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逐字精读|《郑伯克段于鄢》

时尚   文化   2024-09-01 16:30   湖北  



古文观止第一卷第一篇
《郑伯克段于鄢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1



中国古代的文章作品是特别讲究排序的,为什么《郑伯克段于鄢》会排在《古文观止》选篇第一篇,同时也是《左传》第一篇?


往往放在第一位、第一篇的是特别重要的,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讲求偶的、谈恋爱的。这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想要正天下的民风,先要正家风,先要正夫妇之德。你先要学会正确地谈恋爱,你再去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再说去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族的概念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诗经》的第一篇讲的是夫妻之间的事,《左传》中的第一篇讲的是兄弟之间的事。纵观中国历史,特别是乱世,绝大多数的乱都是从家中开始的。夫妇失德、兄弟失和,这样的问题导致了家的乱,再后来导致了国家的动乱。孟子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乱臣就是从贼子而来,你当子当的不好导致你当臣也当不好,整个国家就会出问题。


郑庄公的爵位是伯,为什么称为郑庄“公”?


“公”既可以作为爵位,也可以作为尊称。周代诸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排列是有序的。天子所封诸侯的爵位一国只有一种。但是天子允许各级诸侯在国内称公,允许诸侯臣子在安葬其君时称公。这种“公”,已不是爵称,而是尊称。


在诸侯国内,国君无论爵位如何都可能被尊称为公。诸侯生前皆以爵位称呼,比如齐侯、郑伯、宋公、晋侯等。诸侯死了之后,追述时的称呼则是国名加谥号加“公”字,即使是男爵,也称公。比如许国国君姜新臣,授爵位是男爵,生前称许男,但死后称许穆公。为什么呢?周制,为王事而死,葬制升爵两级。什么叫做“王事”呢?为王前驱征伐也。许男曾参与八国联军伐蔡,齐桓公有王授彤弓,虽是冲天一怒为红颜(蔡姬),不合理但合法。

郑庄公因为在周王室担任卿士从而在伯爵的基础上得到了“公”的尊称。《郑伯克段于鄢》直接用了爵位而没有用尊称,意在贬郑庄公,故将其称呼贬回“郑伯”。


那如何区分是爵位还是尊称呢?如果是爵位就俩字,国+爵位,比如齐侯、晋侯、楚子;如果是三个字,比如齐桓公、晋文公,中间的字是谥号,这时称公就是尊称。




2



郑伯克段于鄢,实际是使用了春秋笔法。春秋笔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春秋笔法有两种笔法,第一个是微言大义,就是用一个字表达褒贬,一般是贬。郑伯是郑国国君,春秋三小霸之一,段是郑庄公的弟弟,鄢是地名。标题的意思是:段这个弟弟在鄢反叛,被郑庄公给攻克了。为什么说这句话微言大义呢?就在克这个字,按常规这里应该是用伐字,郑伯伐段于鄢,克和伐有啥区别呢?克是交战双方,没啥正义不正义的,比如两个诸侯国为了争地盘打起来了,这就叫克。而伐就有正义的味道,武王伐纣。而郑庄公是讨伐逆贼,当然该用伐字,可偏偏用了克字,这就是批评郑庄公了。古人对这种用词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春秋》是孔子编写的,孔子用鲁国的史料编写了《春秋》。孔子用克字肯定是深思熟虑的。

孔子觉得你郑庄公对自己的亲弟弟应该教化约束,哪能搞这种故意放纵弟弟,使其野心膨胀,进而反叛,然后你再去平叛,这是政治阴谋啊。所以用了克这个字。这就是微言大义。

那为什么不直接写明白呢?记录历史的书和研究历史的书是不一样的,史书是记录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要求是不评价,尽量少评价。比如《史记》里有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整个《史记》“太史公曰”只有137处,其实不算多。还有《资治通鉴》,司马光也有“臣光曰”,三百万字的《资治通鉴》,“臣光曰”只有118处。而《春秋》里,孔子是没有“子曰”的,他的评价都藏在微言大义里。


春秋笔法第二种就是语焉不详,就是一个事情明显有问题,没那么简单,那就故意不把它写清楚,让后人一看就觉得有内幕。后世的史官做得就更绝了,直接把疑点列出来,比如皇上对某人功臣很猜忌,紧接着下一段,功臣暴毙。史书要尽量保持原貌,连评论都要尽量克制,那就更不能分析推理了,所以就把疑点、线索都列出来。其实就算当时记录史料的史官都不愿意替皇帝编瞎话,我就用春秋笔法把这事写得一看就不合逻辑,故意露出破绽,等有识之士破案。这就是春秋笔法。




3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一开始,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叫武姜。


[注释] 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武是郑武公的谥号,谥号是一个人死后根据他生前的所做所为给予的评价,武就是后人给他的评价。武姜:姜就是姑娘的娘家姓。古代女子的称谓要分为出嫁前和出嫁后,出嫁前会按照出生的顺序来称呼她,比如伯仲叔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幺,还有一种称孟仲叔季,因为古代男子一夫一妻多妾,如果老大是正妻所生就称为伯,不是正妻所生称为孟,孟姜女哭长城,孟姜不姓孟而姓姜,她是姜家的第一个女儿。女子出嫁以后就要冠上夫姓,不再或者少用本家姓氏,而是以夫家姓氏或谥号为主。武姜就是冠上郑武公的谥号。

