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孩子”的问题最好的武器不是脾气,而是耐心!(万字深度好文)

教育   教育   2024-10-13 06:08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智行致远”关注我们


“问题孩子”最不缺的是批评,而最缺的是鼓励!


前 言


几乎每一个中小学校园里,每一个班级里,都有这样一群人。或浮躁,厌学,谈恋爱,顶撞师长,打架斗殴,漠视情感;或自卑自闭,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没有信心,甚至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这一类孩子,我们称之为“问题孩子”。
“问题学生”可以说是每个老师的“心头大患”,只要一提及“问题学生”这四个字,老师都会很无奈,恨铁不成钢。
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

送给大家4句话


1.教育不只是老师的工作,也是父母的修行。
2. 对于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是一味地“静等花开”,却撒手不管,忽视了“默默耕耘”。
3. 成长是孩子的责任,浇水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4. 坚持到底是家庭的责任,学校教育可以是雪中送炭,也可以是锦上添花。

小编提醒

全文共计11464个字,阅读适合人群:学生家长、老师、学生。小智用了一天的时间来梳理,确实很用心,预计需要花您30分钟左右的阅读时间。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希望您耐心阅读,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麻烦文末给个关注,顺便点个赞,同时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需要相关课件的老师们,请关注我们并在留言区留下您的“脚印”,小智老师正在制作中,敬请期待……


解决好“问题学生”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学校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形成与巩固;还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与实施。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意识到了“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学校的重视,自然也会引发家长的重视,但更多的家长也仅仅是沙漠里盼水喝——干着急。
作为问题学生的研究者,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在一次校长派·王牌驾到线上公开课中强调:

问题孩子不是问题,而是奥秘!

教育是一个“慢艺术”的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需要耐心等待。静心教育,静待花开。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倾听孩子成长的声音,而不要用自己的节奏去揠苗助长。

班主任之所以能被许多孩子牢记一生,终归还是班主任能在静待花开的过程中,在三尺讲台,方寸之间,擎着爱与责任,一手播撒智慧,一手播撒阳光。


01. 怎么界定“问题生”?

所谓的“问题生”,一方面成了许多班主任的“头痛生”,一方面又成了许多班主任参与比赛的“法宝”。一些优秀班主任在做班级管理经验分享的时候,总要举个转化问题生的例子,以证明其工作的成功。
许多班主任谈“问题生”而色变,平时用在问题生教育上的精力是非常可观的,有的班主任甚至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用来对付问题生了,几乎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培优,更别谈认真备课、批改作业等。有些班主任分班的时候,最担心的莫过于抽到“问题生”,要是自己班里有两个严重的问题生,那就“没好日子过了”。

我国自从解放后建立班主任制度以来,从来没有减少过对问题生的关注,光名称就有“差生,落后生,后进生,学困生,个别生,问题生”等多种。许多人经常把问题生与非问题生混为一谈。对策则通常是软硬两手——一手是管卡压,另一手就是哄(比如什么赏识、招安),所谓“恩威并施”。
著名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给“问题生”作了这样的界定:

“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才是问题生。

这个定义指出了问题生的主要特点:他们的问题不是常规教育手段所能解决的。也就是说,通过一般的表扬、关爱、批评、写检查、请家长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其实不算问题生。问题生不等于“有问题的学生”,他们应该是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只有通过个案诊疗才可能解决。
问题生的出现是教育的必然产物,是相对于成功者出现的。

在不同时期教育有教育者(包括家长)的目的。狭义的讲,往往把达到教育者或家长所要求达到的一定目标的孩子定义为优秀生,比如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才艺出众、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遵守纪律等算是优秀生,把那些看似没有任何“亮点”的孩子定为差生。有的老师甚至是从学生入学就开始给学生分类,造成了学生有优秀生与问题生之分。广义的讲,把成绩差、不听话,甚至不符合某人意愿的学生定为问题生,扩大了问题生的范围。
我认为有问题生但划分问题生应没有明显的界限,毕竟问题生是与成功者相对而言的。是不同时期教育现象的结果,不同教育政策引导下教育实践的结果。

02. “问题生”的类型及特点?

