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古文逐字精读|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时尚   文化   2024-06-01 13:25   湖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先秦·孟子



孟子叫孟轲,名轲,姬姓,孟氏,字子舆。子是古代男子美称。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子的故事。

孟子自幼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孟子小时候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有一次,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这就是断机杼的故事。

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 终其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就“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这些观点也影响了一代代人,让人们明白艰难困苦出英才的道理。


1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fù)(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

舜在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在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在海边贩鱼卖盐时被任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得释放并被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召集并任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注释] 发:指被任用,发迹。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的水沟。举:被举用,被提拔。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其坚实。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筑:捣土用的木槌。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并举用。士:狱官。举于市:从奴隶市场中被举用。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上古时期,舜,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是黄帝九世孙。父亲瞽叟是一个普通的平民,更是一个盲人,舜自小母亲过世,父亲续娶后又生了个弟弟叫象。父亲顽固、母亲鄙视、弟弟倨傲,舜从小历尽磨难,但他仍然很孝敬家人,与其他族人也相处和睦。舜长大后,在历山耕田,人们都愿意靠近他,“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还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什器,在负夏做过小贩等。当时的尧帝听说了舜的故事后,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并安排了九个大臣在舜的身边考核他,最终,舜通过考核,接受了尧帝的禅让。成为“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舜在位期间施行仁政,他虚怀纳谏,惩罚奸佞,任贤使能,百业兴旺,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在位39年,死后将帝位传给禹,彰显出华夏民族禅让之美德风范。

傅(fù)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是殷商武丁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此之前他只是在傅岩筑墙的一个奴隶而已,传说傅说本是个很有贤能的人,隐居在傅岩一带,但是受生活所迫,不得已穿着粗麻衣服,带着锁链和奴隶们一起修城筑路。武丁做了个梦,梦见有一个贤人自称傅说,能够找到他,就会助其成就大业。武丁醒来派人照着梦中的画像寻找,果然找到傅说,经过一番交谈后,武丁发现傅说果然是个人才,便拜其为相,治理国家。很快,商朝在傅说的辅助治理下,政通人和、富国强兵、开疆拓土、四方归服,成为商朝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就连孔子都评价傅说,说他是“见德之有报”的一代名相。

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是商朝纣王时期的人物,原为纣王大夫,纣王亲小人,远贤臣,胶鬲便隐退而去,贩卖鱼盐。一次,西伯侯姬昌发现了胶鬲,要让其辅助自己发展西周。胶鬲认为自己还是留在纣王身边更能发挥作用,就又回到纣王身边准备伺机策反。有了胶鬲做内应,西周在时机成熟后,就准备会盟诸侯讨伐纣王。这时,西伯侯姬昌已故,他的儿子姬发秉承父志,进军商朝,终于在牧野打败了商朝的军队。纣王自焚而亡,姬发建立周朝,是为周武王。胶鬲等因功成为武王的重臣。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便是其中一位,成为盐商的祖宗。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指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辅助齐桓公的故事相信大家都清楚,然而刚开始时管仲还是齐桓公的仇人。在齐桓公即位之前,管仲辅助的是公子纠,他的好朋友鲍叔牙辅助的是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别从他国赶回去继位,管仲为阻止公子小白先继位,就在半路上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公子小白靠装死骗过管仲,偷偷回国即了位,是为齐桓公。就在齐桓公想要处决管仲时,鲍叔牙以国家利益为重劝说齐桓公,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治理国家,齐国很快称霸诸侯,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

孙叔敖(áo)举于海。孙叔敖,芈姓,蒍氏,名敖,字孙叔,楚国期思邑人,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是春秋时楚国令尹。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在担任令尹前曾主持治水,他倾尽家资,带领当地人民历时三载,终于修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灌溉了万亩农田,造福了淮河黎民。楚庄王听说孙叔敖的事迹后,拜其为令尹,治理国家,孙叔敖辅助楚庄王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止戈休武、宽刑缓政,楚国一跃而起,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的又一位中原霸主。

百里奚(xī)举于市。百里奚,姜姓,名奚,字子明,号五羖大夫,春秋时期虞国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自幼家贫,好读书,曾游学于齐,好不容易当上虞国大夫后,虞国没几年就被邻国的晋国给灭亡了,百里奚于是成为晋国的俘虏。秦晋通婚交好后,百里奚又作为陪嫁的奴隶被送往秦国,半路上百里奚逃跑到了楚国,以牧牛为主。秦穆公知道百里奚的才能后,派人到楚国拿五张羊皮换回了百里奚,还将他封为了秦国的大夫,从此百里奚有了“五羖大夫”的称谓。此时的百里奚已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了,百里奚余生辅佐秦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秦国迅速崛起,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整个句子都是状语后置,“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于版筑之间举,胶鬲于鱼盐之中举,管夷吾于士举,孙叔敖于海举,百里奚于市举”。