申就是申国。申国的国姓就姓姜,武姜以前就是申国的公主。申国并不是周朝的后裔,申国在西北地区,也叫申戎。戎是中国古代对西部的一些游牧民族的篾称,比如犬戎。当年西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在西北方的统治,经常跟各个部族联姻。西周的末年,周幽王娶的就是申国的公主,叫申后,作为他的王后。

其实西周的灭亡并不是简单的因为“烽火戏诸侯”,它跟申后的废立有着很大关系。周幽王当时宠爱褒姒,就把王后申国的公主给废掉了。甚至把王后生的太子姬宜臼废掉了,王后一怒之下就带着太子回娘家了。这在古人看来是奇耻大辱,所以申国的国君申侯一怒之下,不但不给你西周守边疆了,还联合外面的犬戎一起来攻打西周。申国是一个游牧民族,他跟周王朝的血统不一致,统治方式也不同。周王朝讲究以礼治国、以文化治国,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在选取接班人的时候用的是一个特定准则:嫡长子继承。只有正妻生的大儿子才可以继承王位,这在后人看来很不科学,你怎么保证你妻子生的儿子就是最聪明的?万一你生了傻儿子还让他继承王位吗?是的。因为安定、稳定压倒一切。只要我定了这个规矩,其他儿子就不要再去抢再去争了。你的小儿子再怎么聪明,你也不要想着来篡位,这样就能保证家族的稳定。

但是申国的公主武姜就没有这个概念,她觉得我喜欢哪个儿子就立哪个,所以就出现了后来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她没有一碗水端平,她更喜欢她的小儿子,一直想让她的小儿子继承王位。


▲ 郑国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

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寤(wù)生。


庄公出生时是逆生,脚先出来。

[注释] 庄公的庄是谥号。寤通牾,逆,倒着。


关于寤(wù)生,有三种说法:一是脚先出,这是杨伯峻先生主导的说法,就是逆生。孩子出生应该是头先出,结果是脚先出来,逆生。二是,生庄公太难了,把母亲姜氏疼得死去活来,最后昏死过去,再醒过来发现庄公已经出生了,疼醒了。这里的寤是睡醒的意思。第三种是生而能视,小孩子出生是闭着眼,寤是醒,一生下来瞪着眼,确实能吓人一跳。当然也就惊姜氏了。关于寤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武姜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wù)之。


把她母亲姜氏吓坏了,因此给他取了个小名就叫寤生,很讨厌他。


[注释] 惊:使……惊。遂:连词,因而。


先秦时期,起名比较简单,比如晋成公,因为屁股有点黑,就被取名叫黑臀,全名叫姬黑臀。楚国有个公子,因为胳膊有点黑,于是取名芈黑肱。

公叔段,名字叫段,叔是排行老三,因为他后来逃往了共这个地方,所用用地名+排行+名字,称他为共叔段。叔段长得漂亮。《诗经》郑风中有一首《叔于田》说: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三哥打猎在野地,里巷空旷不见人。难道真的没住人?没人能与三哥比,确实俊美又谦仁。三哥打猎在冬季,里巷再没人喝酒。真的没人在饮酒?没人能与三哥比,那么英俊又清秀。三哥打猎在郊外,里巷再没人骑马。真的没人会骑马?没人能与三哥比,英俊勇武本领大。

这里的叔就是公叔段。武姜喜欢的这个小儿子。




爱共叔段,欲立之。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




(qì)请于武公,公弗许。


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注释] 亟:读qì时,是屡次的意思;读jí时,是急忙的意思。于:介词,向。

郑武公生活的时代发生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件——平王东迁。事件的起因就是非常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但现实真相是周幽王废长立幼,被废的太子宜臼哭着找娘家帮忙,他姥爷申侯就带着军队联合附近的蛮夷部落冲进京师,杀死了周幽王,在京师烧杀劫掠。宜臼顺利接班,就是周平王。但他这属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王位是登上了,但国都也没了。于是他就带着剩下的国人,在支持自己的诸侯的帮助下集体搬家,从镐京东迁到洛邑。
到了洛邑之后,周平王开始奖赏有功的大臣们,就把一直尽心尽力跟在身边的郑武公封为卿士。郑武公抓住机会,先是灭亡了隔壁的郐国,又趁着周平王巡视虢国防务时灭亡了东虢国,又在战术上麻痹胡国,趁着胡国大意,一举偷袭胡国。郑国开始崛起。
当年周幽王是怎么死的?郑国是因为什么崛起的?就是因为天子废长立幼引发的,这是一切祸乱的根源。现在轮到郑国了,又是同样的废长立幼剧情,郑武公没被武姜枕边风吹倒,说明了他政治的精明。
那时候礼乐制度十分健全,宗法继承制度没有遭受破坏,因此寤生得以顺利继承公爵,成为郑国国君。





