赋是否会因为没有引路人而被埋没?这件事并不只是发生在教育行业。人才以前只集中在几个高收入领域,但中国人的整体素质在提高,有天赋的却得不到开发的情况越来越少,所以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终于也有了被优秀人才覆盖到的机会,这是符合发展规律,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我经常给别人说的一个例子,北大的学生进入了月嫂中介的行业。他发现这行业居然到了21世纪了可能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样子,甚至于让月嫂在上门服务前先做个体检,带体检单上门来提升用户体验都是他开创的行业先河。他觉得这很可能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同类公司,管理者都来自于曾经未受过多少良好教育的月嫂。有人可能对这种高学历,简历光鲜的人才跑到“低端行业”,中专技校是大材小用,浪费资源,甚至描述为“卷”。但这些看法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也不符合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我懒得一驳,不如说回今天的主角:数学和学数学。为什么前面要啰嗦那么多“高素质人才”,“低端行业”,其实是因为本质上来说,数学并不好学,而且好的数学老师也实在太少了。很明显这里要教的数学思维应该是怎样通过简化图形来迅速获得阴影面积和正方形面积的关系。那么从中间对折体现了这种思维吗?一丁点都没有。难以想象这广告就是在中国很大的一个教培机构的广告,我朋友安慰我这可能只是“智商筛选器”,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如果说教培机构并不能反应数学老师普遍的水平,那么下面的另一个例子来自于正规公立学校。我小学时候因为学习成绩突出,被选去参加区里组织的奥赛班。一次期末考试之后,有个同学找老师问一个他觉得他回答正确,但是老师却判错误的题。下面图形被分成了3/5和2/5两块,请在3/5中表示出1/3。(原题早已不记得,只记得图形了。)奥赛班的老师骂骂咧咧的随手一画,“就算你这么画也是对的啊!”由此还在小学的我就知道了相信老师不如相信真理。直到高中阶段也仍然能挑出老师偶尔出现的错误。如果说中国的数学教育方式过于死板,整体教育水平落后,老师的水平可能也不太够。那最被推崇的灯塔又如何呢?下面这篇文章可以很好的说明美国数学老师的水平如何:是谁夺走了美国人的数学能力?–美国百年数学战争演义https://ivyleaguecenter.org/2019/12/01/%E6%98%AF%E8%B0%81%E5%A4%BA%E8%B5%B0%E4%BA%86%E7%BE%8E%E5%9B%BD%E4%BA%BA%E7%9A%84%E6%95%B0%E5%AD%A6%E8%83%BD%E5%8A%9B%EF%BC%9F-%E7%BE%8E%E5%9B%BD%E7%99%BE%E5%B9%B4%E6%95%B0%E5%AD%A6%E6%88%98/所以即便是科技水平和教育水平整体最发达的美国,优秀的数学老师也一样稀缺。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大概还要经历相当长的没有足够多优秀数学老师的时代。如果更悲观一点,假定人的认知能力可能才是数学能力的瓶颈,那么可能人类永远也无法走出这个时代了。而且,即便身边一直都不缺好的数学老师,数学就会变得容易吗?在小学参加了一年的奥赛班后,我的初中因为没有任何信息渠道,就没再接触过奥数。高中考入了出过2位IMO冠军的省重点高中,开心的报名参加了课外的奥数班。第一节课,老师基本没有讲任何知识,他在整堂课的一个半小时里讲的都是这条路有多艰苦。“初中没有刷过足够的奥赛习题的同学们,你们就不要来了,没有用的。”“这么多年我就只见过一个学生,初中没有奥赛基础,后来能在全国竞赛里取得成绩,最后保送了XX大学。你们知道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吗?他上所有的课都在看数学。”老师不停的用手比划着我们在成为他的学生前应该做了多厚的数学题,还有在他手下还应该做多厚的数学题,最后给我们留了几道题作为作业。我发现我能答上一些,鼓足勇气去听了第二节课。