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国祚790年,属于五千年历史中最长的朝代。卫国国祚908年,是近800诸侯中存世最久的。
卫国位于今天河南省鹤壁市,卫国第十八位国君卫懿公,他在朝歌宫廷西北处养鹤,玩鹤丧志的他使得卫国历史上第一次被灭,而今天的鹤壁正是由卫国时“鹤栖南山峭壁”而得名。
卫国的历史很耐人寻味,它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中建国时间最早的国家之一,而灭国几乎又是最晚的。卫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姬姓诸侯国,建国之初是西周一流强国、大国,但却两次灭国、两次复国,一步步走向衰落。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秦国的人才靠魏国,魏国的人才靠卫国。卫国人才辈出,商鞅、吴起、吕不韦皆出自卫国。西周时期的卫国曾经也做过诸侯国中的方伯,他让诸侯们往东,大家不敢往西;他让诸侯们来开会,大家都不敢迟到。卫国在周朝初封天下时(卫康叔)是侯爵,到了西周中后期(卫武公)成为公爵。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当诸侯们忙着给自己加官进爵、称王称霸的时候,卫国却反其道而行,开始摆烂:从公爵(卫声公)自降身价为侯爵(卫成侯),很快又把自己贬为封君,直到最后的卫君角被秦二世贬为庶人。
要说清楚卫国来历,就绕不开周朝的分封,而说到分封就需要了解“二王三恪”制度。“二王三恪”制度就是所谓的“灭国不绝祀”。本质上,周取代商,在商纣王自焚殉国的三年内,周其实还没有实力单靠一场武王灭商的牧野之战完成对商人旧势力的整合统一。为了整合旧势力,把这些势力团结起来为自己所用,周公旦和周成王对商朝和夏朝旧贵族们施行了“二王三恪”制度。“二王三恪”就是新的朝代对旧的朝代王室宗族施加怀柔的手段,笼络人心。周朝给商朝王室旧部一些怀柔政策,比如给他们的王室成员封地,封为高等公侯爵位,他们也不用对周王室以臣子礼仪相迎,而是以宾客的方式对待,甚至他们还可以保留原有的宗祠、祭祀。就好像在周朝的地盘上安放了商人的大使馆或领事馆,商朝王室在这里依然享有以前贵族时的一些特殊权利。
怀柔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的目的就是为了起到一个“和”的作用。有了道义上的基础,也为周公他们后续发动商人二次东征打下了基础。这套怀柔政策真正实施下去就是:周把商的都城朝歌一分为四,中心区留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为了更好地监视武庚和商朝遗民,周武王听取了周公的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在北方设立邶国,由霍叔管理;在南方设立鄘国,由蔡叔管理;在东方设立了卫国,由管叔管理,他们三位被称为“三监”。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管叔、蔡叔、霍叔他们各有封地,却又不得不在三监的范围,所以在朝歌周围的三监其实是军事管辖权,也就是由三支周王室信得过的近卫军驻守在朝歌的北面、东面、南面,相当于围着朝歌建立一圈军事基地。这其中又以管叔为长,周朝初年管叔实际上是方伯,统领各方诸侯。为什么没有军队在朝歌西面?因为西面是太行山。
周公旦自己的封地原本在鲁,可是他却没有去,而是把自己的长子伯禽送去了鲁,周公自己却留在镐京陪在14岁的周成王身边,美其名曰:主少国疑。周公说只有自己摄政才能威慑商人旧部及东夷势力。
就算是主少国疑,但如果按照周初施行的兄终弟及来说,摄政王应该是老三方伯管叔,毕竟嫡长子伯邑考死后,就是以兄终弟及的方式传给了老二——周武王姬发。现在周武王去世,管叔最长,所以在管叔看来,自然认为老四周公旦摄政周成王有不臣之心,而且周公旦还赖在镐京不去自己的封地鲁,更是其心可诛。