4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郑庄公即位之后,武姜为共叔段请求将制作为封地。


[注释] 制:虎牢关。


郑庄公即位的时候只有十三岁,他的弟弟叔段只有十岁。庄公虽然继位当了郑国国君,但是他的实力是非常弱小的,所以他继位的时候他的母亲姜氏很强势,因为姜氏毕竟在国家经营了很多年,身边有很多势力,所以姜氏就来逼宫了。


《三国演义》里三英战吕布的虎牢关就在这个地方,那是远离郑国国都新郑的边疆军事重镇,此关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在今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所以武姜为段请制意味颇为深长,郑庄公拒绝的也非常有意思。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tā)邑唯命。


郑庄公说:制是险要的地方啊,虢叔死在这个地方,其他地方都听您的。


[注释] 佗通他,其他。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焉:于是,于此。唯命:只听从您的命令。

郑庄公真的是在为段的安全考虑吗?其实郑庄公是有私心的,因为这个地方很险要,易守难攻,属于战略要地,万一出事不好打,但是话不能这样说,所以跟他妈说,这个地方很危险,选一个其他安全的地方吧,他是从维护弟弟、爱护弟弟的角度跟他妈说的。其实这里郑庄公陈述了两个事实:一是制这个地方不吉利,你确定要把这个不吉利的地方分给你最喜欢的儿子吗?二是暗示你,即使共叔拿到了这块地,又能怎样?当年虢国的君主还不是在这里被我老爸干掉了。你以为把制分给段,他就万无一失了吗?


制以前是虢叔的封国,叫东虢,后来东虢被郑国灭了,变成了郑国的领土。虢叔死在这里,段是郑叔,不吉利。


▲ 制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tài)叔。


就请求京作为封地,并给了他一个封号叫京城太叔。


[注释] 京:在今河南荥阳。郑国之前的首都,郑国是从西边一路跟着周天子东迁,京的特点是特别大,以前是作为王都用的。大通太:太叔不是一般的弟弟,专指地位特别高的弟弟。


▲ 京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zhài)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祭仲说:封地的城池超过百雉,就是国家的祸患。


[注释] 祭:当姓氏的时候读zhài,当时还有一个祭(jì)国,国君称祭伯。都:指封地的中心城市,类似于今天的省会城市。国:指整个国家的首都。城:城墙。雉:城墙的丈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雉,春秋时一丈不到2米。


在古代君主分封的城市不能大于国家的首都,不然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为什么用雉作为丈量单位?雉是野鸡,野鸡飞行高度也就一丈。称为雉应该是按照野鸡的飞行高度和长度来算的。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sān)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先王的制度:以国都为参照物,大的都城的规模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不超过五分之一,小城市不超过九分之一。


[注释]参同三。国:指国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先王有规定:一国最大的城池应该是君主的国都,其他城池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而叔段所在的京邑已然超越,不符合礼制。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现在京的规模不合法度,不符合规定,您将无法承受,控制不了。


[注释] 不度:不合法度。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祭仲的话说得很委婉,说明他是一个非常沉稳的人,他内心其实想说的是你要小心你弟弟,你把京封给他,造反是很容易的,对你是有威胁的。但祭仲没有直接说出来,伴君如伴虎,你怎么知道哥哥对弟弟是什么态度呢。万一哥哥也是宠爱弟弟的,直接说出来岂不有杀身之祸。

郑国君主是很腹黑的,郑庄公的爸爸郑武公,当年就干过这种种事,他想去攻打胡这个国家,他先把女儿嫁到胡国,大臣们还以为他是想跟胡国联姻,有一天郑武公对大臣说,我想要讨伐一下周边国家,你们觉得哪个国家可以打?有个大夫叫关其思,跳出来说“胡可伐”。结果郑武公大怒说“胡国是我们的兄弟国,怎么可以打”。就把关其思杀了。当然,他杀关其思是为了麻痹胡国,胡国由此放松警惕。最后,郑武公出其不意就把胡国给灭了。所以伴君如伴虎,你不能轻易表态。所以祭仲非常警慎,没有表态,只说事实。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bì)害?


郑庄公说:姓姜的想这么干,怎么才能躲避祸患呢?


[注释] 辟通避,逃避。


庄公这时称自己的妈妈为姓姜的,显然内心早已有了憎恶之情,知道这娘俩是祸患了。




对曰:姜氏何厌之有!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满足呢?


[注释] 厌,满足。“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有什么满足。宾语前置。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不如及早打算,找个地方安置她,不要使她的势力滋生扩张,一旦势力蔓延就难对付了。


[注释] 蔓:动词,蔓延。无通毋。图:除掉。


祭仲此时说的还是很委婉,早为之所其实就是该抓抓、该杀杀。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野草你不去管它,让它任意滋生最后都不能完全清除,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


[注释] 犹:尚且。况:何况。


说段是庄公宠爱的弟弟没问题,把京给段,在臣子的眼中确实过于恩宠了。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庄公说:做多了违背常理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注释] 毙:本义倒下去、垮台。汉以后才有死的意思。义:理也,原则。姑:姑且,暂且。


