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文逐字精读|《记承天寺夜游》
时尚
文化
2024-05-20 20:40
湖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名字出自《左传·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轼是古代战车上的一根横木,车上的扶手。瞻是看的意思。望之就是瞻,向前张望。登轼而望之,所以苏轼字子瞻。这是父亲希望儿子做一个有才能而不外显的人,因为轼是车上的一个重要部件,但它不像车厢、车轮那么明显,也就是希望他低调而有内涵。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辙就是车轮在地上碾出来的痕迹,一辆车飞驰而去留下了车辙,后面的车就依然会从前车辙上碾过去,所以前车之辙,后车由之。他爹的用意非常之深,辙是车印,形成于车但不属于车,车有多大的功劳车辙沾不到光,车有多大的灾祸,也殃及不到车辙,所以任你车毁人亡也跟车辙没有什么关系,他爹是希望他的小儿子有这种无灾无难的福气。事实证明,苏辙的命运要比他哥哥苏轼命运好太多。苏轼兄弟都有两套字,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苏辙字子由,又字同叔。仲和叔是兄弟排行,他们有一个早夭的兄长,所以苏轼实际上是老二,和仲、同叔出自《老子·四章》:和其光,同其尘。和光同尘是收敛光芒暗藏大用,跟他们的名一样,还是低调做人的意思。苏轼生于北宋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即1037年1月8日。四川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祖籍河北栾城。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治水名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 苏轼家族谱系
苏东坡是五千年来活得最精彩的人。林语堂曾说过: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曾国藩也曾说过: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风雨,过眼云烟,我行我素,泰然处之。他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年少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是两个人,后来,越了解他越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苏东坡。苏轼工诗善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苏东坡的父亲是苏洵,母亲程氏也是大家闺秀,对孩子的教育很重视。父亲苏洵早年游学四方。母亲程氏成为了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启蒙老师。苏轼12岁时,其祖父去世,苏轼的父亲苏洵因此守丧居家,闭门读书,对苏轼两兄弟也进行了言传身教,苏轼的父母给了他最好的家庭教育。十八岁时,苏轼娶了王弗,王弗也是一位才女,为丈夫提供过很多中肯的建议。1056年,苏洵带着20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出川,去开封参加科举考试,苏轼写了一篇《刑赏忠厚论》,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后大加赞赏,但欧阳修误以为这篇文章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将其定为第二名,苏轼也因此从本该的状元变成了榜眼。苏辙也在此次科举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篇《刑赏忠厚论》使苏轼从此名动京师,当时的文坛名人欧阳修非常欣赏苏轼,很多京圈的达官贵人也都成为他的粉丝。正在苏轼准备趁着名气大展拳脚之时,其母亲去世了。当时宋朝的“丁忧”制度规定,官员的直系亲属去世后,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1059年,守孝期满的两兄弟和父亲苏洵一起举家迁往京城,苏轼参加了当时皇帝为直接选拔特优人才而设定的“制科考试”。二十五岁时,苏轼凭借实力获得了第一名。宋神宗对他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后来苏轼做了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苏轼还朝,任判登闻鼓院。苏轼的仕途刚刚启程,本应一片大好,但后来苏轼的妻子王弗和父亲苏洵相继去世。妻子的去世对苏轼打击很大,苏轼为妻子写了非常著名的悼亡词《江城子》。父亲的去世,按“丁忧”制度要求,又要守孝三年。1059年守孝期满的苏轼再次回到京城,此时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上疏谈论新法的弊端,被王安石打击。苏轼也因此自请外调,宋神宗派他去杭州任通判。苏轼在杭州度过了一段惬意的日子,这期间苏轼创作了许多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且颇有政绩,对钱塘六井进行修复,解决了饮水问题。1074年,苏轼被调往密州(今山东)任知州,亲人分隔两地的伤感,中秋佳节,对月远望,让苏轼创作了有名的《水调歌头》。1077年,苏轼又调任到徐州任知州,黄河决堤,洪水暴涨。苏轼亲自带人阻塞城墙缺口保全徐州。1079年,苏轼调往湖州任知州,苏轼给宋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中的一些话被新党们利用,诬陷苏轼不忠于朝廷、妄自尊大,还从苏轼的诗作中挑出一些句子来诬陷。不久苏轼就被押送回京师,并且牵连了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由此开启了苏轼被贬之路,苏辙上疏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赎罪,很多有识之士也纷纷上疏为苏轼求情。此时已经退休的王安石也为其求情,“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初到黄州,苏东坡就写了《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苏州在黄州期间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寒食诗》《赤壁赋》等。苏轼还带着家人闲时开垦荒地,靠着种田补贴家用,给自己取了别号:东坡居士。在此期间苏轼还写了《猪肉颂》,发明一道美食,就是今天很有名的东坡肉。《记承天寺夜游》也写于此期间。1084年,苏轼的侍妾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苏遁,苏轼写了《洗儿》: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一年,苏轼奉诏离开黄州,幼儿不幸夭折,老来丧子的悲痛给了苏轼又一次打击。归途中,他去金陵拜访了王安石,两位曾经的政敌在此时也一笑泯恩仇了。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是苏轼的粉丝,开始重用苏轼。苏轼一路做到了翰林学士,此时的苏轼觉得新党和旧党都有弊端,他上疏抨击旧党的腐败现象。结果新旧两党都排挤苏轼,苏轼无奈,只能再次申请外调。1089年,苏轼再次回到杭州做官,当时杭州大旱、瘟疫饥荒一起发生,他上疏朝廷请求减免贡米,出资为百姓治病,带人修筑了西湖长堤。