于是在公元前1014年,管叔认为周公旦摄政其实就是要篡位,于是带着蔡叔、霍叔一起造反了。同时还联合殷商旧部武庚,以及奄国等17个东夷方国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正是由于三监之乱,周公旦有了二次革命——继续对商人旧部东征的正当性。周公最终凭三监之乱,杀武庚、诛管叔、放蔡叔、贬霍叔,这之后才把九弟康叔封到了朝歌,建立卫国,成为新的方伯,统领东部王师——殷八师。
《尚书•大传》中称周公在摄政的七年里干了七件大事情: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践奄是指周公东征时打跑了东夷中的奄国,而奄国的都城就是曲阜,孔子就出生在曲阜。曲阜是商王朝的三朝旧部, 灭了奄国后周公把鲁国迁移到了原来的奄国,周武王时分封给周公的鲁国其实是西鲁,在河南鲁山附近。而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去的封地曲阜实际上是东鲁,为的是镇压和看守奄国的旧部遗民,所以伯禽也同时带来了周公的周礼,用以克制曲阜这浓厚的商礼祭祀文化。
奄国,嬴姓,奄国灭亡后遗民也分散到了全国各地。后来的秦国和赵国同宗,都是嬴姓赵氏,战国恩怨结得最深的两位本却是一个宗族。周公东征后,用敌人克制敌人,变相把奄国遗民驱赶到了:一个在西边替周养马看犬戎(后来的秦国),一个在北边替周修长城看匈奴(后来的赵国)。周人对奄国嬴姓什么态度,后来嬴姓秦人对周也是什么态度,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建侯卫为什么能算作周公的大事?毕竟光周公时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为什么偏偏要拿卫国出来单说呢?武王灭商后,周朝要统治管理新打下的疆土,必须建立属国拥护王室,当时最难平定的就是商朝贵族,周公把他们迁到东周洛邑亲自看管,这是营建成周很大的一个用意。同时周公封同母弟康叔做卫侯,统治朝歌殷商的七族平民,最后把商纣王同父异母却没有造反的庶长兄微子分封到商丘,建立宋国。宋国是三恪公国,不过周围全是姬姓诸侯看着。周公同时把曲阜这个奄商故地分给自己,就是鲁国,让自己的亲儿子伯禽来看管。
康叔封到卫国时,周公恐康叔年少负此大任,对其进行告诫。亲自写了《尚书·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
康叔封地最大,权势最重,并带着重兵镇压商人和东夷诸国,在当时是主要的侯国。康叔也称为孟侯,孟代表着长的意思。
卫国权力有多大呢?姜太公在位时,齐国有周朝的征伐之权,但也不过只有2个师,5000人的兵力。他死后的齐国只有1.5个师。至于征伐之权,卫国旁边的邢国也有,西边的虢国也有。征伐之权的区别在于:到底有多少能调动中央军的军权!康叔所在的卫国就有调动中央军殷八师的征伐之权,殷八师之所以称为殷八师,就是因为他们驻地在殷,也就是卫国。卫国就是西周时中央军的所在地。
周公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只是辅佐周成王,他和篡汉的曹魏不同,周公摄政七年之后居然还能把王权交还到了周成王的手里,占据高位还能激流勇退,这才是他的伟大之处。
公元前1041年,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将平叛有功的弟弟康叔,改封为卫国国君,建都殷商故都朝歌,是为卫康叔。卫国始封时疆域横跨豫、冀、兖三州,统治殷商王畿之地与殷遗民七族。康叔到卫国就封后,遵循周公旦《康诰》《酒诰》《梓材》的告诫,以其父周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使得卫国一举成为西周大国。
公元前1038年,康叔前往周朝担任司寇之职,其子康伯镇守卫国。卫康伯执政时,率领“殷八师”为周王室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使得卫国成为西周东部的重要屏障。