然而,随着“问题生转化”这一项工作越来越受重视,许多班主任乃至家长都在此问题生出现了认知上的偏差。

有部分老师认为,优秀生成绩优秀,遵守纪律,懂事懂礼,正所谓“不待扬鞭自奋蹄”,关键时候还能往老师脸上贴金,所以没有谁不偏爱这样的学生。后进生学习差,经常违反纪律,招惹是非,且屡教不改……,最关键的是现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下,学生毕业时不能具体的用所谓素质教育评价学生,而是升学时又回到应试教育上来,分数仍然是老师和学生的“命根”的今天,这样的学生扯了老师的后腿,所以大多数老师不太喜欢这样的学生。如何转化后进生,要从改变政策方略和教师的自身观念开始,譬如如何看待后进生,推行的素质教育怎样在升学中体现出来,起到转化问题生的指挥棒的作用。

“问题学生”有哪些类型?具有什么特点?

1、横向分类(从问题类型上分)

(1)不良行为习惯型

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总有那么一群学生,他们或许在小说的世界里沉迷,或许在课堂上与老师机智地互动。他们可能表现得漫不经心,缺乏专注,站姿、坐姿都不够端正,有时甚至显得无礼和不懂规矩。他们可能会迟到早退,偶尔引起小麻烦,对集体活动的热情也不够高涨。尽管如此,这些学生对老师并无恶意,他们只是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在学业上他们的表现尚可接受,在品德上也没有严重的问题。然而,这些学生却给教师带来了无尽的挑战和烦恼。 

如果将品德问题的学生形容为“坏”,心理问题的学生形容为“怪”,那么这些行为习惯不佳的学生则可以用“赖”来形容。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并愿意承认,但往往难以改正。有些学生甚至显得幼稚而天真。无论是在小学还是中学,这类学生的数量都相当可观,他们是问题学生的主体。

凡属习惯问题,根子几乎都在家庭。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已经形成坏习惯了,很难改正。

解决这类问题,除了一般性的班级管理和教育之外,还必须进行个案诊疗。最好能找到其家庭教育具体的“失误点”,在小学阶段,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适时调整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孩子步入中学,他们的个性逐渐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也变得根深蒂固。这时,家长的权威可能逐渐减弱,教育效果不如以往。尽管如此,家长的支持仍然不可或缺。 

因此,教师需要掌握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技能。仅仅通过电话向家长通报问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诊断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给家长“出招”,并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也要给学生“出招”,给予学生具体的建议和指导。这些学生并非故意犯错,而是由于长期养成的习惯和薄弱的意志力导致他们陷入困境。他们常常表现出无助和无奈的情绪。

转化行为习惯型问题生特别需要耐心,因为这种事不可能立竿见影,只能慢慢来。

 (2)厌学型

在班级里,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似乎被无形的屏障所阻挡。课堂上,他们常常显得无精打采,但铃声一响,他们立刻变得活力四射。对于学习的话题,他们总是避之不及,老师和同学提起时他们会显得烦躁不安,家长提及更是让他们焦虑不已。

这些孩子的精力似乎都投入到了学习之外的领域:有的热衷于体育活动,有的沉迷于追星热潮,有的追求时尚潮流的发型和服饰,有的热衷于消费购物,有的陷入早恋的情感漩涡,有的迷恋青春文学的世界,有的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甚至有些学生选择了辍学。 

尽管这些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成绩普遍不理想,甚至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却并无太大问题。纪律上基本守规矩,在品德方面也没有大碍。许多人甚至可以说:“只要不谈学习问题,他们就是好孩子。”

一般教师对他们的看法只是一个字——“懒”,认为他们是有潜力的,挺聪明的脑袋瓜,就是不用。其实事情远不是这样简单。其中有些人是过去知识漏洞太多了,基础太差了;有些人是智力类型比较特殊,不适应一般的教学方法;有些则是智商不够;有的是因为早期学习受过严重挫折,灰心了;一些孩子因家长对孩子抱有高期望过度施压而选择反抗,以不学习作为对家长的回应。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是因为懒惰才这样做,这种惰性往往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深入诊断问题所在,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在中学阶段,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他们的问题比小学生更加复杂。总体而言,这类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更令人担忧的是他们的不稳定性。由于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那些不专注于学业的学生可能会分心,并因此陷入不良行为。