从庄公的回答可以看出庄公的不满和无奈,但似乎又有一丝尽在掌握之中的自信。这两句话初看本来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深意,但结合后来的事件就会发现,早在这个时候,这位看似十分孝顺的寤生已经开始布局了。

此时的郑庄公不知道他弟弟会造反吗?其实他心里非常清楚,这样下去他弟弟有一天一定会造反的,他妈妈一定会变本加厉的,但是为什么他不制止,只说了“子姑待之”。很明显,他希望他的弟弟将来闹出事来,到时再把他除掉。可以看出来郑庄公非常有城府,现在只是时机还不够成熟。首先,弟弟和母亲没有什么大的罪名。其实,作为一国之君,很在乎面子和名声,不想留话柄。第三,郑庄公刚刚继位,不具备收拾他们的能力。




5




既而大叔命西鄙(bǐ)北鄙贰于己。


不久太叔就让封地西面和北面的边邑贰心于己。


[注释] 鄙:边境。住在偏远地区的人称为鄙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的人才会住在偏远地区,现在多为自谦。贰:动词,不专一,从属二主,贰心于己。指背叛国君,一方面听国家的,一方面也听我的。给国君进贡的同时也给自己进贡。




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种政权,您打算怎么办呢?


[注释] 公子:诸侯之子或官僚贵族世家子弟。公子的父亲一定是国君。君子:先秦典籍中多指“君之子”。贰:名词,贰君,天无贰日,国无贰君。两个君主,两种政权。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


公子吕是郑庄公的叔叔,郑武公的亲弟弟。他讲话的时候可能就不用像祭仲那样谨小慎微,他一上来非常直接,毫无顾忌。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如果你有心要将君位传给太叔,我们愿意去侍奉他,奉段为国君。如果你不想传位给他,为了避免后患,请及早将他除掉,不要使人民生出二主之心。


[注释] 与:给予。事:动词,侍奉。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特别是西鄙和北鄙这些地区的人民,因为他们本就贰心于国君。




公曰:无庸,将自及。


庄公说:无需管他,用不着担心,他将会自作自受的。


[注释] 无庸:不用。庸通用。将自及:祸将自及。及,到达。到达哪里呢?就是毁灭的境地。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太叔又把贰属的西鄙和北鄙收为自己的领地,势力范围达到了廪延。


[注释] 贰:指原来贰属的西鄙北鄙。邑:封地。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前面只是让这两个地方对国君有贰心,现在直接把这两个地方当作自己的领地。叔段的野心越来越膨胀了。


▲ 廪延的位置,整个郑国的北部都在公叔段的范围内了  ©惟真坊




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子封(公子吕)说: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扩张了就要获得民心了。


[注释] 厚:指土地扩大。




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张得越快,那么他瓦解倒台得就越快。


[注释] 暱通昵,亲近。义:正义,正当。不义不暱:两个对象,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


不义:弟弟(公叔段)的城池并不是正当得来的,不是名正言顺得来。不暱:哥哥对你这么好,把京封给你,叫你京城太叔。你是怎么对你哥哥的,私下扩大自己的势力,密谋造反,并不亲近你哥哥。




6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ɡ),将袭郑。


太叔修治城墙,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的国都。


[注释] 完:使墙完整,修筑城墙。聚:聚集粮草。缮:修理。甲:盔甲。兵:兵器。具:准备。卒:步兵。乘:古代一乘是四匹马拉的战车,车上配有三个兵,称为车兵。郑:指郑国的国都新郑。


公叔段造反是在隐公元年,是在郑庄公继位后的二十三年。在这二十三年间,公叔段越来越嚣张膨胀,而郑庄公表面上仍旧坐视不管。经过二十几年的经营,公叔段觉得现在我们城墙也修好了,兵也征好了,武器装备都准备好了,造反的条件成熟了。


用袭郑一词好像是其他诸侯国在攻郑。为什么要用袭郑呢?他本身也是郑国人啊。这就是先秦一直到汉代跟我们今天不一样的概念,封国的国君和在位的皇帝、君主是并立的,所以在《史记》和《汉书》中经常会看到诸侯国会称王朝为汉。现在太叔在京,他认为他和郑是并立的两个国家,将袭郑,偷袭的是郑国的国都。




夫人将启之。


武姜准备在新郑把城门打开,为共叔段做内应。




公闻其期,曰:可矣!


郑庄公知道了他们举兵的日期,说:可以了。


恐怖的一幕出现了。郑庄公知道这些事情,并且知道太叔举兵的日期。看到这里似乎可以推测,庄公表面上虽然是放纵弟弟,但实际上早已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了京城里面,等弟弟主动发难才动手,或许只是想等一个比较合理的除掉弟弟的理由。可以想见郑庄公是一个多么有谋略的人,郑庄公表面上在放任,实际上上就在公叔段和母亲身边安插了眼线,他们的一举一动郑庄公都非常清楚,直到此时他才说可以,前面可是很多人给他提建议让他去攻打太叔,他都拒绝了。郑庄公是13岁登基,此时已经34岁了,可以想见郑庄公不仅有谋略而且有耐心。





