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古文时会发现,姜姓女子在史书中出现的概率极高,而且只要带姜的几乎都是美女。比如,周武王姬发的王后邑姜;郑武公的夫人武姜;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卫宣公的夫人宣姜;鲁桓公的夫人文姜;鲁庄公的夫人哀姜;晋文公的夫人齐姜,还有夷姜、定姜、穆姜、棠姜、出姜等等。这些美女们,名字里都有一个姜字,这表示她们姓姜,是姜氏王室的女儿。姜姓源出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我们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炎指炎帝,据说炎帝生于姜水,故姓姜;黄指黄帝,据说黄帝生于姬水,故姓姬。史书记载,炎帝与黄帝同源,皆为“少典之子”,姬、姜二族比邻而居,关系密切,互通婚姻;同时,他们之间又爆发过战争,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又打败了蚩尤族,成为天下的共主。据《史记》记载,周人是黄帝的后裔,姓姬。其始祖后稷(名弃)是黄帝的玄孙、帝喾的嫡长子;而他的母亲则是炎帝族的人,有邰氏之女,名叫姜嫄。传说姜嫄踏巨人足印感孕而生弃,实际上,周人的始祖为姬、姜通婚所生。而在周人(姬族)推翻殷人建立周朝的过程中,姜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姜太公辅佐周武王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周朝建立后,周天子遂大封姜姓诸侯,他们也为拱卫周王室,抵御四夷侵掠,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实上,周文王的祖父、周朝的奠基人古公亶父,其夫人就是姜族的女人,后人称之为太姜;周文王虽没有以姜女为后,但也娶了姜族女人为妃;而周武王的王后则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周康王的王后是王姜、周穆王的王后是王俎姜、周懿王的王后为王伯姜、周厉王的王后是申姜、周宣王的王后为齐姜、周幽王的王后是申姜……再以鲁国为例:鲁桓公夫人文姜、鲁庄公夫人哀姜、鲁僖公夫人声姜、鲁文公夫人出姜、鲁宣公夫人穆姜……上层社会的风尚不可避免地要影响、传递到中下层社会。在《诗经》中,当时的流行歌手们就曾用热烈的语调来歌唱姜姓美女:《鄘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到哪里去采唐(即菟丝子)?到卫国的沫邑之乡。你问我心中想念的是哪一个人?我想念的是美人孟姜。
《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qiāng)。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和我同乘一车的姑娘啊,脸蛋儿像木槿花在绽放。体态轻盈如飞鸟,佩戴的玉石闪闪发光。美丽的姑娘名字叫孟姜,她真是美丽而又端庄。
和我同行的姑娘啊,脸蛋儿像木槿花在绽放。体态轻盈如飞鸟,佩玉锵锵悦耳响。美丽的姑娘名字叫孟姜,她高贵的仪态令人难忘!
孟、仲、叔、季,是指排行,孟姜即姜家的大女儿,这里是用孟姜来指代了姜姓的齐国女子。可见彼时她们受追捧的程度!在上古时期,姓和氏的意义并不相同,它们是两个概念。姓的产生与图腾崇拜有关,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种图腾,这个图腾就发展为后来的姓。姓代表某一杰出部落成员的后代,诸如上面的黄帝和炎帝子孙。如今可以追溯的有上古八姓,分别为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在封建制度下,这八姓子孙后代随着人口繁衍增多,逐渐以封地、官职、谥号、排行等为标志,以区别同姓不同后代,于是产生了“氏”,比如姬姓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孟孙氏、季孙氏等等,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讲:“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我国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人伦观念和道德约束,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同姓不婚”,《通志·氏族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在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观念的约束下,同姓不婚,再加上当时贵族和庶族是不通婚的。因而,每个诸侯国子女的婚姻对象只能是其他不同姓的诸侯国或者周王室以及贵族子女。西周王朝,从数量上来说,姬姓子孙是当时诸侯国最多的封国,有53个诸侯国。从尊贵上来说,西周初期只有三个公爵,即:宋国,子姓公爵,继承商朝后裔;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仲雍之后虞仲;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在同姓不婚的宗法制度下,姬姓诸侯国最多,同姓相互之间又不能通婚,只能和其他诸侯国结亲,于是出现这一现象:少数姓氏的诸侯国子女炙手可热,可待价而沽;而姬姓大诸侯国还好说,小诸侯国就会出现很难找到匹配对象,不得不嫁给同一个人。比如齐桓公,就娶了很多诸侯国同姓公主,比如周王室的王姬,卫国的卫姬姐妹,郑国郑姬,密国的密姬,蔡国的蔡姬,葛国的葛赢,徐国的徐嬴,宋国的宋华子等。少数姓氏诸侯国子女虽然不愁嫁娶,可这并非是“姜氏”女子出现较多的主要原因。春秋时期婚姻多为政治婚姻,是诸侯国之间相互交结的主要纽带和凭仗。齐国因姜子牙立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因地处海滨,可以煮盐,这是当时重要的经济来源。到了齐桓公时期,重用管仲,励精图治,尊王攘夷,南征北伐,从而富甲一方,兵甲数万,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位四十余年,对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影响极大。即便是齐桓公去世后,后代子孙也是挟齐桓公余烈,因而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最强的诸侯国之一。《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难道想要吃鱼,一定要吃河里的鲂鱼?难道想要娶妻子,一定要娶齐国的姜姓女子?