因此,厌学型学生很容易发展成具有不良习惯、心理障碍甚至道德问题的学生。然而,对于那些始终对学习缺乏兴趣但从未走上歧途的学生,班主任通常会给予同情和理解。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学生长大后往往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并拥有一个相对成功的未来。他们不太可能成为社会的负担或问题分子。

(3)心理障碍型

主要问题在心理方面。如自闭,自恋,忧郁,退缩,躁动,攻击行为,无法集中注意力,多疑,无法与他人沟通,等等。外向的有纪律问题,内向的不违反纪律。学习成绩多数不好。品德方面并无劣迹,有些问题貌似品德问题,细分析不是。

心理型问题生给人的感觉是“怪”。他们的行为违反常态,不符合一般学生的逻辑,令人费解。心理型问题生的思维方式与众不同。这些问题往往与遗传、家庭教育、童年经历有关。心理型的问题生比品德型问题生比例相对要大一些,但是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都不占问题学生的多数。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师往往很轻率地判断学生为心理问题生,给学生造成伤害。比如学生上课爱小说小动,教师就随便说他有“多动症”,而且让家长带他上医院,这是很莽撞的。想当初教师没听说过心理治疗这个词的时候,把一切问题都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四人帮”的流毒,一旦学会了几个心理学名词,就满眼都是心理疾病,看谁都像“多动症”。这太缺乏分析了,实际上也还是乱贴标签。

教育心理问题生的时候,教师的角色类似心理医生,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找到他的“情结”,才能解决问题。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这种能力的。如果解决不了,应该请教学校心理教师或者去看医生。

(4)品德型

品德问题常常是学生行为失范的核心。这些学生可能会卷入打架、辱骂他人、欺负同学,甚至涉及盗窃和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他们往往与异性有不正当的交往,有时会选择离家出走,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重。学业成绩和纪律表现通常不佳,他们被视为“边缘生”,一只脚在学校,另一只脚已踏入社会。

这些学生给老师留下的印象往往是负面的,他们往往有自己的小团体,并与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有所联系。他们对老师抱有敌意或表面上的应付,而其他学生则对他们感到害怕。这些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往往与不良分子相仿,他们可能已经形成了反社会的价值观或有这种倾向。由于尚未成熟,他们在学校制造麻烦,但一旦时机成熟,可能会辍学并加入不良甚至犯罪群体。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家庭环境不佳、父母道德水准低下或家庭教育严重失误的家庭。他们的破坏性很大,教育起来极具挑战性,在必要时可能需要采取纪律处分措施。

在引导这些学生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治愈心灵的医生,又是守护纪律的战士。面对那些不断挑战学校规章和教师威信的学生,教师首先需要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力量,赢得他们的尊重。只有在建立了这样的基础之后,真正的教育才能开始。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维护课堂秩序,还能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

在教育领域,这一类学生往往是教师难以驾驭的学生。他们似乎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免疫,需要教师运用巧妙的策略和独特的方法来引导。这类学生往往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他们的成熟度和复杂性超出了同龄人。因此,教育他们不仅考验着教师的专业技能,更考验着教师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小学阶段,这类学生并不多见;然而到了中学阶段,他们的比例有所上升。尽管如此,他们仍然是问题学生中的少数派。面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老师动不动就把出毛病的学生看成品德问题,扩大打击面,而对真正的品德型问题生又束手无策,结果只能助长歪风。此类学生一般不适合“招安”,不能轻易安排他们做小干部,否则可能毁坏班风,甚至架空班主任。

(5)“好学生”型

这类问题生是“隐性”的,班主任没有相当的专业能力,没有足够的教育经验和社会经验,没有一定的洞察力,看不出他们是问题生,相反,会认为他们是令人满意、令人放心的好学生。各方面都不错,毛病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过强,抗挫折能力极差。这种孩子有时会突然惹出大事,如早恋,出走,甚至犯罪、自杀。

一般班主任只有在这种好学生成绩突然下滑或者惹出事端(如打架、早恋)的时候才会引起警惕,其实他们的问题征兆是很多的。适当进行心理测验(比如词语联想,回忆早期记忆,释梦)是可以及时发现他们的问题的。

