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白喜事”

文摘   2024-10-01 00:20   湖南  


乡下“白喜事”
萧骏琪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刚出生,便进入了死亡的倒计时,因此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市井小人,都摆脱不了最终的死亡。人死了,生存权被无情剥夺,一副棺材、一杯黄土才是最后结局。唯有坟墓上飘飘荡荡的“挂山钱” ,如你在和这个世界作最后的告别。



上了年纪自然死亡,叫做“白喜事”。但是不管死者的年龄多大,一旦离开了人世而且再也回不来了,被称之为“喜事”,未免有些残酷,于是,人们就会在“喜事”的前面添加一个“白”字以示和“红喜事”区别,这是人性所至,且照顾和安慰了孝子贤孙的心中悲痛,也是一种善良。

“老人家“九十岁了,昨天还去上屋里打了麻将,今天早晨就悄无声息地走了,尽管是无疾而终,但儿孙们的哭声仍然是呼天抢地。这时“老人家”的大儿子临阵不慌,呼他的儿子先放一挂长长的鞭炮送“老人家”上路,然后到地坪里烧上几十斤“落气钱”,当鞭炮炸响、“落气钱”的火光冲天时,邻居们陆陆续续来了。立即,刚刚停止了的哭声又起,孝子们纷纷向来人叩头,失声痛哭。

乡下的孝文化是很感人的,当他们的长辈死后,孝子们的重要任务便是叩头。这是一种肢体语言,翻译后便是:“老人家”走了,他如果生前得罪过你们的,我们现在代他谢罪了。叩头的对象包括对晚辈、对猫狗,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众生平等”。来人见孝子们叩头,慌忙去扶,口里还说:发起哟。那个哟字音拖得很长,以为哀悼。

在死者逝世的这几天,孝子叩头是最好的人身武器,“一笑抿恩仇”的故事往往是这个时候是最有力的、最具人性味和烟火味的。孝家如果和哪家关系不好,孝子在都管先生的带领下,上门叩个头,那家人便眉开眼笑了,亦会丢下最重要的事情,前去孝家帮忙,而且,那家人的帮忙比任何人都投入。至于都管和总管的产生,是当地大家公认的“权威”人氏,都管有好口才和好嗓子,说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会把客人安排得服服贴贴,总管有一笔好字,龙飞凤舞的,那字绝对让你感到赏心悦目。

到了这个时候,都总管都赶到了逝者的家里,先让人把死者的衣服换了,从床上搬地地下,盖上一块准备好了的床单,在死者的脚头点燃蜡烛,用干净的手帕蒙住死者的脸,这叫“下塌〞。先把帮忙的人选安排妥当,再问孝子:墓地“老人家”生前选好了的吗?忙完了这些,打电话叫来了道人先生,再让道人用一张白纸把“人事安排”写好贴到墙壁上,当然,都总管的名字排在壁单的一二位置,再是丧夫,在农村中也可称大轿夫的,然后排厨房茶房,最后是打杂的杂工。杂工做的事情很杂,铺凳抹桌、端菜铺席、拿酒盛饭、洗碗洗筷、清扫场地、借东借西……这个时候,道人先生进场了,他们忙碌着把堂屋里挂满“功德〞和五十四张条形的写了各位菩萨的纸条,吩咐杂工把逝者郑重放进了铺好皮纸的棺材,烧成了灰烬的“落气钱”也放进去。香作先生会在棺材的下部摆上逝者的照片和灵主牌位,点燃明晃晃的蜡烛,再摆上几碟供果和茶水,锣鼓一响,一声悲怆的声音响起,道场算是开始了。

那个穿袈裟的,是为主的吗?后来有人告诉我,掌鼓的才是为主的,道人先生中气十足,唱腔很好。我发现他们之中,竟然有人如领唱,众人齐声应唱,而穿袈裟者,则会带着众多孝子,一边唱一边围着棺材转圈。领头的孝子估计是逝者的长子,他举着引瑰幡,幡上写的正是逝者的名字,只不过是临时加了些府君大人之类的尊称。穿袈裟的如果弯腰鞠躬,执引魂幡的亦会跟着鞠躬,后面众位孝子也会行礼弯腰。感情丰富的,则会一面围着棺材转圈,一面呜呜咽咽哭泣……