命子封帅车(jū)二百乘以伐京。


命令子封(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


[注释] 帅:率领。


古人说的乘,就是四匹马拉的大车,那四匹马叫做驷。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以战车为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兵,再加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

每辆战车上载甲士三名,按左、中、右,呈品字形排列。一位甲士在前排中间,负责驾车;后排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长,称“车左”,又名“甲首”;后排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名“参乘”;车上一般还备有若干有柄的格斗兵器,如戈、殳、戟、酋矛、夷矛等,插放在战车舆侧,供甲士在作战中使用。

如果是统帅所乘的指挥战车,则统帅居中掌控旗帜指挥军队,驾车者居左,车右在右边保护统帅。每辆战车除了战车上立乘的三位甲士之外,另外还配备有一些甲士和徒卒(或称步卒、徒兵、步兵)在战车周围,协同作战。

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广有一卒,卒偏之两。这里的“广”是一个古代的军事编制单位。包括了战车、车兵及配套的步卒。‌一卒,根据《司马法》记载:百人为卒。也就是说一乘攻车广配备有一百名步卒。

根据资料,每乘的标准编制包括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总计100人。因此,二百乘就是20 000人的兵力。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兵团了。如果是对付虞国、滑国这样的小国家,二百乘直接可以平推过去。

▲ 古代的一乘,还包括后面的甲士、步兵,再加上后勤人员。©图片引自星球研究所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京邑的人民反叛了太叔段。段逃跑到了鄢,庄公又去鄢讨伐他。


[注释] 入:逃入。鄢:郑国的附属国。


公叔段其实当时已经走投无路了,看上去以前贰于己的西鄙北鄙,但其实郑庄公早就安排好了,没有公叔段的容身之地。他就只好往南跑,跑到鄢这里。郑庄公亲自带兵攻打鄢,趁机又把鄢国拿下,把公叔段再次赶跑。


如此看来早先郑庄公对共叔段的骄纵,没有出手制止,基本可以断定这就是郑庄公的捧杀政策,从叔段要地到豢养死士,再到串通谋反。虽然春秋时期还没有十恶的说法,但造反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大罪,所以在这个时候郑庄公果然出手,毫不留情。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迅速平叛。由此也能看出这位不受其母待见的寤生,其城府之深,可称得上老谋深算。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五月二十三日,太叔跑到了共国。


[注释] 奔:逃亡。

有人提出太叔段的逃跑路线不合常理,叔段从京逃到鄢陵越过新郑,又逃到共国再次越过新郑,为什么郑庄公没有截杀他呢,是段的运气好还是庄公尚对这个弟弟抱有一丝丝的兄弟之情呢?《春秋谷梁传》说: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不杀他是因为段有军队。但这个说法也有争议,先不考虑溃败之军的战斗力,共国肯定不能让段带领大部队进入自己的国家避难,庄公这样做一来可以不用自己动手逼走亲弟弟,二来也给自己留下不滥杀的美名。由此可见,郑庄公真是政治高手。


▲ 叔段逃跑的路线  ©惟真坊
共国是卫国的附属国,相当于逃到其他国家去政治避难去了,这才免于一死,共叔段因地而得名。郑庄公作为哥哥处心积虑报仇,用了二十三年。


公叔段出逃到共国后,在《左传》和《史记》中的后续记录有一点不同,段没有了音讯,他的儿子公孙滑逃到了卫国,卫国以此派人讨伐郑国,从此郑国和卫国开始了频繁的战争。同时被拉下水的还有陈国、蔡国、宋国等,中原开始混战。



7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


直接翻译应该是:哥哥在鄢这个地方攻打弟弟,并且弟弟跑到鄢这个地方。

《左传》是鲁国的史者左丘明为《春秋》这本书做的解释,传就是对经的解释,所以《左传》的全称也叫《春秋左氏传》,而在《春秋》里面关于上面这段故事的记载只有六个字:郑伯克段于鄢。现在明白左丘明为什么要为《春秋》作传了吧。《春秋》看上去就是一个大事年表,根本就没啥细节,但是左丘明告诉我们:千万别小看了《春秋》这本书。每一个字都有深刻的含义。哪些历史被记录,哪些不被记录,也是有着深刻的含义的。

比如说”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为啥叫郑伯而不叫庄公呢?是讽刺他没有尽到做哥哥教育弟弟的义务。为啥用克字呢?这是把两兄弟之间的战争看作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决,是一种讽刺。为啥要直呼段的名字呢?这也是讽刺段没有一个当弟弟应该有的样子。短短四个字就进行了三次讽刺。

这样来看所谓的”春秋笔法,微信大义“,就是隐藏了厚厚一整本的专业暗语。《春秋》所记录的很小的一部分历史,更大的部分是在传递一整套价值观,而这套价值观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其中蕴含的思想是和孔子一脉相承的。



段不弟(tì),故不言弟。


段不敬重兄长,所以不写叔段。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


[注释] 第一个弟通“悌”,敬爱兄长之意。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春秋》时大家都认同一个原则:母弟称弟。也就是国君往往有好几个兄弟,但是只有同母兄弟才称君兄、君弟,其他的兄弟都称公子。《春秋》中凡称弟的,都是君主的同母兄弟。这里为什么没写作:郑伯克其弟,为什么写克段不写克弟?因为这里暗示着段的行为已经不像一个弟弟了。




