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古文逐字精读|杜牧《阿房宫赋》

时尚   文化   2024-06-16 10:53   湖北  




《阿(ē)(páng)宫赋》
唐·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诗经》:牧人乃梦。名与字同,饰以“之”,谓牧养之。“牧人乃梦”就是牧人做了一个梦,牧人梦见牛羊繁盛的场景,表达了牧人对牛羊繁盛的梦想和愿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杜牧晚年住在长安樊川别墅,后世也称杜牧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樊川是西安的一个地名,川间清澈的涌河纤回蜿蜒,宛如绿带向西飘去。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杜牧出身贵族,他的爷爷杜佑曾经做过宰相,但是杜牧出生时家道开始中落,还好家里藏书丰富,使得杜牧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杜牧十几岁的时候就曾经向当时的宰相李德裕献出计策,以平定藩镇刘稹的叛乱,在计策里杜牧详细的标注了如何用兵、出动各种兵马,再被采纳后,大获成功。

杜牧25岁时,又写出《感怀诗》,在《感怀诗》中大肆描写了唐朝日薄西山的情景,被当权者所忌惮,这也致使杜牧一生怀才不遇。

杜牧病重逝世前烧毁了他不满意的诗文,所以留传下来的文章质量都很高。杜牧最满意的还是自己对《孙子兵法》的评注。可惜除了少年时惊鸿一现,这个著名的军事理论家,终其一生没有机会表现他最引以为豪的军事才能,让人唏嘘!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即公元825年,此时杜牧二十三岁。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李湛十六岁继位,善于击球,喜手搏,往往深夜捕狐,终日与宦官嬉戏。贪好声色,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求访异人,希望获得不死灵药,曾在长安洛阳有兴修宫殿的庞大计划。后因平卢、成德节度使借口“以兵匠助修东都”想趁机夺取洛阳,才作罢。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预感到唐王朝的危险局势与黑暗现实,就写了这篇赋。

《阿房宫赋》所批判的不仅是秦始皇、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更主要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阿房宫赋》表面上写秦王朝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贪色奢侈,劳民伤财,终至亡国,实则是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哀而不鉴,不然最终只能落得“后人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咸阳宫人口太多,而宫廷又过于狭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秦国首都的壮大,因此在渭南上林苑新修宫殿,规划时殿名曰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即一根高度达到五丈(约合现代长度单位的16.67米)的旗帜,用以显示威严和地位。可惜的是当时这座宫殿没有完全建成,如果完全竣工应该会有其他名字。因为只有阿房宫建好了,因此这座新宫殿就被称之为阿房宫。

阿房,指宫殿的四阿(即四周)有宽阔宏丽的曲檐。阿房宫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阿房村。《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日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阿房宫最终在秦末毁于战火。



1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灭亡了,四海统一了。蜀地四川山上的树都被砍掉了,阿房宫就建造出来了。

[注释] 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一:统一。兀:秃。出:出现,指建成。

四川离西安比较近,咸阳建阿房宫,木材是从蜀地取材运输。十二字,写建造阿房宫的历史背景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费。“毕、一、兀、出”都是入声字,与音节短促相协调,形成急促的语势,给人以奇峭之感,在音律上加强了情感的表达。作者对秦皇骄奢纵欲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阿房宫覆盖三百余里,遮天蔽日。

[注释] 覆压:覆盖。隔离:遮盖,隔断。里:这里为面积单位,不是长度单位。古代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覆压”句从高处鸟瞰,以俯视的角度写出阿房宫占地之广。“隔离”句是从低处往高处望,从仰视的角度写出阿房宫楼阁之高。而“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则是从正面描写阿房宫的宏伟、壮观,以见其不仅高、大,且“西折”“直走”,连绵逶迤,一直通到咸阳。

其占地广用“覆压三百余里”加以强调;其巍峨的形状用“隔离天日”加以强调。经作者这样一夸张,阿房宫的高大雄伟便赫然矗立在人们面前了。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从骊山北边起阿房宫开始建造起来,一直转向西边,最后直通咸阳城。

