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最后一次周测,校长说考个有点难度的吧。
拆开试卷袋,我大致扫了一眼。和平时的题目差不多,题型也都见过,如果细心一点,考满分应该也可以有。
心里是这么想的,但真不敢这么说出来。因为每次考试我都觉得不难的时候,往往出错得还挺多,奇奇怪怪,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错不到的。
做了一节课,判了一节,有一个满分的,两个99分的,八十多分的占到将近三分之一,属实有点多了。
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出错。
综合看了一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一、多音字
第三大题是检测多音字掌握情况的,其实早读课刚复习了一遍。但是把它放在句子当中,又换了一个组词,可能就不知道该是哪个读音了。
第2小题:“鲜花盛(shèng chéng)开的季节,我们结(jiē jié)伴去游玩。”
这道题目中第一个多音字全部正确,第二个多音字错的有三分之一。正确应该是选择二声“结伴(jié)”,意为结伙搭伴。一声可以组词为“结实、结果子、结巴”。
这个多音字是在第6课中出现的。讲解时,我告诉孩子们,只要记住一声的几个组词,其它就选二声。再深了,记不住。
二、解释字义
这道题出现在第四大题填表格再完成练习中。
先给出“陡”和“尽”,用部首查字法完成填空。然后给出两个小题,让解释这两个字的意思。
“山高路陡”中“陡”的意思是( )
①坡度很大,近于垂直。②突然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我在黑板上用高山的简笔画示范,什么叫“陡”。这样一来,估计下次再有这样的题目就不会出错了。
三、归类
第六题是用横线画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
1.柳树 树林 泡桐 松柏
2.白色 雪白 米白 奶白
3.帆船 军舰 货轮 摩托
4.耕田 农忙 积肥 除草
做这类题,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先要弄明白属于哪一类,才能知道哪个词语不是。
第一小题为树木类,画出“树林”;第二小题为白色类,画出“白色”;第三小题都是船,要画出“摩托”;最后一小题要画出“农忙”,因为其他都是农事活动,只有“农忙”不是。
四、仿写句子
昨天的文章中也提到过,但总是会有错的。
第七题的仿照改写句子,错在孩子不灵活,本质上还是没明白题目意思。
例: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这本书有什么好看的!
如果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仿写也就不会出错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本书没什么好看的。直接这样写下来就行了。但有的孩子就写成了“这本书很好看。”
还是做得少,多了,熟能生巧。就像会被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五、阅读理解
今天的阅读理解错在孩子不懂什么是“景点”。原文如下:
(二)首都
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背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哪里有宏伟壮观的古代建筑。金碧辉煌的故宫,青山绿水环绕的颐和园,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首都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北京城还有一处举世闻名的景观,那就是蜿蜒起伏的万里长城,它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我们的首都,风光秀丽,我们永远热爱它。
第2小题,用横线画出文中介绍的四处景点。孩子们有画句子的,有画“北京”的,还有画出“文化名城”的,要么多画,要么少画,这个不理解。
第4小题,你最想参观文中的哪一处古代建筑?为什么?这道题答错的也很多。
讲解时,我就重点讲了什么是“景点”,“北京”是一个城市,不是景点,就像我们邢台是城市,而“七里河、好难关、清风楼、九龙峡”这些才是景点。我们书上的“日月潭、黄山”是景点,你不能说安徽、台湾是景点。
再说古代建筑,顾名思义,古代建筑指的是在古代就已经建好的建筑,比如故宫、颐和园等,而不能是“北京”,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不是建筑。
这样一讲,孩子们明白了,原因根据文中相关句子,也能做出正确回答。
忽然觉得,就这一本书,这么点东西,怎么老是讲也讲不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