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折磨我14年,我报复她4年……”孩子进入青春期,警惕掉入这5个“沟通陷阱”(父母必看)

教育   教育   2024-10-28 23:59   云南  

点击上方蓝字“智行致远”关注我们

北京卫视一姐王芳有一次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大概是

“女儿上了初中以后,亲子关系变得非常差,娘俩几乎每天都要吵架,这种日子真是过够了。 看到消息后,朋友们都很纳闷,问王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王芳说:“别提了,我女儿以前很乖的啊,体贴人、节俭、自立、有责任感。但是上初中以后,这一切都变了。以前什么事儿都要自己做,现在成天嫌父母对自己照顾得不够多;原来舍不得花钱,现在可以一次买七八件衣服;原来写作业可以一晚上不离开书桌,现在隔一会儿就到镜子前整理头发;原来认为自己的妈妈哪都好,现在开始不断地否定妈妈……”

其实从王芳的诉苦中,我们不难发现:并不是女儿变“坏”了,只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相似的境遇其实也曾在王芳主持的节目中出现过:

王芳曾经采访过一对母女。

妈妈哭诉上初二的女儿有网瘾、早恋、和父母顶嘴、甚至动手,是个不折不扣的问题孩子。

而女孩对声泪俱下的妈妈无动于衷,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看着这个把头发染成乱七八糟的颜色,戴着墨镜,痞里痞气的女孩,王芳开始同情这位妈妈。

可深入交流后,王芳才发觉女孩之所以到这个地步,妈妈才是背后的推手。

妈妈把女孩视为家庭的中心,把自己年轻时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女孩身上,所以对女孩要求很严格。

女孩一旦有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轻则以停掉零花钱的方式威胁女孩,重则大声呵斥,无论女儿做错了什么事,妈妈都会吼她。。

有一次,女孩放学以后和同学聊天,晚回家半个小时,妈妈疯了一样捡起拖鞋开始抽女孩,直到把女孩的嘴和鼻子都抽出血为止。

女孩愤愤地说:“现在我就是在报复她,她折磨我14年,我报复她4年,然后我18岁了,我们两不相欠。”

女孩的话狠厉,又令人叹惋。

孙瑞雪在《爱和自由》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小王子》中,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有时候,往往简单的一句话,既能毁掉一个孩子,也能成就一个孩子。

沟通是打开青春期最准确的密码,“会说话”的父母,孩子一般都不会差。相反,“不会说话”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噩梦。

今天小智老师给大家捋一捋孩子反感家长的五大原因,以及建议,希望能让那些“战火纷飞”的家庭得以安宁。



01



不关心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

很多父母总是因为太忙很少能静得下来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但不能了解到孩子真正在想什么,而且还要干涉孩子的思维,总是要求孩子顺着他们指好的路往下走。

很多时候,孩子和父母交流的时候根本插不上嘴,对孩子的一些意见,认为很荒谬,是狡辩、找借口,许多事情根本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也从来不愿听孩子的解释。

比如:父母认为女儿就得有个稳定的工作免得父母担心,亦或者是十年二十年后某某行业比较吃香,要求孩子要朝那个方向发展,殊不知强扭的瓜不甜,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才是让孩子自律的灵丹妙药。

孩子不是躯壳,他们有自己的灵魂,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有自己的大脑也会自己思考。



02



似乎只有大人的事才是重要的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事情总是不以为然,好像只有他们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认为“小孩子”的事都不值一提。

所以,当孩子有了烦恼根本就不想和他们说,反正说了也没用,父母也不会重视,也不会安慰,有时候甚至还会笑话,说什么“这点儿小事有什么,没关系”。



03



对孩子要求的多,自己却做不到

许多家长经常抱怨他们的孩子没有取得足够的进步,然后把责任归咎于社会问题或教育问题,实际上这种抱怨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推卸责任。  

常言道,“青出于蓝胜于蓝”。在期盼孩子成就非凡的心情驱使下,我们总是渴望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场相互的旅程。

在许多父母眼里,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别只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就是够不够听父母的话。

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她的著作《正面管教》中所说,大人期望孩子控制他们的行为,然而大人却很难自己做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  

绝不能做“双标”父母!

大人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必须做到,看起来有点讽刺。  

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所有家长都是这样,但确实有一部分家长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家长希望孩子晚上不要熬夜写作业,而是放学回家就开始完成作业,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然而他们自己却经常因为追剧而熬夜。家长希望孩子不要玩手机,而当孩子将手机放下的时候,父母却拿着手机在孩子面前晃来晃去…… 

为什么你们大人要求我们做到你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呢?小孩问家长的时候这样反问。  

你只能冷冷地说:“我是大人,你是小孩。”这句话的含义是,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话。  

实际上,家长应该以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利用自己的身份来压制他们。

成为更好的父母,就要执着地栽培自己!