然后第二节课的人数已经不到第一节课的一半了,之后的第三节课,人又少了一半还多。最终只听了三节课的我也放弃了,这的确是一条过于艰难的道路。后来我在全国联赛初赛拿了省里的三等奖,但复赛的三道题对我而言几近天书。同期坚持上奥数课,说他三道题都做出来的同学最后也未能获得名次。我和数学的缘分到此为止,只能从工作后还能帮想考研的同事讲解考研数学题上证明那些数学思维是不会轻易死去的。所以,网友们说姜萍是满级大佬为了获得学数学的时间才不上高中而上中专,这个我信,但如我所上的高中那样,好学校的老师们大多不会阻拦一个一心想在数学上取得成绩的学生。所以无论如何,在教育资源仍然有限,在数学上尤其有限的中国,能在一个有更多资源的学校里学习数学应该仍然是更好的选择。在这一届比赛里,前30名中还有一个在读初中的选手,那个孩子也同样值得被关注(好学校肯定也是不会放过他的)。姜萍最后会选择继续学习服装设计,还是会选择数学?在我看来这已经不重要了,作为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她肯定没有浪费自己的天赋。但她是否真的是一个数学天才?那恐怕不是,如前所述,但凡这个学校的老师能有基本正确的教书育人的理念,那就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热爱数学同时又有一定天赋的小孩。她没有被更早的发现,大概率是她的天赋+勤奋并没有达到当时的同龄人中出类拔萃的程度。所以本质上来讲,她不应该被过多的关注。引起海量关注的背后的东西,大众对中专的认识,对女性能力的偏见,对教育系统的质疑,对资本的憎恨,都包含其中。但最根本的仍然是价值观的碰撞。觉得中国互联网公司没有理想,对基础学科和科技发展毫无帮助。觉得资本一定是邪恶的,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两个臭钱。觉得有能力工作的年轻人躺平一定是因为不愿被资本盘剥或者是怒其不争。以上很多认知在某一些时段都是极为主流的认知,而且不能说是错的或者说该被批判。在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很穷困的时候,不去想办法从事赚更多的钱的行业当然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如果没有工作就大概率要饿死,能工作却躺平当然也不会被大多数人理解。但问题是社会发展变化太快了,早就不是所有人都穷困潦倒,没工作就要饿死的时代。这个时候还用20甚至30年前的价值观去评判,一是很容易犯二极管的错误,二是更难识别出人类多样的天赋。90后不能吃苦耐劳吗?如果人们能去一些创业公司看看,就会发现那些为了理想拼搏的90后可能可80后甚至70后都努力多了。这些人并没有成为社会话题,只是因为他们的行为似乎符合那些20甚至30年前的价值观。实则他们中很多人早就超越了他们的前辈们,有一种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拼搏的价值观,而不是养家糊口或者赚更多钱成为人上人的价值观。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价值观的多元,但我们的社会显然并没有准备好去接受那些新鲜的部分。人类认知进步的速度远低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速度,我们不能对普通人要求太多。但我们总可以努力去更宽容的面对年轻人们新的价值观,还有社会中新出现的现象。当大家都能够做到足够的尊重,那么一定会出现更多的为自己理想而付出的人。我经常开玩笑说,只要有更多的90后,00后不愿意加班,就有更多的90后,00后愿意为了理想而废寝忘食;只有社会真正接受了躺平,才能有更多的人去发明创造;就好像有专利螳螂出现,才能证明知识产权的保护已经卓有成效。而姜萍的出现,如果是今后孩子们的天赋都能有机会被发现,并被发展,而不必拘泥于高中到大学的既定路线的新信号,那自然能证明中国的教育也更上了一层楼。现在我们所能做的,也当然不是没完没了的讨论她是否抄袭,时间自会生出正确的结论。但姜萍热爱数学则一定是一个不需要讨论的话题,那这就足以让我们更加包容且耐心的等待更多姜萍和躺平的出线。
I see 我见————————————————
编委成员:清扬 吕明光 方连辛 刘文宪 差不多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