事实上很多问题生都是“复合型”的。厌学型问题生容易转化成不良习惯型、心理障碍型,甚至品德型问题生,行为习惯型的问题生如果总是不能进步,也有可能因为长期受挫而转化成心理问题生,或者接近不良少年,变成品德型问题生。 

每个所谓的“问题生”都蕴藏着转变的潜力,关键在于给予足够的时间和运用恰当的智慧。耐心与洞察力是转化他们行为和态度的关键因素。

2、纵向分类(从问题严重程度上分)

(1)轻度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学生通常能够跟上同龄人的步伐,对集体的影响微乎其微。教师的教育方法往往能够取得成效,家长们也尚未完全失去控制。

例如:比如上课不注意听讲,成绩差,但品德没有大问题,也未发现明显的心理障碍,还能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不大和老师作对,教师的教育能够听进去,说一次能好几天,然后再反复,成绩有时候有点进步。家长的话,似听非听,或者阳奉阴违,但尚未拉开架势和家长作对,问他愿不愿意上学,回答是“愿意”。这种学生,属于轻度的厌学型问题生。

解决策略:面对这些孩子的问题,班主任可以采取个案诊疗与常规教育相结合的策略来应对。通过这种双管齐下的方法,既能针对性地解决个体问题,又能确保整个班级的和谐稳定。

(2)中度

面对校园生活的挑战,这类学生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跟上同伴的步伐,从而陷入焦虑和痛苦之中。他们可能会对集体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教育本身产生抵触情绪。然而,他们对学校生活仍抱有一线希望。

例如:每日情绪不好,经常发脾气,用极不耐烦或敌视的眼光回应教师的教育,对班集体的各种活动没有兴趣,不理睬家长,经常顶撞家长而家长束手无策,但是对纪律处分仍有所畏惧,则属于中度厌学型问题生。

解决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难以奏效,单靠班主任的个别辅导也难以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学校、专家和家长共同努力,为这些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3)重度

他们一般是边缘生,徘徊在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已经辍学,心已经不在学校。家长完全失控。

例如:如果经常逃学去玩,或者赖在家里拒绝上学,刀枪不入,软硬不吃,处分无所谓,不但不怕家长,而且企图用出走等手段控制家长,家长反而怕他,则这种学生就属于重度厌学型问题生了。

解决策略:这种问题生的问题,不但班主任,即使学校也已经很难单独解决,需要社会工作者、医院、公安机关介入,专家诊疗。

03. “问题生”出现的原因?

对于教育问题学生来说,就得对症下药,就是要先找准病因。
内部原因:是指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不足,学习知识、技能和技巧的缺陷,不良的学习态度以及修养方面的缺点等等。
▲学习驱动力差   ▲心理不健康    ▲生理因素
外部原因:是指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当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尤其是三者之间有机结合的脱节对学生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家庭因素:第一:家庭教育不当。第二:家庭气氛不良。第三:家庭环境恶劣。第四:家庭缺乏温暖。
▍社会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生活的负面效应对问题学生的影响:
第一:不良环境的影响。第二: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第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教育、教学的不良也是问题学生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包括:
第一:办学思想不端正。第二:教育者自身的缺陷。第三:教育内容、形式欠妥。

04. “问题生”转化“五步曲”

任何学校都有问题学生,任何学生身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应试教育”虽然也强调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但其转化后进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升学率,素质教育更应该强调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素质教育转化后进生的目的已不是仅仅为了提高升学率,更是为了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对社会的整体素质提升负责。
李镇西说:

判断一个教师是否真正优秀,就看他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和技能。

网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着一个问题的家庭。个人认为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也可能潜藏着一个问题的班级。
大多情况下,“问题学生” 应该调过来,不是“问题学生”,而是‘学生问题’,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的问题。
这样的话,就是针对问题而不对人。
再进一步,把学生的问题变成学生的需要,也就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试试“五步曲”转化法,让教育有旋律,让生命有乐章!

