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叶圣陶先生有句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 怎样“教”才能达到“不教”的目的,让孩子学会自主一些?我认为,无论家长也好,教师也罢要学会适度放手。
今天,在孩子们百般期待中,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终于迎来了开幕。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把组织权全部移交给班委,甚至入场式、节目表演排练我都不参与。
期间我也感受得到有些孩子对我的此举有些不满,于是我在班上郑重地宣布:各位同学,相信你们在经历了初一的磨练,已经变得成熟许多,今年的冬季运动会已经是你们初中生涯中的第二届,是时候让大家出山锻炼锻炼了,特别是班委,这对于你们是一种成长,我全权交由你们负责组织。
这时候,有几个同学的目光紧紧地注视着我,胆大的小米站了起来:“老师,那您呢,您要去哪里?我们做不好,万一取不到名次怎么办?”
我此时扫视了大家一眼,接着说:相比名次而言,获得成长更重要。我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这个过程,这是对咱们班凝聚力的一次检验,更是对班委们工作能力的一种考验。我不可能一直带大家走下去,很多时候大家要学会独当一面。学的目的是用,初一我已经给大家作出了示范,咱们也取得了理想成绩,如果我们学到的这些东西让它石沉大海,那就太不值了。
我相信班委们能组织好这次活动,我也相信大家能配合好,更相信在这次活动中每一个人都能获得一定的成长,我在“终点”摆好庆功宴等着你们凯旋归来!
就这样,班委们简单地分了一下工,开始操练起来……
开幕式,我们班的评分没有在设奖范围内,但也没在后面,我个人觉得还过得去。毕竟能整齐地走过去已经很了不起。
广播操比赛,尽管是没有太多的花样,但还算整齐划一,没有了初一时候的个别同学的随随便便,18个班取得了第四名,很满意。
每一个项目开始前我都刻意不在场,每一项节目开始后我都会站在边上静静地看,从他们的每一个力求规范的动作中,我似乎听到了锦竹拔节生长的声音。
好孩子,首先来自好的家庭,好家庭是有界限感的。
什么是界限感?
界限感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厘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如今有种父母叫“直升机父母”,即对孩子管得太多,整天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周围,监视其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孩子遇到困难时马上降落,为孩子解围……
我常说,做教育,最怕的是“温室效应”,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二胎政策开放以来,有不少家庭增添了新成员,但对于老大来说,除了严格要求,更有无尽的期待。
毕竟,谁都想让老大成为老二的榜样。因此,许多孩子能自己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办到的事,往往被我们家长抢先而行,害怕孩子做不好,害怕丢了面子,害怕失去了荣誉,这样以来便会让孩子自己觉得做什么都是多余,反正又做不好,那就干脆不做。我想家长们总说自己的孩子“懒”,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一丝原因。
好的班级,一定是潜力无限的。
班主任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联系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学校管理的骨干力量。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然而班主任可谓是教师群体里最忙的,也是最累的。从早上入班到晚上就寝,从学生的生活到学生的学习,班主任都需要时时关注,事事操心。
班主任要懂得适当放手,让学生实践中进行磨砺,毕竟我们不得不承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所蕴含的道理。
一位名人说过:“你能给孩子的最好恩赐,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脚步走他自己的路。
懂得放手,明白远离,才不会让溺爱横生,让依赖过度。
家长过度、过多的保护,往往会逐渐成为孩子进步的障碍或累赘。
班级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要舍得、敢于、适时、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早一天完成从“扶着走”到“自己走”的蜕变。
很多时候,学会放手,其实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在成绩考核、学校评价的压力下,我们生怕失败。我们总以为学生还小,心智还不成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很差。所以一天到晚,看着这,管着那,自命为“二十四孝全能保姆”,把自己累个半死不说,反而还常常会因为学生的差错而黯然神伤,甚至氣急败坏、暴跳如雷班。
班主任工作的繁忙、琐碎产生的身心痛苦,自己在心灵与体力上的无限付出,对于收获的期望自然就会无形加大,一旦出现任何小小的差错,心理自然就会失衡,内心也就充满了怨气。放手学生去做,让学生自主管理起来,师生合作共同做好班级工作,相信我们班主任更会有成就感!
通过实践,我发现放手给学生足够的舞台,他们就能有更大的成功在活动中,学生们“少了一些模式,多了一些创意;少了一些拘束,多了一些发挥;少了一些事前的规范,多了一些事后的惊喜。”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是一样“管是为了不管”。要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班主任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他们会做得很好,班级管理工作也不再成为老师的负担。
为此,班主任应树立一个理念:学生能自己学会做的不教;和同伴交流一下能学会做的也不教;实在不会做的,学生来请教,教师也不能和盘托出、直接给出答案,而应给一点儿提示,提供一点儿资源,让学生自己努力、试错、再试错,经历艰苦思索,最终获得成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体验成长的快乐,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END
免责声明: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均为阅读效果所需,尊重原创,若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