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欧阳修其人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欧阳修开始在滁州任职,自号为醉翁,晚年更改为六一居士。他天性刚直不阿,见义勇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无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头。即使被贬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样不变。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为什么叫六一呢?”欧阳修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欧阳修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子,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欧阳修之所以被称为“六一居士”,是因为他晚年的生活哲学和艺术追求可以概括为六个“一”。他的六个“一”包括:他家藏书一万卷;他集录了夏商周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一千卷;他有一张古琴;他喜欢下棋,常有一局棋;他常置一壶酒;他自己这个老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他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追求,反映了他的生活哲学和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
居士,本意指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隐士。同时,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佛教传入后,翻译佛经时,用以形容在家修佛的人。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修持之士,便可称为居士。文人雅士的自称居士,作为别号则始于晋代一些清高脱俗的文人雅士。唐宋时逐渐流行,居士的字号不受家族长辈的限制,具有很强的个人意趣、爱好和色彩。自号居士或是向世人展示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或是文人墨客表达对世事不平的愤慨。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四岁丧父,随母前往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二十五年,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其为人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其母郑氏担起了教他读书写字的任务。欧阳修十分聪慧,10岁能作诗赋,欧阳晔在生活上给予她们母子足够的关怀,童年的欧阳修,并没有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宋仁宗天圣元年,17岁的他应试未中;天圣四年再试又未取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22岁时,欧阳修跟随知汉阳军的胥偃前往京师;天圣七年春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天圣八年(1030年),欧阳修参与由仁宗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
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从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欧阳修中进士后,任监察御史,成为了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曾任西京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的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他的散文内容充实,气势旺盛,艺术风格平实自然、流畅婉转。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2 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吕夷简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竟由一名堂堂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贬为一介区区滁州知州。这在仕途上可谓一落千丈。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虽然政治开明、风调雨顺,但却不思进取、沉溺于现状,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