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不久又因政见不合而遭排挤,被调颍州。1092年调到扬州,1093年调到定州。高太后去世后,宋哲宗执政,苏轼又被贬到惠州,当时惠州的生活异常艰苦,属蛮荒之地,但苏轼依然苦中作乐,写下《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似乎是政敌们看不惯苏轼被贬官了还逍遥快活,于是把他弄到更远的地方,六十二岁的苏轼又到了海南儋州,到海南后的苏轼过着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凉泉的生活,不过乐观的苏东坡马上发现了海南美食——生蚝,“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在海南儋州的三年多时间里,苏轼也取得了卓越的政绩,他向当地百姓传播中原文明,指导当地土著人开荒种田,兴办学堂传授知识,当地人民一直把苏轼当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对他很崇敬。1100年,宋徽宗即位,朝廷颁布大赦,苏轼官复朝奉郎。由于不停地被贬官、调任,苏轼一生在14个州县担任过职务。1101年,苏轼在北归的途中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他却笑对人生,好好吃饭、认真生活。苏轼留给后世的不仅是那些不朽的作品,更是其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乐观的人生态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注释]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欣然起行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注释]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至:到。寻:寻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注释] 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庭院里。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朝为官,发现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就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在宋神宗即位的第二年,王安石被升为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了自己的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那个时期来讲比较革新,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合适的,当然张怀民也是反对中的一员。但是王安石是那种非常耿直的人,他没有向张怀民解释原因,而是用最直接的办法,让皇帝将张怀民贬到了黄州,与四年前反对他变法的苏轼一起做伴 。政治家都会将与自己有不同政见的人丢得远远的,王安石也不例外。张怀民只是宋朝的一位很小的主簿之类的官,由于与新党政见不合,就这样张怀民来到了黄州,遇到了同样被贬的苏轼。可能是双方的遭遇相同,让他们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在相识的过程中苏轼发现张怀民同样也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就有了《记承天寺夜游》。张怀民是在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刚刚被贬官的,而苏轼那时已经被贬了四年了。他和苏轼一样,也是被贬官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寓居在承天寺。他曾在住所之旁建起一座亭台,以纵览大好河山的美好风光,苏轼为之命名为“快哉亭”。关于这个“快哉亭”,苏轼的弟弟苏辙还写有一篇《黄州快哉亭记》,文章中表明张怀民这个人虽然屈居于主簿文书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荡,绝不把贬官这些事放在心上,闲暇之时游览山水、陶冶性情,身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有过人自制力和品格清高超逸的人。这就难怪他和苏轼能成为好友,并且苏轼大半夜还跑去把他喊出来一起去散步赏月,丝毫不怕打扰到他了。所谓志同道合者为朋,意气相投者为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注释]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盖:句首语气词,大概是。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积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这个“盖”字也很微妙,如果换成“乃”“此”等,则妙处全无,这个“盖”字直接承接了上边的那种陶醉在夜游之中了。哦,原来它是竹柏的影子啊,我还以为是水草呢。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注释]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柏竹是一种罗汉松科乔木,可以长到20米的高度。在古代的诗词里面,柏竹象征着的其实诗人孤傲、坚贞的品格。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评朱子论东坡文》中盛赞苏轼这篇小品文:“极有布置而无布置痕迹者,千古东坡一人而已。”苏轼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借景抒情,写月色而又不提及“月色”,写“赏月”而又不写仰望夜空,反而去写低头俯看——“庭下如积水空明”。同时,苏轼又用“藻荇交横”,比喻仕途的艰难;以“竹柏影”,比喻自身品行高洁。文章短小而意义深远;视角独特,而富有思想性。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处的“闲人”有二层意思:一是有闲情雅致,二是不得意的郁闷。苏轼自称闲人也是一种自嘲,在这么偏远、荒野之处做官,但依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也是一种自得。通过冰清玉洁、如诗如画的明月世界,展现了自己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乐观情怀。这么美的明月,只有乐观的人才有闲心雅致去欣赏。闲有四层意思:赏月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的心态。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作,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余秋雨说过: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附:苏轼的朋友圈(此表由惟真坊整理绘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附:苏轼一生纪事表(此表整理自水墨,爱历史爱文学,由惟真坊绘制,转载请注明出处)
惟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