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观察到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
看英文电影或者短视频的时候,在有英语字幕的情况下,我很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如果不带字幕,哪怕非常简单的视频或者口语对话,我都可能听不懂。
在要说口语对话的时候,有一句话我想不出来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但我用翻译软件翻译后,发现用词都是我会的,但是我就是想不出来。
这个就是神奇的哑巴英语。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其实本质上这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以前忽略了这一点,现在在实际的工作里面发现应试到应用有非常大的区别。
语言是拿来用的,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非研究的对象。然而我们在应试教育的时候却偏离了主题,我们大部分花在了对英语的研究上。
研究什么呢?研究怎么样说正确的语法,研究单词的意思,研究结合上下文补充最合适的单词,研究怎么样区别相似单词的不同。
这些能有什么用吗?因为这些能够容易衡量,能够在考试里面拿一个高分,也能够通过一张卷子判别出来你的英语水平的高和低。
但实际的问题是,在使用的场景里面和学习研究英语的场景是截然不同的。
这也导致了我们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在英语考试的能力上非常强,但是在沟通和表达上几乎变成了哑巴。这确实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那今天我再说说怎么样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在有如此之好的基础上。
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说,大量的说,大胆的说,大量的听。
口语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工具,所以如果你能大胆的说出来,表达出来自己的意思,那么就已经赢了。
很多人最关心的是,我能不能表达的非常的流畅,能不能不说错单词,语法能不能都对。由于这个心理压力搞得自己就更不想说话,生怕自己表达不出来,单词发音有错误,有口音问题。
这个心理障碍我相信是大部分中国人所拥有的,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厚着脸皮克服心里的预设困难。
大胆点,单车往往可以变摩托。
印度人在这方面就有优势,甚至很多印度人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式口音的传承人,比美式英语更为标准。
实际上在日常沟通里,我发现英语的语法甚至部分单词发音不准确都不是很重要,只要你表达出了清晰的意思,就已经达到你交流的目的了。
我记得我在刚开始和外教练习的时候,单词都说不利索,勉勉强强的蹦出几个单词,但是外教依然能够快速的理解我的意思。
在国外旅行的时候也是一样,我强迫自己主动去说英语和练习英语,很多时候沟通需要手脚一起来比划,甚至碰到大量的生僻的单词,连发音都不会。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一段训练,我发现表达已经好了非常多,至少敢于说出来,而且在这种练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有着大量的信息输入,把一些关键的,经常使用到的一些短语或者词组就固化在了自己的肌肉记忆里面。
后面我在表达的时候,依然还有大部分场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去表达,但是我已经能够连贯的用常见的句子来表达我不会表达什么。
在碰到不会的地方的时候,我也能够停下来思考一下,看看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表达,只要表达出我的意思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就会花一点经历去查阅一些单词,记录一些单词,同时继续上课,继续挑战新的领域。
比如说在点餐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有很多单词压根就没见过,通过不断的点餐,学习和服务员的交流,已经慢慢学会到了常用食物单词。
所以我觉得解决语言环境问题很重要的,就是听和说,听可以用一些短视频或者电影或者软件,尽量的把自己暴露在各种场合的英语环境下面,获得充分的输入。
就是磨耳朵。
说就是大量的去说主动张口,不管是日常对话自己练习,还是和软件练习,还是找外教老师,都要不断的说出来。
假以时日,只要坚持半年,听和说的问题的问题就能大幅解决,哑巴英语自然就消解了。
希望出海的大家都能够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当然不需要英语的就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