[注释] 北、西:方位名词作状语,从北,向西。走:通达。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渭水和樊川缓缓流动,流进阿房宫的宫墙之内。

[注释] 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缓缓流动的样子。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侧面烘托出阿房宫的高大、壮丽,大河奔流滔滔不绝。渭水、樊川也为阿房宫添彩增辉。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每走五步就能遇到楼,每走十步就能看到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阿房宫的走廊回环曲折,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注释] 廊腰:指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缦:萦绕。回:曲折。抱:密合。心:宫室的中心。角:屋檐的角。钩心斗角:形容建筑结构非常复杂。

此句一般译为:“走廊回环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这种翻译是有问题的,它割裂了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其实犯了不明并提修辞的错误。

首先,从逻辑上来看。“钩心斗角”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心:宫室的中心。角:檐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斗角”。根据“钩心斗角”的释义,“钩心斗角”前面的主语若是“各抱地势”,显然不合逻辑,如果是“檐牙高啄”,则通畅明了。

其次,从视角转换的关系上来看。“廊腰缦回”,属于由近及远的远近关系,照应前文“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檐牙高啄”,属于俯仰关系;而后句“各抱地势”也属远近关系,照应前文“覆压三百余里”;“钩心斗角”也属俯仰关系,照应前句“檐牙高啄”。因此,只有前后联系、相互勾连,才能准确理解此句。

可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属并提修辞,应理解为“廊腰缦回,各抱地势;檐牙高啄,钩心斗角”为宜。此句应翻译为:阿房宫的走廊回环曲折,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盘盘焉,囷(qūn)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盘绕着呀,回旋着呀,像密集的蜂窝,像激流的漩涡一样矗立,不知道有多少座。

[注释] 盘盘焉:盘旋的样子。囷囷焉:曲折回环的样子。焉:相当于“然”。矗:高耸。落:量词。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对“囷”的解释是:样子像谷仓的事物。对“盘”的解释是:“盘曲、盘绕。”李白《蜀道难》:“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对“蜂房”的解释是:“蜂巢内六角形的小室,这里比喻建筑物的多而密。”因此,“盘盘、囷囷”,属于叠音连用。“盘盘”应似一种波纹结构,如“水涡”;“囷囷”,应像一种网状结构,如“蜂房”。

由此可见,盘盘:形容楼阁如旋绕的水涡多而曲折;囷囷:形容楼阁(远远望去)如蜂房多而密。“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应是“盘盘焉,囷囷焉,(如)蜂房(如)水涡”的省略;正如“鬼斧神工”,应是“(如)鬼斧(如)神工”。也就是说,“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应为并提修辞,实为“盘盘焉水涡,困困焉蜂房,意即:“阿房宫楼阁盘盘焉,像水涡多而旋绕;囷囷焉,像蜂房般多而密。”也正因如此,才能将观者一会儿遥望宫殿,一会儿近观楼阁的心态写出,赞叹阿房宫的宏伟;同时,也与其后的“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和谐统一。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没有云彩,为什么有游龙呢?原来是一座长桥卧在水波上。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彩虹?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

[注释] 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复道。霁:雨过天晴。

作者把“长桥”座落于水面说成“卧”,把“复道”横越空中说成“行”。一卧一行,一动一静,把“桥”“道”写得神采飞扬。两句比喻,更是别具一格,不直言长桥宛似卧龙,复道犹如彩虹,而以问句故作惊疑,使“虹”“龙”显得更为逼真。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楼阁高高低低的耸立着,幽深迷离,使人无法分辨方向。

[注释] 冥迷:分辨不清。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秦朝宫殿里的歌台舞殿表演的歌舞,使那些当权的王公大臣们感到温暖,如春光之和煦;秦朝宫殿里的歌台舞殿表演的歌舞,使那些国破家亡的六国主人们感到寒冷,如风雨之凄凉。