《诗经》此话说明,当时与齐国这个姓“姜”的国家结亲,真是无比荣耀之事。在实力的感召下,诸侯国自然愿意同齐国结亲,况且齐国是姜姓,属于少数姓氏,因而嫁出去大多必然是王后,这也使得史书记载成为可能。因此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姜氏女子记载较多的原因有三点:第一,虽然姬姓诸侯国很多,然而由于同姓不婚,因而姬姓王后记录较少;第二,齐国是春秋第一霸主,实力强大,当时诸侯国都纷纷向齐国求婚,以缔结政治婚姻;第三,姜姓王后本身故事也很多,不少波诡云谲,具有传奇色彩,因而也被史书多记载。庄姜,她是《诗经》里被传唱了2700多年的美丽女子,集美貌、才华、公主身份和国君夫人于一身,却命运多舛,因无子被卫庄公冷落,在后宫历经波折。她身份高贵,她是齐庄公的女儿、齐僖公的妹妹、齐桓公的姑姑、卫庄公的夫人、齐国太子的姐姐、邢侯的小姨子、谭王的大姨姐。因其王族姓姜,嫁给了卫庄公,世人称为庄姜!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好个修美的姑娘,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谭公是她姊丈。
她的美令世人称道,就连孔子也对她的美貌给予了肯定。《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论语》中对此有这样的描述:一次子夏向孔子提问,古人曾描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为何她会美到这种境界呢?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绘事后素。意思是漂亮的颜色要在洁白无瑕的绢帕上才能体现出美。孔子用漂亮的颜色比喻她外貌的美,用洁白无瑕的绢帕形容庄姜心灵之美,其深意是外貌因品德高尚而愈发亮丽夺目。世人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事,是因为大家目睹了她出嫁的盛况,百姓们虽然听说齐国公主是位倾国倾城的美人,可是见到真容的人实际少之又少,直到她与卫庄公缔结婚约,卫国万人空巷,都来目睹齐国公主的芳容。一饱眼福的卫国百姓不仅在心中刻下她的容貌,还将其美貌写入诗中。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 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庄姜的手柔嫩得像刚发芽的茅草尖,又白又嫩。肌肤细腻得像凝固的油脂。脖颈像幼虫般娇嫩柔软。牙齿像瓠瓜子,整齐且白净。额头饱满,眉毛细长弯弯。笑起来酒窝旖旎,美艳动人。一双美目黑白分明,顾盼生辉。这首诗歌是汉语中描写美女的开山之作和标杆之作,千古美人皆逃不脱她的影子。清朝学者姚际恒称“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庄姜却不是毫无智慧的“花瓶”,而是一位才华出众的“美女诗人”。宋代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在古代,女子美不是作为合格女性的唯一标准,除了美还有品德,最重要的是要有生育能力,要有传宗接代的本事。《左传》记载,庄姜虽贤德贞淑,却三年无子。在那个母以子贵的时代,这成为她最大的悲哀。卫庄公本就脾气暴戾,因庄姜无子,便移情别恋。卫庄公先娶了陈国的美女厉妫,生下孝伯,可惜早夭。随后,卫庄公又娶了厉妫的妹妹戴妫,生下公子完。厉妫和戴妫是陈桓公的妹妹。庄姜逐渐被冷落,但她并非没有努力挽回,她试图与卫庄公沟通,却都以失败告终。《诗经·柏舟》正是她痛苦经历的写照: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鼓起勇气向他倾诉,换来的却是怒斥。我的心不是一块石头,不能任人随便搬来搬去。我也不像席子那般可以轻易改变形状,被人随意摆弄。
她的心渐渐冷却但依然不屈不挠。后来《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也是借用于此。她依然与命运抗争。《柏舟》诗中,庄姜自喻柏木。柏木之舟质量坚实细密,好似自己才貌双全、德才兼备,却是飘荡水中的一只空船。卫庄公对庄姜并不怜惜,庄姜的忧愁无法排解,耿耿不寐。虽然如此,但她却不甘屈服,这正是庄姜顿悟过后心境的真实写照。柏舟虽是飘荡在水中的一艘空船,但却坚不可摧。卫庄公在新欢中继续他的生活,又宠爱上一个侍妾,生下公子州吁。州吁喜欢舞枪弄棒,暴虐无道,卫庄公却不加禁止。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不听。石碏的儿子石厚开始和州吁交往。庄姜担心将来暴虐的州吁继位,便与戴妫商量,把戴妫的儿子寄在自己名下成为嫡子,两人共同抚养。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庄姜被冷落的命运,她满腹忧愁和委屈,在深闺寂寞中写下《绿衣》,倾诉自己的愁苦。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衣服里面裹着黄色的衣服。心忧伤啊心忧伤,心里的哀伤啊,何时才能停止!
