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古文逐字精读|司马迁《鸿门宴》

时尚   文化   2024-07-15 17:25   湖北  




《鸿门宴》
汉·司马迁

公元前208年,反秦义军领袖项梁战死,被项梁拥立的楚怀王熊心把都城盱眙迁到彭城,此时作为天下之主的他面临两大问题:救赵和灭秦。同时他还把项羽和吕臣的兵权收归自己掌握,并加强刘邦的队伍。他还把入关灭秦的任务交给刘邦。

救赵是个非常急迫的任务,赵国都城此刻被秦国的两个主力兵团包围,一是从关中杀出的章邯兵团,另一个是驻守长城的长城兵团。如果赵国被秦军打败的话,整个反秦的起义军都将进入低潮。所以赵国就向外面求救,各个诸侯纷纷求救。
此时反秦义军进入低谷,陈胜死了,项梁死了,没有诸侯敢入关灭秦,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动摇楚怀天下盟主的位置。楚怀王为了鼓励诸侯入关灭秦,于是采用重赏的办法,制定了一个盟约,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怀王之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其实当时只有两个人愿意入关灭秦,就是刘邦和项羽。

最终楚怀王决定让刘邦西入秦关,让项羽北上求救。此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楚怀王认为项羽如果做了关中王以后,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威胁,如果刘邦先入关做了关中王,那刘邦就成了抗衡项羽的一个重要力量。所以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刘邦西入秦关。

在刘邦西入秦关,攻打秦国武关时,赵高杀了秦二世,主动派人联系刘邦,建议两人约分关中。此时,秦王子婴被扶上台,斩杀了赵高。秦王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投降了刘邦。刘邦顺利入关,进入咸阳。

刘邦入关后做了三件非常重要的决定:一是放弃复仇,不杀秦王子婴。二是,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放弃入住秦宫,还军霸上。三是,废除了秦国的法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此时的刘邦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有人的建议下,特别是在项羽北上求救,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打败了章邯军团和长城军团,项羽把关中的雍地拿出来封了秦国的降将章邯做了雍王后,刘邦决定封堵函谷关,不让其他诸侯进来抢夺地盘。这就相当于公开和项羽对抗,“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此时楚怀王熊心的地位迅速下降,项羽成了诸侯总盟主,是实际的掌权者。项羽有绝对的军事权力,也只有项羽才能决定谁能做关中王。而刘邦只有十万军队,却封堵了函谷关,想把整个关中据为己有。显然刘邦已成了项羽北伐后的一个敌人了。

项羽闻之大怒,决定攻打函谷关,于是带着军队来到戏水,两军相距40里。项羽进入关中后,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拉开了鸿门宴的序幕。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

楚军将要攻取关中,到达函谷关,发现有刘邦的军队把守,不能进入。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非常恼火,就派英布攻破函谷关。于是项羽进入关中,到达戏水之西。

司马迁只用短短几个字,项羽就攻破函谷关了,要知道函谷关可是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之地。这也说明了项羽的军事作战能力不是刘邦能比的。

戏水在今西安市临潼区城区之东。戏水为临潼东部一条不大的河流,源出骊山,为渭河的一小支流。戏水西岸有戏亭,为古地名,地方不大,历史上却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烽火戏诸侯。传说周幽王为博得宠妃褒姒一笑,点起烽燧戏弄了诸侯,因无事各路诸侯收兵而回。后幽王因宠褒姒,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联合曾、犬戎,进攻骊宫捉拿了周幽王。这次真的发生了战事,但烽火台上烽烟起却无兵来,诸侯以为幽王仍是博得褒姒一笑而点燃之,因无救兵,幽王被犬戎杀于戏水西岸之戏亭,西周由此而灭亡。留下了“一笑失天下”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另一个就是本文的鸿门宴。汉王元年(前206年)刘邦入关,项羽得知后率40万大军攻打函谷关,进入戏水。






1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

[注释] 军:驻扎。沛公:即汉高祖刘邦,在沛县(今属江苏)起兵反秦。霸上:就是“灞上”,即灞水西之白鹿原,在今陕西西安东。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wàng)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刘邦军队中掌管军政的曹无伤悄悄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做丞相,把秦国所有的珍宝都据为己有。”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项羽得知后很生气,下达军令说:“第二天犒劳士兵,替我打败刘邦的军队!”