[注释] 暖:使动用法,使人感到温暖。冷:使动用法,使人感到凄凉。融融:和暖的样子。袖:代指舞蹈。

典型的主谓倒置句,正确的语序是:“歌台舞殿响暖(若)春光融融,歌台舞殿袖冷(若)风雨凄凄。”


仅十六字,便用了七种修辞手法。

一是移觉(通感),即描写感觉的互通与转移。“歌”是听觉,“舞”是视觉;而“冷、暖””却是触觉。“歌台暖响”是把听觉转移到触觉,“舞殿冷袖”是把视觉转移到触觉。三种感觉各不相同,却巧妙地抓移在一起,听觉以感耳、视觉以感目、触觉以感休,凭借感觉的相通,相互映照,最终目的是以心动情,达到余韵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是移情,移主观感情于客观事物,使人与物融为一体。“暖响、冷袖”中的“响和袖”,一为声响,一为物体,与表示温度的词语“暖和冷”的本义,没有丝毫的联系。但是,由于作者深知宫内得幸者欢,失幸者悲,“一日之内,一宫之间”,秦皇所到之处尽是轻歌曼舞,充满欢乐的气氛,显得“春光融融”;而秦皇不在之处则是停歌罢舞,笼罩着凄苦萧条的气氛,显得“风雨凄凄”。在此鲜明的对比下,作者赋予宫内歌舞以感情,以情遣词,把适用于主观感情的“暖和冷”,巧妙地移到声响和舞袖上,反过来又用“暖响”“冷袖”体现主观情绪,在景情交融中使语言产生出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三是互文,即参互为文,合而见义。“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四句,如果只照字面去分析,就会理解为:歌台只暖不冷,舞殿只冷不暖。这就与文意相去甚远了。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当权者(或是受宠者),歌台舞殿,暖响暖袖,春光融融;国破者(或是失幸者),歌台舞殿,冷响冷袖,风雨凄凄。也就是在“歌台”句中省略了“冷”意,“舞殿”句中省略了“暖”意。互文见义,使文句简洁精炼,避掉重复、拖沓。此为古汉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应作“东西南北市买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译作“在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马鞍、鞍垫、马嚼子、缰绳、马鞭”。

四是对比。作者选用富有代表性的反义词“暖和冷”,加强对比效果,为下文“一日之内,一官之间,则气候不齐”提供事实依据。

五是借代。用“冷袖”代指宫内停歌罢舞,凄苦萧条的气氛。

六是比喻。将当权者(或是受宠者)歌舞的热烈气氛比喻为春天的温暖,将国破者(或是失幸者)的冷宫寒袖比喻为风雨的凄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阿房宫内的景象。

七是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的手法,形容阿房宫内部歌舞的热烈气氛和气候的变化,强调宫殿的宏伟和美女的众多。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即使在同一天里,在同一宫殿内,天气冷暖却截然不同。



2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六国王侯的宫妃和王子皇孙,都被迫离开了六国的宫殿,乘车来到秦国。整天沉迷于歌舞的欢乐中,成为了秦国的宫人。

[注释] 妃:帝王的妻,位次于皇后。嫔:古代皇宫里的女官,皇帝的妾,侍从。媵:古代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嫱:古代宫廷里的女官名。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天上明亮的星星闪来闪去,这是姑娘们打开梳妆的镜子反射出来的光芒。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反喻,即倒置式的暗喻,喻体在前,本体在后。“明星荧荧”是比喻句的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璨夺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给人以鲜明生动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读者印象更为强烈。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鬓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