春秋时期,绿色代表微贱,黄色代表高贵,微贱的绿色做成了上衣,而高贵的黄色却做成了穿在里面的衬衣。这句诗可以理解为:夫君啊,你宠溺侍妾却冷落我这个正妻,我心中充满忧伤,何时才能停止。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日月的光芒,普照大地。可是竟有这种人,不再像以往那样待我。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他竟然不顾我心伤。
读《日月》,心情随之低落、悲愤。现代学者高享在《诗经今注》:“这是妇人受丈夫虐待唱出的沉痛歌声”。卫庄公的薄情、滥情,使得庄姜心生悲凉无处发泄,只能与日月倾诉。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天总是刮风还刮这么大。你像风一样无常,一会儿笑,一会儿骂,一会儿闹,有时冲我回头只笑一笑,全是调戏放荡嘲讽又傲慢,让我内心深感悲伤更寂寥。
读了《终风》让人心疼,从骨子里疼。《毛诗序》:“《终风》,卫庄姜伤己也。遭州吁之暴,见侮慢而不能正也。”认为是庄姜遭庄公宠妾之子州吁的欺侮而作。朱熹《诗集传》:“庄公之为人狂荡暴疾,庄姜盖不忍斥言之,故但以终风且暴为比。”朱熹则认为是庄姜受丈夫卫庄公欺侮而作。《终风》是她在被丈夫冷落、嘲讽及遗弃时写下的诗,诗中她将不幸的婚姻表露无遗,以致“耿耿不寐、忧心悄悄”,并以狂风疾走、日月无光、尘土飞扬等令人惊悸的画面、强烈的震撼力来隐喻自己悲惨的命运。公元前735年,卫庄公去世。国人拥立庄姜的养子公子完继位,即卫桓公。公子州吁逃出卫国。《左传》: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桓公被杀,作为桓公生母的戴妫岌岌可危。此时庄姜和戴妫早已情同姐妹,情急之下,庄姜送戴妫出城,前往她的娘家陈国。在护送途中,深知此一别可能再无相见,于是写下《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子飞翔在天上,自由地舒展着翅膀。你今天就要远行了,远远地送你到田野。等看不见你人影,我的涕泪犹如雨下。
古人有“妇人送迎不出门”之常礼,庄姜却为其破例,可见二人情谊深厚。一般送行,客人的车子走远,主人也就回去了,庄姜直到戴妫的车子已经看不见,她还留在原地,哭得那样悲痛。州吁自立为君后,未能收拢卫国的民心,石厚向他的父亲石碏求问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答道:“要是可以朝见周天子,得到他的关照就能够安定君位。”石厚说:“如何才能得以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如今正受周天子的宠信,陈国、卫国的邦交正处于亲善和睦之际,州吁要是能够去陈国朝见陈桓公,求他代为向周王请命,一定能够获得周天子的应许。”《左传》: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
石厚采纳了父亲石碏的建议,随从州吁一起到陈国去拜见陈桓公。石碏却暗中派人到陈国,密告陈桓公:“卫国是个小国,我已经年迈无用了,故而未能平息卫国的祸患,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卫君的凶手,敢劳陈君大驾,待他二人到陈国朝拜的时机,请马上将他俩杀掉。”《左传》:卫国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国人遵照石碏的话,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请卫国人到陈国处理。同年九月,卫国人派叫丑的右宰到濮地杀害了州吁。石碏又派他的家臣羊肩到陈国杀害了石厚。有学者认为,将州吁诱骗至陈国并杀害,这一事件的幕后推动者正是庄姜和陈桓公的妹妹戴妫。此时距离庄姜送别戴妫去陈国仅过去七个月,她们用这样的方式为儿子卫桓公报了仇。这一连串的宫廷变故,令庄姜看透了人性的恶及世间的悲凉。对于这一切,有时她无法排解,只能将内心的不快诉诸于灵性的诗词中。庄姜将自己的人生境遇都流露在了诗词中,她成为了《诗经》里最美的女人,在《诗经》里徜徉并存活了数千年,让我们感受她的悲情、控诉与顽强。庄姜的故事令人唏嘘,她的一生是一场美丽的悲剧,拥有绝世容颜、非凡才情和高尚品德的她却无法拥有幸福的人生。庄姜的一生,前半生是天之娇女,风光无限;后半生为空闺遗妇,凄凉无比。她惊艳了岁月,却黯淡了自己。自古红颜多薄命,上天赋予了她美貌的同时,却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也让她遭遇了悲惨的命运。庄姜,这个历史上第一个因美貌而走进《诗经》的女子。她把婚姻中的不幸化为高洁的品行与才情,写进诗文。透过她的诗文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春秋第一美女。
惟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