[注释] 王:称王。旦日:第二天。“为击破沛公军”即“为我击破沛公军”。飨:用酒食款待宾客,这里是犒劳的意思。

项羽大怒有三个原因:一是自尊受伤。巨鹿之战后,其他去援助赵国的诸侯将领面见项羽的时候,“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是跪着走的,项羽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十分高大。由此项羽也成了诸侯将领的总盟主,他也满足于其他诸侯对他的臣服。而刘邦对项羽却是严把函谷关,连门都不让他进。二是怀王伤痛。刘邦为什么派重兵严守函谷关,是因为有之前怀王之约,而项羽对怀王是情有深仇大恨的,当年他叔叔项梁一死,怀王就把他的兵权夺了,而且还让刘邦先西行入关,自己作为一个副帅跟着宋义北伐救赵。最后项羽忍无可忍,杀掉宋义,项羽杀的不是宋义,杀的是楚怀王的权威。三是项羽对天下有自己的战略,刘邦严守函谷关想做关中王是破坏了项羽的战略,巨鹿之战后项羽封了秦将章邯做雍王,而雍只是关中之地的三分之一,说明项羽并不打算封关中王,因为关中王的权力太大了,一旦分封容易尾大不掉,留有祸患。言外之意就是,你刘邦也不能做关中王。

在秦灭亡之前,项羽和刘邦有共同的敌人——秦,有共同的目标——灭秦,此刻他们是盟友。而一旦秦朝灭亡,这两个集团就没有共同的目标和敌人,变成了两个对立的集团,此刻要争夺的是天下,显然项羽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如果项羽意识到这个变化的话,他就不会大怒了,而是大喜。因为刘邦严守函谷关,刚好给了项羽攻打的理由。此刻武力解决刘邦,确实是项羽集团的一个正确选择。但是这个选择的基础不牢固,它是建立在项羽的怒气之下,这也为后来鸿门宴刘邦的出逃作了铺垫。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这时候,项羽的军队四十万,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范增劝告项羽:“沛公当年在崤山以东的时候,对钱财货物非常贪恋,又很好色。如今进入函谷关后就不一样了,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呀!以后是要和你争夺天下的啊!赶快攻打他,不要错过机会。”

[注释] 说:劝说。山东:崤山以东。幸:宠幸,宠爱。气:预示吉凶之气。汉代方士多有望气之术,认为望某方云气即可测知吉凶。

范增是项羽手下的谋士,项羽非常敬重他,称他为“亚父”,亚父就是地位仅次于父亲的人,这是对他非常尊重的一种称呼。

范增说,刘邦在老家的时候贪财好色,现在入关以后,财也不要,色也不近,说明他在压抑自己的本性,他一定有所图,所以他的志向不小。刘邦头上的云气艳若五彩,形若蛟龙,这是天子之气。范增建议项羽赶快攻打刘邦,不要给他机会。



2



楚左尹(yǐn)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张良交好。

[注释] 左尹:令尹的辅佐,为楚国官名。项伯:项羽的族叔。素:向来。善:亲善,跟……要好。

古代兄长排名: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之为“季父”。此刻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战争的局势,这个人就是项伯。项伯和张良是生死之交,他要救张良,于是大战前夜跑到敌方阵营密见张良,想叫张良跟着自己走。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注释] 是:这。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把项羽准备攻打刘邦的消息详细地告诉了张良。



曰:“毋(wú)从俱死也!”
项伯说:“你不要和刘邦一起去死了,范增正和项羽商量杀掉你们。”

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yù)。”
张良说:“我替我的主公韩王成护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的情况非常危急,我私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