到中餐了,亲戚们帮工们会找个位置坐了,菜一个一个端上来,人们开始吃饭了,喜欢酒的会打开一瓶,深深浅浅地喝着。人们仍如以前一样开着荤素玩笑,引起大笑不绝于耳。吃喝了一会,都管会领一两个孝子在众人面前跪下叩头,大喝一声:孝子叩头感恩啊,众人大部分站立,回应:发起哟~~,那哟字还是拖得老长。

吃完饭就各司其职了:道人转圈、孝子跪泣、帮工们勤凳抹椅。到了下午三时许,逝者家的亲戚从四面八方陆续赶来了。在距大门约100处把鞭炮点燃,人们神色严肃,随着鞭炮的炸响声庄严步入。这时都管会呐喊一声:堂屋里三碗茶啊,茶房里有女声异口同声:嗬~~,客人们两个一组,在棺材的遗像前庄重跪下,有秩有序地叩四个头。在客人刚跪下时,都管高喊,孝子叩头啊,待客人叩完,都管又喊:孝子答礼啊。孝子俯伏着,客人的左腿稍微弯曲一下,这才算礼成了。

这个时候是逝者最具哀荣的时候,亲戚和上下邻居以及逝者的好友,都陆续来了,在鞭炮的震天轰响中,哀哭声再次响起。班辈比逝者小的,都会给一块长长的白布做成的孝帕扎在头上,他们在棺材前用完晚辈的礼节后,匆匆忙忙去总管室交人情钱,然后到桌子面前占据一个位置,等待吃饭的时刻。

丧夫(又称金刚先生)今天的任务是大部分人去挖“井”,几个人去把抬棺材的龙杠以及力索拿到孝家。我没有做过金刚先生,所以没有发言权说“井”的深浅与宽度。但金刚先生是帮工里面最重要的,别的桌上只有四碗“冷肉子”,他们的桌上有八碗,而且八碗吃完了还可以加。至于“冷肉子”,是切成方块形的猪肉,好吃,但绝不冷。之所以叫它“冷肉子”,我认为这是对逝者的一种哀悼。这种叫“冷肉子”的荤菜,只适合用在做“白喜事”的人家里称呼。

这一会,是总管最忙的时候,要登记名字,要接钱还要辩认钱的真假。如果一场“白喜事”里有几张假钞,总管就亏大了。在我们乡下,送礼送假钞的几乎没有。如是说乡下民风淳朴,估计只有这一点可以说明了。

在客人们吃晚饭的时候,道人们开始到了最忙的时候了,他们敲锣打鼓,带着孝子们去拜山神土地,去祭司命井龙王……而且任何一个处于低层的神也不会放过。到了目的地以后,祭酒烧纸,口中大声唱着,锣鼓用力㪣打,祭完一家再去下一家。而孝子们,则跟着弯腰鞠躬就行了。

黄昏时,道人们开始“走道〞了,他们不停地敲锣打鼓走之字形的路,当有两个道人相遇时,会同时先伸出右腿跳动一下,然后再伸左腿跳动一下,那形状,有点像上世纪80年代的“迪斯科”……

这时,客人们和帮工大部分都回去休息了,道人先生也到了抓“小秋收”的时期:赞花。赞花的词语是套话,或者可以“正月里,正月正,某某在上听得清,今夜里超度你的老倌子西天去,三星花多宝菩萨”开头,然后吹你捧你能当中央委员、能到北京当大官之类。这些不切实际的话,也可以让孝子贤孙眉开眼笑,掏出一个个大红包,恭恭敬都递给他们。