如二君,故曰克。


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


[注释] 克:战胜,克敌制胜,克后面一般跟的是敌人。


没有用讨、征或者伐。用克也在讽刺这两兄弟之间没有亲情。




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


称“郑伯”不称庄公,是讥讽他作为哥哥没有尽到教育弟弟的责任。段的反叛是郑庄公这个大哥故意纵容的。


[注释] 伯:伯仲叔季,伯就是家里的老大,说郑伯是强调庄公是哥哥。志:意愿。

这样的结果正是庄公本来的想法,他就等着弟弟犯错,而不是在犯错之前及时的制止他。





不言出奔,难之也。


不写弟弟逃到了鄢这个地方,而是说在鄢这个地方,其实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春秋》记外大夫逃往国外,往往用出奔。凡写出奔,都表示出奔者有罪。为什么不说“段出奔于共、出奔于卫”呢?因为按照《左传》作者的理解,现在不仅是段有罪,郑伯也有不足之处。如果写成“段出奔于共、出奔于卫”,那就变成了只说段有罪,就没有了郑庄公也有罪的内涵。凡是出奔的、逃亡国外的,一般是主动出亡,为了避免被杀自己逃走。但在这里,公叔段实际上是被打败后驱逐的,所以他和一般的诸侯国大夫出奔不太一样,他是被赶走的,而不是主动出奔的。所以难言。


段逃亡到共国,所以才称为共叔段。这里也有讥讽的意思,正常应该是郑叔段。后来公叔段的后代以段为姓,也就是现在的段性来源之一。




8





遂置姜氏于城颍。


于是把武姜安置在了城颍。


[注释] 置:放置,放逐。


当初祭仲建议“早为之所”的时候干什么去了?城颍在郑国的最南边。郑庄公把他弟弟打到了郑国最北边的共国,把他妈妈安置在了郑国最南边的城颍。明摆着就是报私怨,你不是爱这个儿子吗,我就让你俩天人永隔。

▲ 城颍的位置  ©惟真坊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就是这辈子谁也不见谁了。


[注释] 誓之:对她发誓。黄泉:地下的泉水,常用黄泉指人死后埋在地下。


共叔段逃到共邑之后,郑庄公便不再追击了,所以撤回国都,开始解决内部的敌人——也就是她母亲武姜。郑庄公没有下死手,只是让把武姜撵到颍地生活,然后发下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在中国的传统中,不管是哪个朝代,郑庄公这么对待亲妈都是忤逆的大罪,是可能会追究死刑的。所以等武姜真走了,他又有点后悔。另外身为一国之君,真和母亲断绝关系,社会影响也太不好了,手下的官员和百姓会怎么看你呢。



既而悔之。


不久就后悔了。


[注释] 悔之:对这事后悔。


郑庄公是真的后悔吗?不见得。但毕竟是亲妈,而且周礼中孝是很重要的内容,你放逐亲妈那肯定是不孝的,是要惹人非议的。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颍考叔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


[注释]封人:戍守边境的官员。封:聚土培植树木。古代国境以树(沟)为界,故为边界标志。


▲ 颍谷的位置  ©惟真坊


一个管理郑国西部边疆的官员听到了这个故事,郑庄公在郑国中间,把他弟弟打到最北边,把他妈妈安置在最南边,连西部边陲都有人知道了这件事,说明这件事已经传遍全国了。郑庄公的名声肯定受到了影响。




闻之,有献于公。


他听说这件事后,来给郑庄公进献东西。


[注释] 有献:有进献的东西。


其实就是找一个借口来见领导。




公赐之食,食舍肉。


庄公赐给他饭吃。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故意把肉留着。


在古代,吃肉是国君对你身份的认可,颍考叔故意不吃,自然会引起郑庄公发问。而考叔就等着郑庄公问他。




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


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注释] 羹:肉汤。


考叔故意提及“小人有母”,就是要把郑庄公跟他母亲的事带出来,这肯定是刻意设计的。




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


庄公说:你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


[注释] 繄:句首语气助词。


这是整篇文章中最能看出郑庄公还保留人情话的一句话。他之前说的所有话都非常短促、有力,冷冰冰。小时候难产,一直顶着难产的名字长大,不被他妈妈喜欢,郑庄公的成长心理一定是不健康的。“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暱,厚将崩”之前讲的话很难发现有语气,唯一一次有语气词的“可矣”,终于可以报仇了!而此句出现了带有感情的语气词,“繄我独无!”你还有母亲可以给她吃,唉,怎么就我没有呢!可以看出,郑庄公内心中极度渴望母爱。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颍考叔说:冒昧地问一下,为什么这么说呢?

[注释] 敢:表敬副词,冒昧。“敢问何谓也”即“敢问谓何也”。


这其实就是明知故问。其实已经进入颍考叔的“圈套”了,颍考叔做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引出这句“敢问何谓也?”




公语(yù)之故,且告之悔。


庄公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又说自己很后悔。


[注释] 语(yù):告诉。语(yǔ):议论。《陈涉世家》:旦夜,卒中往往语。




对曰:君何患焉?