[注释] 毋从俱死: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亡去:逃离。语:告诉。

项伯很简单,张良可是极其复杂。张良得到绝密军情,他知道项伯来救他是为了义气,张良非常委婉的说,我是为了我的主公韩王成来护送刘邦,我要是开溜了,对汉王不义。“亡去不义”非常能够打动项伯。张良拿义说话,项伯无话可说,只能同意张良把绝密军情告诉刘邦。

张良本是韩国贵族,其父亲、祖父五世为韩国丞相,但是到了张良这一代,还没等到他仕宦为官,秦国已经把韩国灭了,张良也失去了显赫荣耀的地位。于是血气方刚的张良将自己心中的仇恨指向了秦国,策划了惊天动地的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事件。最后刺杀失败,自己开始了逃亡生涯。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举兵反秦。张良也在流亡的地方,聚集一百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张良积极策划复韩大业,他成功说服了项梁,立韩国公子韩成为韩王。张良与新立的韩王一起带着一千多人的队伍去攻打韩国的故地,但由于实力太弱小,只好在颍川附近打游击。后张良得知刘邦将西入关中时,毫不犹豫地将队伍拉到刘邦帐下。在两家的合作之下,攻下韩国十多座城池。这样一来,复韩大业也算有了点成果,于是刘邦将城池让给韩王留守,但作为交换条件,刘邦要求张良跟随自己左右。韩王成也爽快答应。

在张良的辅佐下,刘邦也迎来了人生事业上的第一次高潮。刘邦的队伍一路高歌猛进,智取宛城、攻破峣关、大败秦军于蓝田,兵临咸阳城下。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刘邦也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了秦国的奢靡宫殿中,无法自拔,樊哙等人的劝谏丝毫不起作用。此时张良起到了关键作用,用其高超的话术征服了刘邦,帮助刘邦度过了危机。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于是张良走进帐中,把详细的情况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该怎么办?”

[注释] 为:介词,对。

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

曰:“鲰(zōu)生说我曰:‘距关,毋内(nà)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就可以全部占领进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张良说:“料想大王您的军队能够抵挡项王吗?”

[注释] 鲰生:浅陋无知的小人。鲰,小。距通拒。内同纳。当:挡住,抵挡。
内也可以解释为让……进入。与下文的“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相同。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确实比不上啊!可这又该怎么办呢?”

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您不敢背叛项王。”

[注释] 固:确实。

张良这两问很巧妙。第一,他在了解情况,因为张良事先并不知道刘邦准备严守函谷关的情况。第二,他在提醒刘邦,此时项强刘弱。接着张良就把破解之策点给刘邦,你去告诉项伯,我刘邦不敢背叛项王。

其实张良给刘邦出的主意就是骗,先骗项伯,再骗项羽。刘邦极其聪明,一听张良让他骗,马上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张良说:“当年在秦国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现在我有了危难,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我感到很幸运。”

沛公曰:“孰(shào)与君少长(zhǎng)?”

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良曰:“长(zhǎng)于臣。”

张良说:“他比我年长。”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注释] 游:交游,交往。活之:使之活,使他免于死罪。幸:指项伯来告密这件事让我感到很幸运。孰与君少长:即“与君孰少长”,跟你相比年纪谁大谁小。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事,侍奉。

显然刘邦不是泛泛之辈,一般人遇到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刘邦临危不乱反而冷不丁地反过来倒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说明刘邦的政治敏锐度和警惕性很高。刘邦心里非常清楚,此时要化解这场危机,一是要死死抓住项伯,因为只有项伯能见到项羽,给自己带话。



张良出,要(yāo)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

[注释] 要通邀,邀请。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刘邦端起一杯酒向项伯敬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丝一毫的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咸阳的官吏和百姓,封存了仓库的财物,就是为了等待将军到来。我派遣将领严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着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告诉项王实情,我实在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注释] 卮:酒器。为寿:古时献酒致祝颂词叫为寿。秋毫:秋天动物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籍:登记。府库:仓库。出入:偏义副词,进入。非常:指意外变故。倍德:就是忘恩负义的意思。倍同背。

刘邦先是敬酒,然后约为婚姻,两家定为儿女亲家,拉近两人的关系。显然这不是张良教的,刘邦悟性极高。这场政治婚姻只是刘邦的欺骗手段而已,这也为下文鸿门宴上项伯为刘邦挡剑做了铺垫。

刘邦说我入关后所有的东西都封存在那,一点也不敢占为己有。刘邦本来打算把财物封存起来留着自己以后慢慢用,别让士兵一抢而空了。现在却变成了,我把财物封在那里是等着项羽来分配的。刘邦派人严守函谷关本意就是为了阻止项羽入关,现在却变成了应对突发事件,维持社会治安。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zǎo)自来谢项王!”