第一步,区别问题的性质。

(1)鉴定班里的问题学生属于什么类型,他们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2)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性格爱好,家庭情况,优缺点等,为以后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第二步,制定转化方案,合理运用教育技巧,采用合适的教育手段,抓住有利时机,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

转化方案的制定

特别值得提醒的是:在制定转化方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及时与家长联系,反馈学生情况,与家长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实施教育方案时,也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热爱学生,坦诚相待。

对于“问题学生”,最忌讳的莫过于“放弃”和“歧视”。问题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育者必须用爱心精心呵护。

学生们渴望得到爱,在家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在校渴望得到老师的爱。

热爱学生是教育的能源,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炬,取得良好教育效应的力量。

教育技巧运用要合理,教育手段要合适,教育时机要成熟

(1)教师必须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凝聚力越强,对问题学生的吸引力越大,对他们的约束力也越大,他们的向心力也就越强,他们游离于集体之外、“胡作非为”的可能就越小。只有集体强大了,才能极大的转变问题学生。

(2)老师必须善于寻找问题学生的闪光点,并因之给予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够激发其同在向上的欲望,增强其自信心,点燃自尊的火种,鼓起前进的勇气。

(3)要切实改善问题学生的人际关系,消除他们与老师和同学的对立情绪。

第三步,建立档案,追踪管理。反馈调整,不断强化。

教育转化是一段深刻的旅程,它首先触动人的心灵,随后影响其行为。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必须密切跟踪学生的进步,详细记录每一次变化,并及时反馈信息。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需要灵活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转变。同时,教师应适时给予学生正面的表扬或必要的批评。表扬是为了激励学生继续前进,而批评则是为了帮助他们认识到问题所在,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并纠正错误。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为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在成长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第四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班主任要善于借助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共同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还应及时和家长进行各种方式的联系,以期学校、家庭在教育上的步调一致。

其次家长应主动与学校密切配合,时时向学校了解情况,共商教育内容和方法,家长还应及时了解子女所结交的社会朋友并正确提醒他们应注意的问题。

再次积极倡议社会各部门应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转化问题学生作为自己份内的一项社会职责来看待,经常性的对危及青少年学生的环境和事件进行治理整顿。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同步运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

第五步,打铁还得自身硬,既要用心用情,又要不断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一个儿童最初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星交给做老师的人。这颗星很容易被尖刻的、冷淡淡、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

一个孩子遇上好老师,尤其是富有教育情怀的班主任,那是孩子的幸运,也是家长的福气。
作为转化问题生的最佳人选班主任,使命在心,责任在肩:

▍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不要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
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就是因为其缺点比优点多,在表现上缺点占了上风,故看上去一无是处。
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掘并培养每个学生的独特优势。同时,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应以宽容和耐心的态度去看待,相信他们有能力不断进步。除非是严重的问题,否则不应过度放大。班主任需要有足够的胸怀和包容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和充满活力。
▍要理解学生犯错,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学生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一份自尊。特别是那些被贴上“问题学生”标签的孩子,他们的自尊心往往比常人更为强烈。他们的心灵可能因为频繁的批评、纪律处分和不佳的成绩而受到创伤,从而感到深深的自卑。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应以真诚和热情去温暖他们,激发他们内在的自尊。 
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像孩子们的第二个家长一样,关注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而非一味地挑剔他们的不足。在公开场合批评或讽刺学生只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这不仅会挫败他们的自信心,阻碍他们的成长,还会让师生关系变得紧张。 
学生们来到学校是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寻求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应该理解并接受学生犯错的事实,并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我们不应该用“有色眼镜”看待所谓的“问题学生”,因为这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差劲。相反,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信心和尊严,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的温暖。
要把“问题学生”当作正在雕刻的石头 
有人说,孩子就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的天然璞玉。有的价值百万,有的无人问津。虽然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但他最后成为什么模样,取决一生中遇到什么样的家长和什么样的匠人。

然而,美玉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层层工序,从粗糙的原石逐渐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正如不同产地的玉石质地各异,雕刻时所需的力度也不尽相同。我们的学生同样来自千差万别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他们迥异的生活习惯和品行,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他们的智慧和技巧,将这些学生“雕琢”成合格乃至卓越的人才。

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雕刻”过程。一些貌似偶然的机缘,往往使一个人的生命的分量与色彩都发生变化;一句赞美的话也许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句批评的话语也有可能将孩子的一生摧毁。
要让大目标小步走,使其不断增强自己的信心。 