其后的百余年间,卫国历经五位君主,事迹不详,但卫国依旧为当世一流强国。
公元前9世纪,卫国第八任国君卫顷侯,用重金贿赂周夷王,爵位从伯爵升为侯爵。公元前856年,卫顷侯去世。其子卫釐侯继位,卫釐侯在位时非常宠爱小儿子卫和,而卫和便用父亲的赏赐收买武士。
公元前814年,在位42年的卫釐侯去世,太子卫余继位,是为卫共伯。公元前813年,卫共伯之弟卫和在卫釐侯墓地前袭杀卫共伯,卫共伯不得已逃到父亲的墓中,自杀而死。卫和自立为君,是为卫武公。卫武公篡位后,复修先祖康叔之德政,深受百姓爱戴。
卫国在西周时期一直很活跃,卫国最大的亮点是卫武公,他活了95岁,曾协助周平王东迁洛阳,因为辅佐有功,卫国也由侯爵正式被任命为公爵。甚至有不少证据表明:周召共和时,真正代行王权的共伯和其实就是卫武公,原因是共伯和执政多年后下野回归的就是卫国,而且卫武公的哥哥谥号叫共伯余,卫武公名叫和,所以很大概率这位神秘的共伯和就是卫武公。
卫国的命运可以说是紧紧地和周朝绑在一起的,周王畿强则卫强,周王畿弱则卫弱。西周最后一任君主周幽王犯了“废长立幼”的禁忌,外戚申国为了自己的外孙——曾经的太子姬宜臼,带着犬戎攻入宗周王畿,杀周幽王、太子伯服、郑桓公于骊山下。犬戎杀死周幽王之后,年近90的卫武公带兵前去勤王,不过此时的王畿内有周携王(姬余臣),还有周平王(姬宜臼),是二王并立的格局。卫、郑、秦、晋四方诸侯勤的是周平王,而虢国勤的是周携王。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中记载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犬戎攻入镐京,郑桓公被申国和犬戎杀死,而此时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却身处卫国,而且一待就是三年。这么重要的时候,郑武公却待在卫国三年不去救父亲,为父报仇。有不少学者认为:此时的郑武公原本是支持周携王的,结果因此被卫武公软禁了起来,最后才不得不改变立场支持周平王。郑武公不为父亲郑桓公报仇,而是迎娶了有杀父之仇的申侯之女武姜,以此作为加入周平王阵营的投名状。
如果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细思极恐,如果卫武公没有软禁郑武公,如果郑武公站在虢国和周携王一边,是不是就没有东周了?历史没有假设,历史只有合理的想象。
因护送周平王有功,卫武公获得了周平王的“公爵”封号。卫国在这时似乎又可以再一次成为东周的方伯,可惜变天了,大锅饭的格局破局了,卫国还和古董一样活在西周的世界里。此时,秦国拿到了宗周的征伐权,晋国拿到了河东之地的征伐权,郑国获得了成周附近的王畿大片土地,而卫国只获得了一个虚有其表的“公爵”封号。春秋五霸的格局已经开始显现。
公元前758年,在位55年的卫武公去世,终年95岁。卫国人感其德治,作诗《淇奥》歌颂:
卫武公去世后,其子卫扬继位,是为卫前庄公。
公元前740年,卫前庄公任命次子州吁为将,大夫石碏劝谏:“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但卫前庄公未曾理会。
公元前735年,在位23年的卫前庄公去世,太子卫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公元前733年,卫桓公罢免弟弟州吁职务,州吁逃离卫国。公元前722年,卫桓公替郑国叛乱的共叔段之子公孙滑出兵进攻郑国,占领郑国的廪延。
公元前721年,郑庄公派兵进攻卫国,以讨伐公孙滑。
公元前719年,州吁聚集流民弑杀在位16年卫桓公,自立为君,是为卫前废公。卫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遭到弑杀的国君。州吁也成为卫国第一位篡位成功的公子。此后弑君成为惯例。
为了得国民的认可,转移民众的视线。公元前719年二月,卫前废公联合宋、陈、蔡三国一同进攻郑国,包围郑国都城五日后撤兵。同年九月,卫国大夫石碏联合陈桓公杀死州吁,并大义灭亲,将参与弑君之事的儿子石厚诛杀。同年十二月,石碏从邢国迎回卫桓公的弟弟公子晋回国即位,是为卫宣公。