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你明天早晨可千万别忘了一早赶到鸿门,向项王解释谢罪。”

沛公曰:“诺。”

刘邦说:“好。”

[注释] 蚤同早。谢项王:向项王赔罪。谢,谢罪,道歉。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这时项伯又连夜返回,回到军营后,面见项羽,把刘邦的话全部都报告给了项羽,并趁机说:“假如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我们怎么能如此顺利地入关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讲信义的。不如趁此好好跟他谈谈。”

项王许诺。

项羽答应了。

项伯明显是在帮刘邦说话,刘邦是有功之臣,刘邦是首先占了关中之地的。项伯只是个糊涂人,并不是内奸,项伯只认义字。当年张良救了我,我现在来救你,是为了义;张良说我要是不把军情告诉沛公,是不义的;项伯说那行,为了义你可以告诉他;现在又跟项羽说,人家刘邦是有功劳的,你却要灭了他,是不义的。

可见项伯判断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只遵循一个原则——义。大战前夜私见张良、私见刘邦、泄露军情,这都是难免一死的重罪。而“项王许诺”,显然项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用军事手段消灭刘邦集团的命令撤销了。

此时也暴露出来项羽三个问题:一是没有追究项伯,项伯可是通敌之罪啊。二是不询问,张良如此忠心耿耿的把破敌之策告诉刘邦之时,刘邦还反问“君安于项伯有故?”,此刻的项羽是否应该问一句“君安于张良有故?”刘邦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都保持着警醒,而项羽在如此从容的时刻却无丝毫警惕。也反映了刘邦的政治精明,项羽的政治糊涂。三是不商量,项羽没有和谋士范增商量就答应取消军事行动。

刘邦表示臣服,项羽的自尊得到满足了;刘邦愿意臣服,怀王之约可以废除了,项羽可以自主地分封关中之地了。项羽为什么轻信项伯?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直到此刻,项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最大的敌人是刘邦。

刘邦的鸿门说辞奏效了,项羽感到很惭愧,于是就决定招待刘邦,请他吃饭,这就是鸿门宴。鸿门宴中项羽并没有杀刘邦之心,真正要杀刘邦的是范增。范增觉得刘邦这个人太可怕了,刘邦能在大战前夜得到军情,把战争摆平了。第二天和项羽见面,一番说辞竟然能让项羽自己说出卧底的内奸曹无伤。这么一个对手实在是患祸,所以决定除掉刘邦。



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至鸿门。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

[注释] 从:使……跟从。骑:一人一马为一骑。

鸿门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

▲  鸿门距离刘邦的军营霸上20公里




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xì)。”

刘邦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击破秦军,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将军您和我产生了误会。”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要不是他,我项籍怎么会这么对付你呢?”

[注释] 戮力:同心协力。不自意:自己想不到。郤通隙,隔阂。

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说辞,刘邦先是说咱们有共同的敌人,我们曾并肩作战。然后强调自己没想到先入关,事实是刘邦一开始就急不可耐的想先入关,成为关中王。言外之意就是,一定是项王您先入关。这是奉迎,安抚项羽。项羽最不服的就是你刘邦啥也不会,你小子竟然先入关了。另一方面,刘邦是拿怀王之约“谁先入关中者王之”,来压制项羽。虽然我没想到我先入关,但最终还是我先入的关。最后说有小人在中间挑拨离间,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历史的必然,而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把历史的必然说成历史的偶然。这一招极其高明。