欧阳修在朝中遭遇政敌打击,背负着沉重的污名来到滁州,在这里创作过很多文学作品,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醉翁亭记》,滁州生涯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他的文集中也可以看到,后来他多次回忆滁州生活。
《醉翁亭记》创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是欧阳修被贬官到滁州做太守的第二年,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
醉翁亭在琅琊山,古早以前称为摩陀岭,后来晋元帝曾经驻军于此,他当时的爵位还是琅琊王,因此摩陀岭更名为琅琊山。唐代宗大历年间,法琛禅师在此修建了宝应寺,北宋时期改称开化禅寺,再后来就以山为名称为琅琊寺,寺里的住持智仙和尚修建了亭子,邀请时任滁州知州的欧阳修前去参观,琅琊山自东晋得名起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欧阳修写了《醉翁亭记》,获得了巨大的人文力量加持,在此以后便名扬天下,《醉翁亭记》就是滁州的文化名片。
文章通过写景引出人物活动,通过人物活动表达内心的情感,特点是浅显平易,运用自然流露的生动语言,因此阅读起来非常流畅。这篇文章有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全文共使用了21个也,也是稳定的决断词,他用这种处理方式调节韵律,使文章具有了特别的节奏感。由于这篇文章相对很有特色,欧阳修自己也认为是新的创意,分享给了朋友尹洙,尹洙表示类似于《周易说卦》的风格,说卦传里面使用了很多也字。《醉翁亭记》中骈句颇多,也有人认为应该称为《醉翁亭赋》,可见这篇文章在体裁上是有创新的,因此才会出现不同的看法。
苏东坡曾经点评《醉翁亭记》:其辞玩易,盖戏云耳。意思是文章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无论是从文体的严谨度,还是密集使用了那么多个也字,这在当时都属于比较特异的风格,但是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观,文学艺术定位也会随之变化,《醉翁亭记》在宋以后越来越受欢迎,南宋朱弁(biàn)曾评价过《醉翁亭记》:《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
其实欧阳修写醉翁亭有一诗一文,分别是五言古体诗《题滁州醉翁亭》,以及这里说的散文《醉翁亭记》。当然文章的影响力远远大过于同题材的诗,不同的人散文具有不同的美感,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写自然的极致之美,沉浸阅读的情况下会使人的精神得以放松,进入一种空灵的世界,如禅师入定,如高真坐忘,精神内敛于个体,而《醉翁亭记》则是呈现立体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互,精神散布在众人。
《醉翁亭记》里提到不同的乐,大多也归纳为与民同乐,有一些学者认为需要探究,他究竟是真乐还是强作乐,我们从正常人角度来看的话,大概是二者兼而有之,既有治理地方时的与民同乐,同时也包含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楚。回归到最基础的人性时,伟大的人和平凡的人都是一样的,旧时很多评论家出于儒家的价值观都对《丰乐亭记》的评价高,毕竟表达了所谓的宣上恩德,而从文章的结构和艺术性来说,则认为《黄冈竹楼记》写得更好,而《醉翁亭记》的戏谑色彩颇为严重,有人比之于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
《醉翁亭记》对语言的运用非常老到,属于骈散结合的类型,可见骈文的美学属性很强,他反对过于空洞的骈文,并不反对能表达真实情感的骈文。
《醉翁亭记》分为四段,第一段释名,阐述醉翁亭的位置和寓意;第二段写景,记录山间四季朝暮变化;第三段记游,描写滁人饮宴的生活场景;第四段叙事,说明不同的快乐方式,以回扣住第一段说的醉翁之乐。
3 释名
环滁(chú)皆山也。
滁州四面环山。
[注释] 环:环绕。滁:滁州,今安徽省东部。皆:副词,都。
稍微有点夸张,文学作品用以突出自然环境。据说有人曾买到欧阳修的手稿,本来用十几个字来描写山峦,后来修改定稿为环滁皆山也,采用了简明有力的概括形式。欧阳修向来对文章精益求精,经常把稿子贴在墙上,以便随时进行修改。这句话是要引出文章的主题所在,也就是醉翁亭所在的那座山。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滁州城西南方向的诸多山峰,深林山谷尤其秀美,远远望去草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滁州的琅琊山。
[注释] 其:代词,指滁州城。壑:山谷。尤:格外,特别。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欧阳修作为滁州的地方长官,受到琅琊寺的智仙和尚邀请,他对自己的登山过程做了详细描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前行六七里,渐渐可以听到水流的响声,越往前走水声越大,又看到有股水流从两个山峰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注释] 山行:名词作状语,顺着山路前行。《徐霞客游记》里除了山行还会看到水行。潺潺:流水声。