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并非“一日之寒”,老师转化矫正他们的行为,不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为了激发学生自我提升的动力,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编制了一个包含20个常见缺点的表格,涵盖诸如空话、说谎、懒惰等行为,并将其分发给学生。我鼓励他们识别自身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并共同制定改进计划。接下来,安排班级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与需要帮助的同学结对,通过一对一辅导和督促来促进进步。每当学生取得显著进步时,就及时在他们的成长表格上打上五角星以示鼓励。当学生实现既定目标后,根据实际举行一个小型庆祝活动,让全班同学共同见证他们的成功,并给予表扬。

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激励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和班级活动。正如刘弘自博士所强调的:“提高儿童自信心是解决学习障碍的关键。”通过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我们能够引导他们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并积极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去。

▍要晓之以理,挖其思想,动之以情,促其改变。

对待问题学生,我们往往会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但是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我们也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老师往往花费很多时间,也收集了大量的文章资料,或者利用课本故事,或者在班会上反复讲解,并制订许多规章制度,可谓苦口婆心,耳提面命,用心良苦,但到头来,还是觉得收效甚微,为什么呢?因为,深奥的道理往往不能被学生迅速有效地接受。

从心理学角度讲,通过娓娓道来的情真意切的生活故事,可以营造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相容相通的情境与气氛,故事中主人公的经历能够迅速有效地唤醒学生的良知,震撼学生的心灵。 

问题学生由于自身有较多的缺点错误,在班级群体中往往被歧视、被冷落,在家庭里也会受到很大的压力。他们内心很痛苦,心态矛盾重重,表面上傲慢自得,对缺点、错误满不在乎,但心里常常悔恨自责,强烈要求别人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给问题学生以亲子之情、平等的友人之情,学生应该能感知出来,这样就会在情感上产生沟通,就能激发学生对教师亲近、理解和仰慕心理,进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问题学生亲近、信赖老师时,教师的要求就会很容易转化为他们的需要,使“问题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而乐于接受教育。

所以,最好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来讲道理,用教师的身体力行来传递正能量。

▍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培养良好的兴趣,运用好心理“支点”。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支点是指能够触及学生心灵,使其获得心理动力,形成强烈的信念,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变化甚至根本性变化的刺激,心理支点可以是某个物,或是复习得当的话,抑或是某本书等等在特定的情境下能够使学生产生巨大影响的刺激物。 

抓住闪光点,选准突破口,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制胜法宝。班主任平时跟学生呆在一起的时间较多,接触多了,了解也就相应增多,这是班主任做学生工作的有利条件,要好好把握。老师不应以偏概全,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这是极其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做法;相反,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平等商讨的语气同他们进行交流,并努力去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适当地表扬和鼓励,以此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学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启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要善于学习,先改变自己,再浸润别人。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强大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有以身作则,通过学习让自己强大,才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家长,帮助孩子们处理好成长中的创伤和家庭中的问题,让他们的内心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力量。


05. 家校齐心,其利断金

要“问题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绝非一朝一夕即行之事,其认识上没有真正转变,行动上便难以持之以恒。因此对“问题学生”的转化,绝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反复,反复,再反复”,同时,作为转化“问题学生”的两股强大力量——班主任和家长,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反复中不断进行跟踪教育,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并锻炼他们与不良自我抗争的意志,进一步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收到真正转化效果。  

我是为了您的孩子,您是为了我的学生。

学生的成功=70%(学生的自身努力)+15%(教师的力量)+15%(家长的支持)

无论是您还是我,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打败孩子。

教育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变化,孩子身上呈现出的问题也会与时俱进。对“问题学生”的转化不仅需要我们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还需要我们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因此,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提高我们的专业素质,制订好切实有效的措施,以宽容之心去对待“问题学生”。精诚所至,精石为开。我相信,只要家校齐心努力,“问题学生/孩子”一定会转化。

END


免责声明: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均为阅读效果所需,尊重原创,若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智行致远
专注于班级管理经验、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协同教育策略传播,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为一线班主任搭建平台,分享班级管理策略和技巧、班级建设资料、育人故事、学科资料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智行方可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