结果项羽一句话把曹无伤卖了,而且卖得很彻底。本来曹无伤是刘邦阵营潜伏的卧底,曹无伤跟刘邦可是老相识了,当年刘邦沛县起兵,曹无伤就是左司马,曹无伤是个功臣,一直跟着刘邦。此时曹无伤向项羽告密,主要是看到项羽的势力太强了,将来主持分封的是项羽,如果能够讨好项羽,说不定将来能封点东西。

此刻项羽拿曹无伤为自己开脱,为自己洗刷,说明项羽感到自己很理亏,心虚,对不起自己的哥们儿,所以拿曹无伤来解脱自己。刘邦的一番谎言竟然让项羽感到对不起说谎的人,也说明了刘邦的说辞起作用了,项羽对刘邦没有杀心了。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注释] 即日:当天。因:就。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

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jué)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又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下定决心,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

[注释] 数:多次。目:使眼色。玦: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三:这里是表示好几次。

古代军帐门一般是靠东边的,下文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说明门就是在东边。在古代自古就有东向为尊的说法,其实就是离入口最远的位置,面朝着门的位置最尊贵。原则上刘邦是客,根据我们中国古代的礼仪,客人应该是奉为上座的。理应刘邦是应该坐在西面这个位置,东向座。刘邦和项羽的地位是一样的,即便此时项羽刚刚打赢巨鹿之战,立了大功,理应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那么第二尊贵的位置,也就是坐北朝南的位置,应该是给刘邦坐的,第三等的位置可能才轮得上范增。从座次安排可以看出,项羽的态度非常倨傲。

▲  从座次安排可以看出,项羽的态度非常倨傲


范增多次举玦给项羽看,玦就是决,就是让项羽快下定决心,杀掉刘邦。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fǒu)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刘邦太过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以后你们都将被他俘虏!”

[注释] 忍:狠心。若:汝,你。不者:不然的话。不同否。若属:你们这些人。且:将。为所虏:被他俘虏。



庄则入为寿。

项庄就进去敬酒。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助兴。”

项王曰:“诺。”

项羽说:“好。”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项庄拔剑起舞,此时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因此无法刺杀沛公。

[注释] 翼蔽:遮蔽,掩护。翼,翅膀,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此时的六个人,项羽:不知道“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然不会同意项庄舞剑。刘邦:作为被刺杀的对象,心里非常清楚项庄是来杀自己的。张良:心里很明白,但洞若观火。范增:刺杀的主谋。项庄:杀手。项伯:看得很清楚,于是拔剑借舞剑之名保护沛公。六个人中,五个人心里都明白鸿门宴的目的,只有项羽不明白。所以鸿门宴就是五个明白人陪着一个糊涂人喝的一场酒。



4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

此时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

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假装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我要与主公同生死。”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

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身体拿着盾牌撞进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来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都直立起来,眼眶都裂开了。

[注释] 拥:抱,持。交戟:把戟交叉起来。仆:倒下。披:分开。瞋目:睁大眼睛。眦:眼眶。

张良很少说到急这个字,这里的“甚急”说明情况已经很危急了。樊哙的闯帐,项庄的舞剑肯定进行不下去了。项庄、项伯此时也就退下去了。



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

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闯帐的客人是谁?”

张良曰:“沛公之参(cān)(shèng)樊哙者也。”

张良说:“是沛公的警卫樊哙。”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身旁的人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

[注释] 跽:挺直上身跪起来。古人席地而坐,坐时臀部压在小腿上,挺直上身就显得身子长了,叫长跪,就是跽。参乘:即“骖乘”,古代主将战车上居于右侧担任护卫的武士,又叫车右。斗:古代盛酒器。



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

项羽又说:“赏他一条大猪腿。”

则与一生彘肩。

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前腿。

[注释] 彘肩:猪腿。生:未加工的。啖:吃。


彘,本意是野猪,后来泛指猪。“彘肩”就是猪肘子。关于“生彘肩”说法莫衷一是。有人说,这就是指一条生的猪腿;也有人说,这是一条半煮熟的猪腿;还有人说,“生”的意思是“新鲜”,这是一条烹饪后味道鲜美的肘子;还有人说“生”是”全“的误笔,完整的意思。