欧阳修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通常解释认为六七里是个约数,但在地图上可以看到,从滁州古城到醉翁亭的距离差不多就是七里左右。滁州古城城西就是著名的滁州西涧,唐代诗人韦应物担任滁州刺史,曾经在这里临风伫立。两百多年以后,滁州刺史变成了欧阳修,他沿着曲折的山路缓缓前行,欣赏着周围的自然景观。
刚上山的时候感受的是树林的静谧,往前走了六七里路以后,渐渐可以听到水流的响声,越往前走水声越大,这就是渐闻水声潺潺。
通行版本写这处泉水叫酿泉,也就是醉翁亭所在的位置,这里存在历史造成的误会。欧阳发给父亲编文集的时候记载,滁州琅琊山这处泉水名为让泉,欧阳修的朋友苏唐卿担任费县丞,经常邀请当地文化名人聚会,席间多次聊到欧阳修的作品,苏唐卿擅长写篆书,他制作了篆书醉翁亭记碑,碑文的初稿经过多次修订,每次他都要寄给欧阳修审定,规整的小篆不像行草书容易讹误,这块碑无限接近欧阳修的原稿。苏唐卿和欧阳修都非常严谨,两个人为此通了好几次信,《费县县志》里面记载得非常详细。
敲定了碑文的内容以后,还特别叮嘱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歐陽修的脩当时已和修订的修并用,他特别叮嘱老友苏唐卿说碑文别的部分没有问题了,但我的名字你得注意点,你还是给我换成带月字旁的脩,虽然这两个修字已经通用了,但是我怕后人误会。老朋友苏唐卿确实照办了,碑面上给他换成了脩。但社会上的事情太复杂了,大家都爱用另一个修字,他晚年的时候实在纠正不动了,只好哈哈一笑说算了。
苏唐卿的篆书原文上明确写的是让泉,苏东坡酒后写过草书《醉翁亭记》,上面写的也是让泉,而且让字中间有缺笔,因为他是宋哲宗元祐六年写的,要避讳宋英宗的父亲赵允让。而苏唐卿是在宋仁守嘉祐年间书碑,英宗皇帝还没有即位,就不需要避讳。繁体字的讓和釀字形相似,而《醉翁亭记》流传非常广,因此造成了传抄讹误。
苏唐卿的醉翁亭碑重量太大,当时条件限制无法运到滁州,就留在了山东费县县衙,宋灭亡以后石碑被掩埋在县衙地下,元代开始普遍流行釀泉版本,书法作品大多也是釀泉。文徽明写过行书《醉翁亭记》,上面就是釀泉。而到了明中期,苏唐卿的碑文又被挖出来,有学者开始改回本字,因此明代书法家也有写让泉的,如谢时臣《醉翁亭记》,因为当时信息差的关系,此后就两种版本都存在。
现在滁州醉翁亭的泉边有清康熙年间滁州知州王赐魁立的碑,使用的是让泉。中国文化讲温良恭俭让,常作为泉的正面名称,类似还有廉泉和温泉等。反面名称还有著名的盗泉和贪泉。
欧阳修走了六七里的山路,来到了醉翁亭所在的位置。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啊。
[注释] 回:回环,曲折环绕。峰回路转: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然:……的样子。临:靠近。
峰回路转实际是写人的行动,人与景物互为参照物。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转过山头终于看到了亭子。翼然是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亭子顶部四角向上翘起,看着像展翅欲飞的鸟。位置就在泉的旁边。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建造这座亭子的人是谁?是琅琊山的僧人智仙。醉翁亭这个名称是谁取的?是自号醉翁的滁州太守。
[注释] 作:建造。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太守:古人有袭用前代州郡的行政长官称号的习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到隋唐时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仍然是郡。千余年来,称郡的长官为太守。而到了宋代,撤郡设州,因此不再有“太守”这一官名,取而代之的是“知州”。宋代以后郡守已非正式官名,但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明、清时则专指知府。
这里提到两个具体的人物,首先是说明亭子的建造者。建造这座亭子的人是谁?紧跟着就直接回答,是琅琊山的僧人智仙。醉翁亭这个名称是谁取的?这里安排的问答有点意思。太守自谓也。很多书籍对这句的翻译都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它。问的是具体的人,回答的却是人的行为,这属于明显的问答信息错位。自号醉翁的滁州太守。
古文里常有这种极限省略的倒句。如果按正常的完整表达方式应该是: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滁之守醉翁也。醉翁者,太守自谓也。然后接着说明太守为啥叫醉翁。是这样一套表达顺序。太守自谓也,如果当作倒句展开就是:自谓醉翁之滁州太守也。总之问的是具体的人,回答也必须是具体的人,而不能是人的行为。因为给亭子命名的太守叫醉翁,接下来就要说明他为啥得到这样的别号。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朋友经常来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他的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注释] 辄:就,总是。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曰:叫做。