[注释] 绿云:应该就是绿云鬓的一种简称,代指佩戴着一种翠绿色发饰的发型。这里特指翠绿色的发饰。扰扰:纷乱的样子。

“绿云扰扰”中的“绿”,还有一种解释,应作“乌”解。这里的“绿”是用了一种变文的修辞手法,“变文者,变字以成文之谓也”。从古诗文看,将形容女子头发“乌”变为“绿”在唐以前就出现过,如南朝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绿鬓愁中减,红颜啼里灭李白《怨歌行》:沉忧能伤人,绿鬓成霜鬓。用“绿云”形容女子头发稠而黑。白居易《和春深》:宋家宫样髻,一片绿云斜。作者在文中以“绿”代“乌”,给作品平添了气色,精心铺张了宫女的妍丽之态。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也是反喻。像绿云那样纷纷披拂的,是宫女们早晨梳理的长发。



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渭水之上涨起了一层油脂,是这些姑娘们丢弃的胭脂水粉。

[注释] 腻:指洗脸水中浮起的胭脂、香粉。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烟雾弥漫,是姑娘们焚烧熏香产生的烟雾。

[注释] 烟斜雾横:烟雾横斜,指烟雾弥漫。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像雷霆突然滚滚而过的,是秦始皇的车驾飞驰而过。

这几句都用了夸张的手法。借助夸张铺饰,使艺术形象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艺术真实性也得到最大限度的揭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极言宫女之多、宫女之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极言宫女之侈;“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言宫中之香;“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极言秦皇之势。全文一气呵成,铺张扬厉,一个侈靡无度的暴君秦王的形象跃然纸上。并且,四句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加之新鲜的比喻,巧妙的夸张,读来使人有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之感。

这里分三层来写。第一层写宫人的来历,她们有的是六国的“妃嫔腠嫱”,有的是六国的“王子皇孙”,曾几何时,有的“辞楼”,有的“下殿”,失去了往日的一切,沦为秦宫的宫人。“朝歌夜弦”,写她们强颜欢笑;“为秦宫人”,写他们的真实命运,平淡的语句中蕴含着沉痛的感情。这是宫人们来历的交待,也是“六王毕”这一历史的形象展示。接着描写妃嫔们的梳洗妆扮。“明星荧荧”喻妆镜打开,“绿云扰扰”喻梳理发鬟。然后又以三个夸张句写她们的梳洗、熏香和驾车出游。以渭水涨满油腻,夸写她们遗弃脂粉之多;以烟雾迷漫缭绕,夸写她们焚椒熏香的浓重;以惊雷乍响,隆隆而过,写她们驾车出游的声势。这些夸张描写,既表现他们的生活奢糜,也暗示她们的内心空虚。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

[注释] 杳:渺茫。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这些姑娘每一寸肌肤,每一处容颜,体态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注释] 妍:美丽。缦立:久立。缦通慢。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竟整整三十六年。

[注释] 三十六年:这里指嬴政在位执政的年数。

她们的肌肤容貌“尽态极妍”,她们的愿望并不高,就是盼望帝王的恩幸,但她们竟有度过“三十六年”的漫长岁月而“不得见者”!这是对秦皇帝妃嫔众多,生活荒淫的揭露,也是对六国众多妃嫔悲惨命运的同情。



3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聚敛的珍宝;齐国、楚国保存的奇珍。

[注释] 收藏: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经营:动词作名词,指金玉珍宝等物。精英:形容词作名词,精品,也有金玉珍宝等物的意思。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这些财宝都他们的国君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

[注释] 剽:抢劫,掠夺。人: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倚叠:积累。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突然有一天,一下子不能再拥有这些金银财宝了,都被运送到阿房宫里来。

“几世几年”,写摽掠之久;“倚叠如山”写摽掠之多;“输来其间”,写结局之悲。用语冷峻而含意深刻,含有对六国的谴责之意。



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把尊贵的宝鼎当作铁锅,华丽的美玉被当作石头,贵重的黄金被当作土块,宝贵的珍珠被当作瓦砾,丢弃得到处都是。

[注释] 铛:平底的浅锅。逦迤:连续不断。

作者以四个极具意味性的语词组成两个排比句,写秦人对六国珍宝的轻视和糟踏,这既是对六国统治者小心“收藏”、辛苦“经营”的嘲笑,更是对秦朝统治者喜爱纷奢、糜费财宝的批判。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秦人看着这些随意丢弃的珍宝,也并不觉得可惜。



4



嗟乎!

