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逐字精读|《周郑交质》

时尚   文化   2024-10-08 17:47   湖北  




古文观止第一卷第二篇
《周郑交质

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





1




东周初期,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国君都是周王室的卿士。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因为他的身份尊贵,所以年轻时就被封为诸侯,封地就在郑,在今天陕西渭南市,跟京师镐京特别近。本质上来说,他这块封地就是京师的护卫。公元前744年,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周王室司徒,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之后郑桓公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攻打周幽王,爆发了犬戎之乱,宗周附近包括郑国故地成为一片废墟,犬戎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与郑桓公,西周灭亡。郑国的开国君主郑伯友在这场战乱中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桓,故称郑桓公。郑国人拥立其子姬掘突继位,是为郑武公。
公元前770年,郑武公联合了秦、晋、卫等国击退了犬戎,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是为东周。郑国对周平王东迁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郑国把其中一部分国土分给了周平王安家,就是洛阳,在虎牢关以西,也就是制这个地方。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周平王任命郑武公继承其父的职务,继续担任周王室的卿士
周平王上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得位不正,因为周平王是废太子,根本没有资格继承王位,因此西虢国国君虢公翰不承认周平王的地位,选择拥立周幽王的弟弟姬望为君,史称周携王,这对周平王是个不小的威胁。自此二王并立,天下大乱。东迁后的周平王只能依靠郑国和晋国的支持来维持周王室的威严。后晋国出兵杀死西虢拥立的周携王,西虢也不得不重新归顺周平王。但是不久后,晋国陷入了翼与曲沃的内战,无法继续维护周王室的威严,于是周平王更加倚重郑国。
此时郑国的国君郑庄公由此继续担任周王室卿士,把持朝政,成为周朝唯一执政官。
郑庄公坐稳诸侯的位置以后,显露出和郑武公一样的野心,开始扩张地盘,制霸中原,直接打服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平原。郑庄公打仗的核心优势就是他能调动天子的军队,本质上这就是一种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天子都快成他的傀儡了。面对这种情况,周平王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就在郑庄公忙着在东边打仗的时候,西边的周平王也开始悄悄搞事。周平王暗中计划把朝政的一部分交给虢国的君主虢公管理,此时的虢国是西虢国。说是管理其实就是想虢公帮自己制衡郑国。西虢因为以前拥立周携王的事,一直被周平王冷落,如今为了抑制郑国,周平王也改变了对西虢的态度,想任命虢公忌父为卿士,分走郑庄公一部分权力。
由于此次分权没有跟郑庄公商量就执行下去了。郑庄公得知消息大怒,直接质问周天子:听说你要把朝政交给虢公管理,是对我不放心吗?周平王只能回答说:没有此事。双方撕破脸皮,互相都不信任,于是双方开始交换人质,郑庄公同意了。周平王的儿子狐去了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去周王室做了人质。至此周王室彻底丧失了威严,周郑交质就成了礼崩乐坏标志的开始。
周郑交质发生在公元前720年,也就是郑伯克段于鄢后的三年。这年春天,在位51年的周平王驾崩。由于他的太子泄父死得比他还早,于是周平王的次子狐被立为太子。此时的王子狐还在郑国当人质,听到消息后回国举丧。结果在路上伤心过度而死。
大臣们就拥立泄父的儿子,也就是周平王的长孙林登上王位,是周桓王。周桓王上台后期望重拾周王室的威严,于是决定跟郑国对着干,对郑国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准备继续执行祖父当年的计划,任命虢公忌父为卿士。
此时的郑庄公也一直密切关注周王室的情况,他提前把在周朝做人质的公子忽接回国。周桓王三月份刚继位,郑庄公派遣新任命的上卿祭仲率军收割了周朝王畿温地的麦子,周郑交恶。到了秋天,郑国军队割走了成周附近的谷子,成周就是东周的都城,这就等于骑在周天子的脖子上打脸了。周桓王大怒,但是他没有实力跟郑国对抗。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东周开始出现礼坏乐崩,各诸侯国开始跟周王室对着干。