子夜,要封殡了,这时,都管会大喊几声:封殡了啊,要最后看某爹的来看一眼啊。立即,哭声又起,孝子们依次揭开盖在逝者死上的手巾,然后,帮忙的用力把棺材盖合上,在棺盖与棺材的交接处贴上红纸,再用铁钉或马钉固定,逝者和死者,从此仙凡两隔。

时间慢慢地过去,整个灵堂里,只剩下道人香作和孝子们。道人们每扯下一张纸条,便说明“盖”了“一盏大衫灯”,待54盏“大衫灯”全部盖完,已到凌晨近五点钟了。

都管来了,他让人放鞭炮和铳,这时候放铳是通知帮工可以来孝家了。到了五点,帮工们陆续来了,大轿夫上前把龙扛抬到棺材盖上,大家七手八脚把棺材固定在龙杠上,拿一床毛毯盖于棺盖。这时,道人大声地念着什么,大轿夫们凝神地听着。当道人喊道“八大金刚齐用力,起”时,大轿夫们齐刷刷地把棺材抬起,铿锵有力地把棺材抬出堂屋门,走向户外把棺材放于地坪,这叫出门了。

出门后,所有人都吃早饭了,早饭很简单,只不过是把昨天晚上吃剩的饭菜热一下就行。大家花上10来分钟吃完早饭后,有人群举着花圈走在最前面,孝子们走在棺材前,在孝子的阵容里,逝者的大儿子举着引魂幡、逝者的大儿媳捧着逝者的照片蹒跚地走着。刚走上两步便跪下来,向轿夫们叩头,遇上不好行走的地方,孝子们几乎是一步一跪,如果孝家的人际关系好,送丧队伍会很长,而且会在不断地添加中。送丧队伍每经过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户主会拿一个稻草把点燃,这叫请逝者抽烟。都管也会把一条毛巾和一包烟给他,以表谢意。客气点的人家早就把一张小桌子和两条板凳摆在门口,桌子上摆放着果碟和两份鸡蛋,这叫做“下茶”。“下茶”时,大轿夫们会把棺材放于两条长板凳上趁机休息一下,孝子们也会齐刷刷地跪着向“下茶”的主人叩头谢恩。

送丧队伍缓缓地向前移动着,大轿夫们也显现了空前的团队精神,他们如果发现哪位大轿夫累了,另一位立即替换了上去。遇见难走的地方,他们会紧紧搀扶着对方,助其迈了过去。直到送丧队伍走到了墓地,孝子们才纷纷除下了孝衣,把孝帕挽在头上。这时,棺材缓缓放进“井”里,地生拿出罗金盘,左校右对了一会,指挥大轿夫们把棺材放正至他指定的线上,让孝子把引魂幡扔进“井里”,大轿夫们开始担石灰拌土块筑坟地类的体力劳动。从此,逝者的名字只能被称之为“先人”了。

捧灵牌照片的大儿媳妇只能从来时的路回去,其他人可以抄近道。孝子们留一个在坟山里,所有的孝子们就地除下孝帕,掩泣而归。

现在是厨房最忙碌的时候,他们紧张地洗、切、烹炒、饨、煎等等。现在准备的这餐饭叫做“回丧宴”,是这场“白喜事”里最好的一餐饭,厨师们会把猪肉中最好的部位和排骨留下来,以供今日“回丧宴”之用。这是为了招待帮工所安排的,有时,都管还会让人去买些野生的泥鳅黄鳝回来炖黄瓜,让“回丧宴”上添加内容。

两个小时以后,后山响起了热烈的鞭炮声响铳声,人们知道,这是大轿夫们己把坟筑完了,逝者也因此入土为安。



作者简介:

萧骏琪,守三尺陋室,做一介布衣,写几篇文字,成半个文人。几本好书、几首好诗、几个好友、几回好梦,舒卷随意中,便足了一生。希望生活和生命尽可能简单干净,有时不妨寂寞……



羞女山下
羞女山下,款款深情。为伊憔悴,为爱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