欧阳修作为滁州知州,也就是古称为太守的州郡长官,经常跟朋友来这里饮酒,不过他的酒量不太行,后来身体健康也不太好,常规的小杯喝到十杯就到量了,不像李白随便就三百杯,所以这里特别写到饮少辄醉,喝不了多少就醉了。常聚在一起喝酒的人里,欧阳修的年龄又最高,因此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翁是老年人的意思,他在滁州时才四十岁,实际上不能称为翁,这是一种表达心情的方式。他自己在诗里面就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跟苏东坡在密州出猎的词里类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实际当时还不到四十岁。以老者自居往往有点自嘲的意味,正当壮年的人自号醉翁,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寓意,这个问题才是本段的核心,真正要表达的是醉翁的内心思想。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欣赏这秀丽的山水美景啊。只是把游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并寄托在喝酒上罢了。
[注释] 意:情趣。乎:相当于“于”。得:领会。寓:寄托。
这句话第一次提到了乐字,这里说明的是山水之乐,是通过醉翁本人而直接关联的乐,前面说自己饮少辄醉,酒量比不过在场的其他宾客,不过自己并不为此而焦虑,因为自己的关注点不在于酒。醉是一种表面的现象,而乐是欧阳修此时的心情。醉是表象,乐是根本。是因为欣赏到美丽的山水而感到快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大家聚会的时候少不了饮酒,酒作为相互交流的媒介,但是喝多喝少,醉或不醉,这都不是我在意的事情。山水之间是一种自然之乐,汉以后古代社会以儒家为底色,很多人都挂着儒家的标签,但很多作品也带有道家的氛围,比如苏东坡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如此,儒家是入世的思想,思想越偏向儒家活得越累,道家是出世的思想,思想越偏向道家活得越洒脱。道家思想经常作为文人的解压阀,寄情山水就是摆脱精神压力的方式。那么既然意不在酒,为什么还常常聚会饮酒,酒和山水之间有什么关联。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寄托。他说自己的乐趣是欣赏山水之美,面对自然会有很多感触,有很多难以言说的情感,把心中的情感都寄托在杯酒之中,人总是要把精神寄托于事物而不会寄托于人,可见人性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他表达得比较高级,我们普通人只会说:什么也不说了,都在酒里。追求到本真的时候,无论高雅还是平凡,得到的精神快乐并无太大差距。滁州的环境要比夷陵要好些,他在夷陵都能静下来发现自然美,在滁州就更不用说了。
表达了自己的山水之乐以后,全篇的第二个大段是写景,其实这是游记的标配内容。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霪雨霏霏到春和景明,用两个段落描写不同时态和场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描写了山间的不同时态和场景。
4 写景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升起后,树林间的雾气就慢慢消散了,当云气从高空归聚回深山,山谷岩穴之中就失去了光线,变得昏暗了,这种自然界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色。
[注释] 若夫:像那。而:就,表顺承。两个动作有前后关系,太阳先出来然后雾气才消散。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开:消散,散开。归:聚拢。暝:昏暗。晦:昏暗。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在山里一天之内就可以看到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象:早上是日出而林霏开,晚上是云归而岩穴暝。古人认为云是出自于深山之中,白云生处有人家。当云气从高空归聚回深山,岩穴之中就失去了光线,烟云归聚表现的是昏暗的色调,从太阳升起到烟云归聚,这种自然界的明暗交替变化就是山中的清晨与黄昏。这种最平常的自然变化往往并不引人注意,只有内心足够安静的时候才会用心去观察朝夕相处的自然环境,这里描写的是一天之中的物象,日出日落的短时态变化。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山间的野花纷纷绽放,散发出幽远的香气,这是春天万物生发的景象。山中的树木生长茂盛枝叶浓密,这是夏天万物茁壮的景象。金秋时节,风气高爽,霜色洁白,这是秋天万物肃杀的景象。冬天溪水下降显露出石块,也是四季完成了一次轮转,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注释] 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指花。发:生发,引申为花朵绽放。秀:植物开花结实。指树木充满生机。繁阴:浓密的树荫。