2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qīng)士。

郑武公、郑庄公父子俩都做过周平王的卿士。

[注释] 卿士:周朝执政官,权力非常大。



王贰于虢(guó),郑伯怨王。

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因此怨恨周平王。

[注释] 贰:二心,这里有“偏重”的意思。指周平王想把政权一部分让虢公执掌。虢,指西虢公,也是周王室卿士。

前面两篇文章《周朝历史》《虢国历史》,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周朝和虢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为了解释这里的“王贰于虢和郑伯怨王”,周平王为什么要把卿士的权力分给虢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为什么郑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却敢公开怨恨周平王。

《郑伯克段于鄢》:制,岩邑也。制是东虢,被郑武公给灭了。这里的虢公是西虢公,两个虢国的先君是当年周文王的兄弟,封地就在周的两翼,拱卫周王室。

▲ 东虢和西虢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周平王把政务分权给西虢公,以此来遏制郑国。这个局面一旦形成,会对郑庄公造成双重压制:一方面虢公协理朝政,东周的大小事务不再是郑庄公一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西虢公与郑庄公平起平坐,郑庄公便不能以卿士之名随意调用虢国的军队了。

这是周天子下达的命令,按说郑庄公作为臣子只能遵从,但郑庄公的反应却很强烈。“怨王”二字,郑庄公公开地表达出了不满,而且态度嚣张。郑庄公早就看出周王朝衰弱,周平王无能,对郑国没有任何威胁,所以才敢如此藐视天子权威。



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

周平王说:没有,没有的事儿,我没没有偏向于虢公。郑庄公显然是不相信的。于是周王朝、郑国互相交换人质来表明互信。

无之二字,表面看上去很平淡无奇,似乎只是周平王的解释和安抚,但细细品来,更像是弱者的告饶。二人此时已不像君臣,而像两个吵架的人,一个咄咄逼人,另一人却示弱地解释着:没有,没有的事儿。

周平王一介天子,为什么如此软弱呢?这固然和周平王的性格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周平王得国不正。烽火戏诸侯后,周幽王死于骊戎之乱,起因是周幽王废除周平王的太子之位和周平王母亲的王后之位。周平王的母亲是申国公主,所以这对废后和废太子当即回到申国,申侯大怒,出兵攻打周幽王,这才引发了骊山之祸。而且周幽王封的太子伯服也死于这场战乱。正因如此,在当时的诸侯和宗室看来,周平王是个与申侯勾结犬戎弑父杀弟、不忠不孝、来路不正的乱臣贼子。他们不承认周平王,也不朝贡周平王,以至于二王并立的局面持续了近20年之久。直到公元前750年,晋文侯杀了周携王,周朝才重新统一。以至于这段期间,鲁国这个最正统的诸侯国,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都不朝见周平王,就连周平王驾崩,当政的鲁隐公都没去奔丧。可见,东周天子根本没有真正的天子地位

而郑国对周王朝一直以来不离不弃,它虽然让周平王感到威胁,但仍旧是周王朝不可或缺的依赖。所以周平王才会如此低三下四。不仅如此,在解释完之后,为了安抚郑庄公,周平王做了一件让周王朝“丧权辱国”的大事——周郑交质。这件事在法理上很荒唐,君臣之间交换人质,可见这时候诸侯对周天子表面上也没有那么尊重了。



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周平王的儿子狐被送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被送到周王室做人质。

[注释] 王子狐:即姬狐,是周平王的次子、姬泄父的弟弟,史称“王子狐”,在长兄“太子泄父”死后,被立为太子。公子忽:郑庄公太子,后即位为昭公。

天子的儿子叫王子,诸侯的儿子叫公子,同样的还有王孙公孙,所以看到像公子吕、王孙满这种人名时,都和他们的国君是亲戚,这就叫家天下。

关于郑公子忽,有个非常有名的成语:齐大非偶。

《左传·桓公六年》: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

齐国国君齐僖公有个小女儿,名叫文姜,虽然生得美丽,但由于过分娇惯,行为放荡。文姜到了婚配的年龄,齐僖公准备把文姜许配给郑国的太子姬忽,就派使者去郑国说亲。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而且两国关系一向很好,如今齐僖公又主动上门求婚,将来一旦郑国有事,也可以得到齐国的帮助。

因此,郑庄公满心欢喜地准备同意这门亲事。可是当庄公把这件事告诉太子时,姬忽却不同意这门亲事。人们都不解地问其原因,姬忽说:

