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刷知乎,看了这篇问答——
内容非常Bloody!
挑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坐标重庆)——
可见现在有三种价格对标资产,一个是挂牌价,一个是成交价,一个是法拍价。
能把这三种价格都查清楚的,要不是买得特别早(2015年之前,还不至于负资产),要不是就是如答主般心脏特别强大,因为评论基本上都是来看“爽剧”的——
2
让我来说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庄。
村庄里的普通人,每天要去集市买卖(劳动力交换消费),但需要缴纳过路费——
普通人准备10块钱出门,到了集市,只剩下8块钱,因为2块钱交了过路费。
显而易见,过路费挤出了集市的成交额(=量*价)。
普通人认为这个过路费有点高了。
但没想到,第二年,过路费反而增加至3块钱了。
有些普通人嘟囔“这不是明抢吗?”,听起来都很抗拒。
但过路费依然不管不顾的每年在涨。它的结果是,普通人大幅减少去集市消费“不必要”的消费品,而把钱留下来消费“生存必需”的消费品,多出来的储存起来,以防“生存必需”的消费品未来会大涨价。
这是一种不安全感——过路费让他们学到了一点东西,就是收过路费的不在乎集市怎么样,只在乎今年过路费收了多少。
终于有一天,很多普通人负担不了过路费了,索性也不去集市,这下收过路费的“慌了”,因为它认为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没想到“自己的肆无忌惮”把这种人性竟然给完全克制住了。
于是它开始缩减过路费,一边缩减一边吆喝“现在过路费便宜了,你们去集市买东西吧。”
但效果不大,一方面不安全感仍然“活着”,另一方面因为之前集市的生意惨淡,大家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下滑,也就是说,过路费(下滑)相对收入(下滑)后的调整值依然“太高”。
有人提议——“你们之前收了那么多过路费,不如拿些出来贴补我们收入下滑的差距,直接把钱还给我们,这样我们好继续去集市”。
但不知道为什么,它没有这么选择。而是继续把钱用在扩大/稳定集市的摊位数量(供给),重商大于重需。
这导致人们的安全感没有被修复。
人们这才发现,这压根不是过路费的问题。
3
我丈人(70多岁)被骗子盯上了。
这不是故事,是真事。
事后我们才知道,这几年来,他已经被各种所谓的“正能量项目”骗走了不少钱。(我们以为他只是每天上公园溜达花鸟鱼虫)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第一,给自己灌输理念的人,沟通起来特别亲切舒服,让他感觉对方是为了自己着想的,也就是满满的情绪价值;第二,他们能拿出不少“赚钱实例”,好像赚钱特别容易,每个项目投资的初期,他都看到账面财富是在增加的,所以他才会追加投资;第三,每次他察觉不对(因为骗子的承诺没有兑现的时候)于是想要及时止损、退出,对方都会极力“挽留”他让他再等等,转机快到了,结果最后就人去楼空。第四,下一个项目包装的,会比上一个更加巧妙。骗子的迭代成长速度太快了。
4
现在地方化债有了新名词——砸锅卖铁。
总觉得听起来怪怪的,语境里要用到这四个字,一定是穷到揭不开锅了,所以锅已经没啥用,然后才会“砸锅卖铁”,先过了今天再说。
虽然我之前文章整理了不少宏观现金流数据,但我觉得还不至于到这个地步。
而且吧,你光靠砸锅卖铁,能化债吗?
债是怎么产生的?
是因为收支赤字了,收小于支。那么核心问题,不应该是怎么合理的扩收、减支吗?搞砸锅卖铁这种“营业外收入”治标不治本啊。
这就像你批评孩子读书读不好以后赚不到钱,孩子表决心说“那我可以把这些书卖了换点钱啊”。
哽咽。
股市也不能全靠“小作文”偶尔撑一下,集市生意不好,集市里的摊位利润也不会好,如果你把里面的补贴拿走,会更惊悚。
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是什么?高博说要押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是照搬2012年后的日本央行操作,不然(后面的话也很惊悚)。
但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修复安全感。先不要搞一个个玩概念的新项目,你把安全感修复了,从最基本的交易信任开始做,这就是对长期经济最好的选择。(除了慢没毛病)
要放下身段,我指收过路费的,要真正的放下身段,不要觉得高一等,老是觉得高一等,双轨制就变不了。双轨制变不了,安全感就失衡,经济结构就起不来,财政收支就弥合不了。
以后还能卖什么?
欢迎加入星球(超百本有意思+不能买到的书;日更;让你快速了解全球经济和金融的背后逻辑)
最终建立自己的魔镜体系——
加入星球如有技术问题,参考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