风霜高洁:也就是风高霜洁的倒装形式,风气高爽,霜色洁白,这是秋天万物肃杀的景象。欧阳修在《秋声赋》里说“常以肃杀而为心”。这里用了风霜高洁四个字。
《醉翁亭记》能够朗朗上口,跟他使用这种对句有关,而且是最贴近实际的描写,不需要通过复杂的典故来表达,使人能够产生很真切的感觉,他用四句话分别描写了四季,最后再用一句话进行总结。他在山间观察一天的朝暮变化,体验四季的顺序轮替,心情也为之发生变化。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清晨进山是一种景色,傍晚归来时又看到一种景色,春夏秋冬四季进山又是不同景色,人体验到的快乐也不相同,而那快乐真是无穷无尽啊。
[注释] 朝:日出而林霏开。暮:云归而岩穴暝。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四时之景,山水之乐,融情于景,其乐无穷。
这里的乐亦无穷就是前面说的山水之乐。确实在山中体验到了快乐,世俗纷扰在这里消失于无形,通过景色来反衬人的内心情感。
3 记游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有些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还有些走累了的行人坐在树下休息,前方先行的人向后面打招呼,后面的人马上高声应和。老人弯着腰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啊。
[注释] 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负:背。负荆请罪。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伛偻:弯腰驼背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搀扶提领,这里指老人领着的小孩子。
这是一组非常生动的生活场景,体力充沛的人一路走一路唱,体力耗尽的人坐下来恢复元气。滁州人结伴出游的盛况被欧阳修记录下来,其实他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员。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种类丰富的菜肴有序地摆放在面前,这是太守在设宴招待大家啊。
[注释] 临:来到。渔:捕鱼。洌:清澈。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野蔌:野菜。蔌,菜蔬的总称。陈:摆开,陈列。
《醉翁亭记》运用了多处成组的对句,既保持了骈文的韵律节奏,又表现了散文的通俗易懂,欧阳修主张简明易懂的文学特点,这段描写了露营野餐的情景。溪,指琅琊溪,跟智仙和尚的琅琊寺一样因山得名,唐代文学家独孤及写过《琅琊溪述》,交代过这里的历史典故。欧阳修的《琅琊六题》中也有琅琊溪,这条较深的溪水中有很多鱼类,为露营的餐桌提供了美味。溪深而鱼肥,太具有生活气息了,这里安闲适意没有朝中党争。餐桌有鱼还有酒,《后赤壁赋》里东坡先生得到鱼以后回家跟小王夫人申请酒水,他的老师欧阳先生比他厉害,就地取材直接生产酒水。
酿泉为酒。泉是开篇说过的让泉,酿泉为酒就是用让泉的水酿酒来喝,因为原文这里有个酿字,跟前面的让泉产生了形似的讹误,实际这里的酿是动词,跟临溪而渔是对句,临溪而渔,酿泉而酒,两处是此处地理名称的实指,临琅琊溪而渔,酿让泉水为酒,酒水味道的优劣跟水直接相关。
泉香而酒洌。按事物自身的特点来说,酒是醇香的,泉是清澈的,应该是泉洌而酒香才对,酿泉为酒,泉和酒已经互为一体,因为酿出来的酒很香,变成酒的让泉水自然也就香;因为让泉水的水质足够好,用它酿造的酒就很清洌,这就是泉香而酒洌。元代以前还没有引进蒸馏酒技术,清酒是非常稀有昂贵的东西,李白说:金樽清酒斗十千,古人喝的酒大多都是浑浊的,杨慎说:一壶浊酒喜相逢,喝酒的时候都是要过滤的,《赤壁赋》里说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这么大的人物喝酒都要过滤。
欧阳修说自己的鱼大而肥美,自己的酒醇香而清洌,堪称是当时露营餐桌的顶配了。
肴,本义是烹熟的鱼肉,这里的山肴包括前面捕的鱼,可能还有在山间捕捉的野兔之类。蔌,泛指野菜,琅琊山上的植物品种多样,荠菜是绿色的,嫩笋是白色的,香椿是红色的,蘑菇是褐色的,可以说餐桌的食材非常丰富,肥鱼清酒,山肴野蔌。
杂然前陈,杂的本义是五彩相会,引申为多种多样.我们生活中说的杂货店,就是拥有多种不同的物品,而且是有一定条理的,杂货店里的物品都有分类。杂然而前陈并不是说把菜品胡乱的摆放,而是种类丰富的菜肴有序摆放,毕竟人家是滁州最高长官,这是太守宴也。