文章第一层,孟子采用铺排的写法讲述了6个出身卑微但通过努力最终有所成就的励志故事。引经据典,极具说服力。让人相信阶层并非固化,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有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时,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感到痛苦,使他的身体感到劳累,使他忍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步行动都受到阻挠,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借此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注释] 故:所以。任:责任,使命。是:代词,这,这些。也:助词,表肯定语气。必:一定。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体肤:肌肤。空乏其身:使他身受贫穷之苦。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使……资财缺乏”的意思。行拂乱其所为:指做事不能如意。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乱:扰乱。所以:以此,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动心:使内心受到震撼。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性:使其性格坚强。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强。曾:同增,增加。

这里的益一般翻译为增加,更加。但前面已经有了曾,曾通增,也是增加的意思。如果曾和益都是增加的意思,就不太好翻译了。这里的益个人感觉应该是渐渐的意思,渐渐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有一个过渡的意思。并不是所有人受了苦难后就马上一定会增加一些才能。《史记·西门豹治邺》:城中益空无人。城里本来就没有人了,怎么会更加没有人了。应该是城中渐渐没有人了。所以益是渐渐的意思。个人解释,仅供参考。

孟子在列举了6个人事例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成就大事的,首先要经历外在的打击和磨难,最终才能使他们的内在发生积极正面的改变。


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们常常会犯错,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在内心里感到困惑,思虑被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在脸色中表露出来让别人看到,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让别人听到,然后才能够被人们所了解。

[注释] 恒:经常。过:犯错。然后:这样以后。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在心中感到忧困。衡于虑:状语后置,于虑衡,思虑堵塞。衡:通横,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征于色:状语后置,于色征,表现在脸上。征:表现。色:脸色。发于声:状语后置,于声发,在言谈中发出忧叹的声音。发:表露。声:指忧叹之声。而后喻:然后才明白过来。喻:明白,醒悟。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侵扰,对你形成威胁,让你时刻警惕,这样的国家就一定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你就会明白常常处于忧虑祸患之中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 入:动词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拂士:掌握法度、辅佐君主的大臣。法家: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拂士:辅佐国君的贤士。拂通弼,辅弼,匡正过失。出:动词作状语,在外面,指对外。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亡:灭亡。而:表并列。也:肯定语气。

文章的第二层,说明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人知错就改,才能够变坏事为好事,才能够有所进步。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经历了苦难、挫折,并且在这些不好的事情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够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

在孟子看来,尤其是统治阶级想要成为圣君贤相,就一定要经历苦难。所以文章的第三层,孟子把苦难的意义由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从反面来说明苦难、挫折、外患,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加强了文章的警示性。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直言敢谏的忠臣,外部没有实力相等的敌国侵扰,国君就会放松警惕、耽于享乐,最后自然会自取灭亡。

最后孟子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常处忧患之中能够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中会加速人的灭亡。通过三层的层层铺垫,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可谓是逻辑严谨、振聋发聩。

只要上过学的人,似乎都写过以“苦难”为主题的作文,而且内容几乎都是千篇一律,一定是找几个名人出来举例,这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引用的频率尤其高。说什么苦难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人生财富,因为苦难,才成就了很多人的成功。这样的作文,老师一般都会给很高的分数。那时候,我们洋洋自得,觉得苦难确实值得歌颂。

直到有一天,你成家立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发现孩子写的作文,和你小时候写的差不多。大家好像都在接受一样的教育,好像都把苦难当成财富。于是,只要想起苦难,我们第一反应就是赞美,这种惯性思维贯穿了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思维的人多了,并不是一个好现象,人人都习以为常,这是很可怕的。

世界上最无耻的事,就是将穷人的苦难当作励志典型,来愚弄底层人。

首先,这是对苦难者的不尊重。对于当事人而言,苦难本就是一种痛苦与折磨,如果可以选择,没人愿意经受苦难,你没有同情心无法做到共情就算了,回过头来跑去歌颂苦难,这就是对苦难者的不尊重和侮辱。这就相当于你精疲力尽举步维艰地拉着千斤货物走在马路上,别人开着保时捷从你面前过去,摇下车窗对你说:你很努力,我们要向你学习。就问你这种做法不恶心吗?

其次,歌颂苦难并不能帮助苦难者。歌颂苦难其实就是美化苦难,这会让人们产生苦难是个好事情的错觉,会让整个社会失去对苦难者的共情,以至于最后没人愿意去关心苦难者。

最后,歌颂苦难只会制造更多苦难。当苦难在一次次地歌颂下,被动变成“美好的事情”后,整个社会都会改变对苦难的固有印象,甚至有人主动去寻找困难。这种行为是可耻的,因为它会制造出更多的苦难。

王朔曾说:“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去愚弄底层人。”余华在《活着》说过:“苦难就是苦难,它不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避开。”任正非也明确告诉我们:不要去美化苦难,痛苦本身没有价值,也没有收获。

苦难不值得被歌颂,但希望永远值得被追捧。

这就是现实社会!





附:重点字词释义归纳







微信公众号


惟真坊









惟真坊
文学、书画爱好者,设计干货、素材、模板收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