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不得不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确实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也给孩子教育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在当今社会,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将无数的功能和可能性汇聚于掌心之间,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丰富和多彩。
越来越多的父母因为生活、工作压力得不到释放在闲暇之余刷起了短剧,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寻找刺激。与此同时,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学着父母的样子逐渐“躺平”。
很多学生因为玩手机荒废了学业,毁了视力,甚至因为手机的问题发生了许多惨目忍睹的事件。
手机被称为电子海洛因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孩子沉迷于手机的表现大致一样。他们一个个精神萎靡,意志消沉,脸不洗,牙不刷,蓬头垢面。只对手机有兴趣,什么学业什么前途他们都置若罔闻。
孩子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差,学习质量也越来越低,大家都一致地把责任推卸给了手机。
不得不说,孩子一旦迷恋上了手机确实很难从中剥离,虽然学校施行了严格的手机管控措施,但孩子一旦回到家中,学校五天的的沉寂便会在拿到手机时得以爆发,如果此时父母强行抢下手机,孩子便会乱发脾气,甚至以死相逼。长时间的对峙,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不得不为之妥协,成为最终的失败方。
其实,任何新生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怎么合理利用手机,既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又能起到辅助性作用,成了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的难题。
今天,小智以此话题切入,主要还是想强调一点:真正拖住孩子的并不是手机,手机是无罪的,孩子身上更多的问题出现,与我们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脱不了干系。在改变不了社会大背景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尝试着去改变我们自己的小环境,从偏执的思想认识中觉醒,并能清楚地意识到:
01
毁掉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父母的“纵容”
有人甚至说,“要想毁掉一个孩子,请给他一部手机;要想毁掉一群孩子,也请给他们一部手机。”手机真的那么可怕、可恶吗?手机真的已经成为毁掉一个孩子的罪魁祸首吗?
其实只要每一位父母认真反思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注意起孩子玩手机耽误事的,无非就是孩子学业下降,叫起床不起,叫吃饭忙不赢,叫做作业拖拖拉拉的时候,早些时候孩子可不这样的啊?那么孩子什么时候迷上了手机呢?我想大多家长都很难回忆得起。
其实,无论是好习惯或者坏习惯,都是从最开始的点点滴滴养成的,如果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指引,坏习惯是可以控制的。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家长管控孩子的手机就像是扁鹊见蔡桓公,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最开始的时候孩子对手机是没有什么兴趣的,认为只是大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工具而已,但在高压的现代生活中,父母回到家早已是精疲力尽,大人们便会以“解压”的方式在孩子的身边刷起了手机,那个时候,玩手机是成年人至高无上的权利,孩子因为缺少陪伴,慢慢地对抢走自己父爱和母爱的手机开始产生好奇心,几番央求父母陪自己无果之后就会转向拿手好戏——“一哭二闹三上吊”,多次的死缠烂打逐渐让父母失去了抵抗力,孩子对手机的认识由此开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对手机开始入迷,回到家第一件事是拿着爸妈的手机玩起来,如果是学习,家长们可能不会有什么意见,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家长回家还要做家务,孩子拿着手机看动画片、看小说、刷微博……完全分不出精力看孩子,即便想管也有心无力。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对手机或者游戏上瘾之后,就会让孩子远离这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东西,或藏或扔,不让孩子接触这些。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们往往越是感兴趣,这便会更加激发孩子想要玩手机。
因此,真正让孩子“躺平”的并非手机,而是父母的“纵容”,手机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一个背锅侠而已。
02
毁掉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内心空虚
即使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裕的今天,无可事事的孩子比比皆是,不玩手机不玩游戏,孩子就会觉得内心空虚。为什么物质丰富了,可孩子的心内却好像更贫乏,更空虚了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许多因素,归纳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① 物质过剩和缺乏挑战性:物质丰富的孩子可能缺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的机会。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应对逆境和发展内在的应对能力。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一切都变得太过容易和可得,导致他们对物质的价值和满足感下降。
② 缺乏情感支持和关系:在物质丰富的家庭中,家长往往忙于工作和追求事业成功,可能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和陪伴。与此同时,生活富足的孩子可能缺乏真正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连接,导致内心感到孤独和空虚。
③ 逐渐失去目标和意义:生活富足的孩子可能在物质满足之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追求。他们可能陷入一种缺乏动力和意义的状态,因为物质成为唯一的追求,无法满足更深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④ 社会比较和焦虑:富足的孩子可能会受到社会比较和焦虑的影响。他们可能觉得自己需要满足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并且对于维持物质生活水平的压力感到沮丧和无力。这种持续的焦虑和社会压力会导致内心的贫乏和不满足感。
因此,虽然物质丰富和生活富足可以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感,但它们并不足以满足人类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孩子需要情感支持、亲子陪伴、人际关系、生活意义、学习目标等方面的支持来实现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感。
03
教育太卷,孩子太难,压力太大!
在当今社会,由于就业竞争激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教育观念、部分学校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等原因,教育内卷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这场 “无声的竞争” 如同一张巨大的网,将学生、家长和教育机构紧紧缠绕其中,深刻地影响着无数人的生活和未来。
孩子每天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课本、参考资料和习题集,为了中考、高考而奋力拼搏,甚至大多时候是处于挑灯夜战模式。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模式,让他们疲惫不堪,失去了童年和青春应有的快乐。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玩耍、探索自然、发展兴趣爱好,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家长们的焦虑、部分老师的步步紧逼、学生们之间的竞争等导致了孩子们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害怕自己落后于他人,担心考试成绩不理想,恐惧不能进入好的学校。他们可能会变得自私、冷漠,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学生们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此时,手机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成了他们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成就感的最好工具。
教育内卷是一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给学生、家长和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教育内卷,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缓解教育内卷带来的压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04
解放孩子,疏则通,堵则盈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
很多家长甚至老师认为,把孩子的手机收了或者断网便可天下太平了,其实这种做法大错特错,就算没有手机也一定有一个东西让学生沉迷,让一个学生学业出现问题。
如今这个时代,网络信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孩子们的大部分社交都在互联网上。所以,家长要调整自己的认知和心态,简单地没收手机或掐断网络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造成逆反心理。
对于电子产品的过度紧张、关注和担心,让很多家长总是不断提醒、掌控孩子,使孩子慢慢由自律变成“他律”,而孩子的逆反心理,也会让孩子不断地跟家长唱反调,形成恶性循环。
堵的方式可能短期内有效,但长期来看效果有限。家长通过修改密码、掐网线等方式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反抗和不满,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与其严防死守,不如理性思考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帮助孩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在手机使用方面,“疏”“堵”结合,帮助孩子学会趋利避害。平衡好孩子的休闲和学习,家长引导孩子过好充实的每一天,而不是让孩子整日困在手机里。
一方面,对孩子使用手机加以引导。利用网络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孩子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另一方面,丰富线下活动,预防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性格特点,陪孩子出游、做手工、看故事书、给孩子安排适龄的“游戏”、制定规则、培养兴趣、充实孩子的生活,增强孩子现实中的安全感、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就能慢慢让孩子减少在虚拟世界的停留时间,孩子的精神空虚就会慢慢消散。
总之,孩子沉迷玩手机,不光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家长也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要想改变孩子的问题,首先家长也要从自身找原因。相信在一个有爱、有欢声笑语的家庭中,孩子不会过于依赖手机,更不会让手机毁了自己。
END
免责声明: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均为阅读效果所需,尊重原创,若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