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流量产品。
了解到一个事实,在互联网这些大厂本质上还是一个广告公司。比如谷歌,头条和腾讯唯一不是如此,主要的营业收入就是靠广告。
根据2024年10月29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发布的财报,2024年第三季度谷歌实现营收882.68亿美元,其中广告收入为658.54亿美元,占总收入约75%。
目前百度一家占了国内7成搜索市场,而根据百度2024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广告收入为19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为56.6%。
彭博社消息称,字节跳动2020年广告占实际收入的77%。
可以看到我们的互联网平台,基本上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广告公司。
那么一个老问题来了,既然这些流量平台拥有如此之高的流量,为什么不做一些更高ROI的事情,把自家的产品给推出来呢?
比如谷歌如果搞一个交易网站,把自家的流量往上倒,是不是就很容易超过亚马逊,进而使得自己的市值可以翻倍呢?
字节跳动也是一样,为什么不把所有的流量都往自家的产品上导快速的复制一个社交网络、电商网站呢?
既然这些大平台都保持了市面上的大部分的流量,那是不是完全可以搞产品上的矩阵垄断呢?
第一层思考,流量并非成功的关键因素。
如果简单导流就可以成功,那么这些流量平台一定会给自己的产品导流,按照这个逻辑推理,世界上不会有其他产品了。因为谷歌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搜索流量,直接就可以垄断全球的互联网产品了。
从现状来看,并不成立。
实际上,谷歌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谷歌做死的产品就有几百款,不乏举全谷歌之力倾斜流量的产品,比如谷歌+。腾讯字节也是一样,无一不给自己的产品导流,比如当时死掉的拍拍网,抖音社交产品等等。
这都说明一个问题,一个产品的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并非流量是主导因素。
第二层思考,流量会流向其价值最大化的地方。
从宏观上来说,虽然是谷歌的流量,理论上,谷歌想给谁就给谁。但是谷歌也是一个商业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商业化。
也就是说,对于谷歌来说,流量会分配给其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需求方,不管需求方是谷歌内部产品,还是外部的产品。
这是经济学底层的利益机制所决定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就说过,一项资源的归属方,应该就是属于让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简单说,谁用的好,就归谁。
流量是很贵的,因此需求方直接也在博弈,谁出价高,谁就可以获得流量,跟具体的结算方式无关,最终竞争的原则,都是钱的主导。
这就势必意味着,只有最有紧急需求的业务方才会出最高的价格来独占资源。而也意味着,对于需求方来说,如果不是最大化利用好流量,就一定会被其他竞争方所争抢。
通过优胜劣汰,流量一定被把流量利用的最好的需求方所获得。
第三层思考,颠覆一定是跨纬度的。
谷歌把持了巨大的入口流量,是不是一定高枕无忧,坐着收钱了?
买卖没那么好干。往往真正的竞争,都不是同纬度的竞争。同纬度的竞争往往是蛮干,而且先发者一定有巨大的优势和护城河。
几乎任何情况,追在别人屁股后面抄袭模仿,一定是愚蠢的行为。
对于国家、商业组织、文化等,无一不是如此。所以,谷歌这种平台最怕的,就是对其搜索根基的颠覆。所以,谷歌自然最重要的,并不是把下游无限做大,而是把上游防守好。
也就是说,谷歌的重心,是防范其他任何模式对于谷歌搜索本身的颠覆。最好的防守就是出击,所以谷歌做出了安卓、邮箱,收购了youtube等产品,并且在AI时代也花重兵投入。
殊不知,ChatGPT就让谷歌如坐针毡,如果未来人们的搜索都依赖ChatGPT的一个框,那么谷歌存在的价值就没有了。
而流量产品的商业化上,怎么最大化就怎么来,怎么容易就怎么来。消耗流量的业务、探索性的产品,能做成就做,做不成也无所谓。
字节,腾讯等公司无一不是如此。
强如百度,把持了PC机会所有流量的入口,如今在移动端也摇摇欲坠。这就是百度当时对于流量的有恃无恐,不思进取的结果。
所以,为什么这些平台不给自己的产品往死里导流?
很清晰的结论,首先,所有流量平台都会优先给自己产品导流,只是有的活下来了,有的活不下来。其次流量的客观规律,能者得之,价值最大化。最后流量平台最大的精力在于维护自身不要被颠覆,这才是流量平台最大的焦虑。