古代没有炒锅,肉不能炒着吃,大多都是切成大块或者整块放进鼎之类的大锅里煮。而且古时候工业不发达,盐非常贵,大多都是白水煮,熟了后捞出来,切成小块,蘸酱吃。孔子就曾经说过:“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吃肉的时候,不能没有蘸酱。所以就有学者认为,这种没切的肉,就称为“生”肉。“生彘肩”并不是没煮过的猪腿,“生”在这里的意思是“未加工”,没有切过的意思。

还有人认为,秦汉时期人们吃饭都是分餐制,一人一桌,个人吃个人的。临时加菜,只能从厨房拿。所以这里“生彘肩”就是一条生的猪腿。给樊哙生猪腿肯定不是项羽的意思,项羽只说了赐之彘肩,并没有说赐之生彘肩。因为项羽没有说拿生的,下人肯定也不敢私自做主拿个生猪腿上来。这事八成是范增的主意。给他个生猪腿就是想羞辱一下樊哙。项王赐饭,不吃就是不给项羽面子。吃,你就只能啃生的。谁知道樊哙就敢吃生猪腿。一下子就把大家伙镇住了,这也让项羽好感大增。赞叹说到:壮士!

当然,樊哙的心思根本没在吃饭上,所以才以盾为砧、以剑为刀直接切吃生肉。樊哙现场表演切吃生肉也就很可能多了一层含义:那就是在向主公刘邦演示什么叫作“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这是让刘邦不要等死赶快逃跑!现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羽是刀与砧板,我们都是案板上的鱼和肉。不能坐在那等死,要找机会赶紧跑!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dàn)之。

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

按剑而跽,跪是脚后跟紧挨着屁股,跽是脚后跟离开屁股,上身挺直,这是一种警备的跪姿。面对如此凶狠的人冲到帷幕之中,项羽只说了句“客何为者?”淡定警觉又不失风度。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

项羽说:“壮士!还能再喝一杯吗?”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丝一毫的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严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大王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要诛杀有功劳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下里认为大王肯定不会这么做的。”

[注释] 举:尽、全,举国上下。刑人:给人用刑。胜:尽,极。细说:指小人的谗言。

樊哙先骂秦王杀人,实际暗指项羽,你如果依照秦王杀人天下也要背叛你;然后提到怀王之约,这是拿怀王之约来压制项羽,接着赞扬刘邦的作为,最后指责项羽听信小人之言要杀刘邦这个功臣,肯定的说大王您肯定不会杀刘邦的。此番说辞不是出自谋士或文人之口,而是出自一个赳赳武夫,一个粗人的慷慨陈词,所以听起来很容易让人相信。这番说辞很可能是张良教樊哙说的。



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

樊哙从良坐。

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去。

[注释] 如厕:上厕所。如,往。

樊哙的一番说辞竟然让项羽答不上话来。樊哙闯帐缓解了鸿门宴的危机,化解了刘邦面临的凶险。刘邦一看形势稍有缓和,马上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也叫了出来。也可以看出,刘邦是个特别精明的人。



5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我现在出来,还没有向项羽告辞,这该怎么办?”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wéi)?”

樊哙说:“做大事不要顾及细节,行大礼不要在意那些繁文缛节。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菜刀和砧板间的鱼肉,任人宰割,还辞别什么呢?”

[注释] 大行:指干大事。细谨:小的礼节。谨,仪节,礼节。大礼:指把握大节。辞:推辞,这里有避开,回避的意思。俎:切肉的砧板。何辞为:即“辞何为”,还告辞什么。为,语气助词。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也翻译为:做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细节,有大风度的人不责怪小错误。



于是遂去。

于是就决定离去。

乃令张良留谢。

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羽;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发怒,宴席上气氛不对,不敢亲自献上。您替我把它们献上去吧。”

张良曰:“谨诺。”

张良说:“好。”

[注释] 何操:带了什么。操,持,拿。会:正赶上,恰巧。



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这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两地相距四十里。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彊(qiáng)、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拿着剑和盾牌的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四人跟着刘邦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选择了一条通往芷阳的小路。