可叹呀!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君王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老百姓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欢豪华奢侈,但老百姓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啊。

[注释] 心:心意,意愿。纷奢:繁华奢侈。

此句大多译为:“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这种译法非常别扭,很不通畅;尤其“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句,甚至让人不知所云:一个人的心思,怎么可能是千万人的心思呢?“千万人”怕是躲避而不及(祈祷别被抓去修建阿房宫)。这种译法,就是不懂并提修辞。

其实,“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应理解为“一人之心,秦爱纷奢;千万人之心也,人亦念其家”,使用了并提修辞手法。可译为“一个人的心思,是秦始皇喜爱豪华奢侈,于是大兴土木;而千万人的心思,是老百姓顾念自己的家室,不想流离失所啊。”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为什么秦国人掠取六国的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但在使用这些财物时像泥沙一样随便挥霍浪费?

[注释] 锱: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秦始皇大兴土木,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

[注释] 南亩:南边的坡向阳,利于植物生长。所以中国古代的田地大多是向南开垦。南亩即指田亩。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梁柱上的突出来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

[注释] 磷磷:形容物体棱角分明而突出。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庾:露天的谷仓。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屋顶上的瓦片接缝长短不一,比天下百姓衣服上的丝线还要多。

[注释] 周:全。



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

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

[注释] 槛(jiàn):栏杆。槛(kǎn):门坎。九土:九州。



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

[注释] 管弦呕哑:形容音乐声音嘈杂。管弦:管乐和弦乐,此泛指音乐。呕哑:象声词,指声音嘈杂。

杜牧一连用了六组比喻排比铺陈来斥责秦统治者的残酷搜刮与穷奢极欲。因建造阿房宫所进行的残酷掠夺,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而秦始皇这个独夫的野心,则“日益骄固”,其残酷统治已趋登峰造极的地步。六组比喻非常巧妙,含有深刻的揭露批判意义,也暗示这独裁统治者将很快从顶峰跌落下来。作者巧妙地将柱比农夫、椽比工女、钉头比粟粒、瓦缝比周身帛缕、栏槛作九土城郭、乐声类市人言语。而这些都是国赖以立、民赖以存的事物。

如果将阿房容看作“国家、天下”,那么天下耕夫、织女及广大人民便是这房屋的梁柱。钉头,瓦缝将一切联系起来,栏槛围住“天下”,提供“寄身之所”的是城郭。“朝歌夜弦”的是什么人?是六国王室。那么他们的乐声里一定会有许多不满之情 ,对应市人言语,又结合当下,杜牧其实是在说“天下百姓都对皇上您的行为十分不满了。

这就非常明显地告诉读者:统治者的宫殿都是劳动人民的血汗所造就;统治者的享乐,完全建筑在普通百姓的痛苦之上。堪称神来之笔。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使天下的百姓,嘴里不敢说,心里却十分愤怒。

秦始皇为了自我无尽的奢华,不顾人民深重的苦难,以为钳制了百姓思想,就能高枕无忧;孰知死后就导致了百姓揭竿而起,不断反抗,盛极一时的秦帝国顿时灰飞烟灭。“不敢言而敢怒”一语,正是突出百姓面对始皇的淫威,表面上不敢言的结果,心里却是怒不可遏(尤其是被征戍边关、流离失所、甚至因为误期而被杀的百姓)。杜牧在此借古讽今,通过秦皇修建阿房宫一事,含蓄地给当时穷奢极恶的唐朝皇帝提出警示:要以史为鉴,善待百姓;要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一天天更加骄纵顽固。

[注释] 独夫: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这里指秦始皇。骄固:骄纵,顽固。



戍卒叫,函谷举。

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

[注释] 举:被攻占。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楚国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