公元前718—713年,卫国与郑国数次开战,接连败北。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强行夺取了郑庄公在周朝的卿士之职,并带领卫、蔡、陈三国军队讨伐郑国。此战郑军将领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联军大败而逃,周天子威信荡然无存,礼崩乐坏正式开始。
公元前705年,战败的卫宣公投靠了郑国,郑、卫、齐三国共同进攻盟邑、向邑,周桓公被迫把盟邑、向邑的百姓迁走。公元前702年,卫齐郑三国联军与鲁军在郎地交战。公元前701年,卫、齐、郑、宋四国在恶曹举行会盟。
卫宣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先与其父姬妾私通,后抢其子之妻筑台纳媳,并诛杀二子,为礼崩乐坏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卫宣公给太子伋娶了齐国的媳妇宣姜,结果这个姑娘太好看了,卫宣公就自己霸占了。宣姜生了两个儿子:寿和朔。这两个儿子性格完全不同,朔在宣公面前说太子伋的坏话,宣公因为霸占了伋的媳妇,本身就防着伋,听了朔的话后就起了杀心。于是他派太子伋出使齐国,暗地里派遣杀手假装强盗在路上杀了他。结果这件事被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寿知道了,寿连忙跑去告诉太子伋。结果太子伋却说到:“逆父命求生,不可!”坚持要去送死。寿没有办法,就假冒太子伋提前出发,让强盗把自己当成太子给杀了。白白送死。
太子伋得知后,跑去和强盗说:“你杀错人了,我才是你们要杀的太子伋。”结果也被强盗所杀。
公元前700年,在位19年的卫宣公去世。由于太子伋和公子寿两个竞争对手都死了,在卫宣公去世后,公子朔顺利继位,是为卫惠公。但卫国内的大臣和太子伋的老师却不干了,他们很反感公子朔的行为。公元前696年,卫国其他公子和大臣起兵攻打卫惠公。卫惠公出逃到齐国,去找舅舅齐襄公。大臣们拥立公子伋的弟弟黔牟。
此时的齐襄公正在忙着吞并邻国。八年之后,公元前688年,齐襄公出兵帮助外甥卫惠公复位,公子黔牟无力抵抗,逃到周王室那里。
公元前680年至678年,卫惠公与齐国数次会盟,尊齐国为霸主。公元前675年,卫惠公因怨恨东周收容安置公子黔牟,于是联合南燕一起攻打周王室,周惠王出逃。卫惠公立周惠王之弟王子颓为王。
公元前669年,两次在位共计21年的卫惠公去世。其子卫赤继位,是为卫懿公。屡屡内乱的卫国,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神君”。
卫懿公在位后,大肆搜买天下之鹤,以鹤之品相封赏其官位俸禄,并赐鹤之车乘、侍从、宅第,是为“鹤将军”。
公元前660年,狄人听说卫懿公好鹤荒政,卫国人心离散,便出兵攻打卫国。卫懿公大惊,急忙征兵,但百姓纷纷叫嚷道:“让大王派那些鹤将军去打仗好了,它们有俸禄。我们连饭都吃不饱,怎么打仗呢?”卫懿公听闻,派军士四处抓壮丁,强行开往前线。结果卫军惨败,狄人攻破卫都朝歌,卫国灭亡。
《吕氏春秋》记载:翟人至,及懿公于荣泽。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
狄人吃了卫懿公的肉,唯独留下他的肝脏,大夫弘演见到卫懿公的尸体成了这个样子,心中非常悲痛,但是当时国破家亡,条件有限,也没有办法给国君弄棺材,这位忠臣就打算用自己的身体给卫懿公当棺材。
朝歌沦陷后,卫大夫弘演剖腹纳肝,以身为棺,安葬卫懿公。
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听说后感慨于弘演忠君之心说到:“卫国灭亡是因为当时国君的行为残暴,现在有这样的忠臣,不可不珍惜。”于是齐桓公决定帮助卫国复国。
关键时刻,一个女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是之前的太子伋的老婆,被父亲卫宣公霸占的宣姜。卫惠公继位时年纪比较小,在卫国没有什么势力,于是他的舅舅齐襄公就出了一个馊主意,让宣姜和前太子伋的亲弟弟昭伯通奸,但昭伯不同意,被齐襄公强制执行。