“每个人都应该有与自己相匹配的配偶。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这样的婚配是不相称的。《诗经》上说,自求多福。要得到幸福,只能靠自己。自己的幸福,怎么能靠依赖大国来得到呢。”

郑庄公觉得姬忽的话讲得在理,也很有志气,就同意辞去了这门婚事。于是齐僖公把文姜嫁给了鲁桓公。

公元前706年六月,北戎入侵齐国。郑庄公派遣太子忽率军救援齐国,大破戎军,俘获北戎两个统帅。当年齐僖公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太子忽,太子忽拒绝。如今太子忽帮助齐国击败北戎,齐僖公又想把另一个女儿嫁给太子忽,太子忽说:

“以前没有帮助齐国的时候,我都不敢迎娶您的女儿。如今我奉了父亲的命令来援助齐国,如果娶了妻再回去,这就是利用战争而结婚,这样的婚姻会受人非议的。”

随行的郑国上卿祭足劝谏道:

“您应该答应这门婚事。如果没有大国作为外援,将来很难顺利即位,您的弟弟们都有可能成为国君!”

太子忽不听,仍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后来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果然如祭足所预料,昭公的弟弟联合臣子发动叛变,郑昭公出奔卫国,后被大夫高渠弥射杀。

一人换一人,而且都是太子,看起来挺公平,但对周王朝来说却是“丧权辱国”。一,周平王是天子,郑庄公是臣子,天子和大臣讲条件,而且把儿子拿出来作为交换条件,天子威严扫地。二,郑庄公对周王朝的掌控实力远大于周平王对郑国的掌控力。周平王东迁,周天子的权威早已不在,许多诸侯国早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但大家都没有把这层窗户纸捅破。而周郑交质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它是周王朝权威崩溃的标志性事件,也是“礼坏乐崩”的开端。



3



王崩,周人将畀(bì)虢公政。

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

[注释] 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畀:交给。

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死的称呼也不能乱叫。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庶人以下的就是贱民、奴隶,死了就死了,谁在乎呢?

人质交换在当时确实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结盟方式,周郑交质后,周王朝和郑国的外交关系得到了一定的修复,但很快平衡就被打破了。因为,周平王驾崩了。

周平王在位51年,谥号为平,这是一个比较中肯的谥号。他治理政事无大过,在位期间无大错,过得虽然憋屈,但天下还算太平。他死后不久,周王朝便迎来了不太平。

公元前720年3月,周平王驾崩。当月继位的周桓王便宣布将由西虢公管理政务,这就相当于直接免去了郑庄公卿士之职,而且并没有告知郑庄公。郑庄公当然很生气,你爷爷周平王当年想免我的卿士之职都是偷偷摸摸的,我去问他的时候,他连忙解释说没有的事,不信的话我们可以交换人质。现在你可好,你一个小辈,君位都没坐稳,上来直接免去了我的卿士之职。那肯定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四月,郑祭(zhài)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

四月,郑国的大夫祭足率领军队收割了温邑尚未成熟的麦子。秋天更过分了,直接带着军队收割了成周地区未长好的庄稼。

[注释] 成周:周地,今在河南洛阳市东。

▲ 成周和温邑的地理位置  ©惟真坊


郑庄公得知消息后很生气,时隔不足一月,便命令祭足去收割周王室的庄稼。这是周朝历史上第一次诸侯国公然挑衅王权。

温是周朝王畿内的诸侯国,它出产的麦子是供给周王室的,跟更加独立的东部诸侯国相比,畿内诸侯国跟周王室的关系更加亲密,割了王畿内诸侯国的麦子就相当于在周王室的脸上扇巴掌。然而郑庄公此举,其实尚留有余地,相当于警告。但周桓王显然不领情,仍然不肯妥协。于是秋天,郑庄公再度施压,派军去了周朝都城成周,割了成周的庄稼,郑国与东周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西周刚建国的时候,定都于西边的镐京,建造了非常辉煌的王城,后人称之为宗周。但这里地理位置偏西,定都宗周难以管理东部地区,于是在西周之初周公就曾经亲自去营建东都洛邑,在洛邑修建了一座和宗周差不多的王城,后人称之为成周。甚至当年周武王把象征天下的九鼎直接搬去了成周洛邑,来震慑东方,以示东方地区也在我的管辖之内。郑国的祭足收割了成周地区未长好的庄稼,相当于直接骑到周天子头上去欺负他了,侮辱性极强。



