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文/小智老师 全文共计:2172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前一段时间发了一篇题为《最好的教育便是:父母持之以恒,老师锦上添花》的推文,截至目前阅读量已接近50W,被转发46000多次,出乎我所料,细细思量,突然的爆起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很多家长是持赞成票的,但也有部分家长看都不看内容就直接“大发雷霆”,急匆匆地在后台留言责怪小编“大放厥词”,更多的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现在的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哪有什么精力来管这些,交给学校就应该是学校的责任,老师什么任务都要丢给家长来做,这还叫老师吗?”为了不让部分人争锋相对,破坏家校共育机会,当然也为了保全某些人的面子,我并没有给予精选留言。
不得不对那些家长们说几句,家长们,首先您们还想着来看这类文章,说明大家还是重视孩子的教育的,亦或许是焦虑透了,找不到发泄的地方才来此。但只看了标题,不看内容就胡乱说一通,如此潦草,难道你会对孩子的教育认真吗?孩子送进学校了,家长就真的一点责任没有了吗?
天下苦“孩教育”久矣,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经历或已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和体验,为了教育好孩子,身心疲惫,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多少老师也在教书育人中备受“折腾”,一个接一个的安全教育班会,一个接一个的安全回复打卡,一个接一个的控辍保学会,班级管理表册越堆越多,劝返路上走得越来越频……
时代变了,现在的娃已经不是七八十年代给一颗糖就很乖,盖一个印戳就能高兴一整天的娃了。虽然那时的学校设施如教室、操场等都比较简陋,教学设备如黑板、桌椅等也较为原始。但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较为积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相对匮乏,但这种匮乏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
相比之下,现在的学校设施更加完善,教室宽敞明亮,教学楼高耸,操场平整,教学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普及,虽然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部分学生却毫无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各种心理问题的滋生,各种懒散的习惯,各种手机游戏的沉迷,一步步把家长逼向焦虑,让老师陷入教育困境。
网上有句话叫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一说出自于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之口,一说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观点。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争议也很多。有人认为:这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是教师的奋斗目标;也有人认为:从哲学上看,这句话太绝对,绝对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其实,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正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不同观点。赞成这句话的,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而反对这句话的,强调的是教师在教育中应是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我对这种观点持“反对”态度,因为如果“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命题正确的话,如此类推的话,那结论是很荒谬的。例如“只有管不好的警察,没有管不好的罪犯”,“只有医不好的医生,没有医不好的病人”,谁敢说这些大话?
如果作为教师的一种信仰还可以,把它作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就太离谱了。我认为,理论上或许能说得通,但实际上有很大的偏差。特别是某些地方,顽劣学生达到一定的量,专家教授也难扭转,至少短期不可以扭转难以调教好。达到一定的量,就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翻倍的困难,甚至聚变。
造成“问题孩子”的原因是多元的,大致可以概括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区域。都有责任参与到孩子的管理上来,本就是“三角形”,但凡一方塌陷,都会让其不具有稳定性。
越来越多的人给予教师道德上的绑架,认为老师这个行业既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便可以无所不能,救“问题生”于水火之中。甚至我们有些老师也会这样认为,自己天生“神力”,可以解救沧桑。
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一个因家庭离异的孩子,如果监护人不能给这孩子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仅凭教师一己之力,做做孩子思想工作,给点温暖,给点帮助,这孩子就能好起来了吗?我想大多时候,最后的结果依然是“5+2=0”。孩子在校还算稳定,周末一到家所有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一个留守儿童,父母因生计在外务工,孩子独自一人在本地读书,寄人篱下,更为严重的是周末回去独处一房,没有监护人监督,孩子的心理暂且不说,孩子的自律都是一个大问题,面对诱惑力极强的手机游戏,有几个孩子能有免疫力?
除此之外,比这两个还特殊的案例还很多,有的不便在此例举。
老师也有压力,控辍保学压力,教学成绩压力,班级管理压力,使尽浑身解数地去做教育,去转化“问题生”,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然而这个过程中,家长的配合绝对是关键。
牛不喝水强按头,最终伤到的只会是自己,因为牛会反抗,毕竟它有坚硬的双角。同理,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的问题一旦成了顽疾,那些只会说教育,不会做教育的“砖家”来了也无济于事。教师本就是一个高危行业,一不留心就会把自己逼入绝境,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千万不要“逆天而行”。那些缺失家庭教育,屡教不改的学生,交给社会吧,掂量掂量自己,在谋生的路上且行且谨慎。有些事不违背良心,尽力而为即可,该放则放,不放你也无能为力,别丢了饭碗,还毁了自己的家庭。老师不是“绝缘体”,千万别碰”高压线“!
总之,要想寻找到解救“问题孩子”的灵丹妙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齐心协力,特别是家校做好密切配合,各自站好岗位!
END
免责声明: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均为阅读效果所需,尊重原创,若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