除饮食以外还有相关的人文活动,宴席间的热闹场景也作了记录。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酒宴上的乐趣酣畅淋漓,不在乎有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伴随着宾客们的呼喊轮番饮酒,一边摇晃着酒筹一边举起酒杯,相互交杂在一起,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注释] 酣:尽情地喝酒。丝:弹拨的弦乐器。竹:吹奏的管乐器。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觥:酒杯。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这里的宴饮酣畅快乐,不在那些管弦音乐,没有搞那套东西,而是在饮酒的同时进行不同的游戏。射者中,是酒席中的一种游戏,现在书籍基本把射注释为投壶,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比赛游戏,远距离把竹棍或者箭投进壶口。欧阳修玩的应该不是这种,他发明了一种新式的射戏,文集里有非常详细的记载,称为九射格。参加游戏的人要排队抽签,抽中的签上写着哪种动物,就用飞镖射击靶上的相应动物,比传统的投壶游戏增强了机动性。弈者胜,就是下围棋的人分出了胜负,弈就是指中国的围棋。
现场不仅有这两种游戏,酒桌上还有当时流行的酒令游戏,这是拼人品免罚的小游戏,要用到酒筹这种道具,酒筹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常见的是装在筹筒里,宾客们轮流摇出一枝酒筹,在场谁符合上面写的特征,谁就要按酒筹上的要求罚酒,比如惧内一杯,沈括在场肯定是要罚的,这属于是酒桌上的氛围驱动器。
觥是古代的酒器,《诗经·小雅》:兕(sì)觥其觓(qiú),旨酒思柔。觥最初是弯曲的犀牛角制成的酒杯,后来广泛使用金属玉石陶土等材质,但制作出来的形状依然保持原有特征,就是具有牛角的弯曲形态,很漂亮的一种酒器,这里泛指桌上的酒杯。
▲ 觥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喝多以后直接栽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注释] 苍颜:容颜苍老。颓:就是倒的意思。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喝多以后直接栽倒在众人中间。《礼记》:泰山其颓乎。《出师表》:后汉所以倾颓也。表义都是塌倒的意思。很多书籍把颓注释为醉熏熏并不妥当。
欧阳修当时刚刚四十岁,这里却使用了苍颜白发,属于夸张的写法,反映的是自己当时的心情,在朝中经历了重大打击,容颜未老心已老。欧阳修在宴席上喝得非常高兴,但是他的酒量确实不太行。
欧阳修背负着道德污名,在当时社会中承受的压力,远非我们今天所能体会,能够顶住攻击没有屈服已经非常不容易。可见他抵达滁州以后,看到秀丽的琅琊山确实会产生一些神游世外的感觉,尽管他说自己苍颜白发,但内心深处还是相当坚韧。
晚年的欧阳修多次回忆滁州时光,想来也一定会记起自己醉倒在众宾之间的场景,往事不堪回首,往事也值得回忆。在山中的宴饮结束以后,众宾客又跟着他一起离开,同样是一幅充满人文情趣的画面。
众宾欢的结果就是太守乐。而太乐的原因就是前面的一系列活动。滁人游:滁人富足,和平生活之乐。太守宴:太守的设宴之乐。众宾欢:太守与宾客们的宴酣同乐。太守醉:是因为乐而醉。而乐的原因有三:一是作者治理滁州政绩显著;二是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三是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
欧阳修为地方最高长官,喝醉酒后是睡在大家中间的,而不像现在的领导是高高在上的,他是跟大家在一起的,与民同乐,并没有阶级地位尊卑之别,是真正融入到群众中的。大家看到领导真正走进了群众中间,一起喝酒,还喝醉了,众宾们就更高兴了。
5 叙事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以后夕阳西下,挂在山边,映出众人散乱的影子,这是太守准备回城,而宾客们也纷纷跟着他共同归去。
[注释] 已而:随后,不久。归:返回,回家。
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山间的树木像巨大的伞盖遮蔽成荫,林间的鸟在树的上下不同位置鸣叫,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注释] 翳:本义是皇帝出行用的华盖,引申为遮蔽的意思。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山间的树木像巨大的伞盖遮蔽成荫,林间的鸟在树的上下不同位置鸣叫。王维在诗中刻画过这种场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把山间的静谧之美表现到了极致。
欧阳修写阵阵鸟鸣是为了引出他要说的乐趣,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这是乐的第一层表现,饮宴的人们离开以后,林间禽鸟活跃起来,没有了人类的惊扰,它们在静谧的山林之中尽情歌唱,不同方向的鸟鸣欢快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之音,这是动物可以表达的最简单的乐趣。除了这种最本真的乐趣,人的乐趣有什么不同呢?他接着引出第二层表现。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快乐,却不能理解游人的快乐;百姓们只知道跟随太守出游很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大家的快乐而快乐。