周郑交恶(wù)

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仇恨。


▲ 郑庄公一系和周桓王本来原出于周厉王  ©惟真坊


由上面的关系图可以知道,周桓王登基以后非常急切的想把权力从郑国手中抢夺回来,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年轻人气盛。对于此,郑庄公为什么反应如此强烈?你周桓王,一个孙子辈的小孩,一上台就对我不恭敬,你的父亲、祖父都对我毕恭毕敬的,结果你一上台就给我下马威。我当然要给你点颜色看看,于是郑庄公就让祭足去收割周王室的庄稼,来羞辱周桓王。

其实,周郑交恶对周桓王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因为东周不仅在国防安全上倚仗郑国,在经济上也受到郑国的制约。《左传》:武氏子来求赙(fù),王未葬也。武氏子是周朝某大夫的儿子,赙就是参加丧礼的礼金、份子钱。周平王死后,周朝大夫武氏的儿子到鲁国来求取丧葬费,他不仅去鲁国求了,还去别的诸侯国也求了。这说明了周郑交恶后,郑国便不再给周王室钱财了,以至于周桓王穷得连给爷爷周平王办丧礼的费用都没有,没办法只得去向别的诸侯国求取。

但即便如此穷困窘迫,年轻的周桓王也颇有骨气,他不仅没妥协,还继续对郑国实行强硬政策,免去郑庄公卿士之职,强行把虢公封为卿士,郑庄公从此不再朝觐周桓王。

接下来就是之前提到的繻葛大战,周郑交恶13年之后,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带着自己亲手组建的反郑联盟,卫国、虢国、陈国、蔡国联军攻向郑国,逼近郑国国都新郑。结果郑庄公大败周联军,郑庄公手下一个叫祝聃(dān)的将士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之后郑庄公撤军,又派祭足去慰问周桓王,同时也顺便问候一下周王的左右随从,周桓王也是无奈,只能咬牙切齿地接受了慰问,然后带着军队灰溜溜地回家了。

繻葛之战扯掉了周天子身上最后一块遮羞布,从此周天子威严扫地,再也没有动用武力的行动和能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此后的战争都是诸侯私自发动,这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进入诸侯争霸的时代。




4




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君子说:诚信不是发自内心的,交换人质也没有用。

[注释] 中同衷,内心。

说的是周平王对诸侯不诚信。



明恕而行,要(yāo)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jiàn)之?

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来相互约束,即使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他们的关系呢?

[注释] 明恕:明察而又有宽恕之心。要:约束。间:离间。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zhǐ)之毛,蘋(pín)、蘩(fán)、蕴藻之菜,筐、筥(jǔ)、錡(qí)、釜之器,潢(huáng)、污、行(xíng)(lǎo)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假如你们之间坦诚相待,那么就算你随便在涧、溪、沼、沚旁边拔了根青草,或者是采集像蘋、蘩、蕴藻这些水草,或者是拿着筐、筥、錡、釜这些器皿,或者是把汇集在潢、污、行潦这些地方的清水聚集起来,虽然这些都是普通的物品,但可以用来祭祀鬼神,也可以拿来献给王公贵族。

[注释] 明信:明显的诚信,指坦诚相待。涧:两山相夹的水。溪:平原无阻碍的小河流。沼:小池子。沚:水中的小洲。毛:草。蘋:田字科水草,浮萍。蘩:蒿类植物。蕴藻:蕴,聚集,聚集在一起的水藻。筐:方形的竹筐。筥:圆形的竹。錡:有足的饭锅。釜:没有足的饭锅。有足为錡,无足为釜。潢:大面积的积水。污:小面积的积水。行潦:路边的积水。在古代,这些地方的水一般比较清澈。荐:享祭,祭祀。羞同馐,进献。



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何况君子应以身作则,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和维护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友好关系。如果大家都按照礼法行事,又哪里用得到人质呢?

