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真正的黄金

文摘   2024-09-15 10:00   新西兰  


1

从数据看,居民债务净增加额大幅下滑了。

除了对房地产的巨大影响之外,我把它看作是“赎身潮”的展开。无论是存量早偿(还贷)还是增量推迟抵押自己的未来。

为什么是赎身呢?

因为离谱的房价收入比,导致了居民部门一旦扛起房债,就将面临30年的枷锁——刚性还款。

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感觉背后有一根链条,控制着你的行为。

即使在职场上受了再大的屈辱,也只能忍耐,因为一旦失业,自己成为老赖的可能性就会抬升。

畸形的劳动力市场,让一些用人单位有底气能喊出“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因此,房债作为一个管控工具,由于赎身的人、灵魂亦逐渐醒悟,它的管控作用在下降。


2

去年,对于地球来说,是一个拐点之年。

因为全球生育率首次没有达到人口更替的基准。

换句话说,人口未来呈衰减、老龄化趋势。

而黄金,近两年接连创出新高。

老去的人们为什么越来越看重黄金?

如果按照我们之前思考的逻辑,人口基本面决定了经济的长期基本面,那么随着人口趋弱,经济也会趋弱,进而经济产生的自然财政贡献就会趋弱,意味着主要经济体的财政缺口会越来越难以弥合,全球宏观债务因此会继续扩张,扩张出来的增量流动性,加上巨额的存量流动性,都要找到合适的宿体,从配置角度,当然不少流入黄金。当然也会不少押注科技企业(指望生产力革命来对冲人口基本面的弱化),也会不少流入“去中心化”的资产(反馈出人们对中心化政策的失望和反感)。

从框架中找解决方案,不同的经济学家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1)创造增量;

2)抢夺存量。

创造增量,一个是押注生产力革命;一个是优化人口基本面,就是找到导致人口基本面弱化的因素(优化分配)。这两股力量并行存在。

抢夺存量,一个是地缘摩擦越来越多,历史的背后是利益。一个是每一个未开发的人-矿地区,都是自己(资本)利润的盛宴。

一旦开发出一个新的可供分食的人-矿,再加上种种工具升级+分配优化,那么黄金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印度、非洲等,被寄予了很多希望——觊觎红利。

在希望兑现之前,黄金会一直扮演一个重要的名义角色——代替人这个真正的黄金。


3

土地或许不再重要。

我们想象货币总量的形态——1)一部分沉淀,2)一部分资金流通起来,流通量产生的需求,大于资产的供给,那么资产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会下降。

资金流通的需求=人的意愿(百分比)*可流通的量

借贷是流通吗?是一个层面的流通,但它要靠消费来完成循环。

如果消费=意愿*购买力不足,那么借贷就会减缓甚至反向。

根据以上逻辑,我们可以思考:

1)消费意愿处于什么阶段(参考消费者信心指数);

2)购买力处于什么阶段(参考居民债务收入比);

3)消费总量数据处于什么阶段(参考消费增速);

4)供求处于什么阶段(参考物价两头的数据)

5)借贷处于什么阶段(参考金融数据和固投);

6)流通处于什么阶段(参考居民储蓄、企业储蓄边际变化、企业利润率)

7)资产价格处于什么阶段(参考房价、股价、债券价格变化)

8)实体经济处于什么阶段(参考财政收支和债务质、量)

9)居民部门处于什么阶段(参考生育率和收入预期)

理论上,中心主导的叙事给人带来的多巴胺真的能落地,那么会充实企业利润,反馈宏观财政和个体收入,那么以上所有参考数据都会一一改善。

反之,叙事和体感的撕裂,则会带来信任感的进一步丧失。


4

如上述,资产价格的位置,并不在于它本身跌了/涨了多少,而在于人们的认知/认可带来的边际增量。

世界很大,有时候我们迷失于其中。

但如果把世界/一个经济体比作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岛。

那么处于这个空间内的个体,是会观察环境的变化,来决定自己未来的行为。这就是预期。

我们想象这个小岛上有120个人,有三块区域,每块区域40个人。

第二年,岛上剩下90个人,总量减少了。

但为了保住一个区域,把90个人中的44个人集中起来,另外两个区域则只有23人。对于保住的区域,人同比增加了10%,以此来塑造一个分化的概念,造成局部资源供求稀缺的假象。