最终两个人生下了五个孩子,两男三女。而这五个孩子就为此次卫国的复国起到了重要作用。两男孩承担了延续卫国血脉的作用,成为卫国的国君:卫戴公姬申和卫文公姬毁。三个女孩,一个嫁给了齐桓公,一个嫁给了许穆公,一个嫁给了宋桓公。齐桓公既是姻亲又是当时的霸主,先是在楚丘重新新建城池,作为卫国新的都城。又送来了大量的物资,主要是灾后重建和防御。宋桓公带领国人去黄河的北边把卫国残存的730人接到了黄河之南,来到了新的都城楚丘。逃跑的卫国人听到卫国复国的消息后,也重新回到新的都城。共国和滕国也支持给卫国5000人,卫国的实力虽然已经大不如前,但总算勉强复国了。
公元前660年,侥幸逃过黄河的卫国余民,凄凄惨惨地在曹地(属于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荒野上拥立公孙申为君,是为卫戴公,组建起新一届卫国政府,史称“庐于曹”。
公元前659年,中原霸主齐桓公帮助卫国在黄河南岸的楚丘建立新都,卫国重新建国。
相比之下,许穆公的做法就很不讲究了,他怕引火烧身,不仅否决了许穆夫人援救卫国的请求,还制止她前去吊唁。心急如焚的许穆夫人,不顾许国君臣的阻拦,毅然选择星夜兼程赶赴曹邑,吊唁祖国的厄难,并准备向周边大国提出请求,以拯救卫国危难。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得知许穆夫人不辞而别,许穆公竟派出人马进行追赶,誓要把她拦截回来。
半道上,被许国的大夫追回,许穆夫人十分愤怒,创作了《载驰》一诗,来痛斥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出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许穆夫人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女诗人。
公元前659年,卫戴公去世。堂弟卫辟疆继位,是为卫文公。卫文公在位时,与卫人同甘共苦,发展农耕,使得卫国重新复兴。接下来的十几年,卫文公紧紧追随齐桓公,数次跟随齐国与诸国会盟或开战。
公元前656—645年,卫文公紧紧追随齐桓公,数次跟随齐国与诸国会盟或开战。齐桓公虽然在这次对卫国的救援过程中得到了诸侯的人心所向,但也招来了一些不太稳定的因素。死去的卫懿公的儿子开方,他打算离开卫国紧跟着齐桓公。管仲死后,就是开方等人带领着齐桓公走向了堕落的深渊,这也间接导致了齐桓公晚年的凄惨境地,诱发了齐国的一次继位上的动乱。
公元前644年,晋国内乱,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卫国,乞求卫文公帮助,但卫文公看其落魄,便无礼于重耳,导致重耳被迫向村民乞食得土,心生怨恨。
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携亲信逃往姥姥家狄国,追兵追至狄国,重耳一行从狄国急急忙忙地逃了出来,路经卫国,卫文公不许他们主仆进城,他们只好往前赶路,来到五鹿。到了五鹿,他们人困马乏,实在走不动了。重耳饿的肚子咕咕直叫。他看见地里干活的老百姓正蹲在地头吃饭,他叫狐偃上前去向他们要点吃的,这伙老百姓不但不给他们饭食,还取笑他们。
戏谑着说:“哟,你们当官的老爷们还向我们小百姓要饭吗?我们要是少吃一口,锄头就拿不起来,拿不起锄头来,就更没有吃的了。”其中有一个人逗着乐说:“看他们怪可怜的,给他们一点儿吧!”说着就捧起一个土块递了过来,嘴里还说着:“这个好吃,请大老爷们享用吧!”重耳是又气又饿。
狐偃是重耳的舅舅,他强压怒火,恭敬地接过土块,说到:“老百姓给我们送上土来,土者,寓有土地,这可是个好兆头啊!请君拜受之。”重耳也只好这么下了台阶,苦笑着接过土块。
公元前642年,邢国人居然联合曾经灭了自己国家的狄人攻打卫国。卫文公推让君位称:“谁如果能治理国家,我就追随他。”众人皆不从,卫国人上下齐心,摆开阵势迎敌,狄人撤退。