[注释] 结:连接、缔结。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以诚信为基础,建立和维护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友好关系。在古代中国,君子被视为道德和智慧的象征,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被视为典范。因此,君子缔结两国之信的行为被视为高尚和正确的做法。



《风》有《采蘩》《采蘋》,《雅》有《行(háng)苇》《泂(jiǒng)酌》,昭(zhāo)忠信也。

《国风》中有《采蘩》《采蘋》,《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注释] 《采蘩》《采蘋》:均为《诗·召南》篇名,写妇女采集野菜以供祭祀。《行苇》《泂酌》:均为《诗·大雅》篇名,前者写周祖先宴享先人仁德,歌颂忠厚。后者写汲取行潦之水供宴享。昭:表明。



5



最后来说一说祭足。

祭足就是祭仲,叫姬足,字仲,可能是家里的老二。祭是氏而不是姓,祭足姓姬,祭是他的封地。

现在人们常说的姓氏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概念,姓与氏是一回事。但是在上古时期,姓和氏的意义并不相同,它们是两个概念。姓的产生与图腾崇拜有关,在部落内部,图腾的动植物是被看作有灵的,因此要严加保护,禁止猎杀和食用,并要受到崇拜和赞颂。每一个部落都有一种图腾,这个图腾就发展为后来的姓。

姓字由女和生两个字构成,它的原意表示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由女性方面决定。从姬、姚、姒、妫、魏、姞、妘、婤、薅、姜、娄、嬴等古老的姓中,我们仍然能看到母系氏族社会所留下的明显印迹。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中,是由一个共同的老祖母繁衍遗传下来的。

氏则是由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姓依靠共同的血缘来维系,所以比较稳定,氏是后起的,依靠社会角色和地位来划分,所以具有易变性和流动性。《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意思是说,天子以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其出生而赐姓,又分封土地而称氏。如周封舜后于陈地,赐姓曰妫,命氏曰陈。诸侯以字作为谥号,后人便作为族号;担任官职而世代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如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等。此外也有以采邑为族号的,如晋国的韩氏、赵氏、魏氏等。这里所说的族号,实际上就是氏。

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原则,先秦时期的女子必须标明她的姓,作为她的称呼,比如文姜,姜姓女子,文是谥号。但男子就不需要,男子以氏行走江湖。简单来说,氏是姓后来的分支,一个家族子孙繁衍壮大后,会迁徙分布在不同地区,所同一个姓下面就会派生出不同的氏。姓代表大家有共同的血缘,而氏代表了这个家族最新的状态。有的氏来自官职,如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等;有的氏来自于地名,如西门、百里,代表着这个家族最近居住的地点;有的氏来自于自己的采邑,‌采邑‌是古代国君赏赐给亲信、贵族、臣属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农民。受到这种赏赐的人必须效忠君主,并承担进贡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对采邑中的百姓有管辖权,并课征租税。初为终身占有,后变为世袭。如烛之武的烛,祭仲的祭。

读先秦古籍时,出现女子的名字时我们会看到她的姓,而出现男子的名字时,其实看不到他的姓,只是他的氏而已。

《周本纪》: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此处“祭公谋父”为祭仲足的先祖。按《史记集解》“祭公谋父”是周公之后,“谋父”为字,他是周穆王的卿士。《左传·桓公十一年》: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祭仲深受郑庄公宠信,庄公任命祭仲为卿。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卿、大夫、士每个等级又分为上、中、下三级,成为三等九级。祭仲在郑庄公时代享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特权,又深受郑庄公宠信,所以应该处于上卿位置。


① 郑庄公时期:贤臣祭仲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早在《郑伯克段于鄢》中,武姜为次子共叔段请求封地——京邑,一个地域面积比郑国国都新郑都大的地方。第一个跳出来提醒郑庄公要防范弟弟造反的,就是祭仲。祭仲站在郑庄公的立场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京大于国,非所以封庶也。”祭仲指出京邑封地太大,封给弟弟不合适。此时的郑庄公刚刚继位,不过十三四岁,而祭仲由信任逐渐成了郑庄公的依靠。

公使娶邓女,生太子忽。

郑庄公让祭仲为自己操办婚事,娶了邓国公主,生下了太子姬忽。很明显,郑庄公娶邓国公主完全是祭仲一手操办,不仅是操办婚礼,还可能是牵线媒人。

郑庄公十三岁继位,母亲武姜干预政事,而祭仲操办的郑庄公娶邓国公主这是政治联姻,随后“庄公又娶宋雍氏女”,第二次婚姻恐怕也是为了增强国际势力。所以,后来共叔段起兵造反,郑庄公能够成功平叛,这些政治联姻助其势力壮大,功不可没。