只是总量的衰减一定影响了总的经济/货币流动,于是即使在分化得益的那个区域,也会感受到不安全感正在积累。

而中心会尽力保住人们的信任,通过丧失人们信任的方式,这是一条看似缓慢,却加速的阶段。

个体或许看起来什么都没做,为什么是看起来呢?因为实际上个体的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这导致自己的作为被集体化、被代表。

以此见美元体系,见国内经济,你都能找到共性。

当个体被推至临界点时,情绪突然被放大,小岛就会进入乱纪元。文明会发现野蛮未曾离去。

假装文明是为了控制、稳定。


5

我常常想到的一个比喻是——家长做了一顿孩子不喜欢吃的餐,孩子虽然不能决定家长做什么,但能决定自己吃多少。

也就是说,宏观与个体意愿的扭曲程度,会导致资源被浪费的程度。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浪费的越多,未来要面对的资源不足问题就会越严重。

只不过它会被人口基本面的弱化所掩盖。

人们会拼命占有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所以接下来一个问题是,个体的意愿是否总是好的?

我觉得,个体的意愿=人性,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需要一个东西,去鼓励好的一面,抑制不好的一面(封印)。

这个东西,不能是一个被代表、被放大的人性所堆积的规则。

而是一个被监督、随时可被罚下的规则。

那么能力是不是一个门槛呢?因为即使有了好的意愿,没有好的能力也枉然,但在一个理想模型中,超能力的意义并不大。


6

8月份的经济数据出来后,连之前“呼吁”宏观刺激的机构都认为“即使刺激也完不成目标了”。

这里面还是一个主动和被动的区别。

如果是主动放弃GDP目标,那么这种行为该被鼓励,鼓励的不是放弃,鼓励的是把资源转向居民部门,增强他们的信心。

但显然,现在的“完不成”,更多是被动的。是设立目标之后,从初期的“肯定”到半途的“尽量”。

为什么呢?难道这么多专家计算不清楚目标完成路径?

不是的,是因为他们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市场中个体的力量”。

停止刺激,不是字面意思。

停止刺激,意味着对于之前的“逆周期刺激”是一种倒退,本质是之前逆周期挖的坑,你现在用多少土填。你的土,来自于未来的坑。

所以常规刺激是伪命题,大家讨论的是非常规刺激(挖一个大坑)的可能性。

只要没有勇气挖这个大坑(像高善文讲的压入资产负债表),那么经济中枢就慢慢呈现素颜,这种反差肯定是会让人失望的。

注意,GDP4GDP5之间,差的不是1,对于个体来说,很可能差的远远超过1,为什么?因为没有非常规刺激模式下,存量互相挤占,弱势者被挤出。

就像减肥,脸和肚子都没瘦下来,不该瘦的地方瘦了。


7

一个年轻人,走在路上,发现前面有个坑。

他停住了,自愿站在那里,向准备要过去的人一遍遍警告——前面有坑。

要过去的人不信,凑近了看,说:哪里有坑啊。

年轻人傻了,一环顾,原来是有人在故意遮住那个坑不露出来。

年轻人还是警告大家,不要往前,要小心。

但这些人就是不听,一边对年轻人骂骂咧咧,一边排着队掉入坑里。

即使掉入坑里,这些人一点也不感激年轻人,因为他们想到他只会联想到悔恨,所以在坑里,他们依旧对他破口大骂,好像这个坑是年轻人挖的一样。

年轻人只能走远一点,以免有东西溅到身上。


随便扯扯。


活久见,素质低但有用

收流动性靠央行缩表?不,靠“收护照”

打开经济的静音键

房价跌好惨?地方要砸锅卖铁?我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不跪的世界
这个世界又迷人,又危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