颍考叔答道:您担心什么呢?




若阙(jué)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注释] 阙通掘,挖。隧:隧道,这里用作动词,指挖隧道。其:语气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然:代词,代庄公对姜氏发的誓言。


颍考叔显然是个聪明的人,郑庄公曾说过: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颍考叔说这事还不好办吗,黄泉又不是只有死后的意思,中华语言博大精深,引申为别的意思不就行了嘛!比如泉字不是还有泉水的意思吗?黄泉不就可以引申为地下泉水吗?您可以挖一个深达泉水的地道,在地道里相见,这样既可以和您母亲相认,又没有违反“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



公从之。


庄公听从了他的话。


从前文内容可以知道,郑庄公是个聪明人,他只是借颍考叔话给个台阶。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道里相见啊,多么和乐温馨啊!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yì)


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

[注释] 洩洩:舒畅快乐。




遂为母子如初。


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这母子俩也挺有意思的,现在武姜也不嫌弃庄公是寤生了,也不惦记小儿子段逃到共国过得好不好了。




9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及庄公。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庄公身上。


[注释]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施:推广。


有意思的是整篇文章是讲郑庄公的故事,可是最后评论却是评论颍考叔的孝心,其实潜台词是庄公没有孝心。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cì)尔类。


《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它永远把自己的孝心分给同类的人。


[注释] 匮:尽。锡通赐,分给,赏赐。




其是之谓乎!


说的就是颍考叔这样的人吧!


[注释] 其:代词,代指前面《诗》说的内容。是:这。谓:说。


“其是之谓乎”应该是“其谓是之乎!”意思是:《诗》说的就是颍考叔这样的人吧。之在这里构成倒装,宾语前置的标志。古汉语里因为没有标点符号,不像现代汉语里有惊叹号,古汉语如果要表示强调,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要通过改变句子成分的位置、改变词序来表示他要强调的内容。最常见的“惟是”结构,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这里的“是”都构成倒装,惟图利,惟从命,惟问你。“其是之谓乎”中的之相当于惟利是图中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10




郑庄公与弟弟叔段和母亲的较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回合:武姜主动出击,向寤生索要制邑给他弟弟。

邑,指人民聚居的地方。范围大小不同,有的有城墙,有的没有城墙。有城墙有宗庙的地方叫做都,通常是列国大夫们的封邑或者比较重要的城镇。诸侯居住的首都叫做国,天子居住的首都叫做京师。春秋时期列国城镇一般都是国、都、邑三级。武姜要制邑,从级别来看属于最低一等。郑庄公没有同意,给出的理由很有意思,制这个地方不吉利,那是我爹之前偷袭东虢国导致他们灭亡的地方,连他们国君虢叔都死在那了,我怎么能让最宠爱的弟弟叔段住在那么不吉利的地方呢?这地方不行,但其他地方都可以。

注意武姜是郑武公的杀父仇人申侯之女,当年就是申国联合蛮夷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和郑武公之父郑桓公,郑庄公需要对付的不仅仅是他妈和他弟,还有他们背后控制了周王室的强大的申国势力,所以郑庄公需要长时间发展国力以防止可能的申国军事干涉,此时年幼的郑庄公只能选择隐忍。

武姜娘俩一听非常高兴,直接狮子大开口,直接索要京这个地方。京也是属于邑一级别,但这个邑可不一般,是郑国当时最富庶的城邦。郑庄公也没有食言,大手一挥,直接就把京邑送给了弟弟。叔段非常高兴,带着自己的人就跑到京邑大展拳脚,在母亲武姜的支持下大兴土木,很快就把城墙修超标了。

这时候,郑庄公手下的大臣祭仲实在看不下去了,劝谏道:

按照规定,大城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修建已经超标了,再不管的话,就会成为您的威胁。


祭仲说完,郑庄公原地装傻。

“这都是我母亲武姜的意思,母命难违,我有什么办法啊?”


祭仲急得直用拐杖敲地板,看来国君年纪太小不懂政治。

“您母亲是个啥样的人,您还不知道吗?她哪有满足的时候啊?她的欲望就像地上的蔓草,蔓延起来就没法阻止了,不如趁他阴谋刚开始的时候就阻止她!”


郑庄公笑着说:

“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祭仲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先后扶立过郑庄公的四个儿子为国君(郑昭公、郑厉公、郑子亹和郑子婴),掌管郑国政权数十年,对郑国内部政变频繁负责。老谋深算的祭仲听后,自然明白了郑庄公的意思。

让他们先闹一闹,等他们的罪恶彰显了,越来越过分了,到时候再出手,那时不但国人会支持我,还显得我是个仁君,岂不美哉!于是祭仲便不再劝谏。

第二回合:共叔段变本加厉,来试探郑庄公。

共叔段用修城墙作为试探,看看哥哥的反应,结果等来等去没有反应,他马上“乘胜追击”,直接下令让郑国北边和西边边境的人民都听自己的命令,这是公开搞分裂啊。消息传到了国都,公子吕就劝郑庄公赶紧出手,晚了就来不及了。公子吕是郑庄公他爹郑武公的弟弟,也就是郑庄公的叔叔,肯定是不愿意看到郑国分裂。

公子吕对郑庄公说:

“国家就要分裂了,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想把郑国让给叔段,那么我去效忠他。如果你不想把郑国给他,那就赶紧弄死他。不要让老百姓都迷糊了,不知道郑国国君到底是谁?这样下去,很容易产生二心!”


