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给房子付养老金了?房地产税“平替”?

文摘   2024-08-23 17:55   新西兰  


新闻说,上海要立即试点房子养老金等制度——

 

听起来是不是很黑色幽默?

很多人第一反映就是:给房子养老?可以,但钱由谁出?

1

之前推荐过一本日本的纪实书籍,书名叫《负动产时代》,里面有这么几处细节值得玩味——

简单来说,日本那一代人,经历了从初期把“房子作为宝贝”到“想出手却无人接盘”的一个完整周期。

为什么会有此巨大落差?

书里的人们无法从经济的角度给予合理的解释,但他们都惊讶于供需+财政失衡后,持有(包括继承)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2

好,我们回到上海试点房屋养老的新闻,当然,虽然是上海部分区域立即执行,但从最近一年的吹风节奏来看,接下去全国推广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钱由谁出呢?

是受益于巨额土地财政(现金流转入)的宏观部门,还是已经自身难保的房地产商(含经营物业部门),抑或是在人口红利时代获得滔天财富的大佬,或者,普通人们?

简化来看,公共账户or个人账户?

从目前新闻/机构披露的信息来看,两者都有。

但考虑到目前公共账户实际是赤字的,那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这个成本,还是由居民部门在承担。

之前在分析房地产税的时候,已经抛出过这个概念,即使成本由居民部门承担,也分为“人头税”和“累进税”。

如果是“人头税”,那么其实就是变相的“重复征税”。

而累进税,实际上是“对超额利润”的资本利得税变形。

一旦说破,怎么选其实很简单。

只是有人不断在搅浑。

3

接下去的一个问题是,有必要吗?

很遗憾,有。

日本智库统计过日本的老旧房屋,“全日本大约有125万套房龄超过40年的住宅楼,预计二十年后将增至3.5倍。老旧住宅楼会因为老化而出现钢筋暴露或外墙剥落问题,可能伤及周边的居民和行人。”

那国内呢?

2010年,时任住建部副部长的仇保兴这么说:“我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米的新建面积,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但房屋的寿命只能持续2530年。”

这在当时网络论坛上掀起了一场认知“升级”——有部分人意识到房子不仅是可投资的资产,它本质还是耐用消费品,会随着时间不断折旧,不仅是会计意义上的折旧。

是你需要花真金白银去翻修的折旧。

这意味着你在以资产的角度去做估值时,应该把它的折旧算进去。

但这场认知“升级”,不久后就被各种刺激政策给掩埋——既然能在近期就从炒作中快乐,又何必担忧多年后的事情呢?

而当下2024年,2000年左右的房子(老破小?)其实已经进入了需要“翻修”的阶段,这个量有多大?

从七普数据看,可能接近3成——

 

公共账户不可能挤得出这么大量的资金。

把这个和前一阵讨论的“天量存量基建项目”结合在一起——很有可能,未来居民部门也要为基建项目的养老支付更多。

不然,路桥等的风险,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套用一句听得懂的白话——所谓资产,你即使咬咬牙负债买得起,但你不一定养得起。

4

当人口红利过了拐点,转为人口负债(老龄化);

过往用来逆周期支撑GDP的投资变为现在的负担;

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专家口中的经济学(充斥着搅浑水)。

而是要学会,以现金流的角度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利于所有人的”政策。

现金流的博弈无时无刻在发生,不懂意味着失去——

而当: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实体经济中”脱离(躺平)——既然这么辛苦,索性不婚不育、和父母住一起(未来也能继承房子)、减少消费、做不花钱的兴趣爱好、甚至不工作不交社保,搞搞虚拟货币......

那么宏观必然会使用一些政策“打破”它。

一个想办法“增”,一个想办法“抗”。

仔细想想。

想不明白?看看书吧。


农场主与羊

终于,上海顶不住也开始搞房票了

随便聊聊被“睡”的一生

从2015股灾到近三年房灾

公积金报告告诉了我们什么?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


不跪的世界
这个世界又迷人,又危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