公元前635年,卫文公大举出兵,攻灭邢国。同年,在位25年卫文公去世。其子卫郑继位,是为卫成公。
卫文公身上虽然没有发生因为宠爱小儿子而带来的动乱,但当年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到卫国时,卫文公和曹共公一样,对重耳非常不友好,这就为之后卫国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597年,宋国攻打楚国的附庸国陈国,卫穆公派遣执政大夫孔达率军营救,后来晋国追责,孔达自缢而死。
公元前589年,在位11年的卫穆公去世。其子卫臧继位,是为卫定公。
公元前577年,在位12年的卫定公去世,其子卫衎(kàn),是为卫献公。
公元前576—574年,卫献公与晋、鲁、齐、宋等国结盟,三次攻打郑国。
公元前559年,屡次被卫献公羞辱的大夫孙文子联合宁惠子将卫献公驱逐,卫献公逃奔到齐国。孙文子拥立其弟卫秋继位,是为卫殇公。
公元前553年,宁惠子病重,他对儿子宁喜表达了当初将卫献公驱逐的后悔之情,并说:“如果你是我的儿子,就帮我处理好这件事。”于是在公元前547年,宁喜联合出逃的卫献公又发动了政变,齐晋二国共同护送逃亡十二年的卫献公回国复位,孙文子出逃至晋国,卫殇公被杀,卫献公得以复位。
公元前544年,吴国季札出使经过卫国说:“卫多君子,未有患也!”同年,两次在位共计20年卫献公去世,其子卫恶继位,是为卫襄公。 卫国在那之后相当长的阶段都没有内忧外患。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会盟诸侯,卫襄公称病不去。
公元前535年,在位9年的卫襄公去世。其子年仅6岁的卫元继位,是为卫灵公。卫灵公在位期间,知人善任,平定内乱,抵御晋军不败,数次收留孔子。虽私德有亏,但也使卫国一度中兴,为一代诸侯之佼佼者。
卫灵公在位期间接导致了晋国的一场内乱,卫国向晋国赵氏的支系邯郸午进献了五百户人家,赵氏的宗主赵鞅听说后就找邯郸午讨要进献的五百户人家,结果邯郸午没有给,被赵鞅所杀。邯郸午的儿子起兵造反,本来这是赵氏内部的事情,但范氏和中行氏借机讨伐赵氏,最后范氏和中行氏被四卿(赵、魏、韩、智)联合消灭。这件事最初的起因就是卫灵公献给晋国赵氏的五百户人家。
公元前493年,在位42年的卫灵公去世,其孙卫辄继位,是为卫出公。
公元前480—465年,卫国再度掀起内乱。
卫灵公的太子叫蒯聩,他与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有过节,这个南子和孔子也有过绯闻,太子想要杀掉南子,但没有得逞,不得已就出逃到了晋国。卫灵公想传位给自己的小儿子郢,结果郢说:“郢不足以辱社稷,君更图之。”卫灵公去世后,南子想让郢继位,结果郢再次拒绝:“太子的儿子还在世,我不敢继位。”于是太子的儿子继位,也就是卫出公。自己还活着呢,儿子都当上国君了,太子蒯聩自然不爽。于是就惦记着去夺权,这一惦记就是十二年。
此时卫国有一个叫孔文子的人,《论语》:不耻下问。说的就是孔文子。孔文子娶了太子蒯聩的姐姐,孔文子死后,太子的姐姐就和孔文子的奴仆浑良夫私通,并且给予浑良夫职权。太子蒯聩就对浑良夫说:“你如果能帮我回国当上国君,我就让你当官,并且迎娶我姐姐。”于是在姐姐和浑良夫的帮助之下,太子蒯聩顺利回国发动叛乱,也正是在这场叛乱中,孔子的弟子仲由被杀,卫出公出逃去了鲁国,太子蒯聩最终得以继位,也就是卫庄公。
注意卫国的历史上有两个卫庄公,分别是第十二位和第三十位这两位国君,为了区分,历史上把第十二位的那位庄公称作卫前庄公,把第三十位的那位庄公也称作卫后庄公。
卫后庄公在位的第三年,晋国的赵简子派兵围攻卫国。因为卫后庄公也是弑君上位,不得民心。卫国人就赶跑了卫后庄公,和晋国讲和。卫后庄公慌乱之中跑到了己氏家里,卫后庄公当政时已经来过己氏家里,他看到己氏的夫人头发很漂亮,就派人把他夫人的头发剪下来,给自己的夫人做假发。所以到了此时,卫后庄公逃跑到他家里就很尴尬,于是卫后庄公拿出一块玉璧对己氏说:“如果你救了我,我就把玉璧送给你。”己氏说:“如果我把你杀了,你觉得玉璧最终会在哪里呢?”于是己氏杀掉了卫后庄公。