郑庄公听后,还是老一套:

“不用管他,他们是在自取灭亡!咱们姑且再等一等吧!”


第三回合:收尾阶段,郑庄公设局打败叔段。

叔段一看,我哥哥是真废物啊,竟然一点反应都没有,就继续得寸进尺。让西境和北境的土地都并入自己的封邑,以后这些地方的人民都给我交税吧。

公子吕坐不住了,又跑过来问郑庄公:

“这回你该动手了吧!再不动手,他控制的人口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你到时候打不过他了咋办?”


郑庄公还是那句话:

“不着急啊,再等一等!叔段的行为不仁义,就不会有人真心拥护他,他统治的人口越多,崩溃得就越快。”


叔段一看,我三番五次地这么试探都没动静,这是老天要让我当国君啊!叔段热血上头,开始招募军队,制造战车,还秘密联系母亲武姜让他给自己当内应。

终于到了公元前722年,叔段正式起兵反叛,主动出击郑国国都新郑,结果一个回合就被郑庄公打败。叔段逃回到京邑,京邑的百姓不但不帮忙,还主动开门喜迎王师。叔段继续逃跑,先是去了鄢,最后又逃到了共,这也是共叔段名字的由来,他真名就叫姬段。

郑庄公给他弟弟安了两个套。第一个套是京邑的位置,郑庄公故意把更为富庶的京邑给弟弟,京邑东南距郑国国都新郑不足百里,西北近制邑,而东北的祭邑刚好就是大夫祭仲的封邑,所以哪怕打起来,直接被三路夹击,成为死地。

▲ 京邑的位置,如果打起仗来会被三路夹击,成为死地  ©惟真坊


第二个套是战争的主动权看似在弟弟手中,实则是郑庄公在钓鱼,眼看着弟弟招兵买马,郑庄公故意告诉妈妈,我要去周天子那里觐见,于是武姜赶紧泄露消息,叔段这才高高兴兴地出了城,谁知道刚一出城就被郑庄公的军队包了饺子。所以说,从头到尾,叔段和武姜都被郑庄公玩弄于股掌之间。




11



几乎所有评论者都一致认为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他阴险、虚伪、狡诈。然而我却认为郑庄公是一个以守为攻、冷静沉着、坐待时机,有勇有谋的政治家。在面对共叔段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他的权力的挑衅时,庄公选择了以守为攻,坐待时机的谋略,等待时机成熟,再一举除掉共叔段。“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昵,厚将崩”和考虑周全后“可矣”都表现了郑庄公极深的城府和高人一等谋略。

同时,郑庄公还是有孝心。大家可能又说,那明显是虚伪的,庄公那样做完全是为了做给全国人民看的,但仔细看看,其实不然。当郑庄公一举粉碎了姜氏及其弟共叔段的夺权阴谋之后,郑庄公并没有将其母一杀了之,而是“置姜氏于城颖”之后又“隧而相见”;还有就是“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马上就悔之。再到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无不是真情表露,看不到做作,因为后悔这种情绪是群众看不到的,既然是装样子,也不用在隧中装吧。

郑庄公掘地见母,母子和好如初。然而这件事没有就此结束,更深的仇恨、更大的凶险随之而来,共叔段叛乱失败后逃到卫国,而卫国为了牵制郑国,不让其做大,便支持共叔段反攻,派兵占领了廪延。于是郑庄公便联合周天子和虢国,共同出兵攻打卫国南部边境。此后的郑国战争不断。

郑庄公在位45年,大小战役无数,周边小国几乎打了个遍,郑庄公本人绝对称得上穷兵黩武四个字。郑庄公本是春秋第一霸,却因孔子厌恶,而被后谩骂三千年。他是后黑学的老祖宗,杀弟囚母,成功上位,历史上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一代伟人毛泽东评价他: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他对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都很懂得策略。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享年57岁。此后郑国国内诸公子为了君位争斗不休,加速了郑国的衰弱。回顾郑庄公的一生,其所作所为是独立个体要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新的一统天下的主观需求,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乃是大势所趋的大历史潮流,但是崇尚克己复礼的孔子及其后世传人,他们只会在礼乐崩坏中痛哭失声,把一腔怨气撒向了第一个挑战周王室尊严的郑庄公。于是便有了南宋学者黄震所言:郑庄公伐周,射王中肩,春秋初第一罪人。

郑庄公的一身是传奇的,是充满争议的。50年前,郑庄公逆产而生;50年后,郑庄公打败天子,开启诸侯混战、群雄割据的篇章。郑庄公去世后,诸侯问鼎,群雄争霸的局面由此纷至沓来,春秋大混战宣告开始。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









惟真坊
文学、书画爱好者,设计干货、素材、模板收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