董卿在一次访谈节目中提到她的教育观:

“为什么说父母是和孩子在一起成长的?   

是因为他所有面对世界的态度,有一部分是从你身上来的,就是说,优点也许是你的,缺点也许也是你的。有时候,我们在给孩子纠错,实际上也是在重新校正自己。”

所以说,父母是对于孩子,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孩子的养育者,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严于律己,而不是整天自己放空,却一味要求孩子自律。育人先育己讲的不就是这个道理。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谨记: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04



跟孩子聊天,话里话外都是成绩

曾经在网上见过一个孩子发出这样的心声,实在值得我们深思: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可真的长大了却想回到小时候,因为长大后才发现这世界并没有小时候想象的那般友善,甚至连最亲近的爸爸妈妈也变得格外严厉。小时候只要我画出一幅画或是会读一篇文章,父母都会抱着我开心地转上两三圈。可是长大后,没有考到一百分父母就会露出失望的神色,好不容易有些进步,可是因为只是刚刚及格,父母还是会愤怒的说“怎么只考这么点”。他们就像被成绩蒙蔽了双眼,看不见我的努力,看不见我的惶恐和不安,他们开始只注重成绩,他们只知道中考、高考,而我也在父母的培养下变成了一个只知道考试“机器人”。

‌许多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常常以询问成绩作为开场白,这种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压力和失去聊天的兴趣‌。此外,说教式的聊天和过度关注成绩的方式,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批评和压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中国式父母,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田间地头,办公室内,最不缺的就是孩子的话题,而一旦提到孩子,总也离不开学习,过度地对比,过度地虚弱让父母与孩子的距离渐行渐远,逐渐也让彼此形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局面。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在我们身边高分低能的孩子太多,只会埋头苦读而缺少了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的建立,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恐怕也不是父母想看到的样子。

家长的教育视野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不应扼杀孩子的天性,而应用积极的态度促进他们各个方向的发展,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

家长想让孩子努力学习到底是为什么呢?无非是希望孩子以后能够养活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成绩不好他就不能养活自己吗?成绩不好,孩子的善良、可爱、想象力丰富就都只能被忽视吗?

现在的职业选择那么多,学习不好可以画画好,学习不好可以唱歌好,他可以做一个画家、歌唱甚至是一个厨师,而这些都足以养活他自己。或者退一步来说,就算孩子注定平凡而普通,但是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这不都是比成绩更重要、更宝贵的财富吗?



05



跟孩子沟通,只会讲大道理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那些喜欢讲道理,好为人师的人,往往都不怎么受人欢迎。  

咱们当父母的,亦是如此。

每次孩子鼓起勇气想和父母说说心里话的时候,父母总是先啰嗦一大段的道理,还会摆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然后把自己的思想传输给孩子,实际上只有孩子赞同他们的观点,他们才不会继续说下去,如果不赞同,他们就会一直往下说,直到孩子很不乐意地接受为止。

其实,真正的道理应是让孩子在生活中慢慢体验才会领会,而不是挂在嘴边毫无边际。

其实我们大人也是一样的,某件事知道自己错了,如果旁边有人一直指责或者放大,就会心理抵触,变得更加逆反。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  当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长,则会引起心理极度逆反、不耐烦的心理现象。  

父母居高临下地给孩子讲道理、说教,孩子很难从心底里去认可。只会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娃。  

当孩子不认可,那父母的大道理讲得再掏心掏肺,讲得太多,也都是无用的努力。

最好的教育,是从孩子的角度说话。

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沟通方式,不是讲大道理,而理解、支持和共情。

与其负面惩罚,倒不如正向激励,不仅能树立孩子的自信,塑造孩子自我成长的价值感,而且能加强孩子对父母的期待。

向孩子传递父母的认可和支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学会正面管教,才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办法。

写于最后:



当下,无论是孩子的教育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让许多父母喘不过气来,再加上父母不是老师,没有专门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当班主任的不能一味地将孩子的问题责之于父母,而因在长期引领;当父母的也不能将孩子的教育全部交付于学校,毕竟孩子“家庭教育”老师没法代替。

对于孩子的成长,最应该做到的是“三力合一”,家长给力、孩子努力、教师竭尽全力。相互借力,合作共赢。善借力者力无穷,善用智者智无尽。

教育路上,只有家长像家长,老师像老师,学生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学生。家校共育不是唱独角戏,家长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不护短,老师不姑息,孩子才能迎来教育的春天!

END


免责声明: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均为阅读效果所需,尊重原创,若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智行致远
专注于班级管理经验、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协同教育策略传播,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为一线班主任搭建平台,分享班级管理策略和技巧、班级建设资料、育人故事、学科资料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智行方可致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