卫后庄公死后,卫国人改立其弟卫般师,结果齐国讨伐卫国,将公子般师虏走。卫国人改立公子起继位,第二年卫君起又被大臣驱逐,出逃至齐国。此时之前出逃至鲁国的卫出公再度回国复位。
这一年是公元前477年,此时已经进入了战国时代,弱小的卫国一直臣服于三晋之下。
随后卫出公又被卫人驱逐,卫人拥立卫黔继位,是为卫悼公。
这十五年里,卫国君位五次易主,其内乱的程度令诸侯瞠目结舌。
公元前453年—253年,这二百年里,卫国历经八位君主。其中卫怀公弑杀卫昭公,卫慎公弑杀卫怀公。
到了卫成公时,卫国人商鞅在秦国变法,秦国逐渐强盛,战国的争斗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卫国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于是卫成公就自贬称号变成了卫成侯。到了卫嗣君时,卫国仅剩濮阳一座城了,所以他连侯都不敢称了, 直接自称称号为君,也就是卫嗣君。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带领着五国联军伐齐,几乎是将齐国灭亡,齐湣王出逃。他在出逃的路上来到了卫国,卫嗣君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齐湣王住,结果齐湣王还有点瞧不上,出言不逊,卫国人就把齐湣王赶跑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除了齐湣王傲慢不懂感恩之外,此时的卫国确实太过寒酸,连一个逃亡之人都看不上。
西周时,卫国的后方是强大的王畿。东周开始了,王畿丢掉了宗周的一大半。卫国的周围是强大的齐国、晋国,卫国已经打不赢了。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曾向史伯问过天下格局,他得出三点结论:一,西周衰弱不可避免;二,郑国应该从宗周迁往中原争霸;三,最终崛起的国家只能是齐、晋、秦、楚。卫国和郑国面临的问题基本相似:都是国内的大宗不断内斗,而且他们还身处在没法统一的中原四战之地,没有前方还没有后方。早早的战争行为过早过快地暴露了自己。
自卫武公去世后,卫国渐渐地就成为大国的附庸,从昔日周公钦定的诸侯之长,不得不一点一点的自降尊号,乃至成了最低级的封君。
三家分晋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财富使得赵、魏、齐轮番蹂躏卫国,而卫国只能逆来顺受。比如齐国孙膑著名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其实本质上都是因为赵国入侵卫国,而宗主国魏国声援附庸国卫国的结果。
卫国虽然衰弱不堪,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于卫国。卫人吴起先后入鲁破齐、入魏破秦、入楚破魏秦,威震天下。卫人商鞅入秦,开展变法改革,使秦国得以重新崛起,奠定秦一统天下的基础。而曾经的一流强国卫国,只能沦为魏国的附庸,苟活于周边大国之中。
公元前252年,在位41年的卫怀君前往魏国朝觐魏安釐王时被杀,魏国灭卫。后魏安釐王又改立女婿卫元君担任卫国君主。
公元前249年,卫国大商人吕不韦被秦庄襄王任命为丞相,封为文信侯。
公元前241年,秦国攻下魏国东部领土,废黜卫元君,另立卫国公室后裔子南角为君,史称卫君角。并将卫都从帝丘(今河南濮阳)迁到野王县(今河南焦作市),卫国名存实亡。
公元前221年,六国诸侯相继覆灭,秦国一统天下。唯有卫国独存,卫国也是秦始皇称帝后唯一存在的周朝诸侯国。
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胡亥废为庶人。
至此,享国832年,历经44位君主,从诸侯之长,沦落到苟延残喘的最后一个姬姓诸侯国卫国就此彻底覆灭。
两年后,秦国灭亡。
附:卫国历代君主世系图 ©惟真坊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