陡然转折,写人民的反抗和秦王朝的覆灭,并从秦朝的覆灭,归结到阿房宫本题上来。阿房宫最终因项羽的一把大火而变为焦土,作者把阿房宫的焚毁和秦王朝的覆灭揉合在一起来写,把统治者的下场写得更具鲜明的形象性和历史的深刻性,为下一段借古议今张本。



5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

[注释] 族秦:灭秦。族,灭族。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可叹呀!假使六国君主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完全可以抵抗秦国。

[注释] 使:假使。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假使秦王朝统一六国以后,又爱护六国的老百姓,那秦国的皇位就可以顺次传到三世,甚至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秦王朝呢?

[注释] 递:传递。万世:《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诏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然而秦朝仅传二世便亡。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时间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

[注释] 不暇:来不及。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以之为鉴来吸取教训,后人的结局也会跟秦人一样,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注释] 哀:哀叹。

揭示历史原因,借古鉴今,归结题旨。“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跳过现象看本质,深刻指出秦与六国的统治者都是自取灭亡的历史真理。再议其自取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爱其民。如果六国爱其民“则足以拒秦”;秦爱其民则“可至万世而为君”,这当然是从封建王朝的万世基业出发,但强调“爱民”这一儒家的民本思想,在封建时代仍具有进步意义,在杜牧写这篇文章的晚唐时代,则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最后,以极其委婉曲折的笔触,写出极其深刻的历史哲理,指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这是历史悲剧,明确告诫唐朝统治者要以此为戒,否则将重蹈历史的覆辙。



6



《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的赋篇,与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堪称唐赋双璧。赋,作为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至汉代大兴,以后各代均有赋家进行赋的创作。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把历代赋分为古赋、俳赋(即骈赋)、律赋、文赋四类。唐代中后期因受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影响,一些作家用散文笔法来写赋,创作一种新赋体,即所谓文赋。杜牧的这篇赋作,就是一篇文赋,它是宋代散文赋的先声。在艺术上,这篇赋有其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为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刘勰《文心雕龙》)是其特色,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汉代大赋的特点就铺张扬厉。杜牧的这篇赋,铺张扬厉的特色表现得很突出,作为全诗的主体形象阿房宫,作者从规模、气势、建筑、人物、珍宝等各个角度进行铺叙,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高而低进行多方渲染,使早已毁于战火的阿房宫鲜明生动地矗立在读者面前。同时,作者对这一主体的每一局部,也极尽铺张之能事。如描写建筑群,作者从它的高、大、多、精、巧、美等不同角度,写出楼、阁、亭、台、廊、檐的千姿百态。但它的铺陈,既没有汉代大赋堆砌生词之病,也没有六朝俳赋追求格律辞藻之弊,而是紧紧围绕主体形象而“铺采”,为突出文章主题而“摛文”,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其次,在铺张扬厉中大量运用比喻、夸张手法。如文章为突出阿房宫是建造在百姓的血汗痛苦之上,作者一连采用了六组比喻“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形成排比,和文章开头的“蜀山兀,阿房出”遥相呼应,形象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又如描写妃嫔的梳妆打扮,作者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描写出她们妆、梳、洗、熏的豪奢生活,揭示她们灵魂的卑弱和命运的悲酸。

此外,因为杜牧这篇赋的创作意图十分明确,所以它完全避免了汉代大赋所谓劝百讽一的弊端,不但在形象铺叙中时时传达出作者对秦王朝的历史批判,而且在赋的最后还专门进行深入议论,作历史的回顾,引古鉴今,对唐王朝提出严正警告,进而使这篇赋具有鲜明的现实政治意义。

杜牧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享乐,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希望唐朝的统治者不要只图自己奢侈享乐,重蹈覆辙。

但是杜牧的忠告没有使统治者更改。两年后,王死,半个世纪后,黄巢起义后唐王朝与秦王朝一样归于灭亡。


附:重点字词释义归纳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









惟真坊
文学、书画爱好者,设计干货、素材、模板收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