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的复习,首先想到的当然是课文的背诵与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这也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一项。所谓厚积薄发,大概就是需要背诵记忆,当量积累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的变化,写作难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本册书要求背诵课文篇目并不多,只有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和《树之歌》要求全文背诵,第8课和第19课四首古诗要求背诵,第10课《日月潭》要求背诵2——4自然段,其他课文都没做要求。
不过,我在教学中每讲一课,基本是要求都背诵的,尤其是开头的第一、二单元,每课都背。我总觉得,当你习惯于背诵的时候,语言自然而然会为你所用,无需刻意,脱口而出,是水到渠成的那种,语感自然也就强了。
所以,第一、二单元,孩子们基本上人人都能背诵。复习当然是按课本要求来,只有这两课背诵自然不成问题,最主要的是默写能对,这才是真正学会。
要求积累的八个语文园地中有两处名言,一是传统美德积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二是关于志向名言:有志者,事竟成;志当存高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首古诗,分别是宋朝王安石的《梅花》,唐朝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和唐朝柳宗元的《江雪》。
一处关于楹联的积累: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还有一处是“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含有动物的成语:
狼吞虎咽 龙飞凤舞 鸡鸣狗吠
惊弓之鸟 漏网之鱼 害群之马
如虎添翼 胆小如鼠 如鱼得水
除了课文背诵和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外,某些课后题中的知识和课文中所含的道理,以及某些人物品质也需要记忆。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高百尺,叶落归根。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
课文所含道理:
《坐井观天》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寒号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得过且过,要用辛勤的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我要的是葫芦》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文中人物品质:
《八角楼上》中的毛主席:忘我工作;《朱德的扁担》中的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
《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
《刘胡兰》中的刘胡兰:视死如归、坚贞不屈。
《曹冲称象》中的曹冲:善于观察、爱思考;
《雪孩子》中的雪孩子:勇敢、善良、舍己救人。
在试卷中,这些知识的考察一般情况下会是填空形式,间或有选择或者判断和连线。
归类复习好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非也!一做试卷问题就冒出来了,都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看着都会,一做就废。
仔细想来,是会背不会默占主要因素,生字出错可不就没分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不会灵活运用。背是背会了,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分辨不清了。
怎么破?卖油翁的的话很实用:无他,唯手熟尔。反复练习刻意练习呗。
附:课文背诵积累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