祭仲在郑庄公在位期间,无论是政治、外交、军事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异。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周郑交质后,由于虢公的插足,郑庄公被周桓王夺权,因此跟周天子交恶。为了给主子出气,此时带着郑国部队去收割天子家粮食的,也是祭仲。

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阵。

后来周桓王带着联军御驾亲征讨伐郑国。繻葛之战中,率领郑军右翼方阵攻打天子部队的,还是祭仲。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周天子被郑庄公打败之后,晚上被派去慰问周桓王的,还是祭仲。

郑庄公临终托孤让帮忙照顾公子忽的,依然是祭仲。从时间跨度上看,这期间经历的这些事情,已经是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701年,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年。

一般而言,随着雄才大略君主的去世,作为手下的功臣,也差不多该退场了,不过祭仲可不一样。辅佐郑庄公成就霸业,只是他人生辉煌的上半场。


② 权臣祭仲:拥立第四任郑国国君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郑国便陷入了混乱。祭仲按照郑庄公生前遗愿,扶持太子姬忽上位,这便是郑昭公。

《史记》:故祭仲立之,是为昭公。

其实,关于太子姬忽的婚事,祭仲也曾想着来操办。祭仲对太子姬忽格外亲近。

公元前706年,北戎越过燕国南下攻打齐国,齐僖公派人向郑国请求支援。郑国派遣太子姬忽率军驰援齐国。姬忽在战斗中英勇表现赢得了齐僖公的青睐,于是“齐僖公欲妻之”

时祭仲与俱,劝使取之。

祭仲当时陪同太子姬忽救援齐国,他劝说太子姬忽迎娶齐国公主。齐僖公的女儿们个个水性杨花,淫荡不羁,祭仲为何还要劝姬忽迎娶呢?

“君多内宠,太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祭仲意思很明确:郑庄公姬妾众多,子嗣也颇多,如果太子姬忽不通过联姻寻求外援,那么将来就不能坐稳王位。太子姬忽以齐大非偶为理由,拒绝了这场政治联姻。但也为后来自己的不幸埋下祸根。最终历史发展也证明祭仲判断是正确的。


③ 权臣祭仲:拥立第五任郑国国君

郑昭公继位后,有人对姬忽继位不太满意。

宋庄公闻祭仲之立忽,乃使人诱召祭仲而执之。

宋庄公听说祭仲扶持姬忽继位,于是派人将祭仲诱骗到了宋国,趁机绑架了他。宋庄公绑架祭仲要求改任国君,“让雍氏的儿子姬突做国君,不然就撕票。”姬突是宋国雍氏女所生,是姬忽同父异母的弟弟。宋庄公这么做的原因:其一,“雍氏有宠于宋”,雍氏在宋国备受宠信。其二,“亦执突以求赂焉”,宋国同时抓捕了公子姬突,想趁机勒索钱财。

▲ 郑庄公的儿子  ©惟真坊

祭仲许宋,与宋盟。以突归,立之。

祭仲答应了宋国,并缔结盟约。姬突回到郑国继位,这便是郑厉公。

昭公忽闻祭仲以宋要立其弟突,九月丁亥,忽出奔卫。

姜还是老的辣,政变发生前祭仲就特地给郑昭公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就是自己也是被逼的,但是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您先出去避避风头。于是郑昭公顺利出逃到卫国。

试想一下,如果姬忽当年听了祭仲的建议,娶齐僖公之女为妻,姬忽依傍齐国为靠山,权臣祭仲或许会有所收敛,宋国也许就不敢要挟祭仲改立君王了吧?

厉公四年,祭仲专国政。

郑厉公虽然继位了,但在位四年的郑厉公姬突感觉像个傀儡,毕竟祭仲一直独揽朝政大权。一方面祭仲专权跋扈,另一方面祭仲可以随意改立国君。

厉公患之,阴使其婿雍纠欲杀祭仲。

于是郑厉公决定暗中命雍纠除掉祭仲。

纠妻,祭仲女也。

雍纠是祭仲的女婿。估计女婿对老丈人早就心存不满,否则郑厉公不会傻到找人家女婿去干这事。雍纠平时对厉公忠心耿耿,而且厉公认为祭仲不会防备女婿,所以把暗杀任务交给雍纠负责。

但雍纠的妻子很快就察觉丈夫神色不正常,又听说丈夫要在郊外宴请自己的父亲,于是偷偷前往父亲祭的府邸。

“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任何男人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提并论?

