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vs还钱,一字不能差

文摘   2024-08-05 14:37   新西兰  

最近央行货币委员会的黄老师提出了这条建议——

“给居民直接发钱”。

一时间网上又在激辩“发钱好还是不好”,只可惜之前说“都发钱等于没发钱”的那位,最近有点托大被禁声了。

我觉得他自己的位置一直没摆对——又想混入普通人里改认知,又想站在上面一点吐舌头,两边都觉得格格不入——最后散户不喜欢他,庄家又冷落他。

其实关于发钱,有两个有意思的点。

第一,发钱其实一直是在发的,只不过是通过特定的管道投向特定的群体,没有走“普惠”模式而已。所以你可以发现有部分人很赞成放水,但不赞成把“水”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古代是孔融让梨,现代是“恐龙”抢梨,因为梨树上的梨越来越少。

第二,从现金流看,其实不存在“发”这个概念。如撒切尔夫人这段话——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一个真理──GOV不赚钱,钱是人们自己赚的。如果GOV要花更多的钱,那么它只能转移你的钱包或让你缴更多的税。不要以为总是会有别人为政策买单,那个人就是你。根本没有“公款”,只有taxpayer的钱。

那有人会疑惑,有些taxpayer也没有支付更多的税啊。那是因为很多税没有“以税之名”,隐藏在一些垄断交易和流转环节。

这点之前已经推荐过周天勇对“机会收益”的量化——所谓机会收益,就是本来你可以拿到1万元的工资,但现在只能拿到5千元。损失的一半由于从来没有经过手,所以普通人压根没有意识到还有这样一笔属于自己的钱。

而这时如果以“发”为重点,就等于这笔机会收益的所有权,不属于创造这笔钱的人。

所以“发钱”vs“还钱”,有点烧脑。

做金融的都知道房产商都喜欢玩“明股实债”——即看上去是股权,实际上是债权。因为一旦股权收益大于债权,房产商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扩大自己的利润,反之,则“给你了”。

taxpayer和宏观之间,我觉得似乎也存在这种“明股实债”的影子,很多智囊团说购买一个城市的房产就是购买了这个城市的股票,这种“叙事”其实掩盖了“债务转移”的实质——即城市真实股权的收益,并没有让债务承担人获得,最后“城市看起来富了,但城市里的人却变穷”。

但城市富,也只是表面。一旦能撑起边际净现金流的人越来越少,城市也会变穷,最直接的就是存量基建缺少资金维护(导致公共事故)。

或者是这一条新闻会越来越多——

城市会越来越希望“城镇化再活跃起来”(尤其是高债务到现金流已经难受的省市),虽然已接近是一个伪命题,但相比于辩真伪,生存显然更为重要。

债务量上到一个平台后,本币也会像日元一样,变成套息货币,资本的进出就能轻松影响汇率的升贬——

但不要晃神,这无关于基本面,虽然它确实会减轻基本面的压力——还是这个“好消息”,近日就业数据让美联储绷不下去了。

到最后大家会发现,相比于投资的风险,有时不投资的风险也不小。

每个人都身不由己的安插在现金流游戏中,这总比战争游戏要好得多。


一些“有意思”但很流行的叙事

当经济遇到“不可能三角”

央妈的季度报告“竟然”更新了

借鸡生蛋的黑金小故事

目前两个星球共5500人+,加入即日起完整一年。第二年续费55折。

最近推荐这本书值得一读——


不跪的世界
这个世界又迷人,又危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