[注释] 置:放下,丢下。步走,徒步跑,指不骑马乘车。道:取道,经过。间行:抄小道走。



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duó)我至军中,公乃入。”

刘邦对张良说:“我们从这条小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你揣度一下,估计我回到军营里时,您再进帐向项羽告别。”

[注释] 度:估计。

刘邦出来后先是商量,咱们不辞而别好不好?接着安排善后,留下张良善后。嘱咐张良,你可千万别进去早了,“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估计着我回到军营后,你再去向项羽告别。刘邦把规划的路程、逃跑的时间、张良进帐向项羽辞别的时间都安排好了。刘邦来的时候带了100多个随从,走的时候只带着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四人,抄着小道徒步,并且并未告知其他的随从。如果四人都骑马动静太大,容易引起怀疑,怕惊动了范增,于是刘邦一人骑马,四员大将持剑盾跟着徒步而行。刘邦的精明再次令惊叹。



6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bēi)(sháo),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张良进去辞别,说:“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敬献给范大将军。”

[注释] 不胜桮杓:意思是不能再喝。不胜,禁不起。桮杓,两种酒器,这里借指酒。再拜:表示恭敬的礼节,这里就是恭敬的意思。足下:古代对于同辈的敬称,也可以用于对长辈的敬称。



项王曰:“沛公安在?”

项羽说:“沛公在哪里?”

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他已脱身独自离开,现在应该回到军营了。”

[注释] 安在:在哪里。督过:责备。

此刻的刘邦已逃回军营,项羽却毫不知情。项羽的一句“沛公安在?”项羽的糊涂和刘邦的精明真是鲜明的对比。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项羽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亚父范增接过玉斗,扔在地上,拔出剑来剁碎了它。

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注释] 竖子:等于说小子,奴才。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刘邦回到军中,立刻诛杀了奸细曹无伤。

竖子明骂项庄,暗中指的是项羽。范增此刻大怒,口无遮拦,把自己与项羽的矛盾公开化了,后来陈平使反间计,项羽就怀疑范增和刘邦勾结,为范增的出走埋下的伏笔。

刘邦回到营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唯一的卧底左司马曹无伤杀了,鸿门宴到此全部结束,刘邦安全地从鸿门脱险。



7



刘邦为什么能顺利地从鸿门脱险?

鸿门说辞解除了项羽的思想武装,项伯的帮忙让项庄的行刺无法实行,樊哙的闯帐转移了整个宴会的视线,刘邦的逃席避免了节外生枝,项羽的糊涂让他轻纵对手。最重要的原因是项羽并未意识到刘邦才是他身边最危险的敌人,才导致刘邦的在劫可逃。刘邦选择的是帝业,当皇帝,做天下的统治者、独裁者。而项羽选择的是霸业,当霸王,诸侯一方。霸业是当天下诸侯的盟主,你只要愿意臣服,我就不杀你。这可能也是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之一。

项羽在鸿门宴上轻意放走了刘邦,由此也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过了几日,项羽引兵向西,搞了个咸阳大屠杀,并将秦王子婴杀死,放火烧了宫殿,大火烧了足足三个月。抢了妇女和财宝就往东撤了,秦民大失所望。

此时项羽的手下韩生劝项羽说:“我们应该在关中发展啊,回江东干什么!”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退下后韩生对身边的人说:“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不其然!”项羽听说后,非常生气,烹杀了韩生。

可以看出项羽是个冲动鲁莽的人,他过于迷信武力,大肆杀戮不得民心,自以为是、不听劝告,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和过低的政治觉悟注定难成大业。

有人会问,作为亚父的范增为什么事先没有埋伏刀斧手直取刘邦的性命呢?