女乃告祭仲,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反杀雍纠,戮之于市。

祭仲之女做出最终抉择,向父亲告密。雍纠反而被老丈人在闹市斩首示众了。

郑厉公得知消息,并不能拿祭仲怎么样。只是愤愤地痛骂雍纠,“谋及妇人,死固宜哉!”泄密给女人,死了也活该!

同年夏,郑厉公预谋未遂于是逃亡到郑国边境栎邑。

后来,郑厉公鼓动栎邑人造反,除掉了大夫单伯,将栎邑占为己有。而宋国又调拨一部分兵力支援郑厉公,郑国由此分裂了。


④ 权臣祭仲:拥立第六任郑国国君

郑厉公逃亡之后,祭仲将流亡在外的郑昭公迎回复位。郑国国君之位的废立被祭仲玩弄于股掌之间。

但好景不长,郑昭公还是太子时,与大夫高渠弥关系不好。还曾劝阻过父亲庄公任命高渠弥为卿,因此高渠弥怀恨在心。公元前695年十月,高渠弥跟随郑昭公去郊外打猎,趁机射杀了郑昭公。


⑤ 权臣祭仲:拥立第七任郑国国君

郑昭公死后,祭仲又扶持昭公的弟弟子亹(wěi)继位为君。

子亹继位后不久,郑国西南部的栎邑发生叛乱,栎邑守将檀伯被杀,栎邑百姓迎接郑厉公,厉公于是从蔡国进入栎邑。公子亹害怕郑厉公和自己抢夺国君的位置,决定向齐国寻求帮助。公元前694年七月,齐襄公在卫国的首止会盟诸侯,公子亹赴会,高渠弥陪同,身为执政卿的祭足却称病不出,没有一同赴会。

郑子亹与齐襄公还是公子的时候,“尝会斗,相仇”,早在年轻时郑子亹与齐襄公因打架斗殴就已种下的仇恨。

这次会盟祭早就看穿了齐襄公的心思,要知道齐襄公和妹妹文妻私通不说,还杀死了妹夫鲁桓公。为了缓解舆论压力,齐襄公急于重塑自己的正面形象,而公子亹在这个时候去见齐襄公,可谓凶多吉少。结果齐人杀掉了子亹,高渠弥亦被五马分尸。郑子亹在位仅七个月,死后都不配谥号。

人曰:“祭仲以知免。”仲曰:“信也。”

祭仲老谋深算,称疾不往,免于一死。但《左传》中记载祭仲自鸣得意地承认,无形中深化了祭仲奸滑的本质。


⑥ 权臣祭仲:拥立第八任郑国君

召子亹弟公子婴于陈而立之,是为郑子。

又拥立郑庄公的四儿子公子婴为君。

公子婴继位后,祭足继续执掌郑国朝政。正应了“君多内宠”这句话,郑庄公子嗣众多,才给祭仲专权提供了诸多傀儡。

十二年,祭仲死。

在此之后,公子婴顺风顺水的做了十多年的郑国国君。直到公元682年,耄耋之年的祭足终于寿终正寝,郑国才终结了权臣独揽大权的时代。在祭仲在世期间,流亡在外的郑厉公也没敢掀起什么大的风浪。

祭仲去世后,在栎邑的郑厉公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回国夺取君位。公元前680年六月,郑厉公从栎邑进攻都城新郑,俘获大夫傅瑕,傅瑕说:如果放了我,我可以让您重登君位。于是厉公与傅瑕盟誓。傅瑕回到城内,暗杀了公子婴,打开城门迎接郑厉公。郑厉公复位后,对傅瑕说:你对自己的国君有二心。于是处死了傅瑕。