[注释]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第一个乐:以…为乐。第二个乐:快乐的事。
禽鸟在树上鸣叫是最本真的自然乐趣,是动物们享受的山林之乐,而人的乐趣要比鸟更复杂。人的快乐是鸟儿无法理解的,鸟儿只要能够安全且欢快地鸣叫,便已经表现了全部的快乐,而人的快乐要通过不同途径来获得,比如滁人出游。前者呼,后者应。饮宴中的场景更是热闹,觥筹交错,起座喧哗。这就是他们所获得的快乐,是因为社交聚会而得到的快乐,也是普通人能直接体会到的快乐,宴席中的美食和精彩的游戏,是快乐的直接来源,起因则是太守在山间举行饮宴,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出游而快乐,却不知道太守因为大家的快乐而快乐。
太守作为饮宴的组织者,他体验到的快乐又提高一层,孟子曾说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使众人获得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你对众人好,众人也会念你的好,世上的好与乐都是相互的。欧阳修身为滁州的地方官,自然是有这样的精神追求,虽然他在宴席上经常喝醉,但是心里始终是清醒的。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喝醉了能和百姓们与民同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注释]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谓通为,为即是的意思。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他很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宴席上跟大家共同醉倒,前面说的颓然乎其间,而在酒醒以后能够恢复精神,可以把饮宴时的场景全部记录下来,而且是写成这种高质量的散文,这就不是其他宾客能做到的。他在这里很有力量地写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而且特别署了自己的全名:庐陵欧阳修也。他这里承前句问太守是谁?答: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的祖籍江西永丰属于庐陵郡。
太守醉归,各尽其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层层递进、层层衬托、情境交融、与民同乐。
全文有五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层层递进,都是为了表达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核心就是与民同乐。人民安详富足,这跟欧阳修励精图治有关,他也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是他的政治理想。作者醉情于山水,虽达到了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与民同乐的实质。醉在其中,更乐在其中。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因山水而陶醉,借宴饮而抒情。
6 后记
《醉翁亭记》创作完成以后就很流行,琅琊寺里面当时就刻了碑,朱熹记载琅琊僧人的故事,说醉翁亭碑的拓片很受欢迎,前来供施的商贾都要拓印,据说过关的时候赠给监官可以免税。拓印的时候要用羊毛毡制作拓包,导致寺院库房的毛毡用尽,甚至把僧舍里的卧毡都用上了。《醉翁亭记》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提升,除了因为不同时期的文化氛围,也因为这篇散文充满活力,当千百年后历史色彩逐渐淡化,我们依然能从文章里看到自然风光,看到当时觥筹交错的露营野餐。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没有改变,以人为本,方得长久。
宋仁宗庆历六年,范仲淹在邓州写了《岳阳楼记》。同样是这一年,欧阳修在滁州写了《醉翁亭记》,相距千里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各自创作出一篇经典的文章。欧阳修是个命运坎坷的人,他祖籍在江西永丰,生于四川绵州,长于湖北随州,逝于安徽颍州,葬于河南新郑。他的一生是充满起伏的历史故事,写成《醉翁亭记》的第二年,他在丰乐亭附近建了一座醒心亭,名称出自韩愈的北湖诗: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他自己创作了《醉翁亭记》,却让学生曾巩撰写了《醒心亭记》。醉翁不醉酒,醒眼看世间,为千百年后的人们留下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先天下而忧。
醉翁亭中欧阳修饮酒寓意,与百姓同乐。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