不是范增不能,而是他不敢。

项羽是什么人?陈平在弃楚投汉时曾这样评价项羽:“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从陈平的这席话中可知项羽这个人家族观念非常强,项家族人在项羽心中是核心地位,即便是尊称亚父的范增都无法企及,可见范增虽有亚父之名,而无亲族之实。

范增初次拜见项梁时,恰巧陈胜吴广起义新败,面对抗秦运动的低落,范增对项梁做了精辟的分析。

在范增看来陈胜吴广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打出了“张楚”的旗号,却没有拥立楚王的后人,反而还自立为王,项梁认为范增一语中的,于是找来楚王的后人熊心立为楚怀王以召集楚地豪杰共襄灭秦大业。

项家军实力倍增,从此迈上了诛灭暴秦的快车道,范增一招“借尸还魂”的布局劳苦功高。然而,楚怀王熊心登基后,处处想夺回军政大权,并因此同项羽产生了分歧,此后,熊心更是命刘邦西进入秦、项羽北上救赵,再定下“先入关中者王之”的盟约。可以说楚怀王熊心坐山观虎斗的争权夺利之心昭然若揭。

处处掣肘、憋屈窝火的项羽自然怀疑起了范增的真实用意,特别是巨鹿之战后,项羽威名赫赫、震烁华夏,而此时的楚怀王熊心确实是多余的摆设。孤高自傲的项羽相信凭借一己之力扫荡天下毫无压力,为何还要打着楚怀王熊心的名号行事?于是灭秦不久,项羽杀掉了义帝熊心,但同时在项羽的心里泛起了这样的疑问:亚父范增扶植熊心真的是替我考虑吗?

虽然项羽同范增此时表面仍以父子相称,但显然二人的关系早已变了味。正如范增所预料的那般,西楚霸王项羽大封诸侯不久,由于分封不公,诸侯先后反叛,项羽忙于四处救火,刘邦趁机杀出汉中与项羽大战于荥阳。项羽在范增的筹划下将刘邦死死困在了荥阳。

刘邦打不过只得派出汉使求和,内奸项伯也抓住时机在项羽耳边吹风,项羽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打算放刘邦一马。范增苦劝,项羽却说:“亚父此言差矣!今天下纷乱,人心思定,汉王若真有心言和,寡人又何必苦苦相逼?不如暂许其和,以观后事!”,项羽这话气得范增连拍桌子大吼:“天予不取,必受其咎,今日若养虎为患,君王后必悔之!”。

范增苦谏失败,项羽停止了对刘邦的进攻,本可有机会一举灭掉刘邦的项羽不久为自己彻底敲响了丧钟。

在项羽、刘邦两大集团暂时免战荥阳时,汉使来到楚营请求项羽派出代表至汉军商谈停战事宜,楚军使者来到汉军大营后,陈平使用反间计故意将楚军使臣当作范增,先是以饕餮盛宴款待,继而发现使臣不是范增,又故意换上了粗茶淡饭招待,引起楚营使者怀疑。

楚使受辱回到楚营跟项羽打起了范增的小报告,至此项羽对范增彻底失去了的信任。悲愤不已的范增仰天长叹:“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说罢便离开了楚营,不久暴毙于回乡途中。

苏东坡曾在《范增论》中写道:“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从苏东坡的话语中,可以看项羽同范增表面上情同父子,但实则有父子之名而无真情之实。特别是在项羽攻破武关派出使者探听楚怀王熊心的口气,熊心回复了“如约”二字,项羽对义帝熊心的恨可以说此时已经转嫁到范增的头上来了,毕竟义帝是范增提出所立。

范增非常明白此时形势,二人嫌隙已经逐渐变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倘若范增擅自行动或许下场更为凄惨。因此面对刘邦亲赴鸿门宴,他没有采取埋伏刀斧手先斩后奏的越格举措,而是任由项羽纵虎归山。

毛主席曾说过: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汉太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最终刘邦成功了,项羽失败了,但他们都是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他真性情、豪迈,从不遮遮掩掩,不计利害,所以即便是在成王败寇的观念之下,人们依旧敬佩项羽。李清照也曾经写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称赞了项羽的英雄气概。而刘邦,他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时代成就了他,他亦成就了时代。他顺应了历史潮流,也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使命,最终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附:重点字词释义归纳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









惟真坊
文学、书画爱好者,设计干货、素材、模板收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