在外流亡17年的郑厉公复位后,成为郑国第九任国君。

梳理一下:在郑庄公的儿子之中,总共有四个人先后当了六任郑国国君。郑国第三任国君:春秋小霸郑庄公;郑国第四任国君:大儿子公子忽,即郑昭公;郑国第五任国君:二儿子公子突,即郑厉公;郑国第六任国君:大儿子公子忽,即郑昭公;郑国第七任国君:三儿子公子亹;郑国第八任国君:四儿子公子婴;郑国第九任国君:二儿子公子突,即郑厉公。

▲ 郑国初历任君主  ©惟真坊


郑厉公继位之后开始大清洗,处理了一批当初亲附祭仲的老臣,上卿原繁被赐死,大夫公孙阏被杀,大夫强鉏被砍掉双脚。至此郑国国内长达二十年的动荡终于结束,郑国的国力大不如从前。

在此期间周边列强纷纷崛起,南方的楚国大肆兼并汉水、淮水流域小国,直接和郑国接壤。而北方的晋国,小宗曲沃一族终于击败大宗,结束了公室内战,晋国得以复兴。齐国则于管仲的改革,齐桓公开始称霸。郑国由于内乱被耽误了二十年,逐渐陷入被动。

之后的郑国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退出一流强国的行列,沦为二流国家。


⑦ 预言家祭仲:料事如神

除了辉煌的人生历程之外,祭仲还是个神奇的预言家,料事如神。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早在《郑伯克段于鄢》中,祭仲预测说共叔段在姜氏的支持下必然得寸进尺。果然后来被他言中,共叔段不断的扩张势力范围。

小说《东周列国志》中,还有一段对祭足的特别描述。大臣公子吕在劝谏郑庄公说段有叛逆之心,但庄公不置可否。公子吕于是找祭足诉苦,祭足却说:

“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视,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泄露。子贵戚之卿也,若私叩之,必有定见。”


于是公子吕私下拜见了郑庄公,果然和郑庄公达成了对付公子段的一致意见。公子吕出宫门后叹道:祭足料事,可谓如神矣!


在郑庄公还没有去世之时,祭仲就预测到郑庄公的四个儿子都会争夺郑国国君之位。那一次是齐国被北方的戎狄入侵,公子忽(即郑昭公)带着郑国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敌人。此后齐僖公要将女儿文姜许配给公子忽,结果被公子忽以齐大非偶的理由给推辞了。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听说此事的祭仲,劝说公子忽不应该拒绝齐僖公的提亲,毕竟现在郑庄公的儿子众多,而且每个儿子身后都有各自的势力,如果你不找一个很强大的靠山,估计将来的国君位置坐不稳,其他三个公子都会成为郑国国君。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祭仲所料,四位公子先后都做了郑国的国君。

接着在公元前694年七月,齐襄公在卫国的首止会盟诸侯,公子亹赴会,高渠弥陪同。

会盟之前祭早就看穿了齐襄公的心思,齐襄公和妹妹文妻私通,杀死了妹夫鲁桓公。为了缓解舆论压力,齐襄公急于重塑自己的正面形象,所以才举行会盟。而公子亹在这个时候去见齐襄公,可谓凶多吉少。

于是身为执政卿的祭却称病不出,没有一同赴会。结果齐人杀掉了子亹,高渠弥亦被五马分尸。


⑧ 功过难言

祭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先后辅佐五代国君,执政长达六十余年。祭仲的一生,功过难言,毁誉参半。郑庄公时期,他作为谋臣发挥着重要作用。庄公去世后,郑国数易其主,也是祭仲人性最为矛盾的时候,一方面他是国家的栋梁支柱,一方面又是国君忌惮的权臣。

郑庄公为君时,祭仲忠心耿耿;郑昭公继位时,祭仲心机叵测;郑厉公当政时,祭仲独霸专断;郑昭公被弑,祭仲不动声色;子亹被杀时,祭仲奸滑深沉,因为躲避这场灾祸而自鸣得意。子婴继位时,祭仲幕后弄权,坐视不管。

祭仲称得上是春秋第一权臣,他很有智慧,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是,对于祭仲来说,更重要的事,是保住自己的身家和权势,而不是保护郑国和君主的安全。所以,总体来说,他不能算是一个忠臣。但也是在祭仲死后齐国才敢出兵干涉郑国内政,他们认为祭仲已死,郑国无人!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









惟真坊
文学、书